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衣服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的具有伸縮性的衣服。
背景技術:
在已有技術中,例如衣服下擺部等的邊緣在裁斷狀態下會發生邊緣部脫線,為了防止脫線,需要進行某種邊緣處理。該處理被稱為進行邊緣處理的縫邊等,其方法根據部位、材料而有多種,例如一般是進行這樣的邊緣處理,即,折疊布端,形成雙層后縫合,或將別的布或帶狀物以大致U字形截面罩到坯布的邊緣部進行縫合等。然而,該作業在衣服的縫制中成為相當大的負擔,而且當這樣進行邊緣處理時,該部分變厚,在將緊身的外衣穿到其上的場合等,內褲的邊緣線成為凸條地顯現于外衣,損害外觀,相應變厚的邊緣部損害穿用感。另外,在已有技術中,當在衣服使用上下連續的1片部片的場合,經常實施這樣的方法(參照下述專利文獻1的圖2和段落 、 ,下述專利文獻2的圖3和段落 ,下述專利文獻3的
圖1和段落 ),即,為了形成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織入分離橫列線,通過將該線拔去,從而形成邊緣部。在由分離橫列線的拔線形成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部的場合,邊緣部形狀不得不成為直線,在上下邊緣部都通過分離橫列線的拔線形成邊緣部的場合,上下邊緣部的線不得不形成平行的部片,在將上下邊緣部的線不平行的部片用于衣服的場合,存在不得不對至少一方進行邊緣部處理的制約。
因此,作為近年來用于在裁斷狀態下具有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的衣服的坯布,提出有使非彈性紗線與彈性紗線同行的1×1特里科經編織物(經平組織)(參照下述專利文獻4)。該經編織物由于可通過裁斷大體任意地形成邊緣的形狀,所以,存在可消除上述那樣的制約的優點。下文中將在這樣裁斷的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簡稱為自由裁斷邊緣部。
然而,在使用經編織物形成自由裁斷邊緣部而且該經編織物由上述那樣的使非彈性紗線與彈性紗線同行的經平組織構成的場合,存在構成該自由裁斷邊緣部的針織物的撕裂強度弱的問題。特別是在緊密接觸于身體穿用的具有伸縮性的衣服中,由于衣服開口部的邊緣部在穿用時被鋪開穿用,所以,在該邊緣部為自由裁斷邊緣部的場合,如針織物的撕裂強度弱,則存在耐久性這一點較差的問題。為了提高撕裂強度,需要將這些經編織物層疊大于等于2片進行使用。
雖然未言及自由裁斷邊緣部,但提出有這樣的經編伸縮性坯布,該經編伸縮性坯布將非彈性紗線織成絨針組織,彈性紗線由與上述非彈性紗線逆行的經平組織構成(參照下述專利文獻5的圖1)。圖31示出該非彈性紗線和彈性紗線的組織圖。符號1為例如從第1導紗梳櫛L1供給的非彈性紗線,符號2為例如從第2導紗梳櫛L2供給的彈性紗線,非彈性紗線1按絨針組織針織,彈性紗線2按與上述非彈性紗線1逆行的經平組織針織。在這里,“逆行”是指,在例如注視某一相同的線圈橫列的非彈性紗線1和彈性紗線2的沉降弧例如沉降弧3、4的場合,作為沉降弧的傾斜方向,非彈性紗線1為從左下往右上的方向,彈性紗線2為與上述相反的從右下往左上的方向。這樣,如在某一相同線圈橫列中的非彈性紗線1和彈性紗線2的沉降弧的傾斜方向相反,在該狀態下將非彈性紗線與彈性紗線重合地織入,則將該場合稱為“逆行”。
本發明者等討論了這樣的衣服,該衣服構成衣服的坯布的至少一部分使用這樣的坯布,即,該坯布形成了自由裁斷邊緣部。由討論得知,通過改進針織條件,從而使自由裁斷邊緣部的產生脫線的問題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但還不充分,另外,在使用該伸縮性經編織物形成具有自由裁斷邊緣部的衣服的場合,該邊緣部容易變彎,極容易發生卷曲,存在邊緣部不貼到身體的問題。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0-303331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2997432號公報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第3054384號公報專利文獻4WO 03/040448A1小冊子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平3-213542號公報發明的公開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衣服,該衣服具有不需要邊緣處理的衣服的優點,例如,使用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部片,對應于接觸的身體形狀形成為自由的邊緣部形狀,提高設計自由度,而且不會僅在邊緣部分變厚,下擺、腰圍線不會反映到外衣以臺階出現;而且,本發明的衣服改善了具有在衣服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部的部片的撕裂強度,該邊緣部不會卷曲,具有貼到身體的伸縮性。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衣服為(1)這樣的衣服,該衣服在衣服邊緣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在構成衣服的坯布的至少一部分使用部片(P),該部片(P)由伸縮性經編織物構成,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其中上述部片(P)由伸縮性經編織物構成,該伸縮性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為絨針組織,彈性紗線為與上述非彈性紗線同行的經平組織或絨針組織。
本發明的衣服具有不需要邊緣處理的衣服的優點,例如,使用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部片,對應于接觸的身體形狀形成為自由的邊緣部形狀,提高設計自由度,而且該邊緣部的厚度不會變厚,該邊緣部不會反映到外衣以臺階出現;而且,本發明的衣服改善了具有在衣服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部的部片的撕裂強度,該邊緣部不會卷曲,具有伸縮性。而且,即使不如非彈性紗線與彈性紗線同行的1×1特里科經編織物(經平組織)那樣層疊大于等于2片,也可改善具有該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部的部片的撕裂強度,所以,對于為薄坯布、優先考慮穿用感的衣服也可良好地使用,另外,在層疊大于等于2片使用的場合,可提供具有撕裂強度更優良的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部的衣服。
另外,與使用非彈性紗線與彈性紗線同行的1×1特里科經編織物(經平組織)的場合相比,可提供薄而且肌膚觸感良好的具有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部的衣服。
在本發明的衣服中,上述部片(P)使用伸縮性經編織物,該伸縮性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為絨針組織,彈性紗線為與上述非彈性紗線同行的經平組織或絨針組織,該部片(P)的邊緣的任一個作為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部(自由裁斷邊緣部)形成衣服,所以,可提供具有伸縮性的衣服,該衣服改善了具有在衣服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部的部片的撕裂強度,該邊緣部不會卷曲。
(2)在上述(1)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用于上述部片(P)的經編織物由伸縮性經編織物構成,該伸縮性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為絨針組織,彈性紗線為與上述非彈性紗線同行的經平組織。
(3)在上述(1)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用于上述部片(P)的經編織物由伸縮性經編織物構成,該伸縮性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為絨針組織,彈性紗線為與上述非彈性紗線同行的絨針組織。
(4)在上述(1)~(3)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上述經編織物的上述非彈性紗線和上述彈性紗線中的至少一方為閉口線圈。
(5)在上述(1)~(4)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上述經編織物的上述非彈性紗線和上述彈性紗線雙方為閉口線圈。
(6)在上述(1)~(5)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上述經編織物僅由上述非彈性紗線和上述彈性紗線構成。
(7)在上述(1)~(6)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上述經編織物的線圈縱行方向的密度為每2.54cm(1英寸)大于等于55線圈縱行。
(8)在上述(1)~(7)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上述經編織物的線圈縱行方向的密度為每2.54cm(1英寸)大于等于60線圈縱行。
(9)在上述(1)~(8)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上述經編織物的線圈縱行方向的密度為每2.54cm(1英寸)大于等于65線圈縱行。
(10)在上述(1)~(9)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上述部片(P)的處于衣服中的上緣或下緣的至少一方由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構成。
(11)在上述(1)~(10)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上述部片(P)的處于衣服中的上緣和下緣雙方由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構成。
(12)在上述(1)~(11)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上述部片(P)的處于衣服中的上緣和下緣的線雙方的邊緣由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構成,上緣和下緣相互不平行。
(13)在上述(1)~(12)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上述部片(P)的處于衣服中的上緣和下緣雙方由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構成,上緣和下緣的形狀不同。
(14)在上述(1)~(11)、(13)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上述部片(P)的處于衣服中的上緣或下緣的至少一方由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構成,該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為曲線狀。
(15)在上述(1)~(11)、(13)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上述部片(P)的處于衣服中的上緣和下緣的雙方由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構成,該雙方的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為曲線狀。
(16)在上述(14)~(15)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上述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的曲線為凹狀的曲線。
