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輪蟲培育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淡水輪蟲培育系統,包括輪蟲培養裝置、循環水處理回路及食物培育回路,兩回路的入口端均與輪蟲培養裝置的出水口連接,兩回路的出口端均連接至輪蟲培育裝置,兩回路上均設有流量調節機構。本實用新型采用雙回路的方式進行輪蟲培育,只需在輪蟲喂食這少部分時間內對部分培養廢水進行相應處理,即間歇式分流,可減少處理壓力和運行成本,降低固定投入和運行成本。
【專利說明】
淡水輪蟲培育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水產養殖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淡水輪蟲培育系統。
【背景技術】
[0002]輪蟲在在天然水體中分布廣泛,具有個體較小、繁殖迅速、易被水生動物捕食和消化吸收等特點。魚類的生長過程中,對輪蟲等活性餌料有一定需求,尤其是在仔魚內源性營養轉外源性營養階段,其消化酶系統發育不夠完善,需要動物性活性餌料來提供營養和促進生長。因此,在水產養殖上,輪蟲常常作為仔魚的開口餌料,同時也是甲殼類動物幼體的優質餌料。
[0003]但天然水體中存在的輪蟲無法滿足生產實際的需求,其捕撈、富集和強化都需要較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因此,大規模培養輪蟲是現代漁業尤其是育苗生產的迫切需求。國內外對輪蟲大規模培育的技術工藝研究大多集中在海水輪蟲上,而對淡水輪蟲的大規模高密度培育的研究則相對較少。淡水輪蟲與海水輪蟲的培育存在較大的差別,用于培育的海水輪蟲(如褶皺臂尾輪蟲)一般比用于培育的淡水輪蟲(如萼花臂尾輪蟲)的個體要大,生長所需要的環境也不相同。褶皺臂尾輪蟲雖然能部分存活在淡水中,但要在淡水中培養高密度的褶皺臂尾輪蟲極為困難。因此,需要發展一類能夠大規模高密度培育淡水輪蟲的技術和工藝,以滿足需求量日益增大的淡水魚苗生產。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淡水輪蟲培育系統,至少可解決現有技術的部分缺陷。
[0005]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涉及一種淡水輪蟲培育系統,包括輪蟲培養裝置、用于凈化輪蟲培養廢水的循環水處理回路及用于培育輪蟲所需食物的食物培育回路,所述循環水處理回路及所述食物培育回路的入口端均與所述輪蟲培養裝置的出水口連接,所述循環水處理回路及所述食物培育回路的出口端均連接至所述輪蟲培育裝置,所述循環水處理回路及所述食物培育回路上均設有流量調節機構。
[0006]作為實施例之一,所述循環水處理回路上設有初步過濾裝置,于所述初步過濾裝置之后的循環水處理管路上連接一分支管路,所述分支管路上沿水流方向依次設置精細過濾裝置及微藻培育裝置并連接至輪蟲培養裝置,所述分支管路及所述分支管路之前的循環水處理管路構成所述食物培育回路。
[0007]作為實施例之一,于所述精細過濾裝置與所述微藻培育裝置之間的食物培育管路上設有加藥器。
[0008]作為實施例之一,位于所述加藥器底部的出水口連接有呈倒U型結構的虹吸管,所述虹吸管頂端所在位置與預設的加藥器內虹吸抽取開始液位高度適配,所述虹吸管出口端與所述微藻培育裝置連通。
[0009]作為實施例之一,所述微藻培育裝置通過藻液抽取栗與所述輪蟲培養裝置連接,所述微藻培育裝置內配置有液位檢測機構,所述液位檢測機構與所述藻液抽取栗聯鎖控制。
[0010]作為實施例之一,所述初步過濾裝置包括過濾網袋和濾液收集器件,所述過濾網袋可拆卸架設于所述濾液收集器件內,所述過濾網袋的網孔目數在80?120目。
[0011]作為實施例之一,所述精細過濾裝置采用微濾機或超濾裝置。
