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鞋底用減震抗扭元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制鞋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既減震又防扭的減震抗扭元件。
背景技術:
鞋主要由鞋面和鞋底構成,鞋子是否舒適,首先取決于鞋底,鞋底是鞋與地面直接接觸的部分,它直接受到地面的摩擦沖擊,同時將地面的反作用力傳遞給足部。鞋底從上到下包括內底、中底和大底。對于部分鞋來說,尤其是對于運動鞋來說,人們希望雙腳在運動中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護,減少震動帶來的傷害,以實現鍛煉或競技的目的,減震鞋底的出現滿足了這種要求,減震結構不僅可以緩沖運動中地面對腳的劇烈沖擊力,還有助于提高舒適感,減輕疲勞感。目前運動鞋的緩沖減震功能的實現主要依靠緩沖吸震功能材料以及緩沖吸震結構來實現的。當使用緩沖吸震功能材料時,雖能取得較好的緩震功能,也極大地削弱了運動鞋的穩定性能。如常見的鞋底減震設計為根據空氣動力學原理的全封閉式減震氣囊,然而減震氣囊密封一旦被破壞,空氣泄漏,便失去了減震效果,并且減震氣囊又厚又軟,當鞋底將地面沖擊力傳給足底時,減震氣囊易歪斜,不能進行校正,無法使鞋底恢復原狀保護足部不被扭傷;也有使用EVA高彈材料制作中底的,其減震效果僅僅依靠中底自身具有彈性而起到減震作用,其減震效果并不大,并且也不具有防扭功能。而一般的緩沖吸震結構是利用減震柱等,減震柱功能單一,只具有減震功能,而且減震柱基本只能運用在鞋跟上,因為鞋跟較高可以容納較長的豎向的減震柱,同時由地減震柱的使用也降低了鞋底的抗扭性,運動穩定性差。
發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出了一種一種鞋底用減震抗扭元件,它可作為減震元件運用在鞋底較薄部位,有效吸收、消除地面對足部的正面和側面沖擊力,又能自動恢復原形,防止鞋底過度扭轉變形,避免足部扭傷。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的第一個技術方案是一種一種鞋底用減震抗扭元件,包括位于腳心的條形片狀基體,從基體的兩側分別沿著基體的寬度方向延伸有定位片,定位片分為上定位片和下定位片,其中的上定位片向上傾斜延伸后向上折彎延伸,下定位片向下傾斜延伸后向下折彎延伸,折彎處圓弧過渡; 所述上定位片和下定位片的中部鏤空,上、下定位片交錯分布,并且上定位片和下定位片在基體的上下方向上具有重疊部分,各所述上定位片之間、各所述下定位片之間在基體的長度方向上均留有空隙。在上述方案的基礎上,本發明提供第二個技術方案所述上、下定位片呈類U環形,該U環的兩支腳與所述基體連接。在上述方案的基礎上,本發明提供第三個技術方案所述U環兩支腳在與基體連接端的端部之間的距離大于兩支腳另一端之間的距離。
在上述方案的基礎上,本發明提供第四個技術方案所述基體的后部為延伸至后跟部的橢圓形,所述上、下定位片呈放射狀分布在橢圓形后端的周邊。在上述方案的基礎上,本發明提供第五個技術方案所述基體后端的上、下定位片的U環兩支腳在與基體連接端的端部之間的距離小于兩支腳另一端之間距離。在上述方案的基礎上,本發明提供第六個技術方案所述上、下定位片的兩支腳交錯布置,使每一個所述定位片的每一個支腳的兩側是相反方向的定位片的支腳。在上述方案的基礎上,本發明提供第七個技術方案所述基體呈“Y”形,其中后部為條形,而前部僅布置在前掌兩側周邊部,在所述周邊部上向外延伸設置所述上、下定位片。在上述方案的基礎上,本發明提供第八個技術方案所述基體的上表面前部低、中后部高,呈與足底相適的弧面。在上述方案的基礎上,本發明提供第九個技術方案所述下定位片折彎后的延伸高度高于所述上定位片折彎后的延伸高度。