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腹腔鏡下套扎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腹腔鏡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腹腔鏡下套扎鉗。 背紫技術
目前,腹腔鏡手術己廣泛用于普通外科、胸腔外科及婦科等領域,作為新 興的手術方式,已被廣大醫生和患者所采用和認可。該手術通常在腹部要切開 3 4個微創切口,復雜的手術則需要更多的切口,切口長度通常為0.5 lcm。 手術切口的作用是1、進腹腔鏡輸出視頻信號和冷光源,作為觀察手術視野; 2、作為主操作孔,使主刀醫師進行主要的手術操作;3、助手鉗,幫助主刀醫 師進行手術操作,暴露手術區。如果是較為復雜的手術則需要增加切口,切口 最小也為0.5cm,損傷面積較大,感染的可能性也大。而要想減小損傷,就需 要使用更小的器械,但是器械小于3cm對制作材料、成本要求會更高,而且操 作鉗太小,在抓取活體組織時會有以下問題1、力量不夠;2、組織受力面積 小,容易損傷組織,有出血;3、夾取的組織太少,容易滑脫、撕裂;4、價格 昂貴,難以普及。 發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腹腔鏡下套扎鉗, 能夠解決在以相對較少的切口和更小的損傷的情況下,實現手術的暴露問題, 減少感染率,安全可靠。
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所述的腹腔鏡下套扎鉗,包括彈簧手柄、傳動拉桿、鉗體;其彈簧手柄末 端有拉桿固定塊,拉桿固定塊的中央有一燕尾槽;其鉗體前部為管狀結構,并 有一坡形孔,其余部分為實體,鉗體的后端固定一連接頭,連接頭連接彈簧手 柄;連接頭上設有一道凹槽;其傳動拉桿緊貼鉗體卡于槽內并用緊固裝置固定,
傳動拉桿的前部通過鉗體上的坡形孔穿入鉗體前部,在鉗體內連接一彈性線圈, 彈性線圈的前端伸出鉗體;傳動拉桿的后端有與燕尾槽相嚙合的凹形卡槽。
由于采用如上所述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越性 該腹腔鏡下套扎鉗,能夠解決以最小損傷代價完成手術暴露的問題,從而
完成整個手術過程,當氣腹形成后,用專用穿刺針,穿刺1.5mm皮膚孔,進 套扎鉗,套扎需要暴露牽引的組織,手術后去氣腹,僅剩不到lmm孔,不留 切痕跡,跟傳統腹腔鏡手術相比,降低手術損傷,減少手術切口感染率,減 少手術后腹腔粘連等損傷,可以把手術切口最少3個以上降到2個。使得患 者手術后的愈合效果好。
該腹腔鏡下套扎鉗,其結構簡單,制造成本大大降低,從而降低了手術 成本。
-
圖1是腹腔鏡下套扎鉗結構展示圖; 圖2是圖1的"A_A"示圖中所示l一拉桿固定塊;2 —連接頭;3—傳動拉桿;4一鉗體;5 —彈 性線圈;6 —彈簧手柄;7 —緊固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所示,該腹腔鏡下套扎鉗,包括彈簧手柄(6)、傳動拉桿(3)、鉗體
(4) ;其彈簧手柄(6)末端有拉桿固定塊(1),拉桿固定塊的中央有一燕尾槽; 其鉗體(4)直徑在4mm以下,前部6mm部分為管狀結構,并有一坡形孔,其 余部分為實體,鉗體的后端固定一連接頭(2),連接頭連接彈簧手柄(6);連 接頭上設有一道凹槽;其傳動拉桿(3)直徑略大于鉗體(4)直徑,傳動拉桿 緊貼鉗體卡于槽內并用緊固裝置(7)固定,緊固裝置可用擋板、蝶形螺栓等, 傳動拉桿的前部通過鉗體上的坡形孔穿入鉗體前部,在鉗體內連接一彈性線圈
(5) ,彈性線圈的前端伸出鉗體;傳動拉桿的后端有與燕尾槽相嚙合的凹形卡
在麻醉成功后,取臍上切口造氣腹,進穿刺套筒,入腹腔鏡,觀察手術是 否可以繼續進行,然后,進主操作鉗,探査手術區,以專用穿剌針在皮膚利于 手術操作的位置處,開一僅容套扎鉗通過的小孔,套扎鉗鈍性進入腹腔,抓緊 套扎鉗的彈簧手柄,使傳動軸將套扎線圈送出,然后將操作鉗穿過套扎線圈, 夾取所需要切割或暴露的部分組織,將線圈套扎在暴露的部分組織上,可把操 作鉗撤去,就可以開始手術操作。
權利要求1、一種腹腔鏡下套扎鉗,彈簧手柄(6)末端有拉桿固定塊(1),拉桿固定塊的中央有一燕尾槽;其特征在于鉗體(4)前部為管狀結構,并有一坡形孔,其余部分為實體,鉗體的后端固定一連接頭(2),連接頭(2)連接彈簧手柄(6);連接頭上設有一道凹槽;一傳動拉桿(3)緊貼鉗體卡于槽內并用緊固裝置(7)固定,傳動拉桿(3)的前部通過鉗體(4)上的坡形孔穿入鉗體前部,在鉗體(4)內連接一彈性線圈(5),彈性線圈(5)的前端伸出鉗體(4);傳動拉桿(3)的后端有與燕尾槽相嚙合的凹形卡槽。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腹腔鏡下套扎鉗,鉗體(4)前部為管狀結構,并有一坡形孔,其余部分為實體,鉗體的后端固定一連接頭(2),連接頭(2)連接彈簧手柄(6);連接頭上設有一道凹槽;一傳動拉桿(3)緊貼鉗體卡于槽內并用緊固裝置(7)固定,傳動拉桿(3)的前部通過鉗體(4)上的坡形孔穿入鉗體前部,在鉗體(4)內連接一彈性線圈(5),彈性線圈(5)的前端伸出鉗體(4);傳動拉桿(3)的后端有與燕尾槽相嚙合的凹形卡槽。本實用新型以相對較少的切口和更小的損傷的情況下,實現手術的暴露問題,減少感染率,安全可靠。
文檔編號A61B17/94GK201008573SQ20062013004
公開日2008年1月23日 申請日期2006年10月1日 優先權日2006年10月1日
發明者梁華杰 申請人:梁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