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生物紅硒的制備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生物藥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生物紅硒的制備工藝。
背景技術:
硒元素是瑞典化學家Bezeliu1817年發現并予以命名。1957年Schwarz和Foltz首先證明硒是動物和人體必需微量元素。80年代我國醫學家最早應用補硒防治克山病,大骨節病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果。大量的工作證實硒具有廣泛生物學作用,缺硒會引起一系列疾病癌癥、艾滋病、心血管疾病、肝臟和胰臟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貧血、克山病等。
硒所呈現出的一系列生化效應與其濃度密切相關,在硒的抗癌作用中需要較高濃度,硒化物毒性使得有效作用濃度范圍極窄。從而使硒的利用受到較大局限,致力開發高效、低毒的硒源是研究中的一個課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方案在于提供一種具有很高藥理活性,又不具有硒的毒性,能治療多種疾病,安全有效的生物紅硒制備工藝。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可依如下方式實現在哺乳動物體內硒功能主要是通過各種硒酶和硒蛋白(Selenoproteins)實現。體內的硒主要以硒代半胱氨酸(Se-Cys)與蛋白組成。金屬硫蛋白的排列CYS-X-CYS,半胱氨酸-其他氨基酸-半胱氨酸,令人驚奇的是半胱氨酸的位置以及近旁的絲氨酸和堿性氨基酸位置,從微生物到人的進化過程中全無改變的保存下來。這種相似性提示由微生物產出菌硒的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性,要優于其他人工合成的硒化合物。
通過大量自然選擇及純培養,分離得到可以利用化學能的噬纖維菌(噬胞)屬(Cytophaga)的短桿菌,對硒元素具有特殊選擇吸收、利用能力,稱為嗜硒的ZM短桿菌。對硒承受力為耐受硒量較大的酵母菌的兩千倍以上。
嗜硒的ZM短桿菌,菌體長1~2μm,運動方式滑動,菌落平薄有光澤,邊緣不整齊,半透明,格蘭氏染色陰性,對抗菌素敏感性差別很大,無抑菌作用,能分解瓊脂及利用纖維素。吸收硒后菌體變紅、縮小,視為變異的菌種。
本發明的制備工藝可按如下順序依次進行(A)菌液制備;將嗜硒ZM菌接種于1.5%蛋白胨液體培養基中,于37℃培養24小時,備用。
(B)生物紅硒的制備;按下列順序依次進行1)于1~5%蛋白胨液體培養基50ml~1000ml中,分別加入上述菌液、4~5%的亞硒酸鈉溶液1ml~10ml,在24℃~40℃環境下培養,發酵液由淺黃色變為紅色,顯微鏡下可見紅色ZM菌滑動;2)經濃縮處理可得到(20mg~50mg)/ml(以Na2SeO35H2O計)的紅色菌硒。
所述A項菌液制備中蛋白胨液體培養基中含有0.1%磷酸氫二鉀K2HPO43H2O。
生物硒作為主藥用于抗腫瘤的劑量,具有很高的藥理活性,而不具有硒的毒性。該藥在配以某些生命成份調整多種酶活性,改變肌體內環境,用生物化學或植物化學方法制成復方制劑,口服給藥,用于多種癌癥治療、并將在預防及保健事業發揮重要作用。該藥可顯著提高肌體免疫力,增加食欲,改善睡眠,增強體力,調節精神,消除抑郁,提高生活質量。對癌細胞作用逆轉為正常細胞,阻斷復發轉移,加速其凋亡。
美國科學院FNB提出成人硒的需要量為50~200μg/d,硒攝入量超過0.1~0.2mg/kg/d始有中毒現象。硒抗癌作用需要較高硒濃度,才能充分發揮療效。市售硒制劑用于癌癥預防和治療劑量(以Se計)硒酵母片 200μg/d,900~1200μg/d(0.9~1.2mg/d)硒卡拉膠 4000μg/d(4mg/d)生物紅硒 2000~2500μg/d(2~2.5mg/d)
