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茶葉理條壓扁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308162閱讀:353來源:國知局
茶葉理條壓扁機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茶葉加工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茶葉理條壓扁機。



背景技術:

理條壓扁是名優綠茶造型的關鍵工序,傳統的理條壓扁工藝主要依靠人工操作來實現,不但勞動強度大,而且技術難度高。

隨著現代茶飲產業的飛速發展,茶葉加工產業的競爭越發激烈,傳統的人工操作顯然難以繼續滿足茶葉加工企業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因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茶葉理條機應運而生,并逐漸得到廣泛的應用,在提高生產效率、減輕勞動強度以及降低成本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但是,現有的理條機在扁形茶加工中一般是手動將壓棒放入和移出,此種方法雖然能夠實現理條壓扁,但是效率低,操作人員的工作強度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茶葉理條壓扁機,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在茶葉理條壓扁的過程中需要人工將壓棒放入或者移出,致使茶葉理條壓扁的效率低而且操作人員工作強度大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是一種茶葉理條壓扁機,包括:機架,所述機架上設置有理條鍋和用于驅動所述理條鍋往復運動的驅動裝置;所述理條鍋上設置有加棒裝置;

所述理條鍋包括多個并排設置的理條槽;

所述加棒裝置包括動力單元、轉軸、柔性連接件和位于每個所述理條槽內的壓棒,每個所述壓棒至少對應兩個所述柔性連接件;所述動力單元固定設置于所述理條鍋上;所述轉軸轉動設置于所述理條鍋的上方,所述轉軸的一端與所述動力單元傳動連接;每個所述柔性連接件均一端與所述轉軸連接,另一端與對應的所述壓棒連接;多個所述壓棒位于同一水平面內;

所述轉軸能夠在所述動力單元的帶動下,使所述柔性連接件纏繞于所述轉軸上。

進一步的,還包括用于為所述理條鍋加熱的加熱裝置,所述加熱裝置設置于所述理條鍋的下方。

進一步的,所述理條鍋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第一側壁,所述第一側壁與所述理條槽的軸線平行;所述動力單元包括電機和傳動組件,所述柔性連接件包括多個第一柔性連接件和多個第二柔性連接件;

所述轉軸包括并排設置的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所述第一轉軸和所述第二轉軸一端均與一個第一側壁樞接,另一端均與另一個第一側壁樞接;各所述第一柔性連接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轉軸連接,另一端與其對應的所述壓棒連接;各所述第二柔性連接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轉軸連接,另一端與其對應的所述壓棒連接;

所述電機固定設置于所述理條鍋上,所述傳動組件包括與所述電機的輸出軸固定連接的第一鏈輪、與所述第一鏈輪鏈傳動的第二鏈輪、與所述第二鏈輪同步運動的第三鏈輪和與所述第三鏈輪鏈傳動的第四鏈輪,所述第二鏈輪固定設置于所述第一轉軸的一端,所述第三鏈輪固定設置于所述第一轉軸的另一端,所述第四鏈輪固定設置于所述第二轉軸的一端。

進一步的,相對于同一所述壓棒,所述第一柔性連接件固定連接于所述壓棒的一端,所述第二柔性連接件固定連接于所述壓棒的另一端。

進一步的,所述柔性連接件為柔性鋼絲繩。

進一步的,還包括多個用于限制所述壓棒被提起后的位置的卡件,各所述卡件均固定設置于所述理條鍋上。

進一步的,所述理條鍋還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第二側壁,兩個所述第二側壁之間連接所述理條槽;兩個所述第二側壁上均設置所述卡件,各所述卡件與相應的所述壓棒相對應;所述第一柔性連接件和所述第二柔性連接件分別穿過對應的所述卡件并與對應的所述壓棒固定連接;當各所述壓棒運動至最高點時,其兩端分別卡設在與其對應的所述卡件中。

