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水產養殖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促進羅漢魚起頭的飼料。
背景技術:
羅漢魚(rajahcichlasoma)是由馬來西亞的水族養殖愛好者將慈鯛科魚類多重雜交、選育而得的觀賞魚。其體態雄健、色彩斑斕,特別是圓潤、高聳的頭部,具有良好的寓意,在東方世界讓人浮想聯翩,因此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近年來,羅漢魚深受養殖愛好者的青睞,其養殖業也是蓬勃發展。但是,據資料顯示羅漢魚生長過程中起頭率較低,能夠篩選出的優質商品魚則少之又少,且羅漢魚頭部發育機理目前尚不明確,這極大地影響了該品種觀賞魚的普及和產業發展。
資料顯示,在養殖過程中刺激、激怒魚體是促進羅漢魚頭部發育的主要方法,且雄性羅漢魚起頭率及頭部發育要好于雌性羅漢魚。利用雄性激素對魚類進行性別控制的研究早有報道,丙酸睪酮是人工合成的液體狀雄性激素,它能促進雄性性器官發育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形成。如在養殖生產中,將睪酮以30ug/g的添加量誘導革胡子鲇雄性化;李家樂等(1997)用甲基辜酮誘導吉富品系尼羅羅非魚雄性化;向裊等(1999)在總結國內外的試驗結果后指出:中濃度(10~50ug/g)的甲基辜酮可導致羅非魚由雌性轉向雄性的完全性逆轉,從而避免了羅非魚因繁殖過快而影響生長的弊端。但研究資料也顯示:長期或大劑量的使用甲基皋酮可引起動物浮腫、肝臟受到損害,致使動物體的非特異性免疫能力下降;同時,睪酮在動物體內的殘留也會引起其內分泌紊亂,影響動物體的正常發育。并且發明人通過實驗還發現:不同濃度睪酮含量組與對照組的生長指標并沒有顯著差異(p>0.05),特別是高濃度組攝食率和餌料系數指標則高于對照組,這說明高濃度睪酮組沒有起到促進羅漢魚生長的作用;而睪酮組試驗魚雄性激素的量也是隨著飼料睪酮含量的增加而成下降的趨勢,這說明,長期投喂含高濃度睪酮飼料,會抑制羅漢魚性激素的分泌,這可能是長期投喂雄性激素,魚體雄性技術水平提高后,促使試驗魚大腦分泌出性激素抑制激素,從而抑制了魚體性激素水平。
由此可見,上述現有的促進羅漢魚起頭的含有丙酸睪酮的飼料在使用上,顯然仍存在有不便與缺陷,而亟待加以進一步改進。如何能創設一種新的促進羅漢魚起頭的飼料,使其促進羅漢魚起頭率提高,且不會抑制魚體性激素水平。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促進羅漢魚起頭的飼料,使其能促進羅漢魚起頭率提高,從而克服現有的含有丙酸睪酮的羅漢魚飼料的不足。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促進羅漢魚起頭的飼料,所述飼料中包含中藥組分雄蠶蛾。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改進,所述飼料中包含重量百分比為1~3%的雄蠶蛾。
進一步改進,所述飼料中包含重量百分比為2%的雄蠶蛾。
進一步改進,所述飼料中包含的營養物質重量百分比為:粗蛋白40~50%、粗脂肪5~8%。
進一步改進,所述飼料還包含重量百分比為1~2%的粗纖維營養物質。
進一步改進,所述飼料還包含重量百分比為6~9%的粗灰分營養物質。
進一步改進,所述飼料還包括按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組分:進口魚粉20~40%、雞肉粉10~20%、大豆粕7~13%、玉米蛋白粉7~13%、鯽魚預混料6~10%、面粉15~20%、谷朊粉4~8%、大豆油1~3%。
采用這樣的設計后,本發明至少具有以下優點:
本發明通過在羅漢魚基礎飼料中添加雄蠶蛾,并通過對比試驗得出,添加雄蠶蛾的飼料與沒有添加雄蠶蛾的飼料和添加丙酸睪酮的飼料相比,具有明顯的促進羅漢魚起頭的作用,且飼料適口性得以改善,生長激素水平也顯著提高,能促進羅漢魚的生長。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魚及試驗場地