(17)在上述(1)~(11)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上述部片(P)的處于衣服中的上緣或下緣的至少一方由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構成,該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為波狀。
(18)在上述(1)~(12)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上述部片(P)的處于衣服中的上緣和下緣的雙方由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構成,該雙方的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為波狀。
(19)在上述(1)~(12)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上述部片(P)的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的至少一個包含相對與針織方向平行的線按不到±90度的銳角裁斷的邊緣。
(20)在上述(1)~(19)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衣服為從束腰內褲、短褲、健美衣、泳衣、緊身連衣褲、短綁腿、運動用緊身下裝、胸罩選擇的衣服。
(21)在上述(1)~(19)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衣服為衣服整體緊密接觸于身體、具有臀部的衣服。
(22)在上述(1)~(20)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衣服為短褲或束腰內褲,該短褲或束腰內褲的下擺部和腰圍線部的至少一方由上述部片(P)的在被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構成。
(23)在上述(1)~(9)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衣服為短褲或短型束腰內褲,該短褲或束腰內褲的至少下擺部由上述部片(P)的在被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構成,上述下擺部中的后下擺部的邊緣包含相對與針織方向平行的線按不到±90度的銳角裁斷的邊緣。
(24)在上述(1)~(23)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上述部片(P)由沿衣服的上下方向連續的經編織物構成。
(25)在上述(1)~(19)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衣服從由短褲、短型束腰內褲、健美衣、連身型泳衣、分體型泳衣的下裝構成的群中選擇,并且褲襠(クロッチ,crotch)部的左右邊緣形成該衣服的下擺的一部分,上述褲襠部的左右邊緣也包含在內的腿部邊緣全周由上述部片(P)的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構成。
(26)在上述(1)~(19)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衣服為短褲或短型束腰內褲,該短褲或短型束腰內褲由1片連續的上述部片(P)形成。
(27)在上述(1)~(19)、(21)~(24)及(26)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衣服為短褲或短型束腰內褲,在該衣服主體的褲襠部的內側還安裝有內側褲襠部片,使衣服主體的褲襠部和內側褲襠部片的主要伸縮方向大體成為橫向地安裝內側褲襠部片。
(28)在上述(27)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內側褲襠部片的上緣和下緣不縫接或粘接于衣服主體的褲襠部,成為浮動的狀態。
(29)在上述(26)或(27)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內側褲襠部片分別在內側褲襠部片的左右兩側緣的多個部位部分地縫接或粘接于衣服主體的褲襠部。
(30)在上述(26)~(29)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使上述1片連續部片(P)的針織方向成為衣服的大體橫向地裁斷上述部片(P)進行使用。
(31)在上述(26)~(30)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在衣服主體由1片連續的上述部片(P)形成的上述短褲或短型束腰內褲中,僅上述短褲或短型束腰內褲的左右脅部被縫接或粘接而形成衣服。
(32)在上述(1)~(19)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衣服為胸罩、泳衣、或緊身連衣褲的上裝,上述部片(P)的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形成后背布(バック布)的上緣或下緣中的至少一方的邊緣。
(33)在上述(1)~(19)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衣服為胸罩、泳衣、或緊身連衣褲的上裝,上述部片(P)的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形成后背布的上緣和下緣雙方。
(34)在上述(32)~(33)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上述部片(P)的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為波狀的邊緣。
(35)在上述(25)~(34)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上述后背布由在上述部片(P)進一步層疊部片(P2)而獲得的疊層體構成,該部片(P2)由伸縮性經編織物構成,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上述部片(P2)為從上述部片(P)選擇的部片,或由具有與上述部片(P)不同的針織組織的伸縮性經編織物構成的部片(P2-1)。
(36)在上述(1)~(35)任何一項記載的衣服中,最好形成上述部片(P)的上述非彈性紗線的粗細為11~77dtex,上述彈性紗線的粗細為22~222dtex。
附圖的簡單說明圖1為用于本發明部片(P)的伸縮性經編織物的一例的針織組織圖。
圖2為用于本發明部片(P)的伸縮性經編織物的另一例的針織組織圖。
圖3為用于本發明部片(P)的伸縮性經編織物的再另一例的針織組織圖。
圖4為用于本發明部片(P)的伸縮性經編織物的再另一例的針織組織圖。
圖5為用于本發明部片(P)的伸縮性經編織物的再另一例的針織組織圖。
圖6為用于本發明部片(P)的伸縮性經編織物的再另一例的針織組織圖。
圖7為用于本發明部片(P)的伸縮性經編織物的再另一例的針織組織圖。
圖8為用于本發明部片(P)的伸縮性經編織物的再另一例的針織組織圖。
圖9為用于本發明部片(P)的伸縮性經編織物的再另一例的針織組織圖。
圖10為用于本發明部片(P)的伸縮性經編織物的再另一例的針織組織圖。
圖11為重合圖1所示針織組織的非彈性紗線1與彈性紗線2的針織組織繪出的針織組織圖。
圖12為重合圖6所示針織組織的非彈性紗線1與彈性紗線2的針織組織繪出的針織組織圖。
圖13為本發明衣服一實施形式例的短褲的正面圖,該衣服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
圖14為圖13所示短褲的背面圖。
圖15為在針織物上示出用于形成圖13、圖14所示短褲的部片(P)18的裁斷線的俯視圖。
圖16為本發明衣服一實施形式例的半長型束腰內褲的從背面側觀看到的軸測圖,該衣服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
圖17為圖16所示半長型束腰內褲的從正面側觀看到的軸測圖。
圖18為在針織物上示出與圖16、圖17所示半長型束腰內褲的穿用者左側相當的前脅-脅-臀部-腿部充當部片21的裁斷線的俯視圖和褲襠部片的俯視圖。
圖19為本發明衣服一實施形式例的短型束腰內褲的從背面側觀看到的軸測圖,該衣服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
圖20為圖19所示短型束腰內褲的從正面側觀看到的軸測圖。
圖21為在針織物上示出圖19、圖20所示短型束腰內褲的與穿用者左側相當的前脅-脅-臀部充當部片35的裁斷線的俯視圖。
圖22為本發明衣服一實施形式例的短褲的背面圖,該衣服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
圖23為圖22所示短褲的正面圖。
圖24為在針織物上示出圖22、圖23所示短褲的與穿用者左側相當的前脅腹-脅-臀部充當部片55的裁斷線的俯視圖。
圖25為本發明衣服一實施形式例的胸罩的從正面側看到的主要部分軸測圖,該衣服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
圖26為本發明衣服一實施形式例的胸罩的主要部分軸測圖,該衣服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
圖27為在針織物上示出圖26所示胸罩的與穿用者左側相當的后背布部片95的裁斷線的俯視圖。
圖28為本發明衣服一實施形式例的胸罩主要部分軸測圖,該衣服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
圖29為用于說明撕裂強度測定方法的試驗片的說明圖。
圖30為示出由撕裂強度測定器記錄的測定試驗片的載荷(cN)與伸度(%)的關系的曲線圖。
圖31為已有技術的經編伸縮性坯布的組織圖,該經編伸縮性坯布的非彈性紗線為絨針組織,彈性紗線為與上述非彈性紗線逆行的經平組織。
實施發明的最佳形式在本發明的衣服中,可形成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自由裁斷邊緣部)的部片(在本發明中將其稱為部片(P))使用伸縮性經編織物,該伸縮性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為絨針組織,彈性紗線為與上述非彈性紗線同行的經平組織或與上述非彈性紗線同行的絨針組織。
具體地說,雖然可使用具有以下所示那樣的針織組織的坯布,但不特別限于以下坯布,在可達到本發明目的的范圍內,可進一步織入或插入其它紗線,或形成提花圖案。
圖1為用于本發明部片(P)的伸縮性經編織物的一例的針織組織圖。
符號1為通絲到例如第1導紗梳櫛L1進行針織的非彈性紗線,符號2為通絲到例如第2導紗梳櫛L2進行針織的彈性紗線,非彈性紗線1按絨針組織針織,彈性紗線2按與上述非彈性紗線1同行的經平組織針織。
在本發明中所說的“同行”是指,在例如注視某一相同線圈橫列的非彈性紗線1和彈性紗線2的沉降弧例如沉降弧3、4的場合,作為沉降弧的傾斜方向,非彈性紗線1和彈性紗線2都為從左下往右上的方向。這樣,在某一相同線圈橫列中的非彈性紗線1和彈性紗線2的沉降弧的傾斜方向相同的場合,將非彈性紗線與彈性紗線重合地織入的場合稱為“同行”。
圖1所示針織組織為上述非彈性紗線1和上述彈性紗線2雙方都按閉口線圈織成的經編織物。
圖1所示針織組織分別對各導紗梳櫛L1、L2示出非彈性紗線1和彈性紗線2的針織組織,但如按將其重合的針織組織圖示出,則成為圖11所示組織圖。在以下別的形式的非彈性紗線1按絨針組織針織、彈性紗線2按與上述非彈性紗線1同行的經平組織針織的場合,重合非彈性紗線1與彈性紗線2的針織組織圖除了非彈性紗線1和彈性紗線2的開口線圈與閉口線圈的組合方式不同這一點外,其它在原理上與圖11所示組織圖相同,因此,關于以下形式,省略了組合非彈性紗線1與彈性紗線2的針織組織的針織組織圖的圖示。
圖2為用于本發明部片(P)的伸縮性經編織物的另一例的針織組織圖,非彈性紗線1按絨針組織針織,彈性紗線2按與上述非彈性紗線1同行的的經平組織針織,這一點與圖1的針織組織相同。
與圖1的針織組織不同之點在于為這樣的經編織物,該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1按閉口線圈織成,彈性紗線2按開口線圈織成。
圖3為用于本發明部片(P)的伸縮性經編織物的再另一例的針織組織圖,非彈性紗線1按絨針組織針織,彈性紗線2按與上述非彈性紗線1同行的的經平組織針織成,這一點與圖1的針織組織相同。
與圖1的針織組織不同之點在于為這樣的經編織物,該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1按開口線圈織,彈性紗線2按閉口線圈織成。
圖4為用于本發明部片(P)的伸縮性經編織物的再另一例的針織組織圖,非彈性紗線1按絨針組織針織,彈性紗線2按與上述非彈性紗線1同行的的經平組織針織,這一點與圖1的針織組織相同。
