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跟平底變換鞋底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高跟平底變換鞋底,包括鞋底殼、底殼底部用于容納高跟的凹槽、高跟和變換高跟的鎖卡機構,所述鞋底殼的高跟連接部設置高跟轉動槽、底殼卡件,所述的轉動槽頂部對稱設置跟轉動軸孔,所述的底殼卡件對稱設置在高跟連接部的二側;所述高跟由上端的變換連接部和下端的跟部上下二部分構成,所述變換連接部的頂部對稱設置與所述的跟轉動軸孔相應的高跟轉動軸和鉤狀突塊,所述變換連接部底部二側邊設置二個與所述底殼卡件相緊扣的跟部卡件,所述變換連接部在與變換鎖卡的卡頭相連接的一側設置前凹槽和后凹槽;所述鎖卡機構包括按鍵、按鍵彈簧和變換鎖卡,所述的變換鎖卡的卡頭通過按鍵彈簧的彈性卡入高跟的前凹槽或后凹槽。從而把高跟的連接部進行穩固鎖緊的有益技術效果。
【專利說明】一種高跟平底變換鞋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鞋底,尤其涉及一種高跟平底變換鞋底。
【背景技術】
[0002]現在對于女性高跟鞋和平底鞋的變換鞋的現有技術及技術工藝相當多,但是現有技術的一些設計方案上依然存在著缺陷,比如申請號為201310642683.6的發明專利,在設計的技術方案上,就存在著高跟鞋在變換平底鞋的過程中,高跟鞋跟不太牢固,且在穿著過程中,長時間穿著就容易產生高跟松動的現象,原因在于鎖緊機構上,不能鎖緊高跟鞋跟。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不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一種高跟平底變換鞋底和鞋,實現女性鞋在高跟和平底鞋變換之間,保護高跟的穩固和變換之間的靈敏。
[0004]一種高跟平底變換鞋底,包括鞋底殼、底殼底部用于容納高跟的凹槽、高跟和變換高跟的鎖卡機構,所述鞋底殼的高跟連接部設置高跟轉動槽、底殼卡件,所述的轉動槽頂部對稱設置跟轉動軸孔,所述的底殼卡件對稱設置在高跟連接部的二側;所述高跟由上端的變換連接部和下端的跟部上下二部分構成,所述變換連接部的頂部對稱設置與所述的跟轉動軸孔相應的高跟轉動軸和鉤狀突塊,所述變換連接部底部二側邊設置二個與所述底殼卡件相緊扣的跟部卡件,所述變換連接部在與變換鎖卡的卡頭相連接的一側設置前凹槽和后凹槽;所述鎖卡機構包括按鍵、按鍵彈簧和變換鎖卡,所述的變換鎖卡的卡頭通過按鍵彈簧的彈性卡入高跟的前凹槽或后凹槽。
[0005]優選地,所述的高跟轉動槽與轉動軸相應的左右二側設置有上下方向的軸槽,轉動軸7沿著軸槽上下移動。
[0006]優選地,所述的高跟轉動槽于所述的鉤狀突塊移動末端的后部設置突塊卡位。
[0007]優選地,所述的變換鎖卡為L形,末端為卡頭。
[0008]優選地,還包括設置在鎖卡機構上部的保護罩,保護鎖卡機構不受腳部壓力作用變型損壞。
[0009]優選地,還包括膠墊,由著地塊扣卡部構成,扣卡部設置與卡頭相緊扣的膠墊扣槽,并填埋有磁塊,相應地在所述凹槽也填埋有磁塊。
[0010]優選地,所述高跟沉填有鋼芯。
[0011]本實用新型,還包括要求保護一種高跟平底兩用鞋,其鞋底使用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的鞋底。
[001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高跟平底變換鞋底產生的有益效果為:
[0013]通過鞋底殼的轉動槽,以及底殼卡件,能把高跟連接部通過彈簧使用鎖卡機構的變換鎖卡把前凹槽進行卡緊,從而把高跟的連接部進行穩固鎖緊。另外,通過按鍵,松開變換鎖卡,很靈活地把高跟按回底殼的凹槽內,并且通過后凹槽把歸位的高跟鎖住在底殼的凹槽內,從而達到在平底狀態下,也使平底鞋起固定作用。為了增加耐用性,在高跟內部沉填有鋼芯;在變換平底鞋時,在轉換外增加了膠墊,也可以保護平底時的底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本實用新型的高跟狀態結構圖;
[0015]圖2平底狀態下的結構圖;
[0016]圖3本實用新型的鎖卡機構鎖卡的結構圖;
[0017]圖4鎖卡機構按鍵松開時,鎖卡松開的結構圖;
[0018]圖5高跟的結構前視圖;
[0019]圖6高跟結構右視圖;
[0020]圖7高跟結構后視圖;
[0021]圖8高跟結構透視圖;
[0022]圖9鞋在高跟狀態的結構圖;
[0023]圖10高跟變換平底時的結構圖;
[0024]圖11平底狀態的結構圖;
[0025]圖12高跟狀態結構圖;
[0026]圖13平底狀態結構圖;
[0027]圖14膠墊透視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29]下面結合附圖具體描述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高跟平底變換鞋底及鞋的技術方案。
[0030]如圖1至圖14所示,一種高跟平底變換鞋底,包括:
[0031]本實用新型的鞋底,包括鞋底殼3、底殼3底部用于容納高跟的凹槽4、高跟和變換高跟的鎖卡機構,在鞋底殼3的高跟連接部設置高跟轉動槽14和底殼卡件15,轉動槽(14)頂部對稱設置跟轉動軸孔11,底殼卡件15對稱設置在高跟連接部的二側;高跟由上端的變換連接部和下端的跟部2上下二部分構成,變換連接部的頂部對稱設置與所述的跟轉動軸孔11相應的高跟轉動軸7和鉤狀突塊13,變換連接部底部二側邊設置二個與底殼卡件15相緊扣的跟部卡件9,所述變換連接部在與變換鎖卡5的卡頭17相連接的一側設置前凹槽10和后凹槽12 ;鎖卡機構包括按鍵1、按鍵彈簧6和變換鎖卡5,所述的變換鎖卡5的卡頭17通過按鍵彈簧6的彈性卡入高跟的前凹槽10或后凹槽12。