[0012]作為實施例之一,所述循環水處理回路上還設有生物過濾裝置,沿水流方向所述生物過濾裝置位于所述初步過濾裝置之后;所述生物過濾裝置包括生物過濾桶、置于所述生物過濾桶內的懸浮填料及向所述生物過濾桶內曝氣的曝氣機構。
[0013]作為實施例之一,于所述初步過濾裝置與所述生物過濾裝置之間的循環水處理管路上還設有紫外線消毒器。
[0014]作為實施例之一,所述循環水處理回路上還設有流量調節器,所述流量調節器具有一廢水入口和兩廢水出口,兩所述廢水出口上分別設有流量調節閥,所述廢水入口與所述紫外線消毒器出水口連通,其中一所述廢水出口與所述生物過濾裝置入水口連通,另一所述廢水出口與所述分支管路入口端連通。
[0015]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至少實現了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采用雙回路的方式進行輪蟲培育,其中,循環水處理回路在日常輪蟲培育過程中持續對輪蟲培養廢水進行凈化處理,食物培育回路在日常輪蟲喂食時分流部分輪蟲培養廢水用于食物培育,因此只需在輪蟲喂食這少部分時間內對部分培養廢水進行相應處理,即間歇式分流,避免全天候進行全部水體的進入食物培育裝置前的復雜處理,可減少處理壓力和運行成本,降低固定投入和運行成本。
【附圖說明】
[0016]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淡水輪蟲培育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19]實施例一
[0020]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涉及淡水輪蟲的高密度培育技術,要實現淡水輪蟲的高密度培育,關鍵技術在于及時排走淡水輪蟲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廢物,為輪蟲提供清潔優質的生長環境,以及及時為淡水輪蟲提供食物。基于以上兩點,高密度淡水輪蟲培育方法需要同時具備:①循環水處理系統,將淡水輪蟲培養產生的廢水處理回用,除去輪蟲生長過程中所產生的廢物;②高密度高純度的食物培養系統,為輪蟲生長提供營養。
[002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淡水輪蟲培育方法為,由輪蟲培養裝置I排出的輪蟲培養廢水經循環水處理工藝處理后返回輪蟲培養裝置I循環利用;需要對輪蟲喂食時,至少分流部分輪蟲培養廢水用于輪蟲所需食物的培育。采用循環水處理工藝對輪蟲培養廢水進行處理主要在于凈化輪蟲培養廢水,去除廢水中的固體廢物及氨氮等有害物質;其中,應根據生產需求確定培養廢水的循環流量,可通過輪蟲培養裝置I中的水位控制器控制,輪蟲培養過程中,持續進行上述輪蟲培養廢水的循環處理,實現培養液體的循環利用,保證輪蟲的高密度培養。根據輪蟲喂食需要,每天定時或不定時進行上述輪蟲培養廢水分流操作,將分流出的輪蟲培養廢水用于食物的培育,輪蟲培養廢水中含有的輪蟲分泌物可促進細菌或藻類等輪蟲食物的生長。針對不同食物的培育,分流的輪蟲培養廢水經不同處理工藝處理后進入食物培育裝置內;由于采用分流的措施提取部分輪蟲培養廢水用于食物培育,因此只需在輪蟲喂食這少部分時間內對部分培養廢水進行相應處理,即間歇式分流,避免全天候進行全部水體的進入食物培育裝置前的復雜處理,可減少處理壓力和運行成本,降低固定投入和運行成本。
[0022]優選地,上述輪蟲所需食物采用藻類食物,進一步優選為采用微藻。對于微藻的培育,輪蟲分泌物的化感作用可促進微藻的生長,而且輪蟲分泌物可調整藻類的菌落結構,抑制雜藻的繁殖,從而培養出高密度高純度的微藻,培育出的微藻用于輪蟲喂食可促進輪蟲的繁育,有效提高輪蟲培養密度。輪蟲培養廢水進入微藻培育裝置8用于微藻的培育之前,需將廢水中的輪蟲濾去,以避免輪蟲對微藻的污染,本實施例中,采用兩級過濾的方法,以解決難以濾去體積小的淡水輪蟲的難題;兩級過濾包括粗過濾步驟和精細過濾步驟,粗過濾步驟過濾掉較大尺寸的輪蟲,精細過濾步驟則盡量將經粗過濾步驟處理后的廢水中的全部輪蟲濾去。