與圖1的針織組織不同之點在于為這樣的經編織物,該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1和彈性紗線2都使開口線圈與閉口線圈交替,但是,在相同針織位置,相對非彈性紗線1的開口線圈,彈性紗線2為閉口線圈,同樣,相對非彈性紗線1的閉口線圈,彈性紗線2組合開口線圈織成。
圖5為用于本發明部片(P)的伸縮性經編織物的再另一例的針織組織圖,非彈性紗線1按絨針組織針織,彈性紗線2按與上述非彈性紗線1同行的的經平組織針織成,這一點與圖1的針織組織相同。
與圖1的針織組織不同之點在于為這樣的經編織物,該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1和彈性紗線2都按開口線圈織成。
圖6為用于本發明部片(P)的伸縮性經編織物的再另一例的針織組織圖。
符號1為通絲到例如第1導紗梳櫛L1進行針織的非彈性紗線,符號2為通絲到例如第2導紗梳櫛L2進行針織的彈性紗線,非彈性紗線1按絨針組織針織,彈性紗線2按與上述非彈性紗線1同行的絨針組織針織。
圖6所示針織組織為上述非彈性紗線1和上述彈性紗線2雙方都按閉口線圈織成的經編織物。
圖6所示針織組織分別對各導紗梳櫛L1、L2示出非彈性紗線1和彈性紗線2的針織組織,但如按將其重合的針織組織圖示出,則成為圖12所示組織圖。在以下非彈性紗線1和彈性紗線2都按同行的絨針組織針織的別的形式的場合,重合非彈性紗線1與彈性紗線2的針織組織圖除了非彈性紗線1與彈性紗線2的閉口線圈與開口線圈的組合方式不同這一點外,其它在原理上與圖12所示組織圖相同,因此,關于以下形式,省略了組合非彈性紗線1與彈性紗線2的針織組織的針織組織圖的圖示。
圖7為用于本發明部片(P)的伸縮性經編織物的再另一例的針織組織圖,非彈性紗線1和彈性紗線2都按同行的絨針組織針織成,這一點與圖6的針織組織相同。
與圖6的針織組織不同之點在于為這樣的經編織物,該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1按閉口線圈織成,彈性紗線2按開口線圈織成。
圖8為用于本發明部片(P)的伸縮性經編織物的再另一例的針織組織圖,非彈性紗線1和彈性紗線2都按同行的的絨針組織針織,這一點與圖6的針織組織相同。
與圖6的針織組織不同之點在于為這樣的經編織物,該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1按開口線圈織成,彈性紗線2按閉口線圈織成。
圖9為用于本發明部片(P)的伸縮性經編織物的再另一例的針織組織圖,非彈性紗線1和彈性紗線2都按同行的的絨針組織針織,這一點與圖6的針織組織相同。
與圖6的針織組織不同之點在于為這樣的經編織物,該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1和彈性紗線2都使開口線圈與閉口線圈交替,但是,在相同針織位置,相對非彈性紗線1的開口線圈,彈性紗線2組合閉口線圈,同樣,相對非彈性紗線1的閉口線圈,彈性紗線2是組合開口線圈織成的經編織物。
圖10為用于本發明部片(P)的伸縮性經編織物的再另一例的針織組織圖,非彈性紗線1和彈性紗線2都按同行的的絨針組織針織成,這一點與圖6的針織組織相同。
與圖6的針織組織不同之點在于,為這樣的經編織物,該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1和彈性紗線2都按開口線圈織成。
其中,最好的是,(a)由于圖1和圖6所示針織物為非彈性紗線1和彈性紗線2都按閉口線圈織成的經編織物,所以,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部的部片的撕裂強度大,該邊緣部不易產生脫線;較好的是,(b)圖2、3、4和圖7、8、9所示針織物為在相同織針位置非彈性紗線1和彈性紗線2的一方按閉口線圈織成的針織物,所以,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部的部片的撕裂強度大,該邊緣部不易產生脫線。另外,(c)圖5和圖10所示非彈性紗線1和彈性紗線2雙方按開口線圈織成的經編織物的特征在于可更薄。
因此,在不重合大于等于2片地層疊而是按單層使用具有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部的部片的場合,上述經編織物中的(a)和(b)較理想,特別是(a)最好。在重合大于等于2片地層疊使用具有上述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部的部片的場合,(a)、(b)、(c)哪一個組合的層疊部片都可很好地使用。
以上,在圖1~圖10所示上述經編織物中,僅由上述非彈性紗線1和上述彈性紗線2構成的經編織物為特別適合薄織物的針織組織的針織物。
本發明使用的具有上述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部的部片(P)的撕裂強度比使非彈性紗線與彈性紗線同行的1×1特里科經編織物(經平組織)(以下簡稱為(Q))高的原因雖然還沒有確定,但如從組織圖也可容易理解那樣,比較某一線圈橫列中的同一線圈縱行數的針織組織可以推斷,或許是因為(P)的組織成為紗線根數比(Q)更多的組織。
在本發明的目的不受到妨礙的范圍,例如也可根據需要在其中織入或插入其它非彈性紗線、彈性紗線。另外,在針織物形成提花圖案的場合,可按這樣的手段形成,即,可將第3非彈性紗線等通絲到受到提花控制的導紗梳櫛,形成僅提花圖案部分使上述非彈性紗線1與上述彈性紗線2不同的針織組織,例如集圈抽花組織。
另外,在希望增強某一特定區域的伸縮能力的場合,可通過適當的手段實現,例如,使織入到該區域的上述彈性紗線2比織入到另一區域的上述彈性紗線2粗,或在希望增強伸縮能力的區域另行插入彈性紗線。
相對與針織方向平行的線按不到±90度的銳角裁斷這些針織組織的經編織物的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使得即使在裁斷狀態下,邊緣部的脫線也更不容易產生,而且卷曲更不容易發生,所以,較理想。如形成相對與針織方向平行的線在±3度~±87度的范圍裁斷的邊緣,則更理想,如形成相對與針織方向平行的線在±20度~±80度的范圍裁斷的邊緣,則尤為理想。
另外,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的裁斷線的形狀為曲線狀,如為凹狀的曲線,則更理想,或者,裁斷成波形(可為規則也可為不規則的波形),這樣的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即使在裁斷狀態下,邊緣部的脫線也更不易產生,而且,卷曲更不容易發生,所以,較理想。
以上說明的部片(P)如為上述本發明的經編組織,則即使為1片(單層),也可形成衣服,即使直接將裁斷狀態的邊緣作為衣服的邊緣使用,也可防止該邊緣部脫線。
上述說明的部片(P)也可根據需要按合計2片或其以上相互重合該部片(P)或重合該部片(P)與其它布等進行層疊,例如由樹脂粘接劑等接合,用作疊層物。在層疊多片針織物用作部片的場合,通常層疊2片針織物即可,但也可根據需要層疊大于等于3片。在用作胸罩的后背布,或分體型泳衣、緊身連衣褲的上裝的后背布,連接分體型泳衣、緊身連衣褲的上裝、胸罩等的左右乳房杯部的前中心部布,連接左右乳房杯部進行支承的基體布(土臺布)等材料的場合,如使用這樣層疊多片針織物的部片,則可形成撕裂強度更優良、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的后背布等。
作為如上述那樣層疊大于等于2片的場合的布料的組合,在上述部片(P)層疊由伸縮性經編織物構成、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的部片(以下將其簡稱為(P2)),但作為上述部片(P2),可列舉出從上述部片(P)選擇的部片或由具有與上述部片(P)不同的針織組織的伸縮性經編織物構成的部片(以下將其簡稱為(P2-1))。
例如,可列舉出以下那樣的形式。
可列舉出這樣獲得的疊層部片,即,從圖1~10等說明的那樣的、本發明使用的伸縮性經編織物選擇任一種,使其相互組合而獲得該疊層部片,該伸縮性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為絨針組織,彈性紗線為與上述非彈性紗線同行的經平組織或絨針組織;特別是針織組織實質上相同的經編織物相互組合進行層疊時,不易發生折皺等,較理想。
另外,也可在部片(P)進一步層疊部片(P2-1)后使用;該部片(P)由在圖1~圖10等說明的那樣的、在本發明使用的伸縮性經編織物構成,該伸縮性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為絨針組織,彈性紗線為與上述非彈性紗線同行的經平組織或絨針組織;該部片(P2-1)為由伸縮性經編織物構成,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的部片(P2),由具有與本發明使用的部片(P)不同的針織組織的伸縮性經編織物構成。作為具有與上述本發明使用的部片(P)不同的針織組織的部片(P2-1),例如可列舉出由非彈性紗線與彈性紗線同行或逆行的經平組織構成的伸縮性經編織物等。
另外,在使用具有上述提花圖案的部片和沒有提花圖案的部片形成為疊層部片的場合,最好使具有提花圖案的部片處于衣服表側地使用。
在制作疊層部片的場合,可預先重合多片的部片進行層疊后裁斷成所期望的形狀,也可預先將各部片裁斷成預定的形狀,然后重合該多片進行層疊。
對于這些所有的場合,當層疊被裁斷成相同形狀的多片部片時,在層疊后,各層相互粘接,實質上成為1片的狀態。在該場合,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部不需要進行邊緣部處理,所以,邊緣部分與其它部分相比不會變厚,因此不產生臺階。另外,由于層疊即使在層疊前的1片(單層)的狀態下也不產生脫線的針織物,所以,疊層部片的邊緣部不會散開或使紗端突出,可使邊緣部美觀。當然,撕裂強度等也可更優良。
層疊的部片使用多片單層、相同形狀的部片進行層疊時,如上述那樣沒有臺階,所以較理想。然而,也可相應于所需的強度等層疊相互不同形狀的部片。在該場合,使直接接觸于肌膚的部片為具有更寬面積的形狀的部片,外側的部片的邊緣部使用面積比接觸于肌膚的一側的部片小的部片,使得處于與肌膚接觸的一側的部片的區域內側地設計,則臺階不會直接接觸于肌膚,較理想。另外,也可根據需要在外側層疊花邊等具有裝飾性的材料。
層疊時的粘接手段不特別限定,但熱熔接性的樹脂等可用作粘接劑。將這些粘接劑以點狀在應層疊的布的層疊面配置多個,以多個點狀進行點粘接,這對通氣性有利。
作為使用的非彈性紗線,隨伸縮性衣服的種類而不同,尼龍、聚酯等合成纖維,人造絲等半合成纖維,絲、棉等天然纖維都可使用,另外,長絲、短纖維紗都可使用。其中,吸水性優良的尼龍可較好地用作內衣用針織物。雖然彈性紗線也不特別限制,但一般使用未進行包覆的聚氨基甲酸酯彈性紗線、用非彈性紗線包覆該彈性紗線獲得的包芯紗等。使用未進行包覆的彈性紗線時,容易提高針織密度,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的脫線等的發生可更少,從這一觀點考慮,較為理想。
非彈性紗線較細時容易使線圈為高密度。另一方面,過細時,強度變弱。因此,11~77dtex(16~56dtex更理想)容易使針織物為高密度,而且可形成具有穩定的強度的針織組織,所以,較理想。在使用棉紗的場合,50~100支的棉紗可較好地得到使用。
彈性紗線較細時可使針織物為高密度。因此,使用的彈性紗線的粗細最好為22~222dtex,如為22~156dtex,則更理想。
當使用過粗的彈性紗線時,可實現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部處理的狀態,但伸度減小,當用于緊貼著身體的衣服時,不易穿用,或作用于身體的壓力變得過強,穿用感下降。如處于上述范圍,則不產生這樣的問題,所以,較為理想。
即使是超過222dtex的彈性紗線,也可使用于不要求伸度的部位。
在該伸縮性經編織物中,為了獲得線圈的穩定性、裁斷狀態下的邊緣脫線防止效果等,實施了預定形處理或/和熱定形處理的經編織物較適合。處理溫度根據裝置形狀、預定形處理時間、熱定形處理時間、材料種類、針織物的厚度等確定,但如在大于等于180℃(最好大于等于185℃)的溫度下(如為了更確實地獲得上述效果,在190℃~195℃的范圍)實施上述處理,則針織物的一部分軟化,線圈輕微地熔接,針織物的形態穩定,在裁斷狀態下的邊緣特別不易脫線,較為理想。
另外,在一般的針織物中,使成品幅寬為160cm左右,但在該伸縮性經編織物中,使成品幅寬為100~140cm,更具體地說,使其短到110cm、120cm、130cm等,在可能的范圍高密度地織成,但在伸縮性衣服中,可在保持線圈美觀的同時提高其穩定性,所以,較為理想。雖然還要根據使用的針織用紗的纖度等決定,但最好按每2.54cm(1英寸)55線圈縱行或其以上(如為60線圈縱行或其以上則更理想,如為65線圈縱行或其以上則更為理想,如為70線圈縱行或其以上則尤為理想)的高密度織成針織物,增大針織物的橫向伸長比例。