進一步的,所述卡件包括橫截面形狀為倒U形的卡接部;所述卡接部的左邊向外并向下延伸有左側導板,右邊向外并向下延伸有右側導板;所述第一柔性連接件和所述第二柔性連接件分別穿過對應的所述卡接部與對應的所述壓棒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卡件為開口朝下的半圓管狀,所述壓棒的橫截面形狀為圓形,所述卡件的內徑與所述壓棒的直徑一致;所述第一柔性連接件和所述第二柔性連接件分別穿過對應的所述卡件并與所述壓棒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還包括除塵裝置,所述除塵裝置包括第一風道、第二風道、排風單元和多個吸塵管;所述第一風道和所述第二風道均與所述排風單元連通;每個所述吸塵管均設置于相鄰的兩個所述理條槽的公共邊上,其軸線與所述理條槽的軸線平行,且外表面上設置有多個吸塵孔;所述吸塵管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風道連通,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風道連通。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進行茶葉理條時,將待理條的茶葉均勻投入各理條槽中;隨后驅動裝置啟動,帶動理條鍋在機架上往復運動;當需要向理條槽中加入壓棒時,動力單元工作,釋放纏繞于轉軸上的柔性連接件,進而將壓棒放入對應的理條槽中,當需要將壓棒從理條槽中提起時,動力單元工作,帶動轉軸反向轉動,使柔性連接件重新纏繞于轉軸上,從而將壓棒從理條槽中提起。通過加棒裝置實現壓棒的加入和移出,既提高了茶葉理條壓扁的效率,又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工作強度。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茶葉理條壓扁機的立體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茶葉理條壓扁機另一個角度的立體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茶葉理條壓扁機部分結構的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茶葉理條壓扁機的理條鍋及第一風道、第二封道的結構示意圖。

圖標:1-理條鍋;2-加棒裝置;3-卡件;4-第一風道;5-第二風道;6-吸塵管;11-理條槽;21-動力單元;22-壓棒;23-第一轉軸;24-第二轉軸;25-第一柔性連接件;26-第二柔性連接件;61-吸塵孔;211-電機;212-第二鏈輪;213-第三鏈輪;214-第四鏈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茶葉理條壓扁機包括機架,機架上設置有理條鍋1和用于驅動理條鍋1往復運動的驅動裝置;理條鍋1上設置有加棒裝置2;理條鍋1包括多個并排設置的理條槽11;加棒裝置2包括動力單元21、轉軸、柔性連接件和位于每個理條槽11內的壓棒22,每個壓棒22至少對應兩個柔性連接件;動力單元21固定設置于理條鍋1上;轉軸轉動設置于理條鍋1的上方,轉軸的一端與動力單元21傳動連接;每個柔性連接件均一端與轉軸連接,另一端與對應的壓棒22連接;多個壓棒位于同一水平面內;轉軸能夠在動力單元21的帶動下,使柔性連接件纏繞于轉軸上。

驅動裝置的主要作用為驅動理條鍋1往復運動,因此,凡是能夠實現上述功能的結構都可以作為本實施例所指的驅動裝置。

理條槽11的橫截面形狀可以為U形或者半圓形,等等。

理條鍋1包括多個并排設置的理條槽11,具體地,可以是兩個、三個、四個或者更多個,等等。此外,為了達到更好的理條效果,理條槽11的長度方向與理條鍋1往復運動的方向垂直。

壓棒22可以為橫截面形狀為圓形的實心柱狀體或者空心柱狀體,壓棒22的長度略小于理條槽11的長度。每個理條槽11中至少設置有一個壓棒22。

轉軸的一端與動力單元21連接,具體地,可以是轉軸的兩端分別與理條鍋1的相應側壁樞接,其中一端又與動力單元21直接連接或者傳動連接。

理條鍋1的橫截面形狀可以為方形,其中與理條槽11平行的兩個側壁為第一側壁,分別與理條槽11的兩端連接的兩個側壁為第二側壁。轉軸的軸線可以與理條鍋1的第二側壁平行,也可以與理條鍋1的第二側壁相交,只要能夠順利提起或者下方壓棒22即可。為了使多個壓棒22的動作同步,所述轉軸的軸線可以與水平面平行。

優選的,作為一種具體可實施方式,如圖1和圖3所示,轉軸的軸線與水平面平行,且轉軸的一端與理條鍋1的一個第一側壁樞接,另一端與理條鍋的另一個第一側壁樞接,同時,其中一端與動力單元21傳動連接。