[0023]進一步優化上述方法,本實施例中,上述循環水處理工藝包括初步過濾步驟和生物過濾步驟,初步過濾步驟過濾掉較大規格的輪蟲和大顆粒物,生物過濾步驟主要去除廢水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使得輪蟲廢水經凈化后可重新用于輪蟲的培育。上述生物過濾步驟優選為在放置有懸浮填料的生物過濾裝置4中進行,采用懸浮填料作為微生物載體,通過曝氣使填料流動,可保證在提高處理能力的同時,避免輪蟲的附著,降低輪蟲的流失損失。作為本實施例的一種優選方式,用于培育微藻的輪蟲培養廢水由經初步過濾步驟后的輪蟲培養廢水分流得到,且經精細過濾步驟濾去輪蟲后再用于微藻的培育,即循環水處理工藝中的初步過濾步驟與用于微藻培育的輪蟲培養廢水處理工藝中的粗過濾步驟共用一套粗過濾裝置2。粗過濾裝置2可保證將較大尺寸的輪蟲濾去收集,并不限制小型輪蟲隨水流進入下部處理工序,不進行輪蟲喂食時,經生物過濾步驟等工藝處理后,上述小型輪蟲大部分仍留存于水流中并返回至輪蟲培養裝置I中,保證輪蟲的培養密度;進行輪蟲喂食時,經粗過濾裝置2后,部分輪蟲培養廢水進入精細過濾裝置中進行處理,其余則進入后續循環水處理工序(包括生物過濾步驟)處理。采用上述方式,只需在少部分時間對小部分水體進行精細過濾,有效降低過濾裝置的壓力,簡化系統組成,方便使用,降低運行成本。
[0024]接續上述輪蟲培育方法,所述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0025](I)生物過濾系統預培養:向生物過濾裝置4中放置懸浮填料、注水、接種菌種并加入菌種生長所需碳源和氮源,曝氣進行生物過濾系統的預培養。懸浮填料的掛膜方式與傳統循環水養殖技術中的掛膜方式相同,即提前3?5天接種菌種。預培養過程中,需關閉生物過濾裝置4與輪蟲培育系統中其他設備的連通;預培養完成后,將該生物過濾裝置4接入系統中,即開啟與其他設備的連通。
[0026](2)輪蟲培育系統啟動:預培養工作完成后,向輪蟲培養裝置I中放入輪蟲幼蟲或卵,注入輪蟲培養用水,向微藻培育裝置8中接入藻種并加入培養液,開始輪蟲的培育。
[0027]( 3)輪蟲培育日常管理:輪蟲培育過程中,持續進行輪蟲培養廢水循環處理,具體為,輪蟲培養裝置I排出的輪蟲培養廢水依次經初步過濾步驟、紫外線消毒步驟及生物過濾步驟后返回至輪蟲培養裝置I中循環利用;需要對輪蟲喂食時,將經初步過濾步驟和紫外線消毒步驟處理后的輪蟲培養廢水分流出一部分,該部分輪蟲培養廢水經精細過濾裝置6濾去輪蟲后引入至加藥器7中與微藻培養原液混合,混合液送入微藻培育裝置8中用于微藻培育,送入微藻培育裝置8中的混合液量達到要求量時,停止引入輪蟲培養廢水,將部分培育得到的藻液送入輪蟲培養裝置I用于輪蟲喂食;輪蟲培育過程中,定期或不定期收集初步過濾步驟濾下的輪蟲,該部分輪蟲進行強化后用于水產養殖。
[0028]實施例二
[0029]以下列舉一具體實施例對上述淡水輪蟲培育方法進行進一步說明。
[0030]本實施例涉及淡水輪蟲培育方法,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0031](I)向生物過濾桶中放置懸浮填料、注水、接種菌種并加入菌種生長所需碳源和氮源,曝氣進行生物過濾系統的預培養。接種的菌種為硝化細菌和EM菌的混合菌,接種量為每Hi3水體Ig;上述碳源和氮源采用葡萄糖和銨鹽,加入量均為5g每HI3水體;曝氣時間為5天。
[0032](2)對培育系統各部件進行消毒清洗,連接并檢查各管路和氣路,將消毒過的水按需求注滿各容器;往加藥器7中加入預先配置好的PG-1l培養液母液,往微藻培育裝置8中接種藻液,微藻采用蛋白核小球藻,接種濃度為3X 15個/ml;往輪蟲培養桶I中接種輪蟲,接種密度為10個/ml。上述步驟完成后,即開始進行輪蟲的培育。培育過程中持續進行培養廢水的循環凈化處理,每天定時進行輪蟲喂食3?5次,每次以加藥器7中所有培養液母液都被培養廢水攜帶進入微藻培育裝置8中為時機即停止分流提取輪蟲培養廢水。
