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固定容器內攪拌物料的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苕絲糖攪拌機。
背景技術:
苕絲糖是遵義市傳統的漢族小吃,是產自紅色革命老區貴州遵義的特色產品,苕絲糖酥脆可口,非常受人們歡迎。苕絲糖具有獨特的制作工藝,首先會制苕絲坯:在準備制坯的前一日,將配料中的糯米淘凈,用冷水浸泡。第二天將米濾干,放入石碓窩舂細,過100目篩,留糯米粉備用。另將鮮紅苕洗凈去皮,切成坨,入蒸籠蒸熟取出,與糯米粉在案臺上混合揉勻,將入盒箱內壓緊,再用刀切成4~5厘米的小方塊,均勻擺入蒸籠。蒸至熟透,趁熱取出放入石碓內用力舂制(空石碓先刷一層油,以免粘碓窩),舂至柔和均勻,達到充分混合時(檢視無紅苕星點),隨即取出裝入盒框壓平,任其冷卻凝結,坯子厚度控制在6~7厘米。第三天翻出坯塊,用刀切成6~7厘米寬的正方形坯塊,進行切片切絲。絲子長6~7厘米,見方3~4毫米。在陽光下曬干或陰干,即成苕絲坯。注意不宜曬得過干或未干,以絲子恰能斷碎為主宜。然后再將切絲的苕絲坯油炸,最后熬糖漿拌料。
但是現有技術采用石碓窩將蒸后的紅薯和糯米舂細,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不適于批量生產。
中國專利公告號為cn1466484的專利公開了一種用于攪拌流動或松散介質尤其是高粘度介質的裝置,具有一個容納介質的容器,錐形攪拌元件被布置在一垂直轉動軸上的支承臂上,其由一螺旋形成。通過螺旋的開口生產徑向流,防止了介質在錐體重形成堵塞。
上述專利文件還存在以下技術問題:1、紅薯蒸熟后進行攪拌時,由于在攪拌前未被搗碎,增加了攪拌的時間;同時,由于糯米粉附于紅薯的表面,紅薯被攪爛后還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攪拌才能夠將紅薯與糯米粉混合均勻;2、當第一批需攪拌的紅薯倒入攪拌裝置后,后續如果放入新的紅薯進行攪拌,不容易混合均勻;如果要對下一批紅薯進行攪拌,則需要將這批紅薯取出再進行,即無法實現對紅薯的連續進料攪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苕絲糖攪拌機,不僅能夠連續拌料,還能夠快速將紅薯攪碎使得紅薯與糯米被攪拌均勻。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基礎方案如下:
苕絲糖攪拌機,封閉的切割桶,切割桶上部傾斜設置有進料孔;切割桶內設有由電機帶動的轉軸;轉軸的下端設有主動齒輪,切割桶的底面設有出料孔,出料孔內設有螺旋形的葉片,葉片的邊緣與出料孔的孔壁接觸;葉片的中心固定連接有固定軸,出料孔的上方設有外齒圈,固定軸的上端位于外齒圈內,且固定軸與外齒圈的內壁之間固定連接有連接桿;出料孔的底部可拆卸連接有由鋼絲網構成的篩簍;轉軸位于切割桶內的部分設有可拍打并攪拌切割紅薯的切刀;轉軸上轉動連接有隔板,隔板位于切刀的下方;隔板上設有擠壓孔,擠壓孔的內壁均勻設有擠壓刀片;轉軸位于隔板下方設有攪拌桿。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時,打開電機,電機帶動轉軸旋轉,然后將粘有糯米粉且蒸熟后的紅薯放入進料孔,紅薯會沿著進料孔滾入到切割桶內,紅薯首先會被切刀拍打,然后被切割攪碎形成紅薯泥,實現紅薯的第一次攪碎;攪碎后的紅薯泥會掉落到隔板上,當隔板上的紅薯泥越積越多的時候,紅薯泥會從擠壓孔擠出到隔板下方,紅薯泥在從擠壓孔擠出的時候會被擠壓孔內的擠壓刀片切割,防止從擠壓孔擠出的紅薯泥存在坨狀,實現紅薯的第二次攪碎;當紅薯泥從擠壓孔掉入到隔板下方的時候,紅薯泥會從出料孔流出,在流出的過程中由于出料孔內的葉片在旋轉,因此螺旋形的葉片會將紅薯泥往外送,紅薯泥在經過篩簍的時候,由于螺旋形的葉片會對位于篩簍內的紅薯進行擠壓,使得紅薯泥從篩簍的間隙處被擠出,進而實現紅薯的第三次攪碎,整個過程可以使得紅薯和糯米粉被攪碎融合;同時攪碎后的紅薯會從出料孔流出,而上方還可以持續加入紅薯進行攪拌。
