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通氣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改善了鞋內部通氣性的通氣鞋。
背景技術:
由于足部的出汗,有時會造成鞋內部發悶。為了防止這一問題,對鞋內部的通氣性進行改善即可。比如,專利文獻1的鞋,挖去鞋底的一部分來形成凹部,形成從凹部連通到鞋底側面的通氣槽,在凹部中收納通氣性的中件。凹部積留的濕氣,通過行走時的泵作用從通氣槽排出。
此外,專利文獻2的鞋,在鞋底的上面設置有彈性的管,在管的一端連接導管,導管延伸到鞋底的側面。在管上設置通氣孔,如果管受到壓迫,則管內部的空氣流出、流入。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特開平3-236801號公報專利文獻2 登記實用新型第3080904號公報如果采用如專利文獻1的構造,不能得到充分的泵作用,無法排出鞋內部的空氣。此外,若采用如專利文獻2的構造,則由于從腳尖側到腳踵側配置管,因此行走時管的承擔負荷的位置會變化。如果腳底離開管,則管內部的空氣從不承擔負荷的部位排出到鞋內部,而不被排氣到鞋外部。這樣,對鞋內部的換氣而言,任一方都不充分,通氣性差。
發明內容
本發明鑒于上述問題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活躍空氣的流出流入并改善了通氣性的通氣鞋。
本發明為,在鞋底的上面形成凹部,在該凹部的底面形成橫槽,該橫槽與在上述鞋底側面形成的通氣孔連通,在上述凹部嵌入具有彈性的塊體,該塊體的上部比上述鞋底的上面更向上方突出,在上述塊體形成縱孔,在上述凹部的底面上設置支承板,該支承板用于在有負荷施加時防止上述塊體進入到上述橫槽中且具有通氣性,通過上述縱孔和支承板,鞋內部和上述橫槽連通。
鞋底為由上底和下底形成的二層構造。在下底的上面形成橫槽,該橫槽達到上述下底的側面。在上底形成以達到下底的方式貫通的凹部。通過層壓下底和上底,橫槽被上底覆蓋,形成通氣孔。
此外,鞋底為由上面凹陷而在周圍邊緣形成有周壁的外底、和嵌入到凹陷內的中底形成的二層構造。在外底的上面形成橫槽,該橫槽貫通上述周壁,并成為達到上述鞋底側面的通氣孔。上述中底形成以達到上述外底的方式貫通的凹部。通過層壓外底和中底,橫槽被中底覆蓋。
然后,當有負荷施加到塊體時縱孔發生變形,在通氣孔和鞋內部之間產生空氣的流出流入。即,在行走時,腳有時踩踏塊體,有時離開。由于塊體比鞋底更向上方突出,因此負荷較集中,施加到塊體的負荷變化較大。由于塊體嵌入到凹部中,因此當負荷施加到塊體時,塊體不能擴張,縱孔會變形。縱孔的容積減少,縱孔內的空氣被擠壓出去。空氣通過支承板、橫槽由通氣孔流出到鞋外部。如果施加到塊體的負荷減少,則塊體復原,縱孔的容積增大。此時,縱孔周圍的空氣被吸入,鞋外部、內部的空氣流入。此外,在有負荷施加到塊體時,塊體雖被壓向下方,但被支承板所保持。因此,可以防止塊體的下部變形而進入到橫槽中。
以多個橫槽交叉形成,且多個縱孔和橫槽連通的方式,在支承板的內部形成向水平方向的通氣通路。即使縱孔的位置和橫槽的位置偏離,但通過支承板,也可以使空氣在縱孔和橫槽之間流動。
凹部的大小為與鞋底尺寸無關的一定的大小,塊體為與上述凹部相對應的一定的形狀。即使鞋底的尺寸發生變化,也可以使用相同形狀的塊體。