有益效果本發明第一個技術方案所提供的減震抗扭元件,其基體承托在鞋底的中底和內底之間的鞋腰部,基體的兩側分別延伸有定位片,上定位片和下定位片沿著此處相對應的中底和內底表面緊貼延伸,在中底和內底的底面兩側圓弧過渡彎曲后分別向上和向下延伸, 上定位片和下定位片的中部和端部與中底和內底的兩外側壁緊貼,從而將中底和內底鞋腰部的周邊貼合承托;這種多腳支架首先是減震元件,其基體能防止從下往上的沖擊力直接透過中底、內底傳給足底,而上、下定位片為翹曲狀,具有擴張和收縮性,彈性較大,也具有緩沖形變功能,降低鞋底單邊側面受力時的斜沖擊力;多腳支架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防止鞋底過度扭曲而扭傷足部,中部鏤空的上、下定位片上、下交錯地設置,將中底和內底鞋腰部的周邊貼合承托,提高了中底和內底的整體結構性,使容易產生變形和扭轉的鞋腰部得到加強,并具有回彈恢復性能,當鞋底受力不平衡,在單邊受力的時候,頂層的內底也會隨之傾向受力的一邊,而上、下定位片又起到了抓住上下兩層內底和中底的作用,使頂層內底傾向受力一邊之后,通過中底而具有一個迅速恢復原狀的力;本發明具有一定的硬度,同時又有極好的彈性,當其受力變形到一定程度時不再變形而是利用吸收的力和自身的反彈力恢復,減少鞋底過度變形,防止腳踝扭傷。在高彈材料制作的中底和內底之間運用具有減震、承托、定型、回彈和穩定作用的減震抗扭元件,就可實現既作為減震元件運用在鞋底較薄部位,有效吸收、消除地面對足部的正面和側面沖擊力,又能自動恢復原形,防止鞋底過度扭轉變形,避免足部扭傷。通過本發明第二個技術方案,類似U環的定位片使鞋底更輕便,同時保持定位片較高的強度和結構彈性,定位片的承托能力、減震性、張緊力和回彈性更好。通過本發明第三個技術方案,定位片下半部分的根部較寬,有利于加強定位片的強度和結構彈性。通過本發明第四個技術方案,基體和定位片將鞋底的后跟部也進一步加強和承托,減少扭轉沖擊力對腳后跟的影響,由于鞋底的后跟部一般設計有減震鏤空結構,當沖擊力過大時,鞋跟易過度形變,后跟部的基體和定位片能避免鞋跟過度變形而防止腳跟被直接沖擊。
4
本發明第五個技術方案將后跟部的定位片設計得根部窄,而端部寬,可以在較短的后跟邊緣上布置更多的定位片。本發明第六個技術方案,上、下定位片的兩支腳交錯布置,使每一個所述定位片的每一個支腳的兩側是相反方向的定位片的支腳,這種半環相錯的布置方式,進一步提高了中底和內底的整體結構性和回彈性。本發明第七個技術方案,所述基體呈“Y”形,其中后部為條形,而前部僅布置在前掌兩側周邊部,使定位片將鞋底的大部分(除鞋尖以外)環繞,實現對鞋底的全方位減震和抗扭轉,基體在前掌中央部的缺口,使高彈內底和中底直接接觸,有利于前掌減震下陷,提高舒適性。通過本發明第八個方面的技術方案,基體具有與足底相適的弧面,增加鞋底的舒適性和靈活性。通過本發明提供第九個技術方案,下定位片折彎后的延伸高度高于上定位片折彎后的延伸高度,使下定位片能牢牢地抓固在中底的兩側,為上定位片的變形拉扯提供強有力的恢復牽引力。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圖1是本發明的主視圖。圖2是本發明的俯視圖。圖3是本發明的立體圖。圖4是本發明運用到鞋底中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是本發明運用到鞋底中的拆分示意圖。圖中的主要附圖標記為1-大底,2-中底,3-減震抗扭元件,4-內底,31-上定位片,32-下定位片,33-缺口,34-基體,341-鞋腰,342-后跟,343-前掌。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如圖1至圖4所示,一種鞋底用減震抗扭元件,包括基體34、上定位片31和下定位片32,其中的條形片狀的基體34由TPU制成,包括前掌343、鞋腰341和后跟342,從前掌343經鞋腰341延伸至后跟342,基體34呈“Y”形,基體34的中后部為條形,在前掌343 的中央部開設有缺口 33,使基體34前部僅布置在前掌兩側周邊部,缺口 33可使高彈內底4 和中底2直接接觸,有利于腳前掌下陷減震,提高舒適性。