而且,本發明使用的在裁斷狀態下可形成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的經編織物不為花邊坯布。
通過使用在本發明中使用的具有上述針織組織并且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的部片(P),從而使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自由裁斷邊緣部)在身體的適合性提高,可防止該邊緣部分朝穿用者身體外側卷曲,較理想。即,如上述那樣,伸縮性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為絨針組織,彈性紗線由與上述非彈性紗線逆行的經平組織構成,在使用該伸縮性經編織物時,對于在衣服的上緣或下緣例如腰或下擺等形成有自由裁斷邊緣部的衣服,該邊緣部分朝穿用者身體外側卷曲。為了不產生這樣的卷曲,需要將部片(P)的針織組織形成為本發明規定的針織組織。更理想的情形是如上述那樣,形成相對與針織方向平行的線按不到±90度的銳角裁斷的不需要處理的邊緣,這使得即使在裁斷狀態下邊緣部的脫線也更不易發生,而且,卷曲更不易發生,所以,較理想。更為理想的情形是,形成相對與針織方向平行的線按±3度~±87度(如為±20度~±80度的范圍則更理想)的范圍裁斷的邊緣。
另外,即使將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的裁斷線的形狀裁斷為曲線狀(如為凹狀曲線則更理想)或波形(可為規則波形也可為不規則波形),在裁斷狀態下邊緣部的脫線也更不易發生,而且,卷曲更不易發生,所以,較理想。
在胸罩或泳衣、緊身連衣褲的上裝的場合,當成為后背布的部片按相對針織方向成直角或相對平行方向處于±20度附近等相對針織方向接近平行或直角的角度裁斷時,可在后背布的穿用時沿橫向具有伸度,穿用感提高,所以,較理想。
在將自由裁斷邊緣部的形狀形成為波形的場合,波狀不限于規則的單純的曲線反復,也可為不規則的波形。在將裁斷狀態的邊緣部形狀形成為波形的場合,不使各波形曲線的曲率過小時撕裂強度不下降,另外,該邊緣部的卷縮等也更不易發生,較為理想。
另外,本發明的部片可將邊緣部形成1個圓弧狀曲線或形成波形,這與上述相同,但例如在短型束腰內褲、短褲等下裝衣服的場合,腰圍線為朝下方凹的凹狀曲線時,可防止卷曲,緊貼到腰,所以,較為理想。另外,短型束腰內褲、短褲的后下擺線包含后下擺部的邊緣相對與針織方向平行的線按不到±90度的銳角裁斷的邊緣,或形成為朝下方凸起的形狀的圓弧狀曲線,或形成為波形,這特別是可防止該邊緣部分的卷曲,可緊貼到臀部線,從這一點考慮較理想。
通過可使上述部片的上下邊緣部可緊貼到接觸的身體部位地將上緣形狀、下緣形狀形成為不同形狀,或使上緣與下端不平行,或使上緣與下緣的形狀不同而且使上緣與下緣不平行,從而可緊貼到立體形狀的身體,較為理想。
另外,在本發明中,在可形成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的坯布,部分地由彈性紗線設置伸縮能力變化的區域,也可提高體形補償功能,較理想。“伸縮能力變化的區域”例如意味著在1片針織物中形成有伸縮能力強的區域和伸縮能力比其弱的區域。伸縮能力強的區域和伸縮能力比其弱的區域也包含具有大于等于2個等級的伸縮能力不同的區域的場合,另外,伸縮能力也可連續地變化。伸縮能力強的區域與伸縮能力比其弱的區域的邊界線通常為直線狀,但不一定限于此。
為了部分地由彈性紗線設置伸縮能力變化的區域,以使伸縮能力不同的區域間的邊界線為直線狀,也可進一步適用以下那樣的方法。
(a)通過形成織入的彈性紗線的粗細不同的多個區域,從而形成伸縮能力不同的多個區域。
(b)通過形成織入的彈性紗線的根數不同的多個區域,從而形成伸縮能力不同的多個區域。
(c)通過適當組合上述(a)和(b),從而形成伸縮能力不同的多個區域。
另外,通過織入或插入第2非彈性紗線,從而可形成伸縮能力不同的多個區域。
在這里,伸縮能力強意味著其系緊力比伸縮能力弱的區域強,在施加相同應力使其伸長的場合,伸長小。
另外,在將本發明使用的部片(P)用作衣服的至少一部分的部片的場合,作為衣服的其它部分的部片,也可使用已有技術的通過織入分離橫列線并將該線拔去而成為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的坯布或需要邊緣處理的坯布(以下將該坯布簡稱為“本發明之外的坯布”邊緣部)。
本發明可有效地適用于緊貼于身體的衣服。作為適用本發明的優選的衣服,可列舉出短型束腰內褲、長型束腰內褲、短褲、短綁腿、泳衣、緊身連衣褲、長襯裙、背心式襯裙、健美衣、連體衣等。
作為更詳細的形式例,在衣服為短褲、短型束腰內褲、健美衣、連身型泳衣、分體型泳衣的下裝等由褲襠部左右邊緣構成該衣服下擺一部分的那樣的衣服的場合,可列舉出上述褲襠部的左右邊緣也包含在內的腿部邊緣全周由上述部片(P)的在被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構成的衣服。在這樣的衣服中,對于衣服主體的褲襠部由單層的上述部片(P)形成的場合等,最好在該褲襠部的內側進一步安裝內側褲襠部片。在該場合,最好使衣服主體的褲襠部與內側褲襠部片的主要伸縮方向大體成為橫向地安裝內側褲襠部片。作為內側褲襠部片,可使用在已有技術中用于這些衣服內側褲襠部片的材料。特別是最好使用含棉的肌膚接觸感良好的材料。
作為在衣服主體的褲襠部內側進一步安裝內側褲襠部片的方法,可列舉出在衣服主體的褲襠部的內側粘接內側褲襠部片(粘接邊緣部的一部分或全部,或全面粘接),或縫接內側褲襠部片的邊緣部的一部分或全部等方法。
其中,最好內側褲襠部片的上緣和下緣分別除其左右兩端部外不縫接或粘接于衣服主體的褲襠部,而是成為浮起狀態(自由的狀態),因此,內側褲襠部片最好在內側褲襠部片的左右兩側緣的各多個部位部分地縫接或粘接于衣服主體的褲襠部。內側褲襠部片的大小不特別限定,但最好左右方向寬度為與接觸的衣服主體的褲襠部分的寬度大體相同的程度,長度比衣服主體的褲襠部分短一些。
作為內側褲襠部片,最好使用寬度方向具有伸縮性、長度方向不太有伸縮性的坯布。
在衣服為短褲、短型束腰內褲等的場合,如在后述的實施例1等說明的那樣,也可由1片連續的上述部片(P)形成衣服主體,在該場合,也可僅縫接或粘接上述短褲、短型束腰內褲的左右脅部形成衣服。該實施形式的縫制部分極少,可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同時,縫制部分形成的臺階的發生也可更少,為極為理想的形式。該形式也成為上述褲襠部左右邊緣也包含在內的腿部邊緣全周由上述部片(P)的在被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構成的衣服,在該形式中,也如上述那樣,最好在衣服主體的褲襠部內側還安裝內側褲襠部片。在該場合,也最好使衣服主體的褲襠部與內側褲襠部片的主要伸縮方向大體成為橫向地安裝內側褲襠部片。最好內側褲襠部片的上緣和下緣分別除其左右兩端部外不縫接或粘接于衣服主體的褲襠部,而是成為浮起狀態(自由的狀態),因此,內側褲襠部片最好在內側褲襠部片的左右兩側緣的各多個部位部分地縫接或粘接于衣服主體的褲襠部。“在內側褲襠部片的左右兩側緣的各多個部位部分地縫接或粘接”意味著不將左右兩側緣全部縫接或粘接于衣服主體的褲襠部,而是部分地在多個部位將內側褲襠部片的左右兩側緣線上縫接或粘接于衣服主體的褲襠部。在內側褲襠部片的左右兩側緣線上,最好分別縫接或粘接2~4個部位左右。這樣部分地縫接或粘接也就少在表面露出縫合線,內側褲襠部片和衣服主體的褲襠部也不會游離。左右兩側緣線上的上下端部附近和中間部分縫接或粘接于衣服主體的褲襠部的形式為特別好的形式的一例。
在這樣部分地縫接或粘接多個部位的場合,1個部位的縫接或粘接部位的長度最好例如按0.5~1.5cm左右相應于縫接或粘接部位數量選擇。該安裝形式不限于短褲、短型束腰內褲,也可適用于上述健美衣、連身型泳衣、分體型泳衣的下裝等具有褲襠部的衣服。
內側褲襠部片的上緣、下緣最好追隨衣服主體布的橫向伸長而伸長,因此,內側褲襠部片最好為至少上下緣朝橫向伸長的材料。而且,內側褲襠部片的上下緣不縫接于衣服主體的褲襠部,為浮起的狀態,所以可追隨衣服主體布的橫向伸長。另一方面,內側褲襠部片在縱向沒有伸長時褲襠部分不變形、穩定,所以較為理想。
在測定撕裂強度的場合,按以下方法測定。圖29和圖30為用于說明撕裂強度的測定法的說明圖。
圖29(a)為用于測定撕裂強度的試驗片的俯視圖,圖29(b)為用于說明設置到撕裂強度測定器的試驗片的狀態的軸測圖。圖30為示出用撕裂強度測定器記錄的測定試驗片的載荷(cN)與伸度(%)的關系的曲線圖。
如圖29(a)所示那樣,按箭頭201所示那樣的形式取3片縱(分別為A-B、D-C)13cm、橫(分別為A-D、B-C)5cm的試驗片200。符號201a為針織開始側,符號201b為針織結束側。先說明其它部分的尺寸,E-B、G-C、F-L分別為8cm,E-H、G-K、F-J分別為5cm,H-B、K-C、J-L分別為3cm,E-F、F-G、H-J、J-K、B-L、L-C分別為2.5cm。
在該縱13cm、橫5cm的試驗片上從針織結束側201b(B-C線)的中點L沿縱向到E-G的中點F形成切縫(L-F)。然后,如圖29(b)所示那樣,以該切縫L-F為邊界,使E-B-L-F部分203a處于下方,使F-L-C-G部分203b處于上方,作為撕裂強度測定器使用定速型拉伸試驗機(島津制作所制,“ォ一トグラフ(自動曲線圖)AG-1kND”,在其上下的夾頭上分別設置上夾持部分(L-J-K-C)202b和下夾持部分(H-B-L-J)202a。因此,將試驗片的夾持間隔(203a的J-F長度與203b的F-J的長度的合計)設為10cm,將試驗片安裝于撕裂強度測定器。
按30±2cm/分的速度操作撕裂強度測定器的上下夾頭(在該裝置中,固定下側的夾頭,按30±2cm/分的速度朝上方移動上側的夾頭),獲得圖30所示那樣的撕裂的載荷-伸長曲線。測定過程中使上下夾頭間增大距離,當設上下的夾頭間的距離為a厘米時,撕裂的載荷-伸長曲線中的“伸長(%)”意味著[(a-10)/10]×100(%)。換言之,試樣撕裂時使上下的夾頭間增大距離,以10cm為基準,以%表示相對10cm進一步打開了多少厘米。
下面說明圖30的例示模型曲線圖。如圖30所示那樣,在獲得的撕裂載荷-伸長曲線中,假定繪制了峰a~p的多個峰。在最初的峰a和最后的峰p以外的峰中,從載荷(cN)的值最低的峰依次讀取合計3個峰,在圖30的例中,讀取峰c、i、n的各峰的載荷(cN),計算出其平均值X(cN)。將3個試驗片中的上述平均值X(cN)最小的值作為撕裂強度的最小值,將上述平均值X(cN)最大的值作為撕裂強度的最大值。
在希望與其它試樣比較撕裂強度是大還是小的場合,如目的試樣撕裂強度的上述最小值和最大值中的至少任一個比應比較的另一試樣的對應的撕裂強度最小值或最大值大,則判定該目的試樣的撕裂強度比應比較的另一試樣的撕裂強度大。
換言之,設目的試樣的撕裂強度的最小值為a(省略單位,以下相同),最大值為b,應比較的另一試樣的最小值為c,最大值為d,如滿足(1)至少滿足a>c的場合(2)至少滿足b>d的場合中的任一個,則判定目的試樣的撕裂強度比應比較的另一試樣的撕裂強度大。
最好同時滿足上述(1)和(2),如滿足a>d則尤為理想,此時可判定目的試樣的撕裂強度比應比較的另一試樣的撕裂強度足夠大。
實施例1圖13為本發明的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的衣服的一實施形式例的短褲的正面圖,圖14為圖13所示短褲的背面圖,圖15為在針織物上示出用于形成圖13、圖14所示短褲的單層1片連續的部片(P)18的裁斷線的俯視圖。
在圖13~圖15中,符號18為用于形成短褲主體的單層1片連續部片(P)。參照圖15大體劃分,符號13為前部充當部,符號14為褲襠部充當部,符號15為后部充當部,短褲主體通過縫合圖15的A-B線和D-C線以及縫合H-G線和E-F線而形成。即,僅縫接左右脅部而形成衣服。然后,在短褲主體的內側使主要的伸縮方向成為短褲的大體橫向地縫接由Q-R-S-T所示內側褲襠部片19,該內側褲襠部片19由在縱向不易伸縮的另外的布構成,縫接的部位為內側褲襠部片19的左右兩側緣的Q、R、S、T的各端部附近和大體中間部分的X、Y這樣6個部位,在該6個部位分別沿內側褲襠部片19的左右兩側緣對1個部位按連接長度約1cm進行縫接。作為內側褲襠部片19的坯布,使主要的伸縮方向為短褲的大體橫向地使用由棉紗和尼龍紗線構成的在與針織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具有伸長的特里科經編織物。作為內側褲襠部片19的材料,不特別限于該材料。
部片(P)的針織方向為箭頭20的方向,使單層的1片連續的部片(P)的針織方向成為衣服的大體橫向地裁斷上述部片(P)進行使用。前側的腰圍線11、后側的腰圍線12都裁斷成凹狀的曲線狀,形成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以下簡稱為自由裁斷邊緣)。
