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口罩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口罩的支撐裝置和口罩。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工業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嚴重。工業生產產生的廢氣排入空氣中,使得空氣的污染物越來越多,且對人體的危險性逐漸提高。尤其是近幾年出現的霧霾現象,PM2.5數值的不斷增大,使得人們不得不隨身攜帶防霧霾口罩。
現有技術中的防霧霾口罩包括過濾層和兩個固定繩。兩個固定繩為細長形,且分別設置在過濾層的兩端。使用者將兩個固定繩固定在耳朵上,過濾層覆蓋在人體臉部,使得人體的鼻子和嘴唇包裹在過濾層內。過濾層對人體的吸入的空氣進行過濾,從而實現口罩的防霧霾功能。
但是,現有技術中的口罩直接覆蓋在人體臉部,當受到外力或者受到使用者呼吸的作用力,口罩會產生變形。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口罩的支撐裝置和口罩,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受到外力或者受到使用者呼吸的作用力,口罩會產生變形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用于口罩的支撐裝置,所述用于口罩的支撐裝置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上支架與所述下支架固定連接;所述上支架與所述下支架之間用于設置口罩,以支撐口罩;所述下支架用于固定在人體臉部。
進一步地,所述上支架包括呈三角形的上支撐框;所述下支架包括呈三角形的下支撐框;所述上支撐框和所述下支撐框固定連接,所述上支撐框和所述下支撐框用于固定口罩的邊沿。
進一步地,所述下支撐框上設置有下支撐件,和/或所述上支撐框上設置有上支撐件。
進一步地,所述下支撐件包括第一下支撐桿、第二下支撐桿以及第三下支撐桿;所述第一下支撐桿的一端、所述第二下支撐桿的一端均與所述第三下支撐桿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一下支撐桿的另一端、所述第二下支撐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下支撐桿的另一端分別與所述下支撐框的一個彎折處連接;所述第一下支撐桿、所述第二下支撐桿和所述第三下支撐桿的連接處向靠近所述上支撐框的方向凸出于所述下支撐框;
和/或,所述上支撐件包括第一上支撐桿、第二上支撐桿以及第三上支撐桿;所述第一上支撐桿的一端、所述第二上支撐桿的一端均與所述第三上支撐桿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一上支撐桿的另一端、所述第二上支撐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上支撐桿的另一端分別與所述上支撐框的一個彎折處連接;所述第一上支撐桿、所述第二上支撐桿和所述第三上支撐桿的連接處向遠離所述下支撐框的方向凸出于所述上支撐框。
進一步地,所述下支撐件還包括兩個呈銳角設置的第四下支撐桿;兩個所述第四下支撐桿的一端均與所述第三下支撐桿的一端連接,兩個所述第四下支撐桿的另一端與所述下支撐框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下支撐桿、所述第二下支撐桿和所述第四下支撐桿均呈弧形,且所述第一下支撐桿、所述第二下支撐桿和所述第四下支撐桿均朝靠近所述上支撐框的方向彎曲。
進一步地,所述上支撐框上,沿所述上支撐框的周向,設置有環形固定凸起;所述下支撐框上,沿所述下支撐框的周向,設置有與所述環形固定凸起配合的環形固定凹槽;所述環形固定凸起與所述環形固定凹槽之間用于設置口罩的邊沿。