發明效果根據本發明,通過行走時塊體被踩踏,縱孔發生較大變形,并使得空氣通過橫槽流出流入。據此,鞋內部的空氣被排出到外部,外部的空氣進入,可高效地進行鞋內部的換氣。
圖1是本發明的通氣鞋的側視圖;圖2是鞋底的橫向剖視圖;圖3是鞋底的縱向剖視圖;圖4是取出了塊體的狀態下的鞋底平面圖;圖5是其它實施方式的鞋底的橫向剖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1鞋底 2 鞋幫3上底 4 下底5橫槽 6 通氣孔7凹部 8 塊體9支承板10縱孔20 外底 21中底22 鞋內墊23杯型內底24 周壁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施方式的通氣鞋如圖1所示。通氣鞋由鞋底1和鞋幫2構成。如圖2、3所示,鞋底1為由上底3和下底4形成的二層構造。上底3和下底4分別為橡膠制,粘合在一起。在上底3的上面,粘合或縫合鞋幫2,并將鞋幫2與鞋底1安裝成一體。
如圖4所示,在下底4的上面,設有橫槽5。橫槽5在前后左右方向上形成,左右方向的橫槽5與前后方向的橫槽5交叉,多個橫槽5互相連通。左右方向的橫槽5達到下底4的側面,如圖1所示,成為鞋底1側面的通氣孔6。
橫槽5分別配置在腳底所接觸的下底4的腳尖側和腳踵側。與此相對應,上底3的腳尖側和腳踵側的一部分分別被挖空,且將上底3層壓在下底4上,由此形成凹部7。腳尖側的凹部7形成為與鞋底1的輪廓相對應的形狀,腳踵側的凹部7形成為圓形。下底4的上面成為凹部7的底面,在凹部7內出現橫槽5,靠近側面的橫槽5的一部分被上底3覆蓋,而形成通氣孔6。
在凹部7,如圖2、3所示,設有塊體8和支承板9。塊體8由橡膠、人造橡膠等具有彈性的材料形成,且對應于凹部7的形狀來成形。塊體8的大小與凹部7的大小相同,塊體8嵌入到凹部7中。在塊體8形成多個縱孔10,沿上下方向貫通塊體8。縱孔10以相同間隔有規則地排列。另外,縱孔10也可以任意地排列。
支承板9為與凹部7形狀相同的具有通氣性的板。支承板9嵌入到凹部7中,且被配置在下底4和塊體8之間。支承板9支承塊體8而使得塊體8不會進入到橫槽5中。
作為支承板9的構造,為用合成纖維制的多根線將合成纖維制的面料和襯料進行連結的立體構造,且對上下方向的負荷具有彈性。如果有上下方向的負荷施加到支承板9,則支承板9分散壓力并被壓縮。此時,支承板9的下面不會產生局部陷下去,也不會堵塞橫槽5。
在面料和襯料形成多個微小孔,支承板9的內部成為網眼構造,不僅在上下方向,而且在水平方向也形成相連的空間。在這樣的支承板9中,空氣在上下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上流通。因此,通過在下底4和塊體8之間設置支承板9,使得即使塊體8的縱孔10的位置與橫槽5的位置偏離,在縱孔10和橫槽5之間也流通空氣。據此,形成從鞋內部經由縱孔10、支承板9和橫槽5到通氣孔6的通氣通路。
塊體8的上部比上底3的上面更向上方突出。突出的高度為1~2mm。在上底3的上方,設置鞋內墊11,塊體8的平坦的上面被覆蓋。鞋內墊11由薄的橡膠、皮等形成,且形成有微小的孔,并具有通氣性。
