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原發性肝癌的亞砷酸注射液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亞砷酸注射液及其制備方法,該亞砷酸注射可以治療原發性肝癌,尤其是原發性肝癌中晚期。
背景技術:
砷化合物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物質,其作為藥物應用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其中,人們非常熟悉的一種砷化合物—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是一種劇毒物質,但藥理濃度的三氧化二砷對白血病和惡性腫瘤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經研究發現,三氧化二砷主要通過抑制細胞生長和腫瘤新生血管形成、誘導細胞部分分化和誘導細胞調亡等發揮抗腫瘤作用的。中國雜志《癌癥》2002.21(12)1368-1389《三氧化二砷作用機制研究進展》(作者馮春瓊、馬文麗和鄭文嶺)、《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202.4 Vol.11 No.4文章編號為1005-6947(2002)04-0236-03的《三氧化二砷的抗腫瘤作用機制》(作者 陳俊強 李紹森)和中國雜志《天津藥學》2002年4月第14卷第2期文章編號為1006-5687(2002)02-0003-03的《三氧化二砷誘導實體瘤細胞調亡的研究進展》對上述機理做了清楚、詳細地描述。
肝癌,包括原發性肝癌和繼發性肝癌(轉移性肝癌)。原發性肝癌(以下簡稱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由于起病隱匿,確診時已多屬中晚期,治療效果較差,預后惡劣,是一種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健康的疾病。臨床上主要通過檢測甲胎蛋白(AFP)來診斷肝癌,當AFP>400μg/L持續4周,通常可診斷為肝癌。我國通用的肝癌臨床分期方法是,根據肝癌的臨床表現分為三期,即I期,無明確的肝癌癥狀與體征者;II期介于I期和III期之間者;III期,有黃疸、腹水、遠處轉移或惡液質之一者。I期肝癌即早期肝癌,大多能手術切除,而且預后較好。II期肝癌即中期肝癌,III期肝癌即晚期肝癌,兩者沒有手術切除的指征,預后也明顯較差。對肝癌的綜合治療主要分為兩種其一是已手術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這是目前的首選方案。此種方法主要適用于治療早期肝癌。但是能作手術切除的只是少數,對于不能通過手術切除肝癌的中、晚期肝癌患者,采用非手術療法的綜合治療,如以栓塞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以局部酒精注射療法為主的綜合治療、以放射為主的綜合治療和以中藥為主的綜合治療。放療和化療的毒副作用很大,對患者的其他器官損傷較重;酒精注射和中藥分別適用于不同情況的肝癌患者。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治療原發性肝癌,尤其是原發性晚期肝癌的特效藥物。
專利號為95108768.1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抗白血病、肝癌和淋巴瘤的注射液,該注射液是將三氧化二砷1-10克和氯化鈉8克溶于1000毫升注射用水中,煮沸、過濾、滅菌而成。但是其所公開的注射液對治療肝癌的公開很泛泛、簡單,僅僅公開了該注射液可以用于治療肝癌,對于原發性肝癌,尤其是中晚期原發性肝癌的治療詳細情況,如使用方法、療效等,該專利并沒有公開。
