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茶葉包裝設備,具體涉及一種老葉熱揉捻機構。
背景技術:
茶,灌木或小喬木,嫩枝無毛;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尖銳,基部楔形,上面發亮,下面無毛或初時有柔毛,邊緣有鋸齒,葉柄無毛;隨著社會的發展,品茶、飲茶的人越來越多,對茶葉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茶葉加工工序一般包括鮮葉分級、殺青、揉捻、解塊、理條、烘干和提香,其中,茶葉的揉捻工序是烏龍茶初制的塑型工序,通過揉捻形成其緊結彎曲的外形,并對內質改善也有所影響;茶葉揉捻時適當破壞殺青后茶葉組織,讓茶葉內含物質滲透在葉的表面,同時對茶葉進行造型,使芽葉卷緊成需要的形狀;但是現存的設備都是大型的設備所揉捻的茶葉容易出現斷條、揉碎的現象,降低了茶葉的品質。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老葉熱揉捻機構,使得茶葉能夠被有效揉捻,且控制揉捻力度,防止茶葉在揉捻時而破壞茶葉條形,提高茶葉揉捻質量和品質。
本實用新型的老葉熱揉捻機構,包括支架,及與支架通過驅動油缸連接的擺臂,及活動安裝于擺臂下方的揉捻輥,及設置于揉捻輥下方的旋轉筒,及安裝于旋轉筒底部的風熱腔;所述旋轉筒和風熱腔之間安裝有轉軸;所述轉軸通過鏈輪組連接有驅動電機;所述旋轉筒頂部開設有入料口;所述旋轉筒側面設置有出料門;所述入料口處安裝有擋板,防止茶葉在揉捻時從旋轉筒中掉出;所述旋轉筒頂部于入料口外側設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上間隔開設有多個通孔,使得旋轉筒內的茶葉能夠實時進行換氣,提高茶葉揉捻質量;所述風熱腔內安裝有風機;所述風機通過連接線電連接有調溫組件,可對風機吹出的溫度進行調控;需要揉捻的茶葉通過入料口放入旋轉筒中,通過驅動油缸驅動擺臂來回運動,從而帶動揉捻輥往復運動;旋轉筒通過鏈輪組由驅動電機帶動旋轉,放置于旋轉筒中的茶葉隔著透氣薄膜在揉捻輥來回揉捻,及旋轉部的旋轉力下進行茶葉的揉捻,并通過風熱腔內的風機的不斷吹出熱風對旋轉筒內的茶葉進行加熱及打撒、翻轉。
作為優選的實施方案,所述揉捻輥其外表面設置有多個凸塊,便于茶葉的按壓和揉捻。
作為優選的實施方案,所述入料口處可拆卸安裝有透氣薄膜,控制揉捻力度,且有效防止茶葉在揉捻時而破壞茶葉條形。
進一步地,所述風熱腔與旋轉筒之間通過通氣管路連接。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的老葉熱揉捻機構,茶葉經揉捻輥的來回按壓,以及旋轉筒的旋轉分散,并通過風熱腔內的風機進行加熱,使得茶葉能夠被有效揉捻,且控制揉捻力度,防止茶葉在揉捻時而破壞茶葉條形,提高茶葉揉捻質量和品質。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各部件標注為:1-支架,2-驅動油缸,3-擺臂,4-揉捻輥,5-旋轉筒,6-風熱腔,7-調溫組件,8-鏈輪組,9-驅動電機,10-入料口,11-出料門,12-隔板,13-擋板,14-通孔,15-凸塊。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老葉熱揉捻機構,包括支架1,及與支架1通過驅動油缸2連接的擺臂3,及活動安裝于擺臂3下方的揉捻輥4,及設置于揉捻輥4下方的旋轉筒5,及安裝于旋轉筒5底部的風熱腔6;所述旋轉筒5和風熱腔6之間安裝有轉軸(未圖示);所述轉軸通過鏈輪組8連接有驅動電機9;所述旋轉筒5頂部開設有入料口10;所述旋轉筒5側面設置有出料門11;所述入料口10處安裝有擋板13;所述旋轉筒5頂部于入料口10外側設置有隔板12;所述隔板12上間隔開設有多個通孔14;所述風熱腔6內安裝有風機(未圖示);所述風機通過連接線電連接有調溫組件7,可對風機(未圖示)吹出的溫度進行調控。
所述揉捻輥4其外表面設置有多個凸塊15,便于茶葉的按壓和揉捻。
所述入料口10處可拆卸安裝有透氣薄膜(未圖示),控制揉捻力度,且有效防止茶葉在揉捻時而破壞茶葉條形。
所述風熱腔6與旋轉筒5之間通過通氣管路(未圖示)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老葉熱揉捻機構,使用時,需要揉捻的茶葉通過入料口放入旋轉筒中,通過驅動油缸驅動擺臂來回運動,從而帶動揉捻輥往復運動;旋轉筒通過鏈輪組由驅動電機帶動旋轉,放置于旋轉筒中的茶葉隔著透氣薄膜在揉捻輥來回揉捻,及旋轉部的旋轉力下進行茶葉的揉捻,并通過風熱腔內的風機的不斷吹出熱風對旋轉筒內的茶葉進行加熱及打撒、翻轉;其中,在入料口處安裝有擋板,防止茶葉在揉捻時從旋轉筒中掉出;且在隔板上開設多個通孔,使得旋轉筒內的茶葉能夠實時進行換氣,提高茶葉揉捻質量;茶葉經揉捻輥的來回按壓,以及旋轉筒的旋轉分散,并通過風熱腔內的風機進行加熱,使得茶葉能夠被有效揉捻,且控制揉捻力度,防止茶葉在揉捻時而破壞茶葉條形,提高茶葉揉捻質量和品質。
上述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故凡依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包括于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