一種植生培育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高寒區生態環境保護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用于交通建設、礦山開采和城市建設等工程中形成的裸露邊坡、地面的植被恢復工程,也可用于園林綠化的生態修復工程裝置,特別涉及一種植生培育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迅猛發展,鐵路、公路、礦山開采和城市開發等基礎設施建設在我國西部高寒區廣泛展開,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由于該類地區氣候嚴寒、太陽輻射強、蒸發量大、植物生長期短,加之土壤貧瘠、植物立地條件差,生態工程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現有的生態工程技術在實施過程中通常存在植物成活率低、植被覆蓋度達不到要求和生態修復工程造價較高的問題,因此,有必要采用新型的植物種植裝置,以滿足該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植生培育裝置,能夠滿足高寒地區工程建設后造成的裸露地表的生態環境恢復需求。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植生培育裝置,包括基礎包和筒形的養分環,養分環內設有改良土壤棒,改良土壤棒通過多個隔離板與養分環相連;使用時,將養分環置于基礎包上。
[0005]本實用新型植生培育裝置中的養分環在植物生長初期具有防止雨水沖刷、減少風蝕、保溫和保墑作用,降解后則成為改良土壤的有機質材料;改良土壤棒和隔離板的作用是為不同的草種萌發提供適宜的條件,如種子萌發所需的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種子埋藏深度和養分條件等。基礎包主要是為植物生長后期提供水分和養分,保證后期植物在干旱條件下的成活率,營造穩定的植物群落,能夠滿足裸露地表生態環境恢復的要求。
【附圖說明】
[0006]圖1是本實用新型植生培育裝置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07]圖2是圖1的剖視圖。
[0008]圖3是圖1的俯視圖。
[0009]圖4是圖1所示植生培育裝置中改良土壤棒的結構示意圖。
[0010]圖中:1.養分環,2.改良土壤棒,3.隔離板,4.基礎包,5.填充物,6.外環,7.加強層,8.內環,9.改良土壤棒本體,10.條形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11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0012]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植生培育裝置一種實施例,包括基礎包4和筒形的養分環I,養分環I包括同軸設置的內環8和外環6,內環8位于外環6內,內環8與外環6之間設有加強層7,內環8和外環6通過加強層7相連接,內環8和外環6的底端面相平齊,外環6的頂面位置高于內環8的頂面位置,外環6頂面和內環8頂面采用圓弧連接,形成碗形結構;養分環I的內壁上,即內環8內壁上均布有多條凹槽,養分環I內設有結構如圖4所示的改良土壤棒2,改良土壤棒2包括桶形的改良土壤棒本體9,改良土壤棒本體9的外側壁上均布有數量與內環8內壁上的凹槽數量相同的條形槽10,一條條形槽10與一個凹槽相對構成安裝機構,一個該安裝機構內安裝有一塊隔離板3,隔離板3的一側卡入凹槽內,隔離板3的另一端卡入條形槽內,多塊隔離板3將養分環I內孔分成多個空間;隔離板3頂面位置高于改良土壤棒2頂面位置,兩者之間的高度差為I?3cm。
[0013]加強層7采用無紡布或超吸水纖維疊加而成,起到加強和保墑等作用,一方面提高養分環I的強度,另一方面可以保墑。
[0014]養分環I可以是任何形狀的筒體。養分環I可以采用可自然降解的土壤、草炭土、木纖維(紙漿)、無紡布和土壤粘合劑混合壓制而成;也可以采用可自然降解的土壤、草炭土、木纖維(紙漿)、超吸水纖維和土壤粘合劑混合壓制而成。
[0015]改良土壤棒2為桶狀的儲料棒,采用可降解的木肩壓制而成。
[0016]隔離板3采用可自然降解的木肩材料、天然纖維、無紡布或超吸水纖維等壓制而成。
[0017]由于本實用新型裝置中的各部件均是可自然降解、在植物生長初期提供保水保墑作用,降解后可為植物生長提供養分,是選用土壤、植物纖維、有機質、無紡布等材料混合壓制而成,故稱為培育裝置。
[0018]本實用新型植生培育裝置既可以用于種植草本植物,也可以用于種植喬灌木植物。用于種植草本植物的植生培育裝置中養分環I和隔板3的尺寸大于用于種植喬灌木植物的植生培育裝置中養分環I和隔板3的尺寸,具體為:
[0019]米用播種的方式種植灌木和草本植物時:養分環I的外徑為20?50cm、壁厚為3?5cm,外環6的高度為15?20cm,內環8的最大高度比外環6的高度低2?4cm。
[0020]采用移植苗木的方式種植喬灌木時:養分環I的外徑為10?40cm、壁厚為2?5cm,外環6的高度為15?30cm,內環8的最大高度比外環6的高度低2?4cm。
[0021 ]使用本實用新型植生培育裝置修復裸露地表生態時:
[0022]生態修復工程一般于春季或秋季實施,工程開工后,首先分別加工制作植生培育裝置的各個部件。根據擬進行生態修復區域的立地條件選擇確定該生態工程所使用的植物物種,根據不同的物種制作不同營養條件下的種子基質(包括不同的土壤含水率)。
[0023]若采用播種的方式種植灌木和草本植物:取可自然降解的無紡布制成的基質袋,并將粉碎后的秸桿、保水劑和復合肥混合而成的填充物5裝入基質袋內,縫合基質袋,得到基礎包4;將基礎包4平鋪于地表,將改良土壤棒2通過隔離板3與養分環I連接后,放置于基礎包4上,并進行連接,形成植生培育裝置;在目標區域挖穴,然后將該植生培育裝置放入目標穴內,使外環6的頂面高出地表I?2cm;將保水劑和土壤改良劑混合均勻,填入改良土壤棒2的內孔中;根據相鄰隔離板3之間種植區域內種植的具體物種,配制相應的種子基質,然后,將不同的種子基質填入不同的種植區域內,再在相應的種植區域內播種相應物種的種子,種子基質為種子萌發提供適宜的條件(包括種子埋藏深度、種子所需養分、土壤含水率等),種植區域內填入的種子基質層的高度與內環8內壁的高度一致。