申請號為98813016.5的中國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三氧化二砷制劑的制備方法和其用于治療白血病、淋巴瘤和硬質腫瘤的方法。所述制備方法是將高純度的固態三氧化二砷溶解在pH>12的水溶液中,然后用鹽酸回滴至pH為8-8.5,過濾、滅菌、封裝而成。該專利也僅公開了其所申請保護的氧化二砷制劑可以治療硬質腫瘤中的一種一肝癌,同樣,此申請也完全沒有公開該制劑治療對于原發性肝癌,尤其是中晚期原發性肝癌的治療詳細情況。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出一種亞砷酸的注射液及其制備方法,該注射液用于治療原發性肝癌,尤其是原發性肝癌中晚期。
本發明的主要構思是基于現有技術,改進亞砷酸注射液的制備工藝,提出一種新的制備方法,制成一種新的亞砷酸注射液;本發明人通過大量的工作發現該注射液對于原發性肝癌,尤其是中晚期原發性肝癌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下面進一步詳細描述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稱取10-8000,優選100-2000重量份三氧化二砷,加入到反應器中,然后加入質量為三氧化二砷質量100-500倍的注射用水,加熱煮沸,用NaOH溶液調pH值為8-12,使三氧化二砷完全溶解,然后用鹽酸調pH值為3-6,冷卻至室溫,然后加入注射用水至三氧化二砷重量濃度為10/1000000-8/1000,優選100/1000000-2/1000,再用NaOH溶液和鹽酸溶液調pH值為4.5-6.5,罐封,滅菌,即得亞砷酸注射液。生產大容量注射液時,也可以在調pH值為4.5-6.5后,加入等滲物質,如0.9%重量的氯化鈉溶液或5%重量的葡萄糖溶液,等滲物質的重量占藥液總量的0.8-1.0%,再罐封、滅菌,可以防止使用時產生溶血。
所述三氧化二砷為高純物質,優選其純度高于99.9%。
使用時,根據需要量,將該注射液加入到等滲溶液,如0.9%氯化鈉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中,給患者靜脈滴注或肌肉注射。
本發明中,通過調節pH值8-12,提高三氧化二砷的溶解性,再調節pH值為3-6后稀釋,使得溶質仍以亞砷酸形式存在,從而不會產生三氧化二砷沉淀,最后調節溶液pH值為4.5-6.5,使有效成分三氧化二砷以亞砷酸的形式穩定存在,避免了酸度過高導致的影響注射液的藥用效果問題,發明人通過大量試驗證明上述條件所達到效果最好;而且通過調節pH值,使發應體系穩定,容易調控,從而提高生產效率。本發明人通過試驗得到如下結果,使用專利號為95108768.1公開的方法制備三氧化二砷注射液,制備過程平均需時間8小時左右,而使用本發明方法僅需4小時左右。可見,本發明提出的制備方法,能縮短生產周期,使生產效率提高1倍。
本發明人通過大量臨床工作發現本注射液對原發性肝癌,尤其是原發性肝癌中晚期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本發明的亞砷酸注射液在南京八一醫院全軍腫瘤中心、黑龍江省腫瘤醫院和大連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地做了臨床試驗,結果如下一、觀察和評價亞砷酸注射液治療原發性肝癌的近期療效和不良反應1.試驗單位南京八一醫院全軍腫瘤中心2.試驗方法選擇23例中晚期原發性肝癌患者,僅使用本發明提出的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療,取7-8mg/m2(體表面,下同)該注射液,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液500mL,靜脈滴注3-4小時,1次/天,連續治療14天,間歇7-14天,為一個周期。聯系治療2個周期后進行評價,對于病情完全緩解、部分緩解、微效和無變化的患者繼續治療,直到病人不能耐受或病情進展,對于治療過程中病情進展可以停藥。
3.病例選擇入選標準(1)病理組織學或細胞學檢查證實為原發性肝癌患者;對未取得病理學依據者,需有影像學+AFP檢查,符合全國統一的臨床診斷標準;(2)無法手術的原發性肝癌病人
(3)對可觀察病灶或轉移灶未進行化療(包括肝動脈介入)和放療的病人;(4)有可測量和可評價的客觀觀察指標;(5)年齡在18歲-65歲;(6)KPS(按醫學統計,下同)評分≥50分;(7)預計生存期≥3個月;(8)治療前心功能、肝功、腎功和血象基本正常;(9)獲得患者知情同意;(10)有隨訪可能。