試驗魚選用體質健康、攝食正常、平均體長5cm、體重6-7g、頭部未發育的十八羅漢魚;試驗在北京市通州區都市農匯生態園觀賞魚養殖車間循環水養殖玻璃缸中進行,規格為50cm×50cm×50cm,配備自動化水溫、溶解氧傳感器。
1.2試驗飼料
本試驗所用飼料由北京市水產科學研究所實驗室設計,并委托北京英惠爾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加工,具體配方成分見表1。試驗組分別在基礎飼料中按比例(重量比)添加不同濃度的丙酸睪酮和雄蠶蛾。
表1各試驗組的試驗飼料組分配方(%)
下表2為上述各試驗組飼料中干物質、營養組分和消化能值的結果。
表2各試驗組的試驗飼料營養組成配比
1.3試驗分組及試驗管理
本試驗中每個試驗組設30尾魚,且設3個試驗重復組;每天早、中、晚飽食投喂。試驗魚分組進入養殖缸后誘食、暫養2周,暫養期間投喂對照組c11飼料,待攝食正常后開始試驗,試驗正式開始前停食1天;正式試驗為期10周。試驗全程水溫30±1℃;試驗全過程水質條件符合相關標準、規定。
1.4試驗取樣
試驗飼料加工后,取樣送往北京營養源研究所檢測飼料營養組分含量;試驗開始時稱取魚體重和試驗飼料初重,試驗1周內死亡的魚稱重后以相同規格的備用試驗魚替補,超過1周死亡的試驗魚稱重后記錄。試驗結束時稱取魚體末重和試驗料末重,統計每個試驗重復成活魚數量和頭部發育魚的數量;每個重復組隨機取9尾試驗魚,抽取靜脈血,肝素抗凝,取少量全血用于檢測nbt,其它血液樣本4℃、4000rpm/min、離心10min,取上清血漿,置于-80℃冰箱中待測。
1.5評價的指標及方法
1.5.1生長性能指標
試驗結束時計算各試驗組的成活率、起頭率、相對增重率、特定生長率、攝食率和餌料系數,計算方法如下:
成活率(%)=試驗末魚尾數/試驗初魚尾數×100;
起頭率(%)=試驗末起頭魚尾數/試驗末魚尾數×100;
相對增重率(%)=(魚體末重+死亡魚重-魚體初重)/魚體初重×100;
特定生長率(%)=(lnwt一lnwo)/t×100,式中w0、wt、t分別為試驗魚初重、末重和試驗天數;
攝食率(%)=飼料攝取量/[(魚體初重+魚體末重)/2]/t×100,式中t為試驗天數;
餌料系數=攝食總量/魚體增重。
1.5.2激素指標
取血漿樣本送往北京西苑醫院檢測血漿睪酮、雌二醇和生長激素。其中,血漿睪酮(t),酶聯免疫方法測定,t是19碳甾體化合物;酶聯免疫試劑盒,批號b10pza,由北京北方生物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提供。雌二醇(e2),酶聯免疫方法測定;酶聯免疫試劑盒,批號86900238001278,由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生長激素(gh),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血清中雌二醇的含量;酶聯免疫試劑盒,批號20161026g,由北京北方生物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提供。
1.5.3免疫指標
取適量采樣樣品用于檢測nb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補體c3。nbt在本試驗室檢測,sod、補體c3委托北京西苑醫院檢測。
nbt:取試驗魚全血與0.2%四氮唑藍混合,室溫孵育30min;取45ul與900uln,n-二甲基酰胺混合均勻,4℃、2000rpm/min離心5min,取200ul于石英酶標板中,在全波段酶標儀540nm波長處,測定d值。nbt值=d樣品-d對照。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黃嘌呤氧化物酶方法測定,sod試劑盒,由北京華英生物技術研究所提供,批號20161110。
