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迷迭香茶制作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茶葉加工領域,具體涉及迷迭香茶制作工藝。
背景技術:
迷迭香是唇形科植物,是一種常綠灌木,是國際公認的強抗氧化性植物,目前公認的最具備有抗氧化作用的植物迷迭香中的抗氧化成分主要為鼠尾草酸、鼠尾草酚、迷迭香酚、熊果酸、迷迭香酸等成分;
迷迭香還具有多種功效,可消除胃脹、增強記憶力、提神醒腦、減輕頭痛,對傷風、腹脹、肥胖等也有作用,它還具有較 強的收斂作用,調理油膩肌膚、促進血液循環、刺激毛發再生等作用;目前,迷迭香在藥物、美容等方面應用較多,也有人拿它泡花草茶喝,國內有人研究將迷迭香制作成茶葉,簡單地將迷迭香嫩葉殺青、揉制、烘干,沒有經過發酵,茶葉的口感不很柔和,且沒有加入花蕊進行炒制,香氣不是很濃,再加上需要微波殺青和需要揉制設備,增加了機器維護成本。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制作出的迷迭香茶營養成分更易被機體吸收、口感更柔和、香氣更濃郁,且成本更低廉的迷迭香茶制作工藝;
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所采用技術方案如下:
所述迷迭香茶包括十二道制作工藝,具體工藝步驟為:
一次洗淘、二次洗淘、三次洗淘、自然干燥、酵置、一次殺青、二次殺青、慢火炒制、手工揉制、烘干、手工分揀、包裝。所述一次洗淘步驟為:選取迷迭香頂尖三片嫩葉,用強壓水沖洗一分鐘;
所述二次洗淘步驟為:將所述經一次洗淘的迷迭香嫩葉用水浸泡十分鐘;
所述三次洗淘步驟為:將所述經二次洗淘的迷迭香嫩葉用超純水沖洗兩分鐘,使其無污潰、無泥土 ;
所述自然干燥步驟為:將所述經三次洗淘的迷迭香葉放置在竹席上2-3天,所述迷迭香葉自然陰干;
所述酵置步驟為:將所述經自然干燥后的迷迭香葉置于直徑10厘米以上的敞口陶器中,控制溫度18-25攝氏度、濕度45-65%,自然發酵3_4天,所述迷迭香葉呈果綠色,取出備用;
所述一次殺青步驟為:取少許堿土置于溫度80-120攝氏度的炒鍋內,將所述堿土炒熱后取出,再將所述經酵置過的迷迭香葉放入所述炒鍋內,保持鍋內溫度80-120攝氏度,手工翻炒兩分鐘對所述迷迭香葉進行殺青,取出所述迷迭香葉并自然冷卻;
所述二次殺青步驟為:將所述經一次殺青后的迷迭香葉置于溫度80-120攝氏度的炒鍋內,手工翻炒殺青兩分鐘,然后取出;
所述慢火炒制步驟為:將所述經二次殺青處理后的迷迭香葉置于溫度100-150攝氏度的炒鍋內,加入經干燥后的迷迭香花蕊,慢火炒制10-15分鐘后,取出,自然冷卻;
所述手工揉制步驟為:將所述經慢火炒制過的迷迭香葉用雙手交錯揉搓,再雙手單方向快速揉搓,直至沒有結塊為止;
所述烘干步驟為:將所述經手工揉搓處理后的迷迭香葉在40-60攝氏度溫度下烘干4-6小時,得到迷迭香茶葉;
所述手工分揀步驟為:將所述經烘干后的迷迭香茶葉根據葉片大小進行手工分揀;
所述包裝步驟為:對所述經分揀后的迷迭香茶葉進行包裝。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用迷迭香頂尖三片嫩葉,經自然發酵制作成茶葉,增加了迷迭香葉有效成分的互相融合,制作成的迷迭香茶中的營養成分更易被機體吸收,并降低了某些成分帶來的刺激性味覺,口感更柔和,更適應大眾人群的口感和嗅覺;
(2)慢火炒制時加入了迷迭香的花蕊,花蕊的香氣融入到茶葉中,使得制作出的迷迭香茶香氣更濃;
(3)經十二道工序手工制作,無需機器,成本低廉。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結合具體實施方法來詳細說明本發明,在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及說明用來解釋本發明,但并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制作迷迭香茶的工藝,采用十二道手工工序,具體為:(I)選取迷迭香頂尖三片嫩葉,用強壓水沖洗一分鐘;(2)將一次洗淘過的迷迭香嫩葉用水浸泡十分鐘;(3)再將所述經二次洗淘的迷迭香嫩葉用超純水沖洗兩分鐘,使其無污潰、無泥土 ;
(4)將所述經三次洗淘的迷迭香葉放置在竹席上2-3天,所述迷迭香葉自然陰干;(5)將所述經自然干燥后的迷迭香葉置于直徑10厘米以上的敞口陶器中,控制溫度18-25攝氏度、濕度45-65%,自然發酵3-4天,所述迷迭香葉呈果綠色,取出備用;(6)取少許堿土置于溫度80-120攝氏度的炒鍋內,將所述堿土炒熱后取出,再將所述經酵置過的迷迭香葉放入所述炒鍋內,保持鍋內溫度80-120攝氏度,手工翻炒兩分鐘對所述迷迭香葉進行殺青,取出所述迷迭香葉并自然冷卻;(7)將所述經一次殺青后的迷迭香葉置于溫度80-120攝氏度的炒鍋內,手工翻炒殺青兩分鐘,然后取出;(8)將所述經二次殺青處理后的迷迭香葉置于溫度100-150攝氏度的炒鍋內,加入經干燥后的迷迭香花蕊,慢火炒制10-15分鐘后,取出,自然冷卻;(9)將所述經慢火炒制過的迷迭香葉用雙手交錯揉搓,再雙手單方向快速揉搓,直至沒有結塊為止;(10)將所述經手工揉搓處理后的迷迭香葉在40-60攝氏度溫度下烘干4-6小時,得到迷迭香茶葉;(11)將所述經烘干后的迷迭香茶葉根據葉片大小進行手工分揀;