轉軸的兩端均與理條鍋1的側壁樞接,其中一端再與動力單元21傳動連接,使轉軸轉動的過程中穩定性更強,在提升或者下放壓棒22的過程中,不致使壓棒22產生劇烈晃動,有利于將壓棒22準確的放入對應的理條槽11中。

轉軸在動力單元21的帶動下轉動,使柔性連接件纏繞于其上,進而將連接于柔性連接件的另一端的壓棒22從理條槽11中提起。當動力單元21帶動轉軸反向轉動時,纏繞于轉軸上的柔性連接件則被釋放,進而將連接于柔性連接件另一端的壓棒22放入對應的理條槽11中。

進行茶葉理條時,將待理條的茶葉均勻投入各理條槽11中;隨后驅動裝置啟動,帶動理條鍋1在機架上往復運動;當需要向理條槽11中加入壓棒22時,動力單元21工作,釋放纏繞于轉軸上的柔性連接件,進而將壓棒22放入對應的理條槽11中;當需要將壓棒22從理條槽11中提起時,動力單元21工作,帶動轉軸反向轉動,使柔性連接件重新纏繞于轉軸上,從而將壓棒22從理條槽11中提起。通過加棒裝置實現壓棒22的加入和移出,既提高了茶葉理條壓扁的效率,又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工作強度。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具體的,還包括用于為理條鍋1加熱的加熱裝置,加熱裝置設置于理條鍋1的下方。

加熱裝置的主要作用為對理條鍋1進行加熱。因此,凡是能夠實現上述功能的結構都可以作為本實施例所指的加熱裝置。例如:電熱管。

將加熱裝置,例如:電熱管,設置于理條鍋1的下方,對理條鍋1盡行加熱,使理條過程中茶葉失水的速度更快、理條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具體的,如圖1-3所示,理條鍋1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第一側壁,第一側壁與理條槽11的軸線平行;動力單元21包括電機211和傳動組件,柔性連接件包括多個第一柔性連接件25和多個第二柔性連接件26;轉軸包括并排設置的第一轉軸23和第二轉軸24,第一轉軸23和第二轉軸24一端均與一個第一側壁樞接,另一端均與另一個第一側壁樞接;各第一柔性連接件25的一端與第一轉軸23連接,另一端與其對應的壓棒22連接;各第二柔性連接件26的一端與第二轉軸24連接,另一端與其對應的壓棒22連接;電機211固定設置于理條鍋1上,傳動組件包括與電機211的輸出軸固定連接的第一鏈輪、與第一鏈輪鏈傳動的第二鏈輪212、與第二鏈輪212同步運動的第三鏈輪213和與第三鏈輪213鏈傳動的第四鏈輪214,第二鏈輪固定設置于第一轉軸23的一端,第三鏈輪固定設置于第一轉軸23的另一端,第四鏈輪固定設置于第二轉軸24的一端。第一鏈輪與第二鏈輪212的外周上套設有第一鏈條,第三鏈輪213與第四鏈輪214的外周上套設有第二鏈條。

第一轉軸23和第二轉軸24的主要作用為在電機211的輸出軸的帶動下轉動,從而使第一柔性連接件25和第二柔性連接件26分別纏繞于第一轉軸23和第二轉軸24上或者從第一轉軸23和第二轉軸24上釋放。因此,凡是能夠實現上述功能的結構都可以作為本實施例所指的第一轉軸23和第二轉軸24。例如:第一轉軸23和第二轉軸24可以為空心結構也可以為實心結構;第一轉軸23和第二轉軸24的橫截面形狀可以為圓形或者方形,等等。

第一轉軸23和第二轉軸24可以通過軸承座轉動設置于理條鍋1的兩個第一側壁上,具體的,軸承座可以設置在第二側壁的上端面上,也可以設置于第二側壁上與理條槽11平行的兩個側面上,此時的軸承座為帶法蘭的軸承座。

每個壓棒22在第一柔性連接件25和第二柔性連接件26的作用下,均與理條槽11的軸線保持平行,且多個壓棒22的高度一致。

通過電機211以鏈傳動的方式同時帶動第一轉軸23和第二轉軸24,進而將多個壓棒22同時提起,使壓棒22的升降都更加平穩,而且第一轉軸23和第二轉軸24動作沒有時間差,有利于保證第一轉軸23和第二轉軸24始終與理條槽11的軸線保持平行。