本方案產生的有益效果是:
1、本方案使得紅薯在進入切割桶的時候能夠先被切刀拍打,使得紅薯被拍打松散,切刀更加容易對紅薯進行攪拌切割,待紅薯掉落到隔板上的時候會變成紅薯泥,由于紅薯泥越積越多加上自身的流動性,使得紅薯泥從隔板上的擠壓孔向下流,擠壓孔會對通過的紅薯泥進行二次攪碎切割,紅薯泥從擠壓孔擠出后會掉入到隔板下方,紅薯泥會從出料孔流出,在流出的過程中由于螺旋形的葉片在旋轉,因此螺旋形的葉片會將紅薯泥往外送,紅薯泥在經過篩簍的時候,由于螺旋形的葉片會對位于篩簍內的紅薯泥進行擠壓,使得紅薯泥從篩簍的間隙處被擠出,進而實現紅薯泥的第三次攪碎;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連續的從進料孔放入紅薯,實現了連續對紅薯進行攪拌切割,同時這個過程中,由于切割的時候還能攪拌,之后又進行了攪拌和擠壓使得紅薯與糯米有效的融合,攪拌均勻。
2、進料孔傾斜設置,使得紅薯進入切割桶時有一個沖力,能夠快速沖到切刀處;
3、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的設置,使得轉軸在旋轉的時候,主動齒輪會旋轉,進而帶動從動齒輪旋轉,由于從動齒輪的內壁與固定軸通過連接桿連接,所以固定軸會旋轉,因此葉片也會旋轉,實現了轉軸旋轉的同時葉片也在旋轉;將葉片設置為螺旋形,由于葉片在旋轉,出料孔固定,使得進入到出料孔內的紅薯泥能夠被葉片向外送;
4、篩簍由鋼絲網構成,由于鋼絲較為鋒利,實現對紅薯的第三次攪碎;同時葉片在不斷送出紅薯泥時,還會對紅薯泥有一定的擠壓,擠壓后的紅薯泥會從篩簍的縫隙流出。由于篩簍與出料孔的底部可拆卸連接,因此篩簍還可以隨時清洗;
5、轉軸位于隔板下方的部分設有攪拌桿,主要是為了對隔板下方的紅薯泥進行攪拌,使得紅薯能夠再次被攪拌,便于紅薯被攪碎并與糯米混合均勻。
優選方案一:作為對基礎方案的進一步優化,切刀包括刀架、橫向刀片、攪桿和長方形的豎向刀片;刀架為多個且刀架為長方形框架,轉軸穿過刀架的豎向中心線,且轉軸與刀架固定連接;豎向刀片和橫向刀片的四周都設有刀刃;豎向刀片為多個,豎向刀片間隔設置在刀架上,每個豎向刀片上均連接多個橫向刀片,且每個橫向刀片均有一個刀刃朝向切割桶的上方;攪桿為多個,且攪桿從上至下傾斜設置在刀架的側面,攪桿的最低端與刀架的側面固定連接,攪桿的長度從上至下依次增長;進料孔位于最上方的攪桿的上方。
紅薯與切刀接觸的時候,首先會與旋轉的切刀的攪桿接觸,因為攪桿位于最外側,此時攪桿會對紅薯進行拍打,由于攪桿為多個,攪桿從上至下傾斜設置在刀架的側面,攪桿的最低端與刀架的側面固定連接,攪桿的長度從上至下依次增長,使得紅薯在進入切割桶的時候不會掉入到切割桶底,因為攪桿也在高速旋轉,紅薯下落的時候會被攪桿攪拌,由于攪桿的長度從上至下依次增長,因此紅薯總會被其中一個攪桿擋住,然后沿著攪桿滾到豎向刀片和橫向刀片處,豎向刀片和橫向刀片會對紅薯進行豎向和橫向的切割,使得紅薯被快速攪碎(即對紅薯的第一次攪碎)。同時,當紅薯被攪碎后,刀片在旋轉的過程中,紅薯會從豎向刀片和橫向刀片之間的間隙經過,此時能夠會紅薯進行一次擠壓,使得紅薯被擠碎形成紅薯泥。
優選方案二:作為對基礎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擠壓孔為漏斗狀,擠壓孔的寬口端靠近切刀,擠壓孔的窄口端靠近切割孔的底面。