圖1為本發明生物紅硒紅外光譜圖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一種生物紅硒的制備工藝可按如下順序依次進行(A)菌液制備;將嗜硒ZM菌接種于1.5%蛋白胨液體培養基中,于37℃培養24小時,備用。
(B)硒的制備;按下列順序依次進行1)于1%蛋白胨液體培養基50ml中,分別加入上述菌液、4%的亞硒酸鈉溶液1ml,在24℃環境下培養,發酵液由淺黃色變為紅色,顯微鏡下可見紅色ZM菌滑動;2)經濃縮處理可得到20mg/ml(以Na2SeO35H2O計)的紅色菌硒。
所述A項菌液制備中蛋白胨液體培養基中含有0.1%磷酸氫二鉀K2HPO43H2O。
實施例2本發明的制備工藝,其特點是按如下順序依次進行(A)菌液制備;將嗜硒ZM菌接種于1.5%蛋白胨液體培養基中,于37℃培養24小時,備用。
(B)生物紅硒的制備;按下列順序依次進行1)于1~2%蛋白胨液體培養基1000ml中,分別加入上述菌液、5%的亞硒酸鈉溶液10ml,在40℃環境下培養,發酵液由淺黃色變為紅色,顯微鏡下可見紅色ZM菌滑動;2)經濃縮處理可得到50mg/ml(以Na2SeO35H2O計)的紅色菌硒。
所述A項菌液制備中蛋白胨液體培養基中含有0.1%磷酸氫二鉀K2HPO43H2O。
以生物硒作為主藥制成的復方制劑(長壽飲)治療腫瘤的療效(1)單獨使用手術患者(包括淋巴轉移1/2),如及時給藥(手術后一、二月內)可阻斷轉移、復發,可達痊愈(五年以上生存)。無手術機會晚期患者,用藥2~3月,可見腫瘤不同程度穩定、縮小、消失。帶瘤生存或部分治愈(三年以上生存者不鮮見)。
(2)聯合用藥與放化療聯合使用,可減輕對骨髓粒系的毒性反應,腎毒性,胃腸反應等,增加肌體對放化療的耐受性,提高療效。
本品為廣譜抗癌藥,未發現不良反應和耐藥性。
權利要求
1.一種生物紅硒的制備工藝,其特征在于按如下順序依次進行(A)菌液制備;將嗜硒ZM菌接種于1.5%蛋白胨液體培養基中,于37℃培養24小時,備用。(B)生物紅硒的制備;按下列順序依次進行1)于1~5%蛋白胨液體培養基50ml~1000ml中,分別加入上述菌液、4~5%的亞硒酸鈉溶液1ml~10ml,在24℃~40℃環境下培養,發酵液由淺黃色變為紅色,顯微鏡下可見紅色ZM菌滑動;2)經濃縮處理可得到(20mg~50mg)/ml(以Na2SeO35H2O計)的紅色菌硒。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紅硒的制備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A項菌液制備中蛋白胨液體培養基中含有0.1%磷酸氫二鉀K2HPO43H2O。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生物藥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生物紅硒的制備工藝,其特征在于按如下順序依次進行(A)菌液制備;將嗜硒ZM菌接種于1.5%蛋白胨液體培養基中,于37℃培養24小時,備用。(B)生物紅硒的制備;按下列順序依次進行1)于1~5%蛋白胨液體培養基50ml~l000ml中,分別加入上述菌液、4~5%的亞硒酸鈉溶液lml~10ml,在24℃~40℃環境下培養,發酵液由淺黃色變為紅色,顯微鏡下可見紅色ZM菌滑動;2)經濃縮處理可得到(20mg~50mg)/ml(以Na
文檔編號A61K35/66GK1607254SQ200310104839
公開日2005年4月20日 申請日期2003年10月15日 優先權日2003年10月15日
發明者張敏, 劉曉濤 申請人: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