排除標準(1)妊娠及哺乳婦女;(2)對砷制劑過敏者;(3)一月內做過其他抗腫瘤治療的病人;(4)心、肝、腎功能不全;(5)嚴重皮膚病患者;(6)合并腦轉移;(7)有腹水的病人;(8)嚴重的中樞和外周神經患者。
評價時剔除病例的標準(1)未按入選標準繼研究方案入組及完成治療者;(2)同時合并有肝動脈灌注栓塞化療或放療者;(3)因嚴重毒副反應不能完成治療,中途死亡或病人拒絕治療者。
4.療效評價標準(1)客觀療效按照WHO實體瘤近期客觀療效評定標準(1981年),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微效(MR)、無變化(NC)和進展(PD)。
(2)生活質量根據Karnofsky(KPS)評分評估,以治療后較治療前增加≥10分者為改善,減少≥10分者為下降,變化≤10分者為穩定。
5.毒副反應評價按照WHO和NCI抗癌藥急性和亞急性毒性表現及其分級標準(1981年)進行觀察記錄和判定。
6.一般資料本組均為住院患者。入組23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5例,年齡29歲-68歲,中位年齡57歲。9例根據病理組織學和/或細胞學診斷依據確診為原發性肝細胞性肝癌,14例通過臨床病史、AFP和CT等影像學檢查符合國內統一規定的臨床診斷標準。入組時按國內統一的臨床分期II期13例,III期10例,其中合并肺轉移5例,伴有其他部位轉移的(骨骼和皮下軟組織轉移)1例;異體肝移植后復發和肺轉移1例。
7.觀察項目(1)入選前詳細采集記錄病史、體重、身高、體表面積(2)治療前后,檢查胸及正側位片,腹部(必要時胸部)CT、B超、心電圖;(3)實驗室檢查血象、肝腎功能;腫瘤標記物CEA、AFP等;(4)詳細記錄并填寫“病例報告表”;(5)評價近期療效并記錄開始治療至病變進展時間(TTP)。
8.試驗結果(1)療效入組23例,未完成治療出組2例,可評價的為21例其中,完成1周期治療者3例,≥2周期18例,包括2周期12例,3周期4例,5周期1例,6周期1例,平均給藥2.38周期。
治療后評價,21例中PR 2例,MR I例,NC 13例,PD 5例,客觀有效率(CR+PR)9.5%,病人獲益率(CR+PR+NC)76.2%。
出組的2例,1例在用藥的第8天,病情明顯進展,患者拒絕繼續使用;1例因用藥4天后出現進行性尿少而停用。
(2)生活質量和癥狀改善從KPS評分來看,治療后上升20分者1例,10分者3例,無變化者15例,下降10分者1例,20分者1例,生活質量下降率僅9.5%。
治療后大多數患者的主要癥狀明顯改善。合并肝區和腰背部疼痛者13例,治療后6例疼痛改善(46.2%),其中顯著減輕4例,疼痛完全緩解2例;另有4例癌性發熱治療后發熱消退,1例呃逆消失,1例盜汗明顯減輕。
(3)毒副反應進行毒副反應評價的有23例,主要表現為胃腸道反應,其中惡心6例(26.1%),嘔吐1例(4.3%),食欲不振9例(39.1%),腹脹5例(21.7%);其次是血液學毒性,其中血紅蛋白降低7例(30.4%),白細胞減少6例(26.1%),血小板減少5例(21.7%);肝功能異常的有8例(34.8%)。上述毒副反應大多為I~II度,經對癥處理后均能消失或好轉,不影響繼續用藥,且停藥后均為可逆。全組無治療相關性死亡。詳見下表。
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療原發性肝癌的毒副反應
二、觀察和評價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療原發性肝癌的近期療效和不良反應1.試驗單位黑龍江省腫瘤醫院2.試驗方法同上3.病例選擇同上4.療效評價標準同上5.毒副反應評價同上6.一般資料21例均為住院患者,男18例,女3例,男∶女為6∶1,年齡37-66歲,中位年齡54歲。21例中1例經組織細胞學確診,余20例均經影像學和AFP確診為原發性肝癌。這21例均為初治患者,其中II期13例(61.9%),III期8例(38.1%)。
7.觀察項目同上8.試驗結果(1)客觀療效21例中1例男患因治療不足兩周期不能進行療效評價。可評價療效的20例中PR 2例(10%),NC 12例(60%),PD6例(30%)。有效率10%,獲益率(PR+NC)為70%(14/20)。
(2)生活質量和臨床癥狀改善KPS觀察表明治療后積分上升>10分的3例,改善率15%,其中2例KPS上升>20分,穩定的15例,穩定率75%,下降2例,>10分和>20分各1例,生活質量下降率為10%,右季肋及腰背痛治療前為16例,治療后12例減輕(75%),其中3例疼痛完全緩解(18.8%)。