在穿上上述通氣鞋時,腳經由鞋內墊11踩踏從鞋底1突出的塊體8。然后,在行走時,首先,腳壓迫腳踵側的塊體8,接著壓迫腳尖側的塊體8。當負荷從上方施加到塊體8上時,塊體8會向水平方向擴展變形,但是由于凹部7的壁面,該擴展受到限制。因此,縱孔10變形并被壓塌,縱孔10的容積減少。由于縱孔10的上側被腳堵塞,因此縱孔10內的空氣朝向下方被壓出。空氣從支承板9流動到橫槽5內,從通氣孔6排出到鞋外部。然后,當腳離開鞋底1的上面時,施加到塊體8的負荷消失,由于彈性,縱孔10復原。縱孔10的容積增加,通過橫槽5吸入外部氣體,同時也吸入鞋內部的空氣。通過反復進行這些過程,在鞋外部和鞋內部之間產生空氣的流出流入,進行鞋內部的換氣。
在此,如果塊體8不從鞋底1突出,比如與上底3位于同一平面,則腳不僅壓迫塊體8,也壓迫上底3。因此,負荷分散,施加于塊體8的負荷減小。與突出的情況相比,縱孔10的變形變少,不能充分發揮壓出作用以及吸入作用。另一方面,通過使塊體8比鞋底1更向上方突出,而使得負荷集中地施加于塊體8。這樣,壓出作用以及吸入作用得到較大發揮,通氣性提高。
由于具有彈性的塊體8容易變形,因此在沒有支承板9的情況下,當負荷施加到塊體8時,塊體8被壓塌并進入到橫槽5中,而導致堵塞橫槽5。因此,通過設置支承板9,使得即使有負荷,也可保持塊體8的下面,防止進入到橫槽5中,且可確保通氣通路。
通過使鞋底1為二層構造,可在下底4的上面形成橫槽5之后,貼合上底3,可簡單地形成通氣孔。這樣,可自由地形成橫槽5,可使之為直線、曲線、波形、圓形、多角形等形狀。
凹部7的大小為與鞋底1的尺寸無關的一定的大小。隨之塊體8和支承板9也為一定的大小。因此只需準備一種塊體8以及支承板9即可,通用性提高,適合大量生產。而且,在嵌入塊體8時,不會發生用錯塊體8的情況。還有,只需將塊體8嵌入到凹部7中這樣的簡單操作即可。因此,制造失誤變少,可以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
其它實施方式的通氣鞋如圖5所示。該通氣鞋比如為訓練鞋、運動鞋。鞋底1為由外底20和中底21形成的二層構造。在鞋底1的上面,分別層壓鞋內墊22、杯型內底23。此外,塊體8和支承板9與上述相同。
外底20和中底21為相同的橡膠制。外底20的上面凹陷,在周圍邊緣形成周壁24。中底21為與外底20的輪廓相似的形狀,中底21被嵌入到凹陷中,并被粘合,由此形成外底20和中底21一體化的鞋底1。
在外底20的上面,形成和上述相同的橫槽5。形成貫通周壁24的通氣孔6,通氣孔6與橫槽5連通。中底21的腳尖側以及腳踵側的一部分分別被挖空,中底21被層壓在外底20上,橫槽5的一部分被中底21覆蓋。
鞋內墊22為由橡膠、皮等形成的普通的鞋內墊,與中底21相同,鞋內墊22的一部分被挖空。即,鞋內墊22與中底21形狀相同。鞋內墊22被層壓在中底21的上面,通過中底21和鞋內墊22,形成達到外底20的凹部7。在凹部7中嵌入支承板9,在其上嵌入塊體8。塊體8的上部比鞋內墊22的上面更向上方突出。
杯型內底23為由海綿等彈性材料形成的普通構造。此外,杯型內底23的面料使用涂覆了銀等金屬離子的纖維,具有抗菌性。
另外,該通氣鞋也一樣,在鞋外部和鞋內部之間產生空氣的流出流入,進行鞋內部的換氣。
還有,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毫無疑問,可在本發明的范圍內對上述實施方式進行多種修正以及變更。通氣鞋適用于商務鞋、運動鞋、涼鞋、靴子,也可適合于在醫院、學校、辦公室、店鋪等室內穿用的鞋類。
上述通氣鞋的鞋底為二層構造,在一層構造的情況下,在鞋底的上面形成凹部,在凹部的底面形成橫槽。從鞋底的側面朝向凹部形成通氣孔,通氣孔與橫槽連通。其它構造與上述構造相同。
