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書包領域,特別是一種折疊式書包。
背景技術:
學生常用的書包有手提式和肩背式,雖然能夠方便存儲和攜帶書籍,但是書包存放時因其體積過大而占用了較大的空間,并不實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折疊式書包。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折疊式書包,包括組成包體的左側面、右側面、前側面、后側面、底面和頂面,以及設置在包體上部的提手,在包體的頂面上還設有第一拉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包體的左右兩端還設有第二拉鏈、第三拉鏈,在所述包體的前側面上設有子母扣,后側面上設有背帶。
優選的,所述第二拉鏈包括第一布帶,第二布帶,所述第一布帶設置在所述前側面與所述右側面的結合部位,所述第二布帶設置在所述后側面與所述右側面的結合部位,在所述第一布帶上還設有第一拉頭;所述第三拉鏈包括第三布帶,第四布帶,所述第三布帶設置在所述前側面與所述左側面的結合部位,所述第四布帶設置在所述后側面與所述左側面的結合部位,在所述第三布帶上還設有第二拉頭。
優選的,閉合所述第二拉鏈能夠縮短所述前側面與所述后側面之間右端的距離;閉合所述第三拉鏈能夠縮短所述前側面與所述后側面之間左端的距離。
優選的,所述子母扣包括上子母扣和下子母扣,所述上子母扣設置在所述前側面的上部,所述下子母扣設置在所述前側面的下部;包體折疊后,所述上子母扣和下子母扣均能夠扣合。
優選的,包體折疊時帶動所述后側面折疊,使得所述后側面上的背帶置于所述折疊后包體的前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閉合包體的左端的第二拉鏈、右端的第三拉鏈,能夠縮短包體的前側面與后側面之間的距離;將閉合后的包體折疊,將提手置于折疊后的縫隙處,通過子母扣將包體扣合,能夠縮小整個包體的體積;包體折疊時帶動后側面折疊,使得后側面上的背帶置于折疊后包體的前部,便于背負。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正視立體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后視立體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折疊后立體圖。
圖中1、包體2、左側面3、右側面4、前側面5、后側面6、底面7、頂面8、提手9、第一拉鏈10、第二拉鏈101、第一布帶102、第二布帶103、第一拉頭11、第三拉鏈111、第三布帶112、第四布帶113、第二拉頭12、子母扣121、上子母扣122、下子母扣13、背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一
如圖1-3所示:一種折疊式書包,包括組成包體1的左側面2、右側面3、前側面4、后側面5、底面6和頂面7,以及設置在包體1上部的提手8,在包體1的頂面7上還設有第一拉鏈9,在所述包體1的左右兩端還設有第二拉鏈10、第三拉鏈11,在所述包體1的前側面4上設有子母扣12,后側面上設有背帶13。
所述第二拉鏈10包括第一布帶101,第二布帶102,所述第一布帶101設置在所述前側面4與所述右側面3的結合部位,所述第二布102帶設置在所述后側面5與所述右側面3的結合部位,在所述第一布帶101上還設有第一拉頭103;所述第三拉鏈11包括第三布帶111,第四布帶112,所述第三布帶111設置在所述前側面4與所述左側面2的結合部位,所述第四布帶112設置在所述后側面5與所述左側面2的結合部位,在所述第三布帶111上還設有第二拉頭113。
閉合所述第二拉鏈10能夠縮短所述前側面4與所述后側面5之間右端的距離;閉合所述第三拉鏈11能夠縮短所述前側面4與所述后側面5之間左端的距離。
所述子母扣12包括上子母扣121和下子母扣122,所述上子母扣121設置在所述前側面4的上部,所述下子母扣122設置在所述前側面4的下部;包體折疊后,所述上子母扣121和下子母扣122均能夠扣合。
通過閉合包體1的左端的第二拉鏈10、右端的第三拉鏈11,能夠縮短包體1的前側面4與后側面5之間的距離;將閉合后的包體1折疊,將提手8置于折疊后的縫隙處,通過子母扣12將包體1扣合,能夠縮小整個包體1的體積;包體1折疊時帶動后側面5折疊,使得后側面5上的背帶13置于折疊后包體1的前部,便于背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