由于擠壓孔的寬度逐漸變小,使得進入擠壓孔內的紅薯泥更容易被擠壓;使得紅薯第二次攪碎的更好。
優選方案三:作為對優選方案二的進一步優化,擠壓孔為多個,擠壓孔均勻分布在隔板上;切割桶內設有壓板,壓板位于切刀和隔板之間,且壓板的一端與轉軸固定連接,壓板的一側高于另一側。
壓板設置后,轉軸轉動的過程中壓板也會轉動,由于壓板的一側高于另一側,壓板接觸紅薯泥的時候,壓板低的一端會對紅薯泥進行擠壓,使得紅薯泥更容易從擠壓孔擠出。
優選方案四:作為對基礎方案或優選方案三的進一步優化,隔板內轉動連接有撥軸,撥軸的一端穿過擠壓孔,撥軸的另一端位于切割桶外壁處,切割桶的外壁設有旋轉按鈕,旋轉按鈕與撥軸固定連接;撥軸位于擠壓孔內的部分設有撥桿。
撥軸的設置,主要是為了防止紅薯泥堵住擠壓孔;使用的時候,轉動旋轉按鈕,此時撥軸會轉動,撥軸上的撥桿也會轉動,由于撥桿位于擠壓孔內,因此撥桿會撥動擠壓孔內的紅薯泥,防止紅薯泥堵住擠壓孔。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苕絲糖攪拌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外齒圈的俯視圖;
圖3是圖1中隔板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切割桶1、進料孔11、轉軸12、電機121、主動齒輪122、出料孔13、葉片131、固定軸1311、外齒圈132、連接桿133、篩簍14、切刀15、刀架151、橫向刀片152、豎向刀片153、攪桿154、隔板16、擠壓孔161、撥軸162、旋轉按鈕163、撥桿164、攪拌桿17、壓板18、蓋子19。
如圖1和圖2所示,苕絲糖攪拌機,包括封閉的切割桶1,切割桶1上部傾斜設置有進料孔11;切割桶1內設置由電機121帶動的轉軸12,轉軸12的上端穿過切割桶1的上端與電機121連接;轉軸12的下端與切割桶1的底面轉動連接,轉軸12的下端套有一個主動齒輪122,且轉軸12與主動齒輪122的內圈固定連接。切割桶1的底面開設出料孔13,出料孔13內轉動連接有螺旋形的葉片131,葉片131的邊緣與出料孔13的孔壁接觸;葉片131的中心固定連接有固定軸1311,固定軸1311的上端固定連接有兩個連接桿133;切割桶1的底面的內壁上設置外齒圈132,外齒圈132位于出料孔13處,固定軸1311的上端位于外齒圈132內,且固定軸1311與外齒圈132的內壁之間由連接桿133連接。
另外,為了便于觀察切割桶1內的情況,在切割桶1的頂面設有觀察口,觀察口上設置了一個蓋子19;為了防止紅薯和糯米粘桶壁,在進行攪拌前,可打開蓋子19,向切割桶1的內壁和切刀15上灑些許油。
出料孔13的出料端可拆卸連接有鋼絲網構成的篩簍14;設置的時候,在切割桶1底面的外壁上固定連接兩個滑槽,兩個滑槽分別位于出料孔13的兩側;篩簍14的上邊沿固定連接有兩個與滑槽配合使用的插接凸起,使用的時候,將插接凸起對準滑槽,將插接凸起插入滑槽即可實現篩簍14的固定。轉軸12位于切割桶1內的部分設置可拍打并攪拌切割紅薯的切刀15。
切刀15包括刀架151、橫向刀片152、豎向刀片153和攪桿154;刀架151為多個且刀架151均為長方形框架,轉軸12穿過刀架151的豎向中心線,且轉軸12與刀架151固定連接;豎向刀片153和橫向刀片152的四周都有刀刃;豎向刀片153為多個,豎向刀片153間隔設置在刀架151上,且每個豎向刀片153的兩個短邊分別與刀架151的上邊和下邊固定連接,且豎向刀片153的短邊垂直于刀架151的上下兩邊;每個豎向刀片153上均連接多個橫向刀片152,且每個橫向刀片152均有一個刀刃朝向切割桶1的上方;攪桿154為多個,且攪桿154從上至下傾斜設置在刀架151的側面,攪桿154的最低端與刀架151的側面固定連接,攪桿154的長度從上至下依次增長;進料孔11位于最上方的攪桿154的上方。