[0032]為了更優化使用穩固效果,高跟轉動槽14與轉動軸7相應的左右二側設置有上下方向的軸槽,轉動軸7沿著軸槽上下移動。在高跟轉動槽14于所述的鉤狀突塊13移動末端的后部設置突塊卡位16。變換鎖卡5為L形,末端為卡頭17為保護鎖卡機構不受腳部壓力作用變型損壞,還設置了鎖卡機構上部的保護罩8。
[0033]為了增加平底狀態下美觀和保護底部,還包括膠墊18,由著地塊20扣卡部19構成,扣卡部19設置與卡頭17相緊扣的膠墊扣槽21,并填埋有磁塊,相應地在所述凹槽4也填埋有磁塊。
[0034]在高跟沉填有鋼芯22,目的是增強鞋跟的堅固。
[0035]如圖3至圖9所示,按鍵I未按入時,變換鎖卡5的卡頭17卡住前凹槽10,從而把高跟卡緊,這時,底殼卡件15與跟部卡件9,相互接觸相互咬合,從而把高跟鎖緊,不致高跟晃動和松動。保護罩8保護按鍵I不受腳部的壓力作用下變形受損。
[0036]當按鍵按入時,變換鎖卡5使卡頭17向前凹槽10外部移動,此時鞋跟處于可自由上下移動狀態,鞋跟2的轉動軸7沿著軸槽(圖中不可見)向下移動,直到與突塊卡位16接觸時,鉤狀突塊13被卡住,不能讓鞋跟2再下移動。這時,底殼卡件15與跟部卡件9相互脫離,就可以扳動鞋跟2向平底狀態變換,把鞋跟2轉動至凹槽4內,卡頭17(見圖11陰影部分)就鎖卡住后凹槽12,把鞋跟卡緊在凹槽4里。
[0037]如圖12和圖13的在高跟鞋狀態下,高跟鞋狀態下,膠墊安放在凹槽的后端,通過膠墊上裝置的磁鐵,與凹槽內裝置的磁鐵相吸固定不跌出:而在平底狀態下,膠墊18安放在鞋跟的末端,通過膠墊18上的扣卡部19,與變換卡件17相互咬合扣死,按下按鍵I時,卡件17與扣卡部19分離,膠墊18自動跌出。膠墊的作用是,平底鞋狀態時,與地面接觸摩擦,可以替換,避免底殼與地面直接摩擦影響美觀。
[0038]以上的這兩種高跟和平底鞋的變換狀態可快速轉換,使用方便;同時,靈敏地轉動鞋跟,并能保持鞋跟被卡緊不能晃動,和使平底狀態時,鞋跟也不會松開,被卡住在凹槽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高跟平底變換鞋底,包括鞋底殼(3)、底殼(3)底部用于容納高跟的凹槽(4)、高跟和變換高跟的鎖卡機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鞋底殼(3)的高跟連接部設置高跟轉動槽(14)、底殼卡件(15),所述的轉動槽(14)頂部對稱設置跟轉動軸孔(11),所述的底殼卡件(15)對稱設置在高跟連接部的二側; 所述高跟由上端的變換連接部和下端的跟部(2)上下二部分構成,所述變換連接部的頂部設置與所述的跟轉動軸孔(11)相應的高跟轉動軸(7 )和鉤狀突塊(13 ),所述變換連接部底部二側邊設置二個與所述底殼卡件(15)相緊扣的跟部卡件(9),所述變換連接部在與變換鎖卡(5)的卡頭(17)相連接的一側設置前凹槽(10)和后凹槽(12); 所述鎖卡機構包括按鍵(I)、按鍵彈簧(6 )和變換鎖卡(5 ),所述的變換鎖卡(5 )的卡頭(17)通過按鍵彈簧(6)的彈性卡入高跟的前凹槽(10)或后凹槽(1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跟平底變換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跟轉動槽(14)與轉動軸(7 )相應的左右二側設置有上下方向的軸槽,轉動軸(7 )沿著軸槽上下移動。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高跟平底變換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跟轉動槽(14)于所述的鉤狀突塊(13)移動末端的后部設置突塊卡位(16)。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跟平底變換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變換鎖卡(5)為L形,末端為卡頭(17)。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跟平底變換鞋底,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在鎖卡機構上部的保護罩(8),保護鎖卡機構不受腳部壓力作用變型損壞。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高跟平底變換鞋底,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膠墊(18),由著地塊(20)扣卡部(19)構成,扣卡部(19)設置與卡頭(17)相緊扣的膠墊扣槽(21 ),并填埋有磁塊,相應地在所述凹槽(4)也填埋有磁塊。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高跟平底變換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跟(2)沉填有鋼芯(22)。
8.一種高跟平底兩用鞋,其特征在于,其鞋底使用權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一種高跟平底變換鞋底。
【文檔編號】A43B13/37GK203986375SQ201420408818
【公開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24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24日
【發明者】張翊 申請人:張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