補體c3水平: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試劑盒由浙江維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61024a。
1.6數據處理
所有試驗數據用statistica7.0軟件進行單因子方差分析,用duncan’s法進行多重比較,結果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以p<0.05作為差異顯著性標準。
2試驗結果:
2.1促羅漢魚起頭試驗生長指標統計結果,見下表3。
表3生長指標統計結果
注:各行數據肩標字母不同表示差異顯著(p<0.05)。
試驗結果顯示,t15組起頭率顯著優于其它試驗組(p<0.05),t11至t14組起頭率隨著丙酸睪酮濃度的增高而降低,t14組起頭率顯著低于t11組;成活率各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但t14組的絕對值最低;t15組的相對增重率顯著高于其它試驗組(p<0.05);t14組攝食率、飼料系數顯著高于其它各組(p<0.05)。
2.2促羅漢魚起頭試驗激素指標統計結果,見下表4。
表4試驗魚激素水平統計結果
注:各行數據肩標字母不同表示差異顯著(p<0.05)。
試驗結果顯示,t11至t14組睪酮水平顯著低于c1組和t15組(p<0.05),且t14組也顯著低于t11組(p<0.05);c1組雌二醇水平顯著高于其它試驗組(p<0.05),t15組雌二醇水平顯著高于t13、t14組(p<0.05),t14組雌二醇水平的絕對值是最低的;t15組的生長激素水平顯著高于其它組(p<0.05)。
2.3試驗魚非特異指標統計結果,見下表5。
表5試驗魚非特異指標統計結果
注:各行數據肩標字母不同表示差異顯著(p<0.05)
對各組試驗魚非特異免疫指標檢測結果顯示,t15組nbt和sod水平顯著高于t14組(p<0.05);各組間c3水平沒有顯著差異(p>0.05)。
3、試驗結論
本實施例一在飼料中添加了2%重量的雄蠶蛾粉,投喂試驗羅漢魚10周,實驗結果顯示,投喂包含雄蠶蛾的試驗飼料組起頭率顯著高于其它各組(p<0.05),這說明利用雄蠶蛾來提高養殖羅漢魚的起頭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且投喂含雄蠶蛾飼料的試驗魚的成活率、攝食率、餌料系數均要優于對照組和其它各組,這說明含雄蠶蛾飼料的適口性較好,其增加的蛋白含量、微量元素等促進了試驗魚的生長,其生長激素也是最顯著的(p<0.05),從這點佐證了在飼料中添加雄蠶蛾能夠促進羅漢魚的生長。
實施例二
1、試驗材料與方法
實施例二的材料與方法中,試驗魚情況、場地條件、試驗管理基本、取樣和檢測與實施例一保持一致。本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一不同之處在于,各試驗組的試驗飼料組分配比不同,見下表6、表7。
表6各試驗組的試驗飼料組分配方(%)
表7各試驗組的試驗飼料營養組成配比
2、實施例二試驗結果
2.1實施例二生長指標統計結果,見表8。
表8生長指標統計結果
注:各行數據肩標字母不同表示差異顯著(p<0.05)。
生長指標統計結果顯示,t25組起頭率顯著優于其它試驗組(p<0.05),t21至t24組起頭率隨著丙酸睪酮濃度的增高而降低(其規律基本與試驗一保持一致),同樣,t24組起頭率顯著低于t21組;成活率各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但t24組的絕對值最低;t25組的相對增重率顯著高于其它試驗組(p<0.05);t24組攝食率、飼料系數顯著高于其它各組(p<0.05)。2.2實施例二激素指標統計結果,見表9。
表9試驗魚激素水平統計結果
注:各行數據肩標字母不同表示差異顯著(p<0.05)。
實施例二激素指標統計結果顯示,c2組與t25組睪酮水平基本保持一致且均顯著高于t21至t24組(p<0.05),且t24組也顯著低于t21組(p<0.05),變化趨勢基本與試驗一一致;c2組雌二醇水平顯著高于其它試驗組(p<0.05),t25組雌二醇水平顯著高于t24組(p<0.05);t22、t25組的生長激素水平顯著高于其它組(p<0.05)。
