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食品的加工工藝,特別是一種紫蘇的生產工藝。
背景技術:
紫蘇,又稱荏,屬于唇形科,一年生草本自花授粉置物,具特異芳香,是我國傳統的藥食、油料作物,是衛生部第一批規定的既是藥品又是食品的60種作物之一,在醫藥食品領域有著重要的開發價值,近年來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紫蘇原產亞洲東部,有野生型和栽培型,廣泛分布于我國各省區,以及不丹、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爪哇、日本、朝鮮等地。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北方以供油用為主,兼作藥用,有西北、東北2個傳統油用產區; 南方主要以藥用為主,兼作食用。
隨著對紫蘇研究的深入,其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泛,近年來,紫蘇開始作為調味品進行使用,將紫蘇進行加工簡單烘干之后作為香料,可以添加菜品的美味度。
其中,在申請號為CN201310605968.2的發明專利中,公開了一種即食型紫蘇調味菜及其制備方法,包括此種即食型紫蘇調味菜原料制成:紫蘇葉80-85,蒜頭5-10,食鹽3-5,醬油2-3,蔗糖0.5-2。此種即食型紫蘇調味菜的制備方法:1)原料采收;2)清洗;3)熱燙;4)切碎;5)混料調味;6)密封漬制:將攪拌均勻的原料放進容器中漬腌制60-90天。該方法的優點在于:操作簡單,生產成本低,生產出的產品在腌制和裝瓶出廠均無須添加防腐劑,耐貯藏,便于食用攜帶。
在申請號為CN200810060626.6的發明專利中,公開了提供了一種以紫蘇為原料制得的紫蘇調味液及其制備方法。所述紫蘇調味液主要由紫蘇的浸提液或浸提濃縮液和蒸餾液組成,所述浸提液或浸提濃縮液和蒸餾液體積比為10~20∶80~90,由如下方法制得:取紫蘇葉碎片,加入5~8倍質量的潔凈水,以及質量為潔凈水質量0.01~0.1%的異Vc鈉,用檸檬酸調pH為2.8~4.5,95~100℃溫度下浸提1~3次,每次30~120min,浸提同時冷凝收集揮發成分,得蒸餾液;合并多次的浸出液,加入殼聚糖醋酸溶液,攪拌,澄清,微濾膜過濾,得澄清液,即浸提液;將浸提液濃縮至原體積的90%~10%,得浸提濃縮液。本發明紫蘇調味液色澤清澈透明,無雜質,不分層,味道天然純正,香濃味美,而且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以上兩種紫蘇的生產工藝,分別提供了紫蘇食品以及紫蘇的汁液的加工方法,但是對紫蘇本身作為調味品并未有所提及。
技術實現要素:
在上述背景的基礎下,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紫蘇的生產工藝,作為食品香料進行使用,同時實現汁液的循環利用。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紫蘇的生產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A、原料采收: 將紫蘇葉莖頂部3-5片葉子及其嫩莖同時采摘,作為原料;
B、前處理:對原料進行篩選,剔除其中的蟲子及雜物,然后將原料放入清清洗水槽中進行清洗,之后放入容器中晾去原料表面水分;
C、擠壓水分:將請處理之后的紫蘇放入擠壓機中,壓出莖葉中的水分;
D、殺青處理:將擠壓之后的紫蘇放入殺青機中進行高溫處理,破化以及鈍化原料中的氧化酶的活性,同時加鹽攪拌,去除苦澀的汁液;
E、浸泡腌制:將殺青完成的紫蘇置入容器內進行浸泡,容器內盛有梅汁調配劑,浸泡時間在30到35天;
F、制作成品:將浸泡完成的紫蘇取出,進行烘干后將蟲、草、異物剔除,將剔除完成的紫蘇加以切碎并包裝,得到成品。
進一步的,所述梅汁調配劑包括青梅汁、鹽與檸檬酸,所述梅汁調配劑內青梅汁、鹽與檸檬酸的質量比為1:1.1~1.3:0.15~0.3。
進一步的,所述青梅汁的生產方法如下:
(1)、原料選擇:選擇果實飽滿,顏色青中帶黃,八至九成熟的青梅作為原料;
(2)、預處理:對原料進行篩選,剔除其中已經腐爛或者較硬的次品,將篩選完成的青梅進行清洗,將清洗完成的青梅放入20%的鹽水中浸泡,浸泡時間在30天以上;
(3)、表面處理:將在鹽水中浸漬過的青梅用清水浸泡4到6個小時或者用清水進行沖洗,直到青梅含鹽量低于5%;
(4)、去核處理:將清洗過的青梅通過青梅去核機進行去核處理,同時對去核完成的青梅進行檢驗,將核碎在果肉里面的青梅進行剔除;
(5)、糖漬處理:將去核且檢驗完成的青梅烘干,置入容器內進行糖漬,腌漬3-5天,使得青梅脫水收縮;
(6)、提取青梅汁:將容器內的脫水青梅取出,剩下的汁液即為所需的青梅汁。
進一步的,所述E過程中,梅汁調配劑的PH值在2~3.5之間。
進一步的,所述梅汁調配劑的PH值在2~3.5之間。
進一步的,所述紫蘇與梅汁調配劑的質量比為100:65~85。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提供的紫蘇的生產工藝,可以生產出高質量的紫蘇調味品,將紫蘇經過原料采集、清洗晾干處理、擠壓水分、殺青處理、浸泡腌制之后再干燥切碎制成成品,成品即可作為食品香料,可以大大增加菜品的香味,提高美味度。同時再腌制過程種,加入了梅汁調配劑,該梅汁調配劑主要成分為青梅在生產腌制過程中,產生的汁液,在原來的生產工藝中,該汁液通常作為廢液進行排放,但是該汁液中含有較多的有害成分,高鹽高酸,流入大自然中對環境的危害較大,如若處理到達標的排放標準,則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因此,在青梅的腌制過程中,該汁液的處理一直是企業的難題。本發明開創性的將青梅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汁液用于紫蘇的腌制,同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檸檬酸的應用,節約了生產成本,同時梅汁具有一定的香味,與紫蘇相結合,可以發出特異的清香,是市面上所有的紫蘇產品都不具有的。整體上來說,本發明實現了資源的再利用,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提高了產品的質量,一舉多得,值得推廣。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紫蘇的生產工藝,下面結合實施例進行具體說明:
實施例一:
A、原料采收: 將紫蘇葉莖頂部3-5片葉子及其嫩莖同時采摘,作為原料;
B、前處理:對原料進行篩選,剔除其中的蟲子及雜物,然后將原料放入清清洗水槽中進行清洗,之后放入容器中晾去原料表面水分;
C、擠壓水分:將請處理之后的紫蘇放入擠壓機中,壓出莖葉中的水分,此時要求擠壓出的水分越多越好;
D、殺青處理:將擠壓之后的紫蘇放入殺青機中進行高溫處理,破化以及鈍化原料中的氧化酶的活性,同時加鹽攪拌,去除苦澀的汁液;
E、浸泡腌制:將殺青完成的紫蘇置入容器內進行浸泡,容器內盛有梅汁調配劑,浸泡時間在30到35天;
F、制作成品:將浸泡完成的紫蘇取出,進行烘干后將蟲、草、異物剔除,將剔除完成的紫蘇加以切碎并包裝,得到成品。
其中,所述梅汁調配劑包括青梅汁、鹽與檸檬酸,所述100kg梅汁調配劑內分別含有44kg青梅汁、48kg鹽與8kg檸檬酸。
特別的,所述E過程中,梅汁調配劑的PH值在2~3.5之間。
相應的,所述青梅汁的生產方法如下:
(1)、原料選擇:選擇果實飽滿,顏色青中帶黃,八至九成熟的青梅作為原料;
(2)、預處理:對原料進行篩選,剔除其中已經腐爛或者較硬的次品,將篩選完成的青梅進行清洗,將清洗完成的青梅放入20%的鹽水中浸泡,浸泡時間在30天以上;
(3)、表面處理:將在鹽水中浸漬過的青梅用清水浸泡4到6個小時或者用清水進行沖洗,直到青梅含鹽量低于5%;
(4)、去核處理:將清洗過的青梅通過青梅去核機進行去核處理,同時對去核完成的青梅進行檢驗,將核碎在果肉里面的青梅進行剔除;
(5)、糖漬處理:將去核且檢驗完成的青梅烘干,置入容器內進行糖漬,腌漬3-5天,使得青梅脫水收縮;