進一步地,所述下支撐框的三條邊上均設置有一個卡合凸起;所述上支撐框的三條邊上均設置有一個與所述卡合凸起相配合的卡合孔。
進一步地,所述下支撐框遠離所述上支撐框的一側設置有環形密封件。
進一步地,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口罩,所述口罩包括口罩本體以及如本發明所述的用于口罩的支撐裝置;所述上支架與所述下支架之間設置口罩本體,以支撐口罩本體。。
本發明中,支撐裝置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口罩設置在上支架和下支架之間,并且上支架和下支架將口罩支撐開,然后使用者再將下支架固定在人體臉部。
本發明中,由于口罩設置在上支架和下支架之間,當受到外力或者受到使用者呼吸的作用力時,由于上支架和下支架的支撐作用,口罩不會產生變形。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支撐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支撐裝置中上支架的主視圖;
圖3為圖2所示的上支架的左視圖;
圖4為圖2所示的上支架的軸測圖;
圖5為圖2所示的上支架的另一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支撐裝置中下支架的主視圖;
圖7為圖6所示的下支架的左視圖。
附圖標記:
1-上支架; 2-下支架; 11-上支撐框;
12-上支撐件; 13-卡合孔; 14-穿孔;
15-環形固定凸起; 21-下支撐框; 22-下支撐件;
23-卡合凸起; 24-環形固定凹槽; 121-第一上支撐桿;
122-第二上支撐桿; 123-第三上支撐桿; 124-第四上支撐桿;
221-第一下支撐桿; 222-第二下支撐桿; 223-第三下支撐桿;
224-第四下支撐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支撐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用于口罩的支撐裝置,該用于口罩的支撐裝置包括:上支架1和下支架2;上支架1與下支架2固定連接;上支架1與下支架2之間用于設置口罩,以支撐口罩;下支架2用于固定在人體臉部。
本實施例中,支撐裝置包括上支架1和下支架2,口罩設置在上支架1和下支架2之間,并且上支架1和下支架2將口罩支撐開,然后使用者再將下支架2固定在人體臉部。
本實施例中,由于口罩設置在上支架1和下支架2之間,當受到外力或者受到使用者呼吸的作用力時,由于上支架1和下支架2的支撐作用,口罩不會產生變形。
其中,上支架1和下支架2的材質可以為透明塑料,由于塑料質量較輕,當下支架2固定在人體臉部后,人體頭部受到的重力較小,使得固定裝置輕便。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支撐裝置中上支架的主視圖;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支撐裝置中下支架的主視圖;如圖2和圖6所示,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上支架1包括呈三角形的上支撐框11;下支架2包括呈三角形的下支撐框21;上支撐框11和下支撐框21固定連接,所述上支撐框11和所述下支撐框21用于固定口罩的邊沿。
其中,本實施例中的三角形是指整體上類似三角形結構。上支撐框11和下支撐框21的三角形的彎折處可以為弧形。
本實施例中,將上支架1設置為上支撐框11,下支架2設置為下支撐框21,在使用時,口罩設置在上支撐框11和下支撐框21之間,口罩的邊沿固定在上支撐框11和下支撐框21之間。
本實施例中,通過上支撐框11和下支撐框21將口罩的邊沿固定,從而可使得口罩穩固地固定在上支架1和下支撐架之間。
進一步地,上支撐框11和下支撐框21可以為三角形,也可以為其他形狀,優選地,上支撐框11和下支撐框21均為三角形。將上支撐框11和下支撐框21設置為三角形,其與口罩的形狀一致,從而使得上支撐框11和下支撐框21可與口罩的邊沿緊密連接,將口罩固定牢固。同時,也減少下支撐框21覆蓋在人體臉部的面積,提高使用者舒適度。