前下擺線16和褲襠部的邊緣線都裁斷成凹狀的曲線狀,形成自由裁斷邊緣。后下擺線17(C-H和F-J)形成為稍成為凸狀的曲線形狀,但大體看成直線狀,后下擺線17(C-H和F-J)相對與針織方向的箭頭20平行的直線(圖中未示出)的裁斷角度為約±40度,后下擺線17也形成自由裁斷邊緣。
上述部片(P)18由圖1(圖11)所示那樣的伸縮性經編織物構成,非彈性紗線為絨針組織,彈性紗線為與上述非彈性紗線同行的經平組織,非彈性紗線和上述彈性紗線雙方為閉口線圈,非彈性紗線使用33dtex的尼龍紗線,彈性紗線使用44dtex的聚氨基甲酸酯紗線(使用比例尼龍紗線77重量%,聚氨基甲酸酯紗線23重量%)。
上述部片(P)18按每1英寸(2.54cm)80線圈縱行的針織密度織成。前和后下擺線與前和后腰圍線不平行,邊緣線的形狀也不同。
該短褲可將腰、下擺、及褲襠部的邊緣的衣服邊緣部全部形成為在裁斷狀態下不進行邊緣處理的自由邊緣部,由1片連續的沒有臺階的部片(P)18形成短褲,所以,可形成縫制部位極少、臺階少的表面平坦的短褲。特別是可消除邊緣部的臺階,防止臺階反映到外衣而看到凸條。本短褲通過僅在左右脅側縫合單層的連續1片部片而形成后身大片(后部充當部15)、褲襠充當部14、前身大片(前部充當部13)。即,在褲襠的前部、后部也沒有縫合部位。因此,成為臺階極少的短褲。特別是具有這樣的特征沒有會被注意到的后身大片(后部充當部15)與褲襠的縫合部位的臺階對外衣的影響。
本短褲具有穿用時沿橫向產生較大伸長的性質,但內側褲襠部片19如上述那樣在多個部位部分地與衣服主體的褲襠充當部14縫接,內側褲襠部片19的上緣和下緣(除上緣和下緣的兩脅部外)不縫接于衣服主體的褲襠充當部,而是成為浮起狀態,而且,使用在衣服的橫向具有伸縮性的材料,所以,內側褲襠部片19的上緣、下緣可追隨衣服主體布的伸長而伸長。
另外,腰圍線、下擺、及褲襠部的邊緣雖然為自由裁斷邊緣,但該部片的撕裂強度(最小值731cN,最大值1020cN)大,即使裁斷也不產生脫線,而且不卷曲地緊密接觸于身體,不易偏移,腰、下擺容易保持在穩定的位置,較為理想。
如上述那樣,下擺線16、17、腰圍線11、12為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不需要進行邊緣處理,不使用橡膠帶等,所以,不會如橡膠帶那樣以線狀強有力地系緊腰部,厚度不增大,所以,可形成使穿用時的腰周圍線條整潔的線條,同時,不會在肌膚上殘留橡膠帶的系緊痕跡。
實施例1的部片(P)18的材料使用圖6(圖12)所示那樣的伸縮性經編織物,也可獲得大體同樣的短褲,該伸縮性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和彈性紗線都為同行的絨針組織,非彈性紗線和彈性紗線雙方都為閉口線圈。
另外,上述實施形式示出后下擺線17、前下擺線16、褲襠部的左右邊緣線的各形狀為曲線形狀的形式,但例如也可將這些邊緣線的形狀形成為波狀。
實施例2
圖16為本發明衣服一實施形式例的半長型束腰內褲的從背面側觀看到的軸測圖,該衣服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而且具有體形補償功能,圖17為圖16所示半長型束腰內褲的從正面側觀看到的軸測圖,圖18為在針織物29上示出圖16、圖17所示半長型束腰內褲的與穿用者左側相當的前脅-脅-臀部-腿部充當部片21的裁斷線的俯視圖和褲襠部片的俯視圖。
在圖16~圖18中,符號21為覆蓋前脅-脅-臀部-腿部的前脅-脅-臀部-腿部充當部片,成為在束腰內褲的上下方向連續、表面沒有臺階的單層的1片部片。符號26為覆蓋腹部的腹部充當部片,由在束腰內褲的上下方向連續、表面沒有臺階的單層的1片部片構成。左右的前脅-脅-臀部-腿部充當部片21除了腿部外,在后中心的縫合線24相互縫合,前脅-脅-臀部-腿部充當部片21前側的側緣在縫合線25與腹部充當部片26的側緣相互縫合。在圖16等的從背面側觀看的軸測圖中,不易看出從何處起為腿部,所以,圖中示出假想虛線28,以此標明假想虛線28的下側為腿部。因此,假想虛線28上側的縫合線24為后中心的縫合線,假想虛線28的下側為分到左右兩足形成的腿部。
在圖18中,示于針織物29中的線A-B-C-D-E-F-G-A示出前脅-脅-臀部-腿部充當部片21的裁斷線,該前脅-脅-臀部-腿部充當部片21用于獲得該束腰內褲的從脅部到后部和腿部使用的穿用者左側半部的部片。另外,符號30為褲襠部片,可使用與前脅-脅-臀部-腿部充當部片21相同的坯布,也可使用不同的坯布,褲襠部片的材料可使用由已有技術中的束腰內褲褲襠部片使用的各種材料。可使用在衣服縱向伸長小、在橫向具有伸縮性的材料。褲襠部片30成為股部,在圖16、17中未示出。在該形式中,雖然未示出,但實際上在褲襠部片30的內側安裝有與褲襠部片30大體相同形狀的內側褲襠部片。這里使用的內側褲襠部片由與在實施例1中使用的內側褲襠部片同樣的材料構成,將內側褲襠部片的整個周圍縫合安裝到束腰內褲主體。
雖然圖中未示出,前脅-脅-臀部-腿部充當部片21的右側半部的部片的形狀與左側半部的部片形狀呈左右線對稱。A-B線與圖17的腹部充當部片26縫合,Q-C線與E-D線縫合而形成左腿部,G-F線與圖中未示出的上述右側半部的部片同樣的部分縫合,形成后中心的縫合線24。褲襠部片30的P-O線縫合于腹部充當部片26的下緣,O-I線與部片21的B-Q線縫合,H-I線與部片21的F-E線縫合。圖中未示出的上述右側半部的部片21的縫制也左右對稱,所以相同。這樣,可制作圖16~圖17所示束腰內褲。其它實施形式例的束腰內褲也由大體相同的縫制形成。
在圖16~圖18所示束腰內褲中,作為前脅-脅-臀部-腿部充當部片21,使用具有自由裁斷邊緣的部片。
構成前脅-脅-臀部-腿部充當部片21的經編織物的針織方向為箭頭20(圖18)的箭頭所示方向。
前脅-脅-臀部-腿部充當部片21由圖1說明的那樣的伸縮性經編織物構成,該伸縮性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為絨針組織,彈性紗線為與上述非彈性紗線同行的經平組織,非彈性紗線與上述彈性紗線雙方為閉口線圈,作為非彈性紗線使用33dtex的尼龍紗線,彈性紗線使用44dtex的聚氨基甲酸酯紗線(使用比例尼龍紗線77重量%,聚氨基甲酸酯紗線23重量%)。部片21按每1英寸(2.54cm)80線圈縱行的針織密度織成。該部片的撕裂強度的最小值731cN,最大值1020cN。
在該實施形式中,前脅-脅-臀部-腿部充當部片21的自由裁斷邊緣形成下擺線22的邊緣和腰圍線23的邊緣部分。下擺線22成為波形。
腰圍線23裁斷成朝下側凹下一些的凹曲線。也可裁斷成直線狀。連接腰圍線23兩端的假想直線相對與針織方向20平行的直線按角α為35度的角度裁斷。實際的腰圍線23由于為朝下側凹一些的曲線,所以,實際的裁斷角度角α為35度左右的角度。成為下擺線22的方向(如假設其為連接下擺線波的頂點的直線32,則下擺線22的方向相對與針織方向20平行的直線成為角β為30度的角度)與腰圍線23的方向相互不平行的不同形狀(在圖1、圖2中不易理解,所以,參照圖3)。
腹部充當部片26由與上述部片21同樣的針織組織的布制作,用33dtex的尼龍紗線、44dtex的聚氨基甲酸酯紗線(使用比例尼龍紗線77重量%,聚氨基甲酸酯紗線23重量%)進行針織,按每1英寸(2.54cm)80線圈縱行的針織密度織成。該部片的撕裂強度的最小值731cN,最大值1020cN。上側邊緣27成為自由裁斷邊緣,為朝下側稍凹下的凹曲線。腰圍線23也可形成為直線狀。另外,腹部充當部片26也可根據需要使用其它需要邊緣處理的坯布。腹部充當部片26的與腹部充當部片26的腰圍線相當的上緣27相對與針織方向平行的直線按40度裁斷,形成自由裁斷邊緣。這樣,可將腰和下擺的衣服邊緣部全部形成為自由裁斷邊緣,而且,由于用上下連續的沒有臺階的部片形成束腰內褲,所以,縫制部位少,可形成臺階少的束腰內褲。特別是可減少邊緣部的臺階,使裁斷角度為相對針織方向不到90度的銳角,將裁斷形狀形成為曲線或波形,從而即使腰圍線與下擺的邊緣為自由裁斷邊緣,撕裂強度也大,在裁斷狀態下也不發生脫線,而且,由于使用特定的針織組織的經編組織,所以,不卷曲地緊密接觸于身體,不易偏移,腰、下擺容易保持在穩定的位置,較為理想。也可根據需要增大部分地用于腹部充當部片26、前脅-脅-臀部-腿部充當部片21的彈性紗線的粗細,或者進一步織入或插入彈性紗線或非彈性紗線,設置伸長小的部位。
如上述那樣,下擺線22、腰圍線23成為自由裁斷邊緣,不需要邊緣處理,另外,由于不使用橡膠帶等,所以,不會如橡膠帶那樣以線狀強有力地系緊腰部,厚度不增大,所以,可形成使穿用時的腰周圍線條整潔的線條,同時,不會在肌膚上殘留橡膠帶的系緊痕跡。另外,上述下擺周圍也同樣。
實施例2的部片21、26的材料使用圖6所示那樣的伸縮性經編織物,也可獲得大體相同的半長型束腰內褲,該伸縮性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和彈性紗線都為同行的絨針組織,非彈性紗線和彈性紗線雙方都為閉口線圈。
實施例3
圖19為本發明衣服一實施形式例的短型束腰內褲的從背面側觀看到的軸測圖,該衣服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而且具有體形補償功能,圖20為圖19所示短型束腰內褲的從正面側觀看到的軸測圖,圖21為在針織物上示出圖19、圖20所示短型束腰內褲的與穿用者左側相當的前脅-脅-臀部充當部片35的裁斷線的俯視圖。
在圖19~圖21中,符號35為覆蓋前脅-脅-背面部的前脅-脅-臀部充當部片,成為在上下方向連續、沒有臺階的單層的1片部片。符號36為覆蓋腹部的腹部充當部片,由在上下方向連續、沒有臺階的單層的1片部片構成。符號37表示前中心側下擺部片,為在上下方向連續、沒有臺階的單層的1片部片。左右的前脅-脅-臀部充當部片35在后中心的縫合線38相互縫合,前脅-脅-臀部充當部片35前側的側緣在縫合線39與腹部充當部片36和前中心側下擺部片37的側緣相互縫合。
在圖21中,示于針織物40中的線M-N-O-P-Q-M示出前脅-脅-臀部充當部片35的裁斷線,該前脅-脅-臀部充當部片35用于獲得從該束腰內褲的脅部到臀部使用的穿用者左側半部的部片。
雖然圖中未示出,前脅-脅-臀部充當部片35的右側半部的部片的形狀與左側半部的部片形狀呈左右線對稱。M-N線與圖20的腹部充當部片36和前中心側下擺部片37縫合,P-Q線與圖中未示出的上述右側半部的部片的同樣的部分縫合,形成后中心的縫合線38。O-P線與褲襠部41縫合。N-O線形成下擺線,Q-M線形成腰圍線。圖中未示出的上述右側半部的部片35的縫制也為左右對稱,所以相同。這樣,可制作圖19~圖20所示束腰內褲。另外,褲襠部41的左右邊緣雖然未示出,但實際上成為自由裁斷邊緣。而且,在褲襠部41的內側,雖然未示出,但實際上按與實施例1說明的大體同樣的安裝形式安裝由與實施例1說明的場合同樣的材料構成的內側褲襠部片。
前脅-脅-臀部充當部片35和腹部充當部片36、前中心側下擺部片37、褲襠部41使用具有自由裁斷邊緣的部片(P)。構成前脅-脅-臀部充當部片35的經編織物的針織方向為箭頭20示出的方向。
前脅-脅-臀部充當部片35由圖1說明的那樣的伸縮性經編織物構成,該伸縮性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為絨針組織,彈性紗線為與上述非彈性紗線同行的經平組織,非彈性紗線與上述彈性紗線雙方為閉口線圈,作為非彈性紗線使用33dtex的尼龍紗線,彈性紗線使用44dtex的聚氨基甲酸酯紗線(使用比例尼龍紗線77重量%,聚氨基甲酸酯紗線23重量%)。該部片的撕裂強度的最小值731cN,最大值1020cN。
前脅-脅-臀部充當部片35按每1英寸(2.54cm)80線圈縱行的針織密度織成。該部片的撕裂強度的最小值731cN,最大值1020cN。另外,前脅-脅-臀部充當部片35的下擺線42的邊緣和腰圍線43的邊緣部分形成為自由裁斷邊緣。下擺線42成為波形,腰圍線23相對與針織方向20平行的直線按角α約40度的角度(裁斷角度)裁斷。腰圍線43由于為朝下側凹一些的曲線,所以,彎曲部分按40度左右的角度裁斷。總之,下擺線42的方向(如假設其為連接下擺線波的頂點的直線32,則下擺線42的方向相對與針織方向20平行的直線成為5度的角度)與腰圍線23成為不平行的不同的形狀。
腰圍線23為朝下方向彎曲一些的凹狀的曲線,連接腰圍線兩端的Q與M的假想直線為相對該針織物的針織方向14按40度的角度(裁斷角度)裁斷的邊緣。腰圍線43由于為朝衣服下方向彎曲一些的凹狀曲線,所以,實際的裁斷角度為40度左右的角度。即,作為上側邊緣的腰圍線43和作為下側邊緣的下擺線43的方向不平行。
腹部充當部片36的上側邊緣44如上述那樣,形成為自由裁斷邊緣。腹部充當部片36也由與上述部片35同樣的針織組織的布制作,用33dtex的尼龍紗線、44dtex的聚氨基甲酸酯紗線(使用比例尼龍紗線77重量%,聚氨基甲酸酯紗線23重量%),按每1英寸(2.54cm)80線圈縱行的針織密度織成。該部片的撕裂強度的最小值為731cN,最大值為1020cN。上側邊緣44相對針織方向按45度的角度裁斷。前中心側下擺部片37也由與上述部片35同樣的針織組織的布制作,用33dtex的尼龍紗線、44dtex的聚氨基甲酸酯紗線(使用比例尼龍紗線77重量%,聚氨基甲酸酯紗線23重量%)針織,按每1英寸(2.54cm)80線圈縱行的針織密度織成。該部片的撕裂強度的最小值為731cN,最大值為1020cN。前中心側下擺部片37的下擺線45成為自由裁斷邊緣,相對針織方向按25度裁斷。另外,下擺線45成為凹成凹狀的彎曲的曲線。彎曲部分大體按25度左右的角度裁斷。下擺線45也可形成為直線。另外,下擺線45的邊緣部也可使用這樣的針織物,該針織物形成按已有技術的織入分離橫列線并將該線拔去的方法獲得的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