(6)、提取青梅汁:將容器內的脫水青梅取出,剩下的汁液即為所需的青梅汁。
制得的紫蘇色澤鮮紅,含有紫蘇以及梅汁的清香,且香味濃郁。
實施例二:
A、原料采收: 將紫蘇葉莖頂部3-5片葉子及其嫩莖同時采摘,作為原料;
B、前處理:對原料進行篩選,剔除其中的蟲子及雜物,然后將原料放入清清洗水槽中進行清洗,之后放入容器中晾去原料表面水分;
C、擠壓水分:將請處理之后的紫蘇放入擠壓機中,壓出莖葉中的水分,此時要求擠壓出的水分越多越好;
D、殺青處理:將擠壓之后的紫蘇放入殺青機中進行高溫處理,破化以及鈍化原料中的氧化酶的活性,同時加鹽攪拌,去除苦澀的汁液;
E、浸泡腌制:將殺青完成的紫蘇置入容器內進行浸泡,容器內盛有梅汁調配劑,浸泡時間在30到35天;
F、制作成品:將浸泡完成的紫蘇取出,進行烘干后將蟲、草、異物剔除,將剔除完成的紫蘇加以切碎并包裝,得到成品。
其中,所述梅汁調配劑包括青梅汁、鹽與檸檬酸,所述100kg梅汁調配劑內分別含有42kg青梅汁、50kg鹽與8kg檸檬酸。
特別的,所述E過程中,梅汁調配劑的PH值在2~3.5之間。
相應的,所述青梅汁的生產方法如下:
(1)、原料選擇:選擇果實飽滿,顏色青中帶黃,八至九成熟的青梅作為原料;
(2)、預處理:對原料進行篩選,剔除其中已經腐爛或者較硬的次品,將篩選完成的青梅進行清洗,將清洗完成的青梅放入20%的鹽水中浸泡,浸泡時間在30天以上;
(3)、表面處理:將在鹽水中浸漬過的青梅用清水浸泡4到6個小時或者用清水進行沖洗,直到青梅含鹽量低于5%;
(4)、去核處理:將清洗過的青梅通過青梅去核機進行去核處理,同時對去核完成的青梅進行檢驗,將核碎在果肉里面的青梅進行剔除;
(5)、糖漬處理:將去核且檢驗完成的青梅烘干,置入容器內進行糖漬,腌漬3-5天,使得青梅脫水收縮;
6)、提取青梅汁:將容器內的脫水青梅取出,剩下的汁液即為所需的青梅汁。
制得的紫蘇色澤鮮紅,含有紫蘇以及梅汁的清香,且香味濃郁。
實施例三:
A、原料采收: 將紫蘇葉莖頂部3-5片葉子及其嫩莖同時采摘,作為原料;
B、前處理:對原料進行篩選,剔除其中的蟲子及雜物,然后將原料放入清清洗水槽中進行清洗,之后放入容器中晾去原料表面水分;
C、擠壓水分:將請處理之后的紫蘇放入擠壓機中,壓出莖葉中的水分,此時要求擠壓出的水分越多越好;
D、殺青處理:將擠壓之后的紫蘇放入殺青機中進行高溫處理,破化以及鈍化原料中的氧化酶的活性,同時加鹽攪拌,去除苦澀的汁液;
E、浸泡腌制:將殺青完成的紫蘇置入容器內進行浸泡,容器內盛有梅汁調配劑,浸泡時間在30到35天;
F、制作成品:將浸泡完成的紫蘇取出,進行烘干后將蟲、草、異物剔除,將剔除完成的紫蘇加以切碎并包裝,得到成品。
其中,所述梅汁調配劑包括青梅汁、鹽與檸檬酸,所述100kg梅汁調配劑內分別含有38kg青梅汁、50kg鹽與12kg檸檬酸。
特別的,所述E過程中,梅汁調配劑的PH值在2~3.5之間。
相應的,所述青梅汁的生產方法如下:
(1)、原料選擇:選擇果實飽滿,顏色青中帶黃,八至九成熟的青梅作為原料;
(2)、預處理:對原料進行篩選,剔除其中已經腐爛或者較硬的次品,將篩選完成的青梅進行清洗,將清洗完成的青梅放入20%的鹽水中浸泡,浸泡時間在30天以上;
(3)、表面處理:將在鹽水中浸漬過的青梅用清水浸泡4到6個小時或者用清水進行沖洗,直到青梅含鹽量低于5%;
(4)、去核處理:將清洗過的青梅通過青梅去核機進行去核處理,同時對去核完成的青梅進行檢驗,將核碎在果肉里面的青梅進行剔除;
(5)、糖漬處理:將去核且檢驗完成的青梅烘干,置入容器內進行糖漬,腌漬3-5天,使得青梅脫水收縮;
(6)、提取青梅汁:將容器內的脫水青梅取出,剩下的汁液即為所需的青梅汁。
制得的紫蘇色澤艷紅,含有紫蘇以及梅汁的清香,且香味濃郁,經久不散。
本發明采用紫蘇作為原料,采用青梅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鹵汁作為腌制過程中的主要添加劑,使得產品同時具有果香與紫蘇特有的香味,且香味不相互沖突,聞起來十分舒適,同時解決了青梅生產過程中廢鹵汁難以處理的問題,實現了資源的資利用,降低了生產成本,保護了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