[0033]上述方法中,輪蟲培養裝置I中的水體容量為300L,進行上述培養過程5天后,即可進行輪蟲收獲,輪蟲日產量在1.0-1.4 kg,上述產量可維持30天無太大波動,且系統保持穩定,未出現病害和其他技術問題。
[0034]實施例三
[0035]如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涉及一種淡水輪蟲培育系統,包括輪蟲培養裝置1、用于凈化輪蟲培養廢水的循環水處理回路及用于培育輪蟲所需食物的食物培育回路,所述循環水處理回路及所述食物培育回路的入口端均與所述輪蟲培養裝置I的出水口連接,所述循環水處理回路及所述食物培育回路的出口端均連接至所述輪蟲培育裝置,所述循環水處理回路及所述食物培育回路上均設有流量調節機構。循環水處理回路主要用于連續處理輪蟲培養液中產生的固體廢物、氨氮等有害物質;食物培育回路主要用于批次進行對食物培育進行加液和對輪蟲培養裝置I進行食物投喂。
[0036]上述培育系統中,根據輪蟲培育規模,輪蟲培養裝置I可包括至少一組輪蟲培養桶組,每組輪蟲培養桶組包括多個輪蟲培養桶I,各輪蟲培養桶I的規格優選為一致,方便管理。各輪蟲培養桶I底部均布設有曝氣管,由曝氣管對輪蟲進行供氧;各輪蟲培養桶I底部設置出水口,用于排出輪蟲培養廢水,循環水處理回路排出的凈化廢水及食物培育回路排出的食物液可通過分配器均勻分配至各輪蟲培養桶I。上述輪蟲培養桶I可等同替換為輪蟲培養箱、輪蟲培養池等培養容器。
[0037]如圖1,本實施例中,上述循環水處理回路上沿水流方向依次設有初步過濾裝置2、紫外線消毒器3及生物過濾裝置4,其中,初步過濾裝置2用于過濾掉較大規格的輪蟲和大顆粒物,生物過濾步驟主要去除廢水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使得輪蟲廢水經凈化后可重新用于輪蟲的培育。循環水處理回路的循環水流量根據實際生產需求確定,可通過位于輪蟲培養桶I旁的水位控制器進行調節。各輪蟲培養桶I的出水口優選為分別通過一匯流管道連接至循環水處理回路主管道,各輪蟲培養桶I排出的培養廢水匯集進入主管道后進行凈化處理;上述水位控制器可為設于匯集點處的流量調節閥門,也可在各輪蟲培養桶I的出水口處分別設置流量調節閥門,水位控制器可為一中央控制系統,通過該中央控制系統控制各流量調節閥門的開度。
[0038]接續上述循環水處理回路的結構,生物過濾裝置4包括生物過濾桶、置于生物過濾桶內的懸浮填料及向生物過濾桶內曝氣的曝氣機構。另外,生物過濾桶還設有:進水口,該進水口與紫外線消毒器3連通,用于導入經初步過濾及紫外線消毒后的輪蟲培養廢水;出水口,該出水口與輪蟲培養桶I連通,用于排出凈化的培養廢水;加料口,用于加入生物過濾桶中微生物菌種生長所需碳源和氮源。上述生物過濾桶可等同替換為生物過濾箱、生物過濾池等生物過濾處理設備。
[0039]進一步優化上述培育系統的結構,本實施例中,輪蟲所需食物采用微藻,對應地,食物培育回路上沿水流方向依次設有輪蟲過濾機構和微藻培育機構,輪蟲過濾機構用于濾去輪蟲培養廢水中的輪蟲,以避免輪蟲對微藻培育的影響。微藻培育機構包括微藻培育裝置8和設于微藻培育裝置8內的照明裝置,照明裝置用于促進微藻的快速生長;上述微藻培育裝置8可為微藻培育桶、微藻培育箱等設備。如圖1,作為本實施例的一種優選結構,于所述初步過濾裝置2之后的循環水處理管路上連接一分支管路,所述分支管路上沿水流方向依次設置精細過濾裝置6及微藻培育裝置8并連接至輪蟲培養裝置I,所述分支管路及所述分支管路之前的循環水處理管路構成所述食物培育回路,上述初步過濾裝置2和精細過濾裝置6即構成上述輪蟲過濾機構。上述分支管路可連接在初步過濾裝置2與紫外線消毒器3之間,也可連接在紫外線消毒器3與生物過濾裝置4之間,或者連接在生物過濾裝置I與輪蟲培養裝置I之間,優選為連接在紫外線消毒器3與生物過濾裝置4之間,降低處理成本和運行成本。通過循環水處理回路與食物培育回路共用初步過濾裝置2,在不影響循環水處理效果及微藻培育效果的同時,可有效減少過濾壓力,簡化系統組成,方便使用及管理。