該短型束腰內褲的腰、下擺的衣服邊緣部全部由在裁斷狀態下未進行邊緣處理的邊緣部形成,而且使用上下連續的沒有臺階的部片35,從而形成束腰內褲,所以,可減少縫制部位,形成臺階少的表面平坦的束腰內褲。特別是可減少邊緣部的臺階,使裁斷角度為相對針織方向不到90度的銳角,或將裁斷形狀形成為曲線或波形,從而即使腰圍線與下擺的邊緣為自由裁斷邊緣,撕裂強度也大,在裁斷狀態下也不發生脫線,而且,不卷曲地緊密接觸于身體,不易偏移,腰、下擺容易保持在穩定的位置,較為理想。
如上述那樣,下擺線42、45、或腰圍線43成為自由裁斷邊緣,不需要邊緣處理,另外,由于不使用橡膠帶等,所以,不會如橡膠帶那樣以線狀強有力地系緊腰部,厚度不增大,所以,可形成使穿用時的腰周圍線條整潔的線條,同時,不會在肌膚上殘留橡膠帶的系緊痕跡。另外,上述下擺周圍也同樣。
實施例3的部片35、36、37的材料使用圖6所示那樣的伸縮性經編織物,也可獲得大體相同的短型束腰內褲,該伸縮性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和彈性紗線都為同行的絨針組織,非彈性紗線和彈性紗線雙方都為閉口線圈。
實施例4圖22為本發明衣服一實施形式例的短褲的背面圖,該衣服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圖23為圖22所示短褲的正面圖,圖24為在針織物上示出圖22、圖23所示短褲的與穿用者左側相當的前脅腹-脅-臀部充當部片55的裁斷線的俯視圖。
在圖22~圖24中,符號55為覆蓋前脅腹-脅-背面部的前脅腹-脅-臀部充當部片,成為在上下方向連續、沒有臺階的單層的1片部片。符號56為覆蓋腹部和股部的腹部-褲襠部充當部片,由在上下方向連續、沒有臺階的單層的1片部片構成。左右的前脅腹-脅-臀部充當部片55在后中心的縫合線88相互縫合,前脅腹-脅-臀部充當部片55前側的側緣在縫合線59與腹部-褲襠部充當部片56的的側緣的一部分相互縫合。即,本短褲由3片部片形成。
在圖24中,示于針織物50中的線M-N-R-O-P-Q-M示出前脅腹-脅-臀部充當部片55的裁斷線,該前脅腹-脅-臀部充當部片55用于獲得從該短褲的脅部到臀部使用的穿用者左側半部的部片。
雖然圖中未示出,前脅腹-脅-臀部充當部片55的右側半部的部片的形狀與左側半部的部片形狀呈左右線對稱。M-N線與圖23的腹部-褲襠部充當部片56的一部分縫合,P-Q線與圖中未示出的上述右側半部的部片的同樣部分縫合,形成后中心的縫合線58。O-P線與腹部-褲襠部充當部片56的褲襠后部61縫合。N-R-O線形成下擺線(N-R-O線中的N-R線為前下擺線64,R-O線為后下擺線62),Q-M線形成腰圍線63。圖中未示出的上述右側半部的部片55的縫制也為左右對稱,所以相同。這樣,可制作圖22~圖23所示短褲。
前脅腹-脅-臀部充當部片55和腹部-褲襠部充當部片56使用具有自由裁斷邊緣的部片(P)。因此,與腹部-褲襠部充當部片56的褲襠部相當的部分的左右脅側邊緣60a、60b都成為自由裁斷邊緣。
構成前脅腹-脅-臀部充當部片55的經編織物的針織方向為箭頭57示出的方向。
前脅腹-脅-臀部充當部片55和腹部-褲襠部充當部片56由圖1說明的那樣的伸縮性經編織物構成,該伸縮性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為絨針組織,彈性紗線為與上述非彈性紗線同行的經平組織,非彈性紗線與上述彈性紗線雙方為閉口線圈,作為非彈性紗線使用33dtex的尼龍紗線,彈性紗線使用44dtex的聚氨基甲酸酯紗線(使用比例尼龍紗線77重量%,聚氨基甲酸酯紗線23重量%),按每1英寸(2.54cm)80線圈縱行的針織密度織成。該部片的撕裂強度的最小值為731cN,最大值為1020cN。
另外,前脅腹-脅-臀部充當部片55的前下擺線64和后下擺線62的邊緣和腰圍線63的邊緣部分形成為自由裁斷邊緣。后下擺線62成為波形,前下擺線64(N-R)如圖19所示那樣成為稍成為凹狀的不規則形狀的曲線狀。腰圍線63相對與針織方向57的方向平行的直線54按角α為3度的角度(裁斷角度)裁斷。因此,后下擺線62的方向(如假設其為連接下擺線波的頂點的直線52,則下擺線62的方向相對與針織方向57平行的直線成為-5度的角度)與腰圍線63不平行,形狀也不同。另外,前下擺線64(N-R)成為凹狀(在該圖中,朝上方彎曲成凸狀)的曲線狀。前下擺線64(N-R)的方向(將其假設為連接前下擺線的端部N與R的直線)與后下擺線62的方向大體相同,相對與針織方向57平行的直線成為-5度的角度,上述前下擺線64的方向與腰圍線63不平行,形狀也不同。
腹部-褲襠部充當部片56的上側邊緣65如上述那樣,形成為自由裁斷邊緣。作為針織物,使用與上述前脅腹-脅-臀部充當部片55相同的針織物。
腹部-褲襠部充當部片56雖然未示出針織方向、裁斷邊緣的方向,但實際上腹部-褲襠部充當部片56的上側邊緣65相對針織方向成為45度的角度地裁斷后使用。
在腹部-褲襠部充當部片56的與褲襠部相當的部分的內側,雖然圖中未示出,但實際上由與實施例1中說明的場合同樣的材料構成的內側褲襠部片按與實施例1說明的形式大體相同的安裝形式安裝。
這樣,在本短褲中,可使腰、下擺的衣服邊緣部全部為自由裁斷邊緣部,而且由上下連續的沒有臺階的部片形成短褲,所以,可減少縫制部位,形成臺階少的表面平坦的短褲。特別是可減少邊緣部的臺階,使裁斷角度為相對針織方向不到90度的銳角,或將裁斷形狀形成為曲線或波形,從而即使腰圍線與下擺的邊緣為自由裁斷邊緣,撕裂強度也大,在裁斷狀態下也不發生脫線,而且,不卷曲地緊密接觸于身體,不易偏移,腰、下擺容易保持在穩定的位置,較為理想。
如上述那樣,下擺線62、64、腰圍線63成為自由裁斷邊緣,不需要邊緣處理,另外,由于不使用橡膠帶等,所以,不會如橡膠帶那樣以線狀強有力地系緊腰部,厚度不增大,所以,可形成使穿用時的腰周圍線條整潔的線條,同時,不會在肌膚上殘留橡膠帶的系緊痕跡。另外,上述下擺周圍也同樣。
實施例4的部片55、56的材料使用圖6所示那樣的伸縮性經編織物,也可獲得大體相同的短型短褲,該伸縮性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和彈性紗線都為同行的絨針組織,非彈性紗線和彈性紗線雙方都為閉口線圈。
實施例5圖25為本發明衣服一實施形式例的胸罩的主要部分軸測圖,該衣服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在圖25中,符號76為伸縮性的后背布,符號81為穿用時用于連接左右后背布的連接部,符號79為乳房杯,符號84為連接左右的乳房杯的前中心布,符號80為帶子。伸縮性的后背布76為具有自由裁斷邊緣的部片(P),而且通過層疊沿上下方向連續的1片部片而形成。構成該部片的經編織物的針織方向為箭頭20所示方向。針織方向如為從后背布的寬度較小一方朝寬度較大一方的方向,則可在針織開始側裁斷,所以,更不易產生脫線。而且,雖然圖中未示出,但實際上貼到穿用者右側的后背布的針織方向為與箭頭20的朝向相反的方向。即,針織方向為從后背布的寬度較小一方朝寬度較大一方的方向。
后背布76部片為使用粉末狀熱粘接型樹脂粘接劑以點狀粘接層疊2片針織物而獲得的部片,該針織物由圖1說明的那樣的伸縮性經編織物構成,該伸縮性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為絨針組織,彈性紗線為與上述非彈性紗線同行的經平組織,非彈性紗線與上述彈性紗線雙方為閉口線圈,作為非彈性紗線使用33dtex的尼龍紗線,彈性紗線使用44dtex的聚氨基甲酸酯紗線(使用比例尼龍紗線77重量%,聚氨基甲酸酯紗線23重量%),按每1英寸(2.54cm)80線圈縱行的針織密度(該針織物的撕裂強度在單層(1片)時最小值為731cN,最大值為1020cN)織成。
上述后背布76的自由裁斷邊緣部為后背布下側邊緣78和上側邊緣77的部分。下側邊緣78和上側邊緣77都為波形。作為該波形,在上側邊緣77和下側邊緣78,凹凸為大體相同間隔、大體相同高度,凹凸任一方的相同一方在上下出現在大體相同部位,即,如上側邊緣77為朝上的凸狀,則下側邊緣78為朝下的凸狀,如上側邊緣77為朝下的凹狀,則下側邊緣78為朝上的凹狀,下側邊緣78和上側邊緣77以平分后背布上下方向的中心線為基準成為大體線對稱的波形。本實施例成為后背布76連接到杯部、沒有基體布的胸罩。在具有基體部的胸罩中,當由后背布與基體布連續的布構成時,在基體部以外的襯部,為以平分后背布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線為基準大體左右對稱的波形即可。
后背布或基體布的上下的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不限于波形,也可為直線狀,或波形以外的曲線狀。另外,波形可為均勻的波形,也可為不均勻的波形。另外,上側邊緣與下側邊緣的形狀可相同,形狀也可不同。另外,如強行假定后背布76下側邊緣78的邊緣線方向為與連接該波形的各頂點的直線相同的方向,即由箭頭82所示方向,則相對與針織方向20平行的直線形成6度的角度。如上側邊緣77的邊緣線方向也被假定為與連接該波形的各頂點的直線相同的方向,即由箭頭83所示方向,則相對與針織方向20平行的直線形成-6度的角度。即,構成在后背布的上下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的線相互不平行。由于邊緣線成為波形,所以,波形部位在現實中分別按超過±6度的角度裁斷。通過裁斷成波形,從而使得該邊緣部更不易發生脫線,另外,卷曲也不易發生。而且,后背布在最寬的部位寬9cm,在較窄的部位寬4cm。
在上述實施形式例中,后背布的上下邊緣的方向相對與針織方向20平行的直線分別按±6度的方向裁斷,但最好也按接近±90度的角度即不到±90度~±84度的方向裁斷。
在已有技術的胸罩的后背布中,沿后背布76的上下邊緣設有橡膠帶,但在本實施形式例的胸罩的后背布76的上下邊緣未縫合橡膠帶,所以,不會由橡膠帶導致厚度增大,可將穿用時的胸部周圍的線條形成為整潔的線條,同時,不會在肌膚上殘留橡膠帶的系緊痕跡。因此,即使為自由裁斷邊緣,撕裂強度也大,即使在裁斷狀態下也不產生脫線,而且邊緣部不會卷曲,后背布緊貼于身體,運動時產生的偏移也可被限制在最小限度,穿用姿勢的變形也得到防止。
作為后背布,雖然由上述部片的1片(單層)布也可形成后背布,但在本實施形式例中,將2片相同形狀的相同部片用樹脂粘接后使用。當用樹脂粘接2片的部片時,如使2片的部片的針織方向相同地重合粘接,則不易產生折皺等,較理想。另外,如在預先層疊沿上下方向連續的2片布進行層疊后裁斷成后背布部片的形狀,則邊緣部美觀。即使在后背布如上述那樣層疊2片針織物形成的場合,2片的針織物也層疊成為一體,后背布由上緣與下緣為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而且沿上下方向連續的布形成,從上緣到下緣,表面平坦,沒有臺階,在穿用時不會產生局部的壓迫。用作后背布部片的針織物即使為單層的1片物,也為裁斷邊緣部不產生脫線的布,而且裁斷成波形,所以,可更進一步防止邊緣部脫線,上下邊緣部的裁斷端美觀,紗線不會突出。
另外,前中心布84由在整個面同樣地以粘接方式層疊2片與后背布76相同的針織組織的材料而獲得的部片形成。前中心布84的下緣85的形狀為凹狀的曲線,即,換言之,如以該圖25的上下方向為基準,則裁斷成朝上方彎曲成凸形的曲線,具有裁斷狀態的自由裁斷邊緣。如根據需要進一步層疊薄紗羅針織物等非伸縮性材料,則胸罩的前中心穩定,較為理想。
實施例5的后背布76的材料使用圖6所示那樣的伸縮性經編織物,也可獲得大體同樣的具有后背布的胸罩,該伸縮性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和彈性紗線都為同行的絨針組織,非彈性紗線和彈性紗線雙方都為閉口線圈。
實施例6圖26為本發明衣服一實施形式例的胸罩的主要部分軸測圖,該衣服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圖27為在針織物上示出圖26所示胸罩的與穿用者左側相當的后背布部片95的裁斷線的俯視圖。在圖26中,符號95為伸縮性的后背布,符號98為基體部,符號99為前中心部,符號102為穿用時用于連接左右后背布的連接部,符號100為乳房杯,符號101為帶子,符號103為左右的前中心部的縫合部位。后背布部、基體部、及前中心部由連續的1片布形成。伸縮性的后背布95由具有自由裁斷邊緣部的部片(P)構成,而且由在上下方向連續的布形成。構成該部片的經編織物的針織方向為箭頭106(參照圖27)所示方向。
