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次性子宮內膜細胞采集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婦科醫療產品,是用于采集子宮內膜細胞, 以診斷子宮內膜癌的一次性采集器械。
技術背景子宮內膜癌又稱子宮體癌,原發于子宮內膜,是女性生殖道三 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威脅中老年婦女的健康和生命,隨著性激素療法的 應用,子宮內膜癌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醫院內婦科子宮內膜取樣通常采用 診斷性分刮術進行,取樣后進行病理切片診斷,整個過程需要五天左右才能得 出診斷結果,耗時較長,而且取樣時需要擴張宮頸管,痛苦大,易出血,病人 不易接受,有時會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損傷與痛苦。隨著細胞學診斷技術的普 及應用,特別是液基細胞學診斷技術的引進,大大縮短了病人的就診時間,而 且是微痛、微創技術,為細胞學診斷技術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因此臨床醫生要 求一種病人痛苦小,不易出血的易于進行婦科查體的一次性子宮內膜細胞采集 器械,通過子宮內膜細胞學的診斷技術代替診斷性分刮術的病理切片診斷。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診斷性刮宮的不足,提供一種操 作簡單,無需擴張宮頸管,病人痛苦小,出血少,易于接受,防止交叉感染的 一次性子宮內膜細胞采集器械。
本實用新型一次性子宮內膜細胞采集刷技術方案是一次性子宮內膜細胞 采集刷,包括套管、芯桿和刷頭三個部分,芯桿與刷頭連接,可以自由分離。
本實用新型采集刷直徑較小,套管直徑在3-5mm,無需擴張宮頸管,可以自由進出子宮頸口,通過對套管的推拉,實現刷頭的打開與回收。
本實用新型采集刷所用材料要求成本低,無損健康,結實,有韌性。刷毛 柔軟有彈性,可彎曲,采集刷價格不能給予患者經濟上的顧慮。
以下結合附圖對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放置狀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打開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包括套管(1)、芯桿(2)和刷頭(3)。芯桿(2) 和刷頭(3)連接,可分離,共同套在套管(1)內。圖l采集刷收于套管(1) 內示意圖。圖2示示采集刷打開狀態示意圖。為防止套管(1)在迸入子宮時向 外滑動,在芯桿(2)下方設有固定卡(4),當需要撤出套管(1)時,輕輕掰 斷固定卡(4)即可。為了使于掌握深度,套管(1)表面標注刻度(5)。刷頭 3的最前方為圓球型設計,不會對子宮造成創傷。
本實用新型使用過程先將芯桿(2)和刷頭(3)收于套管(1)內,形成 桿狀結構,由于套管(1)直徑較小,無需擴宮,直接將套管(1)緩慢送入子 宮內,根據刻度(5)適當掌握深度,掰斷固定卡(4),適當退出套管(1),刷 頭(3)刷毛打開,固定套管(1),順時針轉動芯桿(2)約3-5圈,即可采集 到內膜細胞成份。然后將套管(1)推入宮腔內,刷頭(3)閉合連同細胞成份
—起收入套管(i)內,從宮腔內緩慢取出采集刷,滑動套管a),打開刷頭(3),
用鑷子將刷頭(3)從芯桿(2)上摘下放入液基細胞保存液內,或直接涂片固 定送細胞實驗室檢查。
權利要求1、一次性子宮內膜細胞采集刷,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管(1)、芯桿(2)和刷頭(3),芯桿(2)和刷頭(3)連接,共同收縮于套管(1)內。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子宮內膜細胞采集刷,其特征在于芯桿(2) 和刷頭(3)的連接是可活動的。在芯桿(2)的下方設有固定卡(4),套管(1)上標有刻度(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診斷性刮宮的不足,提供一種操作簡單,無需擴張宮頸管,病人痛苦小,出血少,易于接受,防止交叉感染的一次性子宮內膜細胞采集器械。本實用新型一次性子宮內膜細胞采集刷技術方案是一次性子宮內膜細胞采集刷,包括套管、芯桿和刷頭三個部分,芯桿與刷頭連接,可以自由分離。本實用新型采集刷直徑較小,套管直徑在3-5mm,無需擴張宮頸管,可以自由進出子宮頸口,通過對套管的推拉,實現刷頭的打開與回收。本實用新型包括套管(1)、芯桿(2)和刷頭(3)。芯桿(2)和刷頭(3)連接,可分離,共同套在套管(1)內。為防止套管(1)在進入子宮時向外滑動,在芯桿(2)下方設有固定卡(4),圖示固定卡(4)已掰斷。當需要撤出套管(1)時,輕輕掰斷固定卡(4)即可。為了便于掌握深度,套管(1)表面標注刻度(5)。刷頭(3)的最前方為圓球型設計,不會對子宮造成創傷。
文檔編號A61B10/02GK201139586SQ20072031182
公開日2008年10月29日 申請日期2007年12月15日 優先權日2007年12月15日
發明者馮陸冰, 張宏春, 馬青松 申請人:馬青松;馮陸冰;張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