[0040]接續上述系統的結構,上述初步過濾裝置2包括過濾網袋和濾液收集器件,所述過濾網袋可拆卸架設于所述濾液收集器件內,所述過濾網袋的網孔目數在80?120目。上述過濾網袋優選為采用袋式篩絹,目數優選為100目;上述過濾網袋在過濾的同時也作為輪蟲收集裝置,在該過濾網袋中輪蟲數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可替換過濾網袋,將網袋中的輪蟲移入輪蟲強化桶,并將替換的過濾網袋清洗備用。上述精細過濾裝置6采用微濾機或超濾裝置,濾孔孔徑小于50μπι,以實現盡量濾去全部的輪蟲幼蟲。本實施例采用兩級過濾的方式,可解決現有技術中淡水輪蟲體積較小而難以處理的難題;本實施例只對食物培育回路采用精細過濾,只有少部分時間對少量水體進行精細過濾,既避免了輪蟲對微藻的污染,又減少了固定投入和運行成本,適用于體型較小的淡水輪蟲的培育。
[0041]接續上述系統的結構,由于食物培育回路從循環水處理回路中分支接入,因此,在接入點需設置流量調節機構,以分配進入精細過濾裝置6中的輪蟲培養廢水量,該流量調節機構可采用流量調節器5,具體為:所述循環水處理回路上還設有流量調節器5,所述流量調節器5具有一廢水入口和兩廢水出口,兩所述廢水出口上分別設有流量調節閥,所述廢水入口與所述紫外線消毒器3出水口連通,其中一所述廢水出口與所述生物過濾裝置4入水口連通,另一所述廢水出口與所述分支管路入口端連通。與生物過濾裝置4入水口連通的廢水出口上的流量調節閥一般在運行時始終處于打開狀態,可通過調節閥門開度使系統流態平衡;上述與分支管路入口端連通的廢水出口上的流量調節閥一般處于關閉狀態,需要對輪蟲進行喂食時,于投食前0.5?1.0 h打開該流量調節閥,將部分輪蟲培養廢水引入至精細過濾裝置6內依次進行相關處理。
[0042]如圖1,作為本實施例的一種優選結構,于所述精細過濾裝置6與所述微藻培育裝置8之間的食物培育管路上設有加藥器7,加藥器7用于加入微藻培養原液,并使輪蟲培養廢水與微藻培養原液進行混合,為微藻培育提供充分營養,提供微藻培育效果及輪蟲培育效果。作為實施例之一,于加藥器7上設置虹吸機構,以實現自動將加藥器7中的混合液引入至微藻培育裝置8中,具體結構如下:位于加藥器7底部的出水口連接有呈倒U型結構的虹吸管,所述虹吸管頂端所在位置與預設的加藥器7內虹吸抽取開始液位高度適配,所述虹吸管出口端與所述微藻培育裝置8連通。為提高虹吸效果,可設置加藥器7出水口所在位置高于微藻培育裝置8入水口所在位置。
[0043]進一步地,所述微藻培育裝置8通過藻液抽取栗9與所述輪蟲培養裝置I連接,所述微藻培育裝置8內配置有液位檢測機構,所述液位檢測機構與所述藻液抽取栗9聯鎖控制。通過液位檢測機構檢測微藻培育裝置8內的液位高度,當加藥器7中的混合液全部被吸入微藻培育裝置8內時,該液位高度將超過設定的液位高度,此時液位檢測機構反饋信息至藻液抽取栗9,藻液抽取栗9啟動工作,將微藻培育裝置8表層菌液栗入輪蟲培養裝置I中;當該液位高度下降至設定的液位高度時,液位檢測機構反饋信息至藻液抽取栗9,藻液抽取栗9停止工作。上述液位檢測機構可采用液位傳感器或液位計等液位檢測設備。通過上述虹吸機構、液位檢測機構與藻液抽取栗9聯鎖控制,使食物培育回路中輪蟲培養廢水、加藥與吸取藻液等環節依次自動運行,形成“輪蟲培養液—微藻培養液—輪蟲培養液”的半自動循環系統,既方便操作又便于管理控制。
[0044]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淡水輪蟲培育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輪蟲培養裝置、用于凈化輪蟲培養廢水的循環水處理回路及用于培育輪蟲所需食物的食物培育回路,所述循環水處理回路及所述食物培育回路的入口端均與所述輪蟲培養裝置的出水口連接,所述循環水處理回路及所述食物培育回路的出口端均連接至所述輪蟲培育裝置,所述循環水處理回路及所述食物培育回路上均設有流量調節機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淡水輪蟲培育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環水處理回路上設有初步過濾裝置,于所述初步過濾裝置之后的循環水處理管路上連接一分支管路,所述分支管路上沿水流方向依次設置精細過濾裝置及微藻培育裝置并連接至輪蟲培養裝置,所述分支管路及所述分支管路之前的循環水處理管路構成所述食物培育回路。