也可在塊體的上面形成凹凸。這樣,可以刺激腳底,提高腳底按摩的效果。此外,也可在下底的上面整個范圍形成橫槽,嵌入有塊體的凹部也不局限于前后兩處,也可在多處設置。
權利要求
1.一種通氣鞋,其特征在于在鞋底的上面形成凹部,在該凹部的底面形成橫槽,該橫槽與在上述鞋底的側面形成的通氣孔連通,在上述凹部嵌入具有彈性的塊體,該塊體的上部比上述鞋底的上面更向上方突出,在上述塊體形成縱孔,在上述凹部的底面上設置支承板,該支承板用于當有負荷施加時防止上述塊體進入到上述橫槽中且具有通氣性,通過上述縱孔以及支承板,鞋內部和上述橫槽連通,當有負荷施加到上述塊體時,上述縱孔變形,并在上述通氣孔和鞋內部之間產生空氣的流出流入。
2.一種通氣鞋,其特征在于具有由上底和下底形成的二層構造的鞋底,在上述下底的上面形成橫槽,該橫槽達到上述下底的側面,在上述上底形成以達到上述下底的方式貫通的凹部,在該凹部嵌入具有彈性的塊體,該塊體的上部比上述上底的上面更向上方突出,在上述塊體形成縱孔,在上述凹部內設置支承板,該支承板用于當有負荷施加時防止上述塊體進入到上述橫槽中且具有通氣性,通過上述縱孔以及支承板,鞋內部和上述橫槽連通,當有負荷施加到上述塊體時,上述縱孔變形,并通過上述橫槽產生空氣的流出流入。
3.一種通氣鞋,其特征在于具有由上面凹陷而在周圍邊緣形成有周壁的外底、和嵌入到凹陷中的中底形成的二層構造的鞋底,在上述外底的上面形成橫槽,該橫槽成為貫通上述周壁而達到上述鞋底側面的通氣孔,在上述中底形成以達到上述外底的方式貫通的凹部,在該凹部嵌入具有彈性的塊體,該塊體的上部比上述上底的上面更向上方突出,在上述塊體形成縱孔,在上述凹部內設置支承板,該支承板用于當有負荷施加時防止上述塊體進入到上述橫槽中且具有通氣性,通過上述縱孔以及支承板,鞋內部和上述橫槽連通,當有負荷施加到上述塊體時,上述縱孔變形,并通過上述橫槽產生空氣的流出流入。
4.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通氣鞋,其特征在于以多個橫槽交叉形成,多個縱孔和橫槽連通的方式,在支承板的內部形成有向水平方向的通氣通路。
5.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通氣鞋,其特征在于凹部的大小為與鞋底尺寸無關的一定的大小,塊體為與上述凹部相對應的一定的形狀。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活躍空氣的流出流入,改善通氣性的鞋。其特征如下在下底(4)的上面,形成達到鞋底(1)側面的橫槽(5),將形成有凹部(7)的上底(3)層壓在下底(4)上;在凹部(7)嵌入具有彈性的塊體(8),塊體(8)的上部比上底(3)的上面更向上方突出;在下底(4)的上面,配置具有通氣性的支承板(9),在凹部(7)內支承塊體(8);通過塊體(8)的縱孔(10)以及支承板(9),連通鞋內部和橫槽(5),當有負荷施加到塊體(8)時,縱孔(10)發生變形,并通過橫槽(5)產生空氣的流出流入。
文檔編號A43B7/08GK1864576SQ200510079880
公開日2006年11月22日 申請日期2005年6月29日 優先權日2005年5月20日
發明者宮田芳明 申請人:株式會社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