如圖2和圖6所示,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下支撐框21上設置有下支撐件22,和/或上支撐框11上設置有上支撐架12。
本實施例中,在使用時,口罩設置在上支撐框11和下支撐框21上支撐件12和下支撐件22之間,口罩的邊沿固定在上支撐框11和下支撐框21之間,上支撐件12和下支撐件22分別與口罩的兩面抵接,從而支撐口罩鋪展開,進而使得口罩可以全部覆蓋在使用者的鼻部和嘴唇部位,外部空氣經過口罩過濾后進入人體鼻腔。
其中,上支撐件12和下支撐件22的結構形式可以為多種,例如,上支撐件12和下支撐件22均為支撐網,外部空氣流經支撐網的縫隙處進入口罩,使用者呼出的氣體也從支撐網的縫隙處流出,這樣可使空氣流通順暢,提高使用者舒適度。
上支撐件12和下支撐件22可以均包括三個或者其他數量的多個支撐桿,優選地,上支撐件12和下支撐件22均包括三個支撐桿。
圖7為圖6所示的下支架的左視圖,如圖6和圖7所示,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地,下支撐件22包括第一下支撐桿221、第二下支撐桿222以及第三下支撐桿223;第一下支撐桿221的一端、第二下支撐桿222的一端均與第三下支撐桿223的一端連接;第一下支撐桿221的另一端、第二下支撐桿222的另一端與第三下支撐桿223的另一端分別與下支撐框21的一個彎折處連接;第一下支撐桿221、第二下支撐桿222和第三下支撐桿223的連接處向靠近上支撐框11的方向凸出于下支撐框21。
本實施例中,第一下支撐桿221、第二下支撐桿222和第三下支撐桿223的連接處朝上支撐框11的方向凸出與下支撐框21,也即,下支撐件22遠離上支架1的一面為內凹面,另一面為外凸面,外凸面可將口罩朝向上支撐框11的方向支撐,從而可將口罩充分展開。同時,下支撐件22的內凹面形成的內凹空間可容納使用者的鼻部和嘴唇部,不會使得鼻部和嘴唇部與下支撐件22接觸,阻礙使用者呼吸和說話。
另外,將下支撐件22設置為三個支撐桿,三個支撐桿之間為間隔,外部空氣通過口罩后再經過三個支撐桿之間的間隔進入人體鼻腔,或者使用者呼出的空氣從三個支撐桿之間的間隔再經過口罩流出。由于支撐件為桿狀,支撐件上的間隔比較大,避免支撐件阻礙空氣流通,從而可使得空氣流通更加順暢,進一步提高使用者舒適度。
其中,第一下支撐桿221、第二下支撐桿222以及第三下支撐桿223的形狀可以為多種,例如直線形,弧形或者曲線形等等。
第一下支撐桿221、第二下支撐桿222以及第三下支撐桿223的材質可以為透明塑料,第一下支撐桿221、第二下支撐桿222以及第三下支撐桿223與下支撐框21一體式連接,增強連接強度,延長使用壽命。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支撐裝置中上支架的主視圖;圖3為圖2所示的上支架的左視圖;圖4為圖2所示的上支架的軸測圖;如圖2至圖4所示,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地,上支撐件12包括第一上支撐桿121、第二上支撐桿122以及第三上支撐桿123;第一上支撐桿121的一端、第二上支撐桿122的一端均與第三上支撐桿123的一端連接;第一上支撐桿121的另一端、第二上支撐桿122的另一端與第三上支撐桿123的另一端分別與上支撐框11的一個彎折處連接;第一上支撐桿121、第二上支撐桿122和第三上支撐桿123的連接處向遠離下支撐框21的方向凸出于上支撐框11。
本實施例中,第一上支撐桿121、第二上支撐桿122和第三上支撐桿123的連接處朝遠離下支撐框21的方向凸出與上支撐框11,也即,上支撐件12靠近下支架2的一面為內凹面,另一面為外凸面。而下支撐件22遠離上支架1的一面為內凹面,另一面為外凸面。也即,下支撐件22與上支撐件12向同一方向凸出。口罩位于上支撐件12和下支撐件22之間,這樣可使得上支撐件12與下支撐件22與口罩緊密貼合,使得口罩受力對稱平衡。同時,也減小了上支架1和下支架2占用的空間,方便使用者攜帶。