經編部片95為了進一步提高后背布的撕裂強度,包括基體部98、前中心部99在內,使用這樣的部片,該部片通過使用粉末狀熱粘接性樹脂粘接劑以點狀粘接2片形成后背布的相同部片進行層疊而獲得,而且該2片形成后背布的相同部片使針織物的針織方向相同地重疊。
包括基體部98、前中心部99在內,作為形成后背布的部片95,在如上述那樣粘接2片針織物進行層疊后,將其裁斷成圖27的符號95所示后背布的形狀用作后背布部片,該針織物由圖1說明的那樣的伸縮性經編織物構成,該伸縮性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為絨針組織,彈性紗線為與上述非彈性紗線同行的經平組織,非彈性紗線與上述彈性紗線雙方為閉口線圈,作為非彈性紗線使用33dtex的尼龍紗線,彈性紗線使用44dtex的聚氨基甲酸酯紗線(使用比例尼龍紗線77重量%,聚氨基甲酸酯紗線23重量%),按每1英寸(2.54cm)80線圈縱行的針織密度織成。該針織物的撕裂強度在單層(1片)時最小值為731cN,最大值為1020cN。
上述后背布95的自由裁斷邊緣部為后背布下側邊緣(簡稱為“下緣”)97和上側邊緣96(簡稱為上緣)的部分。下緣97和上緣96都為波形。
在后背布的上緣96和下緣97,波形的凹凸按大體相同間隔出現,在與上緣96的波形中朝上方凸起的形狀的位置對應的下方的位置,下緣97的波形成為朝下方凸起的形狀,相反,在與上緣的波形朝下方凸起的形狀(朝上方凹下的形狀)的位置對應的位置,邊緣97的波形為朝上方凸起的形狀(朝下方凹下的形狀),相對沿上下分割后背布的線對稱,后背布的上緣和下緣的凹凸成為在上下大體對稱的形狀。另外,在后背布形成的波形的各波的曲線形狀為平緩的曲線(曲率半徑大的曲線),成為波形的高低差小的平緩的波形。換言之,成為豌豆莢那樣的形狀。通過將波形形成為高低差小的平緩的波形,從而可提高后背布在身體的緊貼性,進一步防止上下緣部的縮頸,另外,特別是可進一步防止容易從波形的谷部分的撕裂。
另外,后背布95的上緣96在忽視各波形構成的凹凸的場合,為整體上朝下方突出的平緩的曲線,為在該平緩的曲線部具有平緩的波的曲線部的形狀,后背布95的下緣97在忽視由各波形構成的凹凸的場合,為整體上朝上方突出的平緩的曲線,成為在其平緩的曲線部存在平緩的4個波的曲線部的形狀。
因此,后背布95的下側邊緣97的邊緣線方向整體為曲線狀,所以,如強行地將后背布的下緣97的邊緣線方向假定為與連接后背布下緣97的接近乳房杯側一方的端部和接近連接部102側一方的端部的直線相同的方向,即由箭頭105所示方向,則相對與針織方向106平行的直線形成-85度的角度(裁斷角)。如上側邊緣96的邊緣線方向被假定為與連接該波形的各頂點的直線相同的方向,即由箭頭104所示方向,則相對與針織方向106平行的直線形成+75度的角度。即,可以說,構成后背布上下的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的線相互不平行。由于邊緣線成為波形,所以,實際上,下側邊緣97的邊緣線的波形部位如上述那樣按-85度左右的角度裁斷,上側邊緣96的邊緣線的波形部位按+75度左右的角度裁斷。基體部98、前中心部99相對針織方向按大體+75度的角度裁斷。通過將構成后背布上下的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的線裁斷成波形,從而使該邊緣部的脫線更不易發生,另外,卷曲也不易發生。在上述實施形式例中,后背布下側邊緣97的邊緣線的波形部位按-85度左右的角度裁斷,上側邊緣96的邊緣線的波形部位按+75度左右的角度裁斷,但也可相對與針織方向106平行的直線按大體接近平行的角度例如比0度大、±6度等的范圍的方向裁斷。
符號113為帶子安裝部位,在前端安裝帶子101。帶子安裝部位113與后背布95連續,與后背布一體裁斷。其邊緣部為自由裁斷邊緣部。而且,后背布95在最寬的部位寬9cm,在較窄的部位,寬4cm。另外,如根據需要在前中心部99進一步層疊薄紗羅針織物等非伸縮性材料,則胸罩的前中心穩定,較為理想。
在已有技術的胸罩的后背布中,沿后背布95的上下邊緣設有橡膠帶,但在本實施形式例的胸罩的后背布95的上下邊緣未縫合橡膠帶,所以,不會由橡膠帶導致厚度增大,可將穿用時的胸部周圍的線條形成為整潔的線條,同時,不會在肌膚上殘留橡膠帶的系緊痕跡。因此,即使為自由裁斷邊緣,撕裂強度也大,即使在裁斷狀態下也不產生脫線,而且邊緣部不會卷曲,后背布緊貼于身體,運動時產生的偏移也可被限制在最小限度,也防止穿用用時崩開。另外,后背布的邊緣部的卷縮也可有效地防止。
作為后背布,即使為上述部片的1片(單層)布,也可形成后背布,但在本實施形式例中,后背布層疊2片上述針織物,所以,撕裂強度更大,后背布的上緣與下緣為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而且由沿上下方向連續的布形成,從上緣到下緣,表面平坦,沒有臺階,在穿用時不會產生局部的壓迫。作為后背布部片使用的針織物為裁斷邊緣部不產生脫線的布,而且裁斷成波形,所以,不會發生邊緣部脫線,上下邊緣部的裁斷端美觀,紗線不會突出。
實施例6的后背布95的材料使用圖6所示那樣的伸縮性經編織物,也可獲得大體同樣的具有后背布的胸罩,該伸縮性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和彈性紗線都為同行的絨針組織,非彈性紗線和彈性紗線雙方都為閉口線圈。
實施例7
圖28為本發明衣服一實施形式例的胸罩的主要部分軸測圖,該衣服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在本實施例中省略了在針織物上示出圖26所示胸罩的與穿用者左側相當的后背布部片的裁斷線的俯視圖(圖27)。后背布部片的形狀稍不同,但具有大體相同的針織方向和邊緣線的方向。
在圖28中,符號130乳房杯,符號125為伸縮性的后背布,符號129為連接左右的乳房杯的前中心布,符號132為穿用時用于連接左右后背布的連接部,符號131為帶子。伸縮性的后背布125由具有自由裁斷邊緣部的部片構成,而且由在上下方向連續的布形成。構成該部片的經編織物的針織方向為箭頭136所示方向。
前中心布129也由具有自由邊緣部的部片構成,前中心布129的下緣形狀稍微呈凹狀的曲線,換言之,如以該圖28的上下方向為基準,則裁斷成朝上方凸起地彎曲的曲線,具有在裁斷狀態下的自由裁斷邊緣。
經編部片125為了進一步提高后背布的撕裂強度,使用這樣的部片,該部片通過使用粉末狀熱粘接性樹脂粘接劑以點狀粘接2片形成后背布的相同部片進行層疊而獲得,而且該2片形成后背布的相同部片使針織物的針織方向相同地重疊。前中心布129也使用這樣的部片,該部片通過使用粉末狀熱粘接性樹脂粘接劑以點狀粘接2片形成前中心布的相同部片進行層疊而獲得,而且該2片形成前中心布的相同部片使針織物的針織方向相同地重疊。在上述中心布中,如根據需要進一步層疊薄紗羅針織物等非伸縮性材料,則胸罩的前中心穩定,較為理想。
作為形成后背布的部片125,在如上述那樣粘接2片針織物進行層疊后,將其裁斷成預定后背布125的形狀用作后背布部片,該針織物由圖1說明的那樣的伸縮性經編織物構成,該伸縮性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為絨針組織,彈性紗線為與上述非彈性紗線同行的經平組織,非彈性紗線與上述彈性紗線雙方為閉口線圈,作為非彈性紗線使用33dtex的尼龍紗線,彈性紗線使用44dtex的聚氨基甲酸酯紗線(使用比例尼龍紗線77重量%,聚氨基甲酸酯紗線23重量%),按每1英寸(2.54cm)80線圈縱行的針織密度織成。上述中心布129也同樣。這些部片的撕裂強度在單層(1片)時最小值為731cN,最大值為1020cN。
上述后背布125的自由裁斷邊緣部為后背布下側邊緣(簡稱為“下緣”)127和上側邊緣126(簡稱為上緣)的部分。下緣127和上緣126都為波形。
在本實施形式例中,后背布的上緣126的波形和下緣127的波形不同。上緣126的波形具有3個朝上凸起形狀的部分,下緣127的波形具有5個朝下凸起形狀的部分,波數不同。在本實施例中,上緣126的波數比下緣127的波數少,但也可相反。另外,在上緣126和下緣127中,波形的高度(與波的振幅相當)不同,上緣126為高度低的波形,下緣127為波的高度比上緣126的高度大的波形。波形的高度在上緣126和下緣127中也可與上述相反。
波形少的一方的邊緣的波的高度小,另一方面,波形多的一方邊緣的波的高度大。通過形成為這樣的形式,從而使各邊緣的卷曲更不易產生,即使上緣126和下緣127的設計這樣不同,也存在容易獲得作用于后背布上緣與下緣的應力平衡的可能性。
另外,后背布125的上緣126在忽視各波形構成的凹凸的場合,為整體上朝下方突出的平緩的曲線,為在該平緩的曲線部具有各個波的曲線部的形狀,后背布125的下緣127在忽視由各波形構成的凹凸的場合,為整體上朝上方突出的平緩的曲線,成為在其平緩的曲線部存在各個波的曲線部的形狀。
因此,后背布125的下側邊緣127的邊緣線方向整體為曲線狀,所以,如強行地將后背布的下緣127的方向假定為與連接后背布下緣127的接近乳房杯側一方的端部和接近連接部132側一方的端部的直線相同的方向,即由箭頭135所示方向,則相對與針織方向136平行的直線形成-85度的角度(裁斷角度)。如上側邊緣126的邊緣線方向也被假定為與連接后背布上緣126的接近乳房杯側一方的端部和接近連接部132側一方的端部的直線相同的方向,即由箭頭134所示方向,則相對與針織方向136平行的直線形成+75度的角度。即,在后背布的上下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的線相互不平行而且構成相互不同的形狀。由于邊緣線成為波形,所以,實際上,下側邊緣127的邊緣線的波形部位按-85度左右的角度裁斷,上側邊緣126的邊緣線的波形部位按+75度左右的角度裁斷。通過裁斷成波形,從而使該邊緣部的脫線更不易發生,另外,卷曲也不易發生。在上述實施形式例中,后背布下側邊緣127的邊緣線的波形部位按-85度左右的角度裁斷,上側邊緣126的邊緣線的波形部位按+75度左右的角度裁斷,但也可相對與針織方向136平行的直線按大體接近平行的角度例如比0度大、±6度等的范圍的方向裁斷。前中心布129的下側邊緣線相對針織方向按大體+75度的角度裁斷。
符號143為帶子安裝部位,在前端安裝帶子131。帶子安裝部位143雖然未在圖中示出,但與圖21中用符號113示出的部分相同,與后背布125連續,與后背布一體地裁斷。其邊緣部為自由裁斷邊緣部。后背布125在最寬的部位寬9cm,在較窄的部位,寬4cm。
在已有技術的胸罩的后背布中,沿后背布125的上下邊緣設有橡膠帶,但在本實施形式例的胸罩的后背布125的上下邊緣未縫合橡膠帶,所以,不會由橡膠帶導致厚度增大,可將穿用時的胸部周圍的線條形成為整潔的線條,同時,不會在肌膚上殘留橡膠帶的系緊痕跡。因此,即使為自由裁斷邊緣,撕裂強度也大,即使在裁斷狀態下也不產生脫線,而且邊緣部不會卷曲,后背布緊貼于身體,運動時產生的偏移也可被限制在最小限度,穿用姿勢的變形也得到防止。另外,后背布的邊緣部的卷縮也可有效地防止。
作為后背布,即使為上述部片的1片(單層)布,也可形成后背布,但在本實施形式例中,后背布層疊2片上述針織物,所以,撕裂強度更大,后背布的上緣與下緣為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而且由沿上下方向連續的布形成,從上緣到下緣,表面平坦,沒有臺階,在穿用時不會產生局部的壓迫。作為后背布部片使用的針織物為裁斷邊緣部不產生脫線的布,而且裁斷成波形,所以,不會產生邊緣部脫線,上下邊緣部的裁斷端美觀,紗線不會突出。
實施例7的后背布125的材料使用圖6所示那樣的伸縮性經編織物,也可獲得大體同樣的具有后背布的胸罩,該伸縮性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和彈性紗線都為同行的絨針組織,非彈性紗線和彈性紗線雙方都為閉口線圈。
以上在各實施例中表示的寬度等數值,為在短褲、束腰內褲等下裝衣服的場合以M尺寸到64尺寸為基準表示的數值。另外,在胸罩的實施例中,為以B70尺寸為基準表示的數值。
因此,當尺寸不同時,與此相應,這些數值也變化。
產業上利用的可能性本發明可提供這樣的衣服,該衣服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的部片的撕裂強度,而且可防止該邊緣部的卷曲。本發明可提供這樣的衣服,該衣服由于在至少一部分使用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形成,所以,邊緣部分不變厚,具有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下擺或腰圍線不會反映到外衣以臺階出現,而且衣服的上下任一方或兩緣部可形成為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衣服設計自由度提高,而且衣服的具有上述邊緣部的部片的撕裂強度提高,上述邊緣部附近不會卷曲,緊貼于身體,具有伸縮性,可提高穿用感良好的衣服。因此,對緊貼于身體穿用的衣服有用,該衣服例如有束腰內褲、短褲等下裝衣服,健美衣、連身型泳衣、分體型泳衣的下裝等衣服,或者在后背布適用了本發明的胸罩,泳衣、或緊身連衣褲的上裝等。
權利要求