從基體34的兩側分別沿著基體34的寬度方向延伸有定位片,定位片分為上定位片31和下定位片32,其中的上定位片31向上傾斜延伸后向上折彎延伸,下定位片32向下傾斜延伸后向下折彎延伸,折彎處圓弧過渡;如圖3和圖4所示,基體34承托在鞋底的中底 2和內底4之間,并且通過定位片將中底2和內底4周邊的大部分(除鞋尖以外)貼合環繞,定位片從基體34的兩側延伸,上定位片31和下定位32片沿著此處相對應的中底2和內底4表面緊貼延伸,在中底2和內底4的底面兩側圓弧過渡彎曲后分別向上和向下延伸, 上定位片31和下定位片32的中部和端部與中底和內底的兩外側壁緊貼。基體34能防止從下往上的沖擊力直接透過中底2、內底4傳給足底,而上、下定位片31、32為翹曲狀,具有擴張和收縮性,彈性較大,也具有緩沖形變功能,降低鞋底單邊側面受力時的斜沖擊力。當然,基體34和上、下定位片31、32只要布置在鞋腰341部位就可起到本發明的作用,如果延伸至前掌343或/和后跟342,就可進一步對鞋底的前掌或/和后跟進行減震和抗扭,實現全方位保護。如圖1至圖3所示,上定位片31和下定位片32的中部鏤空,上、下定位片31、32呈類U環形,該U環的兩支腳與基體34連接,類似U環的定位片使鞋底更輕便,同時保持定位片較高的強度和結構彈性,定位片的承托能力、減震性、張緊力和回彈性更好。上、下定位片 31、32交錯分布,并且上定位片31和下定位片32在基體34的上下方向上具有重疊部分,各所述上定位片31之間、各所述下定位片32之間在基體34的長度方向上均留有空隙。上、 下定位片31、32的兩支腳交錯布置,使每一個所述定位片的每一個支腳的兩側是相反方向的定位片的支腳,如一上定位片31的一支腳位于一下定位片32的兩支腳之間,而該上定位片31的另一支腳位于兩相鄰下定位片32的兩相鄰支腳之間,每一個支腳之間都留有間隔,這種半環相錯的布置方式,進一步提高了中底2和內底4的整體結構性和回彈性。如圖3所示,基體34的上表面前部低、中后部高,呈與足底相適的弧面,增加鞋底的舒適性和靈活性。下定位片32折彎后的延伸高度高于上定位片31折彎后的延伸高度, 使下定位片32能牢牢地抓固在中底2的兩側,為上定位片31的變形拉扯提供強有力的恢復牽引力。位于基體34兩側的類似U環的定位片,其兩支腳在與基體34連接端的端部之間的距離大于兩支腳另一端之間的距離,定位片下半部分的根部較寬,有利于加強定位片的強度和結構彈性。基體34的后部為延伸至后跟部的橢圓形,上、下定位片31、32呈放射狀分布在橢圓形后端的周邊,基體34后端的上、下定位片31、32的U環兩支腳在與基體34連接端的端部之間的距離小于兩支腳另一端之間距離,后跟部的定位片設計得根部窄,而端部寬,可以在較短的后跟邊緣上布置更多的定位片。延伸至鞋后跟的基體34和定位片將鞋底的后跟部也進一步加強和承托,減少扭轉沖擊力對腳后跟的影響,如圖5所示,在中底2上設置有減震鏤空結構21,當沖擊力過大時,中底2的鞋后跟部易過度形變,后跟部的基體32和定位片能避免鞋后跟部過度變形而防止腳跟被直接沖擊。如圖4和圖5所示,本發明是使用在中底2和內底4之間,在中底2下方是橡膠制的防滑耐磨的大底1,中底2和內底4是由EVA材質構成的高彈性中底和內底,內底4的上表面呈與足底相適的弧面,內底4的周邊具有向上延伸的側壁,穿著舒適。大底1是由耐磨防滑的橡膠材料制成,在大底1的中后部具有向下凹陷入的凹部,凹部用于安裝中底2和本發明所提供的減震抗扭元件3的基片34。上定位片31從內底4的底面兩側緊貼彎曲延伸至內底4的兩外側壁41,下定位片32從中底2的上表面兩側緊貼彎曲延伸至中底2的兩外側壁沈,上、下定位片31、32還將中底2和內底4的后跟環繞。當鞋底受力不平衡,在單邊受力的時候,頂層的內底4也會隨之傾向受力的一邊,而上、下定位片31、32又起到了抓住上下兩層內底4和中底2的作用,使頂層內底4傾向受力一邊之后,通過中底2而具有一個迅速恢復原狀的力;本發明具有一定的硬度,同時又有極好的彈性,不但作為減震元件可運用在鞋底較薄部位,而且當其受力變形到一定程度時不再變形而是利用吸收的力和自身的反彈力恢復,減少鞋底過度變形,防止腳踝扭傷。