(3)毒副反應臨床觀察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毒副反應輕,主要為消化道(惡心或食欲不振),其次為肝功能改變、皮膚干燥。較少見的為頭痛、藥物熱等(見下表)。
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使用本發明提出的注射液對中晚期原發性肝癌患者治療,可以有效穩定病情、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并能顯著減輕肝區和腰背部疼痛,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而且該藥毒副反應較輕且可逆,病人易接受。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
稱取1000mg純度為99.99%的三氧化二砷,加入到反應器中,加入質量為三氧化二砷質量300倍的注射用水,加熱煮沸,用NaOH溶液調pH值為11,使三氧化二砷完全溶解,用鹽酸調pH值為4,冷卻至室溫,然后加入注射用水至三氧化二砷重量濃度為1/1000,再用NaOH溶液和鹽酸溶液調pH值為5.5,然后加入0.9%重量的氯化鈉溶液8.5g,罐封,滅菌,即得亞砷酸注射液。
實施例2稱取10mg純度為99.99%的三氧化二砷,加入到反應器中,加入質量為三氧化二砷質量400倍的注射用水,加熱煮沸,用NaOH溶液調pH值為10,使三氧化二砷完全溶解,用鹽酸調pH值為5,冷卻至室溫,然后加入注射用水至三氧化二砷重量濃度為100/1000000,再用NaOH溶液和鹽酸溶液調pH值為6,罐封,滅菌,即得亞砷酸注射液。
實施例3稱取5000mg純度為99.99%的三氧化二砷,加入到反應器中,加入質量為三氧化二砷質量200倍的注射用水,加熱煮沸,用NaOH溶液調pH值為9,使三氧化二砷完全溶解,用鹽酸調pH值為3,冷卻至室溫,然后加入注射用水至三氧化二砷重量濃度為5/1000,再用NaOH溶液和鹽酸溶液調pH值為5,然后加入5%重量的葡萄糖溶液9.5g,罐封,滅菌,即得亞砷酸注射液。
典型病例韓××,男,35歲,因右上腹不適伴有干咳半月左右,于2000年12月12日在南京八一醫院就診。影像學檢查CT提示肝右葉占位,胸片示雙下肺多發占位,結合HBsAg陽性、AFP>400μg/L,診斷為原發性肝癌III期。2000年12月15日入組,2000年12月26日起試予本發明亞砷酸注射液治療20天(總量280mg),過程順利,患者治療中僅有輕度盜汗,治療后白細胞工度下降,沒有其他不適。治療前CT示肝占位8.3cm×5.7cm,治療后復查為5.3cm×4.1cm,較前縮小54.1%,病情得到部分緩解,一月后復查病灶為4.6cm×3.9cm,仍處于緩解狀態中。后患者未按時來院繼續治療,自行在外院改用健擇和PDD方案化療,病情反而進展,2001年5月初再次入院時已有大量腹水,經積極治療無效,2001年5月26死于肝癌肝功能衰竭。
王××,男,64歲,因右上腹隱痛不適半月余,于1998年10月28日CT檢查發現肝右葉巨塊型占位,HBsAg陽性,AFP<20μg/L,經過細針肝穿刺細胞學檢查,確診為原發性肝細胞癌II期。同年11月6日至12月23日二次介入治療,因出現較嚴重的栓塞后綜合征而改用嘧福祿聯合華蟾素治療,病情緩慢進展。1999年3月4日復查CT示肝右葉病灶15cm×13cm,患者右上腹疼痛明顯、納差、乏力伴皮膚發黑,不愿意繼續化療,于1999年3月12日應用本發明亞砷酸注射液治療一周期,過程順利,用藥后腹痛、乏力癥狀和皮膚發黑明顯減輕,食欲好轉。1999年4月15日又予第2周期治療,治療后復查CT示肝右葉病灶11.0cm×8.5cm,計算肝臟病灶較用藥前縮小52.1%,病情得到部分緩解。患者右上腹痛消失,KPS評分由治療前的70分上升為90分。第3周期用藥結束后再次復查CT示肝右葉病灶9.5cm×8.6cm,仍處于部分緩解狀態中。2002年1月病情反復,改用低劑量5-Fu持續靜脈注射無效,于2002年2月17日死亡。確診后已生存4年4月。