另外,將上支撐件12設置為三個支撐桿,三個支撐桿之間為間隔,外部空氣經過三個支撐桿之間的間隔后再經過口罩然后進入人體鼻腔,或者使用者呼出的空氣從三個支撐桿之間的間隔再經過口罩流出。由于支撐件為桿狀,三個支撐桿之間的間隔比較大,也即上支撐件12上的縫隙比較大,避免上支撐件12阻礙空氣流通,從而可使得空氣流通更加順暢,進一步提高使用者舒適度。
優選地,第一上支撐桿121、第二上支撐桿122、第三上支撐桿123與第一下支撐桿221、第二下支撐桿222、第三支撐桿一一對應設置。這樣可使口罩受力對稱平衡,提高口罩的穩固性。
如圖6所示,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地,下支撐件22還包括兩個呈銳角設置的第四下支撐桿224;兩個第四下支撐桿224的一端均與第三下支撐桿223的一端連接,兩個第四下支撐桿224的另一端與下支撐框21連接。
本實施例中,第三下支撐桿223的一端與第一下支撐桿221、第二下支撐桿222連接,第三下支撐桿223的另一端與兩個第四下支撐桿224連接。也即,第三下支撐桿223通過兩個第三下支撐桿223與下支撐框21連接,兩個第四下支撐桿224呈銳角設置,由于鼻部位置較高,通過兩個第四下支撐桿224將第三下支撐桿223與下支撐框21連接,從而使得使用者的鼻部位于兩個第四下支撐桿224之間的間隔處,不會將使用者的鼻部與下支撐件22接觸,提高使用者的舒適度。
進一步地,第一上支撐桿121與上支撐框11的連接處的寬度大于第一上支撐桿121的寬度。第二上支撐桿122與上支撐框11的連接處的寬度大于第二上支撐桿122的寬度。第一上支撐桿121、第二上支撐桿122和第三上支撐桿123的連接處的寬度均大于第一上支撐桿121、第二上支撐桿122和第三上支撐桿123的寬度。第三支撐桿123與第四支撐桿124的連接處的寬度大與第三支撐桿123和第四支撐桿124的寬度。這樣設置可增強第一上支撐桿121、第二上支撐桿122與上支撐框11的連接強度,增強第三上支撐桿123和第四上支撐桿124的連接強度,從而以最少的支撐桿數量,實現最大的承載力。
進一步地,第一下支撐桿221與下支撐框21的連接處的寬度大于第一下支撐桿221的寬度。第二下支撐桿222與下支撐框21的連接處的寬度大于第二下支撐桿222的寬度。第一下支撐桿221、第二下支撐桿222和第三下支撐桿223的連接處的寬度均大于第一下支撐桿221、第二下支撐桿222和第三下支撐桿223的寬度。第三支撐桿223與第四支撐桿224的連接處的寬度大與第三支撐桿223和第四支撐桿224的寬度。這樣設置可增強第一下支撐桿221、第二下支撐桿222與下支撐框21的連接強度,增強第三下支撐桿223和第四下支撐桿224的連接強度,從而以最少的支撐桿數量,實現最大的承載力。這樣可使上下支撐桿結合更加緊密,同時有效減輕自重,更加美觀。
其中,上支撐件12還可包括兩個呈銳角設置的第四上支撐桿124,兩個第四上支撐桿124的一端均與第三上支撐桿123的一端連接,兩個第四上支撐桿124的另一端與上支撐框11連接。優選地,兩個第四上支撐桿124和兩個第四下支撐桿224一一對應設置,這樣可使得口罩受力對稱平衡,口罩在上支架1和下支架2之間較為穩定。
另外,第四上支撐桿124的存在,使得第三上支撐桿123在與第一上支撐桿121和第二上支撐桿122的連接節點上有更強的結構穩定性,第四下支撐桿224的存在,使得第三下支撐桿223在與第一下支撐桿221和第二下支撐桿222的連接節點上有更強的結構穩定性,從而能夠抵御更大的受力。
如圖7所示,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第一下支撐桿221、第二下支撐桿222和第四下支撐桿224均呈弧形,且第一下支撐桿221、第二下支撐桿222和第四下支撐桿224均朝靠近上支撐框11的方向彎曲。
本實施例中,第一下支撐桿221、第二下支撐桿222和第四下支撐桿224均朝靠近上支撐框11的方向彎曲,也即,第一下支撐桿221、第二下支撐桿222和第四下支撐桿224朝外支撐起口罩,從而將口罩充分地支撐開。