2.3實施例二免疫指標統計結果,見表10。
表10試驗魚非特異指標統計結果
注:各行數據肩標字母不同表示差異顯著(p<0.05)
對各組試驗魚非特異免疫指標檢測結果顯示,t25組nbt和sod水平顯著高于t24組(p<0.05);各組間c3水平沒有顯著差異(p>0.05)。
3、實施例二試驗結論
根據上述實施例一所述的試驗分組、試驗管理、試驗取樣,對c2、t21、t22、t23、t24、t25試驗組中生長性能指標、激素指標、免疫指標進行數據處理,結果顯示,本實施例二在飼料中添加了1%重量的雄蠶蛾粉,投喂試驗羅漢魚10周,投喂包含雄蠶蛾的試驗飼料組t25起頭率顯著高于其它各組(p<0.05),也說明利用雄蠶蛾來提高養殖羅漢魚的起頭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且投喂含雄蠶蛾飼料的試驗魚的成活率、攝食率、餌料系數均要優于其它各組,也說明含雄蠶蛾飼料的適口性較好。還有其生長激素也是最顯著的(p<0.05),佐證了在飼料中添加雄蠶蛾能夠促進羅漢魚的生長。
實施例三
1、試驗材料和方法
實施例三的材料與方法中,試驗魚情況、場地條件、試驗管理基本、取樣和檢測與實施例一保持一致。本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一不同之處在于,各試驗組的試驗飼料組分配比不同,見下表11、表12。
表11各試驗組的試驗飼料組分配方(%)
表12各試驗組的試驗飼料營養組成配比
2、實施例三試驗結果
2.1生長指標統計結果,見表13。
表13生長指標統計結果
注:各行數據肩標字母不同表示差異顯著(p<0.05)。
生長指標統計結果顯示,t35組起頭率顯著優于其它試驗組(p<0.05),t31至t34組起頭率隨著丙酸睪酮濃度的增高而降低(其規律基本與實施例一的試驗保持一致);成活率各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但t34組的絕對值依然是最低的,且t34組攝食率、飼料系數顯著高于其它各組(p<0.05);t35組的相對增重率顯著高于其它試驗組(p<0.05)。
2.2實施例三激素指標統計結果,見表14。
表14試驗魚激素水平統計結果
注:各行數據肩標字母不同表示差異顯著(p<0.05)。
試驗結果顯示,t35組雄激素、生長激素水平均要顯著高于t34組(p<0.05),t35組生長激素水平要顯著高于c3組(p<0.05);在各試驗組t34組所測激素水平顯著最低(p<0.05)。
2.3實施例三試驗魚非特異性指標統計結果,見表15。
表15試驗魚非特異指標統計結果
注:各行數據肩標字母不同表示差異顯著(p<0.05)
對各組試驗魚非特異免疫指標檢測結果顯示,t35組nbt和sod水平顯著高于t34組(p<0.05);各組間補體c3水平沒有顯著差異(p>0.05)。
3、實施例三試驗結論
根據上述實施例一所述的試驗分組、試驗管理、試驗取樣,對c3、t31、t32、t33、t34、t35試驗組中生長性能指標、激素指標、免疫指標進行數據處理,結果顯示,本實施例三在飼料中添加了3%重量的雄蠶蛾粉,投喂試驗羅漢魚10周,投喂包含雄蠶蛾的試驗飼料組t35起頭率顯著高于其它各組(p<0.05),也說明利用雄蠶蛾來提高養殖羅漢魚的起頭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且投喂含雄蠶蛾飼料的試驗魚的成活率、攝食率、餌料系數均要優于其它各組,也說明含雄蠶蛾飼料的適口性較好。其增加的蛋白含量、微量元素等促進了試驗魚的生長,其生長激素也是最顯著的(p<0.05),進一步佐證了在飼料中添加雄蠶蛾能夠促進羅漢魚的生長。
綜上所述,在飼料中添加1~3%重量百分比的雄蠶蛾,不僅提高了養殖羅漢魚的起頭率,而且改善了飼料適口性,從整體上促進了羅漢魚的生長。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做出些許簡單修改、等同變化或修飾,均落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