于××,男,66歲,2001年10月15日入黑龍江省腫瘤醫院。該患上腹部疼痛3個月,經多方治療無效,最后經CT確診為原發性肝癌,病灶大小約為44.0×54.7mm2,AFP值正常,患者體力下降,消瘦。于2001年10月19日開始應用本發明亞砷酸注射液治療,10mg一次靜脈點滴,連用31天,總劑量310mg,治療過程較為順利,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僅白細胞輕度下降,但癥狀逐漸緩解,腹痛減輕,食欲漸增。治療后上腹痛基本消失,復查CT,病灶縮小為25.7×29.1mm2,病情得到部分緩解。2001年12月20門患者經復查,病灶大小無變化,無不良反應。該患者至今存活。
楊××,男,65歲,2000年8月15日經MPI和CT確診為原發性肝癌,肝尾葉病灶4.5cm×6.5cm,腹脹嚴重、發力,KPS評分80,分別于2000年10月12日至2000年11月9日和2000年11月23日至2000年12月21日使用本發明亞砷酸注射液靜脈滴注治療,每次10mg,每日一次,總劑量均為280mg。治療后,病灶為2.2cm×2.2cm,輕微腹脹、乏力,KPS評分80,不良反應有輕微的胃腸道反應、末梢神經炎和皮膚改變。病情緩解6個月。該患者于2001年7月10日再次入院,腫瘤發生肝內轉移,2個月后死亡。
王××,男64歲,1997年10月經CT和細胞學檢測診斷為原發性肝癌,肝占位15cm×13cm,無力、消瘦,右上腹隱痛不適KPS評分70,分別于1999年3月12日-1999年3月31日和1999年4月15曰-1999年5月5日,使用本發明亞砷酸注射液靜脈滴注治療,每次15mg,每日一次,總劑量分別為300mg和315mg。治療后肝占位11.0cm×8.5cm,右上腹隱痛不適基本消失,不良反應為血紅細胞、血小板和肝功能有II級變化,KPS評分90,病情得到部分緩解。治療后存活2年10個月。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原發性肝癌的亞砷酸注射液,其特征在于,該注射液含有亞砷酸水溶液,其中的亞砷酸含量折合成三氧化二砷重量占注射液總重量的10/1000000-8/1000,并且該注射液的pH值為4.5-6.5。
2.如權利要求1的亞砷酸注射液,其特征在于,亞砷酸含量折合成三氧化二砷重量占注射液總重量的100/1000000-2/1000。
3.一種如權利要求1亞砷酸注射液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稱取10-8000重量份三氧化二砷,加入到反應器中,加入質量為三氧化二砷100-500倍的注射用水,加熱煮沸,用NaOH溶液調pH值為8-12,使三氧化二砷完全溶解,用鹽酸調pH值為3-6,冷卻至室溫,然后加入注射用水至三氧化二砷重量濃度為10/1000000-8/1000,再用NaOH溶液和鹽酸溶液調pH值為4.5-6.5,罐封,滅菌,即得亞砷酸注射液。
4.如權利要求3的亞砷酸注射液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NaOH溶液和鹽酸溶液調pH值為4.5-6.5后,加入等滲物質,其重量為藥液總重量的0.8-1.0%,然后罐封,滅菌。
5.如權利要求4的亞砷酸注射液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等滲物質為0.9%重量的氯化鈉溶液或5%重量的葡萄糖溶液。
6.如權利要求1的亞砷酸注射液在制備治療原發性肝癌的藥物中的應用。
7.如權利要求1的亞砷酸注射液在制備治療中晚期原發性肝癌的藥物中的應用。
全文摘要
本申請公開了一種治療原發性肝癌,尤其是中晚期原發性肝癌的亞砷酸注射液及其制備方法,稱取10-8000重量份三氧化二砷,加入到反應器中,加入質量為三氧化二砷質量100-500倍的注射用水,加熱煮沸,用NaOH溶液調pH值為8-12,使三氧化二砷完全溶解,用鹽酸調pH值為3-6,冷卻至室溫,然后加入注射用水至三氧化二砷重量濃度為10/1000000-8/1000,再用NaOH溶液和鹽酸溶液調pH值為4.5-6.5,然后加入等滲物質,罐封,滅菌,即得亞砷酸注射液。
文檔編號A61K33/36GK1698650SQ20041004270
公開日2005年11月23日 申請日期2004年5月21日 優先權日2004年5月21日
發明者周晉, 馬滿玲 申請人:哈爾濱伊達藥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