如圖1和圖3所示,切割桶1內還固定連接有一個隔板16,隔板16位于切刀15的下方,且隔板16與轉軸12轉動連接,隔板16上均勻布置多個擠壓孔161,擠壓孔161均勻分布在隔板16上。擠壓孔161的內壁均勻布置擠壓刀片;擠壓孔161為漏斗狀,擠壓孔161的寬口端靠近切刀15,擠壓孔161的窄口端靠近切割孔的底面。轉軸12位于隔板16下方的部分固定連接攪拌桿17。
隔板16內轉動連接有撥軸162,撥軸162的一端穿過擠壓孔161,撥軸162的另一端位于切割桶1外壁處,切割桶1側面的外壁處設置旋轉按鈕163,旋轉按鈕163與撥軸162固定連接;撥軸162位于擠壓孔161內的部分固定連接有撥桿164。撥軸162的設置,主要是為了防止紅薯泥堵住擠壓孔161;使用的時候,轉動旋轉按鈕163,此時撥軸162會轉動,撥軸162上的撥桿164也會轉動,由于撥桿164位于擠壓孔161內,因此撥桿164會撥動擠壓孔161內的紅薯泥,防止紅薯泥堵住擠壓孔161。
切割桶1內還設置有壓板18,壓板18位于切刀15和隔板16之間,且壓板18的一端與轉軸12固定連接,壓板18的一側高于另一側,即壓板18左高右低設置。壓板18設置后,轉軸12轉動的過程中壓板18也會轉動,由于壓板18的一側高于另一側,壓板18接觸紅薯泥的時候,壓板18低的一端會對紅薯泥進行擠壓,使得紅薯泥更容易從擠壓孔161擠出。
使用時,打開電機121,電機121帶動轉軸12旋轉,然后將紅薯放入進料孔11,紅薯會沿著進料孔11滾入到切割桶1內,紅薯與切刀15接觸的時候,首先會與旋轉的切刀15的攪桿154接觸,因為攪桿154位于最外側,此時攪桿154會對紅薯進行拍打,由于攪桿154為多個,攪桿154從上至下傾斜設置在刀架151的側面,攪桿154的最低端與刀架151的側面固定連接,攪桿154的長度從上至下依次增長,使得紅薯在進入切割桶1的時候會被旋轉的攪桿154拍打,然后沿著攪桿154滾到豎向刀片153和橫向刀片152處,豎向刀片153和橫向刀片152會對紅薯進行豎向和橫向的切割,使得紅薯被快速攪碎;同時,當紅薯被攪碎形成紅薯泥后,刀片在轉動的過程中,紅薯泥會從豎向刀片153和橫向刀片152之間的間隙經過,此時能夠會紅薯泥進行一次擠壓,使得紅薯泥再次被擠壓,實現紅薯的第一次攪碎。攪碎后的紅薯泥會掉落到隔板16上,轉軸12轉動的過程中壓板18也會轉動,由于壓板18的一側高于另一側,壓板18接觸紅薯泥的時候,壓板18低的一端會對隔板16上的紅薯泥進行擠壓,使得紅薯泥更容易從擠壓孔161擠出。紅薯泥在經過擠壓孔161的時候會被擠壓孔161內的擠壓刀片切割,防止從擠壓孔161擠出的紅薯泥存在坨狀,實現紅薯的第二次攪碎;同時,隔一段時間可以轉動一次旋轉按鈕163,此時撥軸162會轉動,撥軸162上的撥桿164也會轉動,由于撥桿164位于擠壓孔161內,因此撥桿164會撥動擠壓孔161內的紅薯泥,防止紅薯泥堵住擠壓孔161。當紅薯泥從擠壓孔161掉入到隔板16下方的時候,紅薯泥會從出料孔13流出,在流出的過程中由于出料孔13內的葉片131在旋轉,因此螺旋形的葉片131會將紅薯泥往外送,紅薯泥在經過篩簍14的時候,由于螺旋形的葉片131會對位于篩簍14內的紅薯泥進行擠壓,使得紅薯泥從篩簍14的間隙處被擠出,進而實現紅薯的第三次攪碎,而且整個過程中紅薯和糯米一直是混合在一起的,兩者能夠混合均勻。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