進一步地,第一上支撐桿121、第二上支撐桿122和第四上支撐桿124均呈弧形,且第一上支撐桿121、第二上支撐桿122和第四上支撐桿124均朝遠離上支撐框11的方向彎曲。此時,第一上支撐桿121、第二上支撐桿122、第四上支撐桿124與第一下支撐桿221、第二下支撐桿222、第四下支撐桿224彎曲方向一致,可更加穩固地支撐口罩。
圖5為圖2所示的上支架的另一結構示意圖,如圖5和圖6所示,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地,上支撐框11上,沿上支撐框11的周向,設置有環形固定凸起15;下支撐框21上,沿下支撐框21的周向,設置有與環形固定凸起15配合的環形固定凹槽24;環形固定凸起15與環形固定凹槽24之間用于設置口罩的邊沿。
本實施例中,使用者先將口罩放置在下支架2上,然后將環形固定凸起15卡在環形固定凹槽24內,口罩的邊沿卡在固定凹槽內,從而將口罩固定。使用者可將上支架1與下支架2拆開,更換口罩,方便使用。
優選地,環形固定凹槽24的截面形狀為弧形,口罩的邊沿設置在環形固定凹槽24內可被環形固定凸起15壓成弧形翹起來,從而提高對口罩的固定效果。
進一步地,可在上支撐框11上靠近下支撐框21的一面設置上凹槽,在下支撐框21遠離上支撐框11的一面設置下凹槽,也即,上凹槽和下凹槽的開口方向一致,口罩可固定在上凹槽內,達到密封的效果。
如圖2和圖6所示,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下支撐框21的三條邊上均設置有一個卡合凸起23;上支撐框11的三條邊上均設置有一個與卡合凸起23相配合的卡合孔13。
本實施例中,三個卡合凸起23分別設置在下支撐框21的三條邊上,三個卡合凸起23形成三角形,該三角形與下支撐框21的三角形形成反三角,也即,卡合凸起23的三角形的三個頂點分別在下支撐框21的三角形的三條邊上。同理,三個卡和孔形成的三角形也與上支撐框11的三角形形成反三角。當使用者將三個卡合凸起23分別卡合在一個卡合孔13內孔,上支撐框11和下支撐框21的三條邊被固定,這樣可提高上支架1和下支架2對口罩的支撐力,提高支撐效果。
進一步地,還可在上支撐框11的兩條邊上分別設置穿孔14,使用者可將綁帶穿設在兩個穿孔14內,然后將綁帶繞過頭部并固定綁帶的兩端,從而將上支架1和下支架2固定在人體臉部。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下支撐框21遠離上支撐框11的一側設置有環形密封件。
本實施例中,在下支撐框21上設置環形密封件,使用者將下支撐框21覆蓋在人體臉部時,下支撐框21與人體臉部之間有環形密封件,環形密封件可將下支撐框21與人體臉部之間的縫隙填充,從而起到密封作用,避免外部空氣從下支撐框21與人體臉部之間的縫隙進入人體鼻腔,提高過濾效果。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口罩,口罩包括口罩本體以及如上所述的用于口罩的支撐裝置;上支架1與下支架2之間設置口罩本體,以支撐口罩本體。
進一步地,口罩本體包括過濾部、防護裝置和固定裝置;固定部設置在上支架1與下支架2之間;防護裝置設置在上支架1上,固定裝置與防護裝置固定連接,用于將下支架2固定在人體臉部。
其中,防護裝置包括防護板,固定裝置包括固定布。過濾部固定在上支架1和下支架2之間,防護板的一面固定在上支架1遠離下支架2的一側,固定布與防護板固定連接。使用者將固定布的兩端均繞在頭部后側,然后將兩端固定,從而將過濾部固定在人體臉部。
進一步地,固定布內設置有安裝腔,在與安裝腔對應的位置設置安裝豁口。使用者將防護板通過安裝豁口安裝在安裝腔內,然后將固定布固定在人體臉部。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地,沿固定布的長度方向,安裝腔設置在固定布的中部。
本實施例中,將安裝腔設置在固定布的中部,這樣可使防護板固定在固定布的中部,固定布與防護板連接后,固定布的兩端對稱,方便使用者將固定布的兩端固定。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