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淡水輪蟲培育系統,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精細過濾裝置與所述微藻培育裝置之間的食物培育管路上設有加藥器。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淡水輪蟲培育系統,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加藥器底部的出水口連接有呈倒U型結構的虹吸管,所述虹吸管頂端所在位置與預設的加藥器內虹吸抽取開始液位高度適配,所述虹吸管出口端與所述微藻培育裝置連通。5.根據權利要求2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淡水輪蟲培育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藻培育裝置通過藻液抽取栗與所述輪蟲培養裝置連接,所述微藻培育裝置內配置有液位檢測機構,所述液位檢測機構與所述藻液抽取栗聯鎖控制。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淡水輪蟲培育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步過濾裝置包括過濾網袋和濾液收集器件,所述過濾網袋可拆卸架設于所述濾液收集器件內,所述過濾網袋的網孔目數在80?120目。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淡水輪蟲培育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精細過濾裝置采用微濾機或超濾裝置。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淡水輪蟲培育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環水處理回路上還設有生物過濾裝置,沿水流方向所述生物過濾裝置位于所述初步過濾裝置之后;所述生物過濾裝置包括生物過濾桶、置于所述生物過濾桶內的懸浮填料及向所述生物過濾桶內曝氣的曝氣機構。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淡水輪蟲培育系統,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初步過濾裝置與所述生物過濾裝置之間的循環水處理管路上還設有紫外線消毒器。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淡水輪蟲培育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環水處理回路上還設有流量調節器,所述流量調節器具有一廢水入口和兩廢水出口,兩所述廢水出口上分別設有流量調節閥,所述廢水入口與所述紫外線消毒器出水口連通,其中一所述廢水出口與所述生物過濾裝置入水口連通,另一所述廢水出口與所述分支管路入口端連通。
【文檔編號】A01K67/033GK205455446SQ201620161972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6年3月3日
【發明人】劉漢勤, 黃劍
【申請人】武漢康立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