傳動組件的主要作用為將電機211的輸出軸轉動的動能傳遞至第一轉軸23和第二轉軸24。因此,鏈輪的設置方式并不限于上述方式,只要能夠滿足前述功能即可。例如,還可以是第一鏈輪和第二鏈輪212的設置不變,仍與上述設置方式相同,第三鏈輪213固定設置于第一轉軸上靠近電機211的一端,第四鏈輪固定設置于第二轉軸上靠近電機211的一端,第一鏈輪與第二鏈輪212的外周上套設第一鏈條,第三鏈輪213與第四鏈輪214的外周上套設第二鏈條。

此外,能夠實現上述功能的其他結構也可以作為本實施例所指的傳動組件。例如:帶輪和傳動帶的結構。

除了采用電機和傳動組件的方式實現壓棒22的升降以外,還可以利用氣缸實現壓棒22的升降,具體的,可以是將第一轉軸23的兩端的分別與第二轉軸24對應的一端用橫桿連接,構成方形框架,柔性連接件在第一轉軸23和第二轉軸24上的連接關系不變,方形框架上相對的兩邊各與一個氣缸的活塞桿連接,隨著活塞桿的伸出或縮回實現壓棒22的升降。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具體的,如圖3所示,相對于同一壓棒22,第一柔性連接件25固定連接于壓棒22的一端,第二柔性連接件26固定連接于壓棒22的另一端。

第一柔性連接件連接壓棒22的一端,第二柔性連接件連接壓棒22的另一端,通過壓棒22的兩個端部將壓棒22提起或釋放,壓棒22的平衡性更好,運動更平穩。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具體的,柔性連接件為柔性鋼絲繩。

柔性連接件為柔性鋼絲繩,不僅能夠在動力單元21和轉軸的帶動下下實現壓棒22的升降,而且更耐磨,使用壽命也更長。

柔性連接件的主要作用為將分別與不同理條槽11對應的壓棒22與轉軸連接。當柔性連接件纏繞于轉軸上時,能夠將壓棒22從對應的理條槽11中提起;當柔性連接件從轉軸上釋放時,又能夠將壓棒22放入對應的理條槽11中。因此,凡是能夠實現上述功能的結構都可以作為本實施例所指的柔性連接件。例如:各種繩索。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具體的,轉軸上每個柔性連接件的兩側均設置有限位擋圈;限位擋圈與轉軸固定連接,且限位擋圈的半徑不小于柔性連接件在轉軸上纏繞后的最大高度。

限位擋圈與轉軸固定連接,具體的,可以為焊接、卡接或者粘接,等等。

在轉軸上每個柔性連接件的兩側均設置限位擋圈,限位擋圈的半徑不小于柔性連接件在轉軸上纏繞后的最大高度,能夠使柔性連接件纏繞于轉軸上的指定區域內,從而使柔性連接件從轉軸上釋放時,不致帶動壓棒22產生過大的擺動。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具體的,還包括多個用于限制壓棒22被提起后的位置的卡件3,各卡件3均固定設置于理條鍋1上。

壓棒22被提起后,會因理條鍋1的往復運動而劇烈晃動,在理條鍋1上設置卡件3,在壓棒22上升到其運動路徑上的最高點時,壓棒22將卡在卡件3中,卡件3能夠起到良好的限位作用,減少壓棒22的晃動幅度,使壓棒22不致因晃動的幅度過大而在下降時不能準確落入對應的理條槽11。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具體的,如圖1和圖3所示,理條鍋1還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第二側壁,兩個第二側壁之間連接理條槽11;兩個第二側壁上均設置卡件3,各卡件3與相應的壓棒22相對應;第一柔性連接件25和第二柔性連接件26分別穿過對應的卡件并與對應的壓棒22固定連接;當各壓棒22運動至最高點時,其兩端分別卡設在與其對應的卡件3中。