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鞋底用減震抗扭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腳心的條形片狀基體,從基體的兩側分別沿著基體的寬度方向延伸有定位片,定位片分為上定位片和下定位片,其中的上定位片向上傾斜延伸后向上折彎延伸,下定位片向下傾斜延伸后向下折彎延伸,折彎處圓弧過渡;所述上定位片和下定位片的中部鏤空,上、下定位片交錯分布,并且上定位片和下定位片在基體的上下方向上具有重疊部分,各所述上定位片之間、各所述下定位片之間在基體的長度方向上均留有空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鞋底用減震抗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定位片呈類U環形,該U環的兩支腳與所述基體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鞋底用減震抗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U環兩支腳在與基體連接端的端部之間的距離大于兩支腳另一端之間的距離。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鞋底用減震抗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體的后部為延伸至后跟部的橢圓形,所述上、下定位片呈放射狀分布在橢圓形后端的周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鞋底用減震抗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體后端的上、 下定位片的U環兩支腳在與基體連接端的端部之間的距離小于兩支腳另一端之間距離。
6.根據權利要求2至5任一種所述的鞋底用減震抗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定位片的兩支腳交錯布置,使每一個所述定位片的每一個支腳的兩側是相反方向的定位片的支腳。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鞋底用減震抗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體呈“Y”形, 其中后部為條形,而前部僅布置在前掌兩側周邊部,在所述周邊部上向外延伸設置所述上、 下定位片。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鞋底用減震抗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體的上表面前部低、中后部高,呈與足底相適的弧面。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鞋底用減震抗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定位片折彎后的延伸高度高于所述上定位片折彎后的延伸高度。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出了一種鞋底用減震抗扭元件,包括基體,從基體的兩側分別沿著基體的寬度方向延伸有定位片,定位片分為上定位片和下定位片,其中的上定位片向上傾斜延伸后向上折彎延伸,下定位片向下傾斜延伸后向下折彎延伸,折彎處圓弧過渡;所述上定位片和下定位片的中部鏤空,上、下定位片交錯分布,上定位片和下定位片的中部和端部與中底和內底的兩外側壁緊貼,從而將中底和內底鞋腰部的周邊貼合承托。本發明具有減震、承托、定型、回彈和穩定作用,既能作為減震元件運用在鞋底較薄部位,有效吸收、消除地面對足部的正面和側面沖擊力,又能自動恢復原形,防止鞋底過度扭轉變形,避免足部扭傷。
文檔編號A43B13/14GK102396840SQ20111032516
公開日2012年4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21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21日
發明者丁思博, 丁思恩, 杜劍東, 鄭藝文, 鄭榮大 申請人:茂泰(福建)鞋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