[0024]若采用移植苗木的方式種植喬灌木:取可自然降解的無紡布制成的基質袋,并將粉碎后的秸桿、保水劑和復合肥混合而成的填充物5裝入基質袋內,縫合基質袋,得到基礎包4;將基礎包4平鋪于地表,將改良土壤棒2通過隔離板3與養分環I連接后,放置于基礎包4上,并進行連接,形成植生培育裝置;同時,根據立地條件選定適宜的喬灌木物種,并選擇離修復場地較近的苗圃場。將移植的苗木或扦插的枝條放入植生培育裝置相鄰隔離板3之間的種植區域內,并在種植區域內加入由腐殖土和有機肥組成的土壤基質,壓實土壤基質,防止苗木或枝條在運輸過程搖晃,造成損傷,并澆一定量的水進行養護。然后可直接用于現場修復工作。
[0025]植物生長過程中,養分環I可通過外環6和內環8之間的高度差收集降水,為植物種子萌發創造良好的水分條件。植物生長初期,養分環I具有防止坡面雨水沖刷、防止風蝕、保溫和保墑的作用,降解后則成為改良邊坡土壤的有機質。在降水充足的條件下,水分通過滲透作用進入基礎包4內,保水劑可將多余的水分儲存起來,并對秸桿起到腐殖作用,為植物后期生長提供必要的水分和養分,根據植物根系的向水性和向肥性,有利用植物根系向深處生長,增強了土壤的穩定性,并且能夠營造出穩定的植物群落,對后期土壤改良和防治水土流失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0026]因為初期植生基質較松散,易受風蝕。所以,隔離板3的高度高于改良土壤棒2的高度,隔離板3可以起到防風蝕的作用,減少高寒區種子基質層受風蝕的危害。
[0027]本實用新型植生培育裝置為種植的草本、移植或扦插的喬木、灌木植物提供生長初期所需的營養物質;為不同草種提供適宜的生長條件,具有節水保墑和保溫的作用,能為后期喬灌木的越冬提供御寒措施,保證其生長的穩定性。可有效提高高寒條件下植物的成活率,營造穩定植物群落,滿足高寒地區工程建設后造成的裸露地表的生態環境恢復需求。同時,還能有效防止運輸時對喬、灌木根系和樹皮的損傷。
[0028]該植生培育裝置強調工程建設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造價低廉、可降解、無污染,是一種永久性生態修復措施,預期生態效益顯著、景觀效果較好,可有效解決采用圬工結構進行生態修復時植被生長情況差和圬工結構破壞對景觀的影響。
【主權項】
1.一種植生培育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礎包(4)和筒形的養分環(I),養分環(I)內設有改良土壤棒(2),改良土壤棒(2)通過多個隔離板(3)與養分環(I)相連;使用時,將養分環(I)置于基礎包(4)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植生培育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養分環(I)包括同軸設置的內環(8)和外環(6),內環(8)位于外環(6)內,內環(8)與外環(6)之間設有加強層(7),內環(8)和外環(6)通過加強層(7)相連接,內環(8)和外環(6)的底端面相平齊,外環(6)的頂面位置高于內環(8)的頂面位置,外環(6)頂面和內環(8)頂面采用圓弧連接,形成碗形結構;內環(8)通過隔離板(3)與改良土壤棒(2)相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植生培育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環(8)的內壁上均布有多條凹槽,改良土壤棒(2)包括桶形的改良土壤棒本體(9),改良土壤棒本體(9)的外側壁上均布有數量與內環(8)內壁上的凹槽數量相同的條形槽(10),一條條形槽(10)與一個凹槽相對構成安裝機構,一個該安裝機構內安裝有一塊隔離板(3),隔離板(3)的一側卡入凹槽內,隔離板(3)的另一端卡入條形槽內,多塊隔離板(3)將養分環(I)內孔分成多個空間。4.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植生培育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離板(3)頂面位置高于改良土壤棒(2)頂面位置。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植生培育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離板(3)頂面位置與改良土壤棒(2 )頂面位置之間的高度差為I?3 c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植生培育裝置,包括基礎包和筒形的養分環,養分環內設有土壤改良棒,土壤改良棒通過多個隔離板與養分環相連;使用時,將養分環置于基礎包上。該植生培育裝置可用于工程建設地等形成的大量裸露邊坡的生態修復,保證高寒條件下植物的成活率,營造穩定的邊坡植物群落,生態修復效果良好,滿足高寒地區工程建設后造成的裸露地表生態環境恢復的要求。
【IPC分類】A01G13/02, A01G29/00, A01G9/02, A01G9/10
【公開號】CN205179880
【申請號】CN201520959927
【發明人】薛春曉, 蔣富強, 葉世斌, 龔建輝, 劉錕, 孔令偉, 周璐, 曾永紅, 李凱崇, 石龍, 李井元, 吳沛沛
【申請人】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4月27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