將兩個卡件3分別設置于理條鍋1的一個第二側壁上,從兩端對壓棒22的位置進行限定,對壓棒22位置的限定更牢固。

此外,卡件3還可以設置于理條槽11上。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具體的,卡件3包括橫截面形狀為倒U形的卡接部;卡接部的左邊向外并向下延伸有左側導板,右邊向外并向下延伸有右側導板;第一柔性連接件25和第二柔性連接件26分別穿過對應的卡接部與對應的壓棒22固定連接。

卡件3包括橫截面形狀為倒U形的卡接部;卡接部的左邊向外并向下延伸有左側導板,右邊向外并向下延伸有右側導板,在提升壓棒22的過程中,能夠為壓棒22卡入卡接部提供導向作用,使壓棒22的兩端卡入卡接部更順利。U形的卡接部的底端和兩個側壁分別與壓棒22對應的面相抵接,對壓棒22的卡接、限位效果更好。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具體的,卡件3為開口朝下的半圓管狀,壓棒22的橫截面形狀為圓形,卡件3的內徑與壓棒22的直徑一致;第一柔性連接件25和第二柔性連接件26分別穿過對應的卡件3并與壓棒22固定連接。

壓棒22為圓柱狀結構,在理條槽11中的茶葉上滾動時,與茶葉的接觸面積更大,對茶葉的擠壓和摩擦效果更好。卡件3為內徑與壓棒22的直徑一致且開口向下的半圓管狀結構,對壓棒22的限位作用較好,能夠減少壓棒22被提升到位后在茶葉理條壓扁機的震動作用下而產生的晃動,進而減少對柔性連接件的磨損,也使壓棒22下降時能夠準確落入對應的理條槽11。

卡件3的主要作用為限制壓棒22上升的最大的高度,并保持壓棒22的相對穩定,因此,凡是能夠實現上述功能的結構都可以作為本實施例所指的卡件3。例如:卡件3的橫截面形狀為弧形,弧形的圓心位于壓棒22所在的一側。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具體的,限位擋板朝向壓棒22的一側的側壁上設置有電磁鐵,壓棒22的兩端包覆有磁性材料。

在限位擋板朝向壓棒22的一側的側壁上設置電磁鐵,壓棒22的兩端包覆有磁性材料,壓棒22被提升到位后,電磁鐵通電,吸附壓棒22。通過電磁鐵的強力吸附作用,進一步減小了壓棒22被提升到位后可能產生的晃動。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具體的,如圖4所示,茶葉理條壓扁機還包括除塵裝置,除塵裝置包括第一風道4、第二風道5、排風單元和多個吸塵管6;第一風道4和第二風道5均與排風單元連通;每個吸塵管6均設置于相鄰的兩個理條槽11的公共邊上,其軸線與理條槽11的軸線平行,且外表面上設置有多個吸塵孔61;吸塵管6的一端與第一風道4連通,另一端與第二風道5連通。

排風單元可以為風機、真空泵或者真空發生器,等等。

通過設置于相鄰的兩個理條槽11的公共邊上的吸塵管6對理條槽11進行除塵,既能夠減少向周圍空間飄散的茶塵,又能夠使理條過程中茶葉的清潔度更高。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具體的,還包括PLC控制系統,PLC控制系統與驅動裝置、動力單元21以及加熱裝置之間均為電連接。

PLC控制系統與驅動裝置、動力單元21以及加熱裝置之間均為電連接,從而實現對驅動裝置、動力單元21以及加熱裝置的工作狀態的自動化控制,進而實現茶葉理條壓扁機的自動化加棒和自動化理條等工作。

本實施例提供的茶葉理條壓扁機的一種工作過程簡述如下:

啟動茶葉理條壓扁機,理條鍋1開始進行往復運動,加熱裝置啟動,開始為理條鍋1預熱;當理條鍋1被加熱至指定溫度時,向理條鍋1中均勻加入待理條的茶葉開始理條;當茶葉理條到一定程度時,動力單元21啟動向理條槽11中加入壓棒22,進行輕壓理條;輕壓理條時間到以后,動力單元21再次啟動,將理條槽11中的壓棒22提起、歸位;理條鍋1繼續進行理條,直至理條時間到,茶葉由理條鍋1排出(整個理條過程中理條鍋1始終進行往復運動);出料結束后,排空的理條鍋1繼續進行往復運動,等待下一次投料,或者,關閉茶葉理條壓扁機,各動作均停止。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