1.一種衣服,在衣服邊緣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進行邊緣處理的邊緣,在構成衣服的坯布的至少一部分使用部片(P),該部片(P)由伸縮性經編織物構成,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進行邊緣處理的邊緣;其特征在于上述部片(P)由伸縮性的經編織物構成,該伸縮性的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為絨針組織,彈性紗線為與上述非彈性紗線同行的經平組織或絨針組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用于上述部片(P)的經編織物由伸縮性經編織物構成,該伸縮性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為絨針組織,彈性紗線為與上述非彈性紗線同行的經平組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用于上述部片(P)的經編織物由伸縮性經編織物構成,該伸縮性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為絨針組織,彈性紗線為與上述非彈性紗線同行的絨針組織。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上述經編織物的上述非彈性紗線和上述彈性紗線中的至少一方為閉口線圈。
5.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上述經編織物的上述非彈性紗線和上述彈性紗線雙方為閉口線圈。
6.根據權利要求1~5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上述經編織物僅由上述非彈性紗線和上述彈性紗線構成。
7.根據權利要求1~6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上述經編織物的線圈縱行方向的密度為每2.54cm(1英寸)大于等于55線圈縱行。
8.根據權利要求1~7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上述經編織物的線圈縱行方向的密度為每2.54cm(1英寸)大于等于60線圈縱行。
9.根據權利要求1~8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上述經編織物的線圈縱行方向的密度為每2.54cm(1英寸)大于等于65線圈縱行。
10.根據權利要求1~9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上述部片(P)的處于衣服中的上緣或下緣的至少一方由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進行邊緣處理的邊緣構成。
11.根據權利要求1~10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上述部片(P)的處于衣服中的上緣和下緣雙方由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進行邊緣處理的邊緣構成。
12.根據權利要求1~11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上述部片(P)的處于衣服中的上緣和下緣雙方的邊緣由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進行邊緣處理的邊緣構成,上緣和下緣的線相互不平行。
13.根據權利要求1~12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上述部片(P)的處于衣服中的上緣和下緣雙方的邊緣由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進行邊緣處理的邊緣構成,上緣和下緣的邊緣形狀不同。
14.根據權利要求1~11、13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上述部片(P)的處于衣服中的上緣或下緣的至少一方由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進行邊緣處理的邊緣構成,該不需要進行邊緣處理的邊緣為曲線狀。
15.根據權利要求1~11、13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上述部片(P)的處于衣服中的上緣和下緣的雙方由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進行邊緣處理的邊緣構成,該雙方的不需要進行邊緣處理的邊緣為曲線狀。
16.根據權利要求14~15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上述不需要進行邊緣處理的邊緣的曲線為凹狀的曲線。
17.根據權利要求1~11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上述部片(P)的處于衣服中的上緣或下緣的至少一方由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進行邊緣處理的邊緣構成,該不需要進行邊緣處理的邊緣為波狀。
18.根據權利要求1~12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上述部片(P)的處于衣服中的上緣和下緣的雙方由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進行邊緣處理的邊緣構成,該雙方的不需要進行邊緣處理的邊緣為波狀。
19.根據權利要求1~12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上述部片(P)的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邊緣處理的邊緣的至少一個,包含相對與針織方向平行的線按不到±90度的銳角裁斷的邊緣。
20.根據權利要求1~19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衣服為從束腰內褲、短褲、健美衣、泳衣、緊身連衣褲、短綁腿、運動用緊身下裝、胸罩選擇的衣服。
21.根據權利要求1~19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衣服為衣服整體緊密接觸于身體、具有臀部的衣服。
22.根據權利要求1~20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衣服為短褲或束腰內褲,該短褲或束腰內褲的下擺部和腰圍線部的至少一方由上述部片(P)的在被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進行邊緣處理的邊緣構成。
23.根據權利要求1~9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衣服為短褲或短型的束腰內褲,該短褲或束腰內褲的至少下擺部由上述部片(P)的在被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進行邊緣處理的邊緣構成,上述下擺部中的后下擺部的邊緣包含相對與針織方向平行的線按不到±90度的銳角裁斷的邊緣。
24.根據權利要求1~23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上述部片(P)由沿衣服的上下方向連續的經編織物構成。
25.根據權利要求1~19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衣服從由短褲、短型束腰內褲、健美衣、連身型泳衣、分體型泳衣的下裝構成的群中選擇,并且褲襠部的左右邊緣形成該衣服的下擺的一部分,上述褲襠部的左右邊緣也包含在內的腿部邊緣全周由上述部片(P)的在裁斷的狀態下不需要進行邊緣處理的邊緣構成。
26.根據權利要求1~19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衣服為短褲或短型束腰內褲,該短褲或束腰內褲主體由1片連續的上述部片(P)形成。
27.根據權利要求1~19、12~24及26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衣服為短褲或短型束腰內褲,在該衣服主體的褲襠部的內側還安裝有內側褲襠部片,將內側褲襠部片安裝成為使衣服主體的褲襠部和內側褲襠部片的主要伸縮方向大體成為橫向。
28.根據權利要求27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內側褲襠部片的上緣和下緣不縫接或粘接于衣服主體的褲襠部,成為浮動的狀態。
29.根據權利要求26或27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內側褲襠部片分別在內側褲襠部片的左右兩側緣的多個部位部分地縫接或粘接于衣服主體的褲襠部。
30.根據權利要求26~29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使上述1片連續部片(P)的針織方向成為衣服的大體橫向地裁斷上述部片(P)進行使用。
31.根據權利要求26~30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在衣服主體由1片連續的上述部片(P)形成的上述短褲或短型束腰內褲中,僅上述短褲或短型束腰內褲的左右脅部被縫接或粘接而形成衣服。
32.根據權利要求1~19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上述衣服為胸罩、泳衣、或緊身連衣褲的上裝,上述部片(P)的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進行邊緣處理的邊緣形成后背布的上緣或下緣中的至少一方的邊緣。
33.根據權利要求1~19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上述衣服為胸罩、泳衣、或緊身連衣褲的上裝,上述部片(P)的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進行邊緣處理的邊緣形成后背布的上緣和下緣雙方的邊緣。
34.根據權利要求32~33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上述部片(P)的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進行邊緣處理的邊緣為波狀的邊緣。
35.根據權利要求25~34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上述后背布由在上述部片(P)進一步層疊部片(P2)而獲得的疊層體構成,該部片(P2)由伸縮性的經編織物構成,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進行邊緣處理的邊緣;上述部片(P2)為從上述部片(P)選擇的部片,或由具有與上述部片(P)不同的針織組織的伸縮性經編織物構成的部片(P2-1)。
36.根據權利要求1~35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形成上述部片(P)的上述非彈性紗線的粗細為11~77dtex,上述彈性紗線的粗細為22~222dtex。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衣服在衣服邊緣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進行邊緣處理的邊緣,在構成衣服的坯布的至少一部分使用部片(P),該部片(P)由伸縮性經編織物構成,具有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進行邊緣處理的邊緣;其中上述部片(P)由伸縮性經編織物構成,該伸縮性經編織物的非彈性紗線1為絨針組織,彈性紗線2為與上述非彈性紗線同行的經平組織或絨針組織。這樣,可提供一種衣服,該衣服可改善在裁斷狀態下不需要進行邊緣處理的邊緣的撕裂強度,而且具有防止該邊緣部的卷曲的伸縮性。
文檔編號A41C1/06GK1953674SQ20048004295
公開日2007年4月25日 申請日期2004年12月22日 優先權日2004年5月6日
發明者大谷圭, 泉昌子, 山田育弘 申請人:華哥爾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