(12)對所述經分揀后的迷迭香茶葉進行包裝。綜上所述,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用迷迭香頂尖三片嫩葉,經自然發酵制作成茶葉,增加了迷迭香葉有效成分的互相融合,制作成的迷迭香茶中的營養成分更易被機體吸收,并降低了某些成分帶來的刺激性味覺,口感更柔和,更適應大眾人群的口感和嗅覺;
(2)慢火炒制時加入了迷迭香的花蕊,花蕊的香氣融入到茶葉中,使得制作出的迷迭香茶香氣更濃; (3)經十二道工序手工制作,無需機器,成本低廉。以上對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技術方案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明實施例的原理以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適用于幫助理解本發明實施例的原理;同時,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發明實施例,在具體實施方式
以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權利要求
1.迷迭香茶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十二道制作工序,分別為:一次洗淘、二次洗淘、三次洗淘、自然干燥、酵置、一次殺青、二次殺青、慢火炒制、手工揉制、烘干、手工分揀、包裝。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迷迭香茶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次洗淘步驟為:選取迷迭香頂尖三片嫩葉,用強壓水沖洗一分鐘; 所述二次洗淘步驟為:將所述經一次洗淘過的迷迭香嫩葉用水浸泡十分鐘; 所述三次洗淘步驟為:將所述經二次洗淘過的迷迭香嫩葉用超純水沖洗兩分鐘,使其無污潰、無泥土 ; 所述自然干燥步驟為:將所述經三次洗淘過的迷迭香葉放置在竹席上2-3天,使得所述迷迭香葉自然陰干; 所述酵置步驟為:將所述經自然干燥后的迷迭香葉置于直徑10厘米以上的敞口陶器中,控制溫度在18-25攝氏度、濕度45-65%,自然發酵3_4天,所述迷迭香葉呈果綠色,取出備用; 所述一次殺青步驟為:取堿土置于溫度80-120攝氏度的炒鍋內,所述堿土沒過炒鍋鍋底,將所述堿土炒熱后取出,再將所述經酵置過的迷迭香葉放入所述炒鍋內,保持鍋內溫度80-120攝氏度,手工翻炒兩分鐘對所述迷迭香葉進行殺青,取出所述迷迭香葉并自然冷卻; 所述二次殺青步驟為:將所述經一次殺青后的迷迭香葉置于溫度80-120攝氏度的炒鍋內,手工翻炒殺青兩分鐘,然后取出; 所述慢火炒制步驟為:將所述經二次殺青處理后的迷迭香葉置于溫度100-150攝氏度的炒鍋內,加入經干燥后的迷迭香花蕊,慢火炒制10-15分鐘后,取出,自然冷卻; 所述手工揉制步驟為:將所述經慢火炒制過的迷迭香葉用雙手交錯揉搓,再雙手單方向快速揉搓,直至沒有結塊為止; 所述烘干步驟為:將所述經手工揉搓處理后的迷迭香葉在40-60攝氏度溫度下烘干4-6小時,得到迷迭香茶葉; 所述手工分揀步驟為:將所述經烘干后的迷迭香茶葉根據葉片大小進行手工分揀; 所述包裝步驟為:對所述經分揀后的迷迭香茶葉進行包裝。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茶葉加工領域,具體公開了一種迷迭香茶的制作工藝,包括十二道手工工序,分別為一次洗淘、二次洗淘、三次洗淘、自然干燥、酵置、一次殺青、二次殺青、慢火炒制、手工揉搓、烘干、手工分揀、包裝;本發明所述迷迭香茶用迷迭香頂尖三片嫩葉,經自然發酵制作成茶葉,增加了迷迭香葉有效成分的互相融合,制作成的迷迭香茶中的營養成分更易被機體吸收,并降低了某些成分帶來的刺激性味覺,口感更柔和,更適應大眾人群的口感和嗅覺;慢火炒制時加入了迷迭香的花蕊,花蕊的香氣融入到茶葉中,使得制作出的迷迭香茶香氣更濃;經十二道工序手工制作,無需機器,成本低廉。
文檔編號A23F3/34GK103156024SQ201110417600
公開日2013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14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14日
發明者王如炎 申請人:王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