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缺鐵性貧血的中藥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藥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更具體的講是一種治療缺鐵性貧血的中藥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治療缺鐵性貧血,一般采用口服鐵劑如硫酸亞鐵,每次0.30.6克,1日3次;碳酸亞鐵,每次1克,每日3次;10%枸櫞酸鐵銨,每次20ml,每天3次。應用硫酸亞鐵,容易引起胃腸不適,胃灼熱感,便秘或腹瀉。大劑量時可引起急性中毒、急性壞死性腸炎,有惡心、嘔吐、消化道出血,并可增加吸收量,引起肝細胞壞死。個別病人有變態反應。服用枸櫞酸鐵銨,可將舌、牙染黑。如深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鐵:可引起局部疼痛,藥液溢出至皮下可致皮膚染色;變態反應則面部潮紅、頭暈、胸悶、惡心、嘔吐、寒戰、發熱,乃至過敏性休克,心臟停跳等;注射過量可致含鐵血黃素沉著癥,累及肝、心、胰功能。如用山梨醇鐵,有的患者出現過敏休克和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
發明內容為克服上述缺點,本發明的目的是發明一種治療缺鐵性貧血的中藥制備方法。缺鐵性貧血的病因1、攝入不足及需鐵量增加;鐵的吸收不良;慢性失血。發病原理鐵與原卟啉結合形成血紅素。在缺鐵時,血紅蛋白合成減少,引起低色素性貧血。體內含鐵酶類的缺乏,引起心、肝、神經等多個臟器細胞線粒體腫脹,臨床上出現循環及消化系統等功能紊亂。缺鐵性貧血的臨床表現頭暈、乏力、易倦、耳鳴、眼花,重度貧血可出現眩暈或暈厥等。由于細胞內含鐵的氧化還原酶活性降低引起粘膜組織的變化和臟器功能減退,如口腔炎、舌炎、舌乳頭萎縮、唇炎、口角皸裂、慢性胃炎、胃酸缺乏等。有的出現皮膚干燥、發皺和萎縮,毛發千燥無澤和脫落;指甲扁平不光整,脆薄易裂及反甲。輔助檢査一、血象典型血象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血紅蛋白比紅細胞減少更為明顯。外周血涂片成熟紅細胞體積較一般為小,形態大小不一,中央蒼白區擴大。掃描電子顯微鏡見紅細胞中心凹陷增寬而明顯,外形不規則。白細胞和血小板數無特殊變化。紅細胞平均體積(MCV)<80立方毫米,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MCH)<28微毫克,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低于30%。二、骨髓象幼紅細胞系增生活躍,以中、晚幼紅細胞增生為主。幼紅細胞分裂相易見,體積較小,漿少,邊緣不規則。粒細胞及巨核細胞多無明顯變化。三、鐵染色檢査用普魯士藍染色檢査骨髓含鐵血黃素及鐵粒幼紅細胞。可反映體內鐵貯存情況,是診斷潛伏前期鐵的敏感而可靠的方法。正常骨髓涂片經染色后,含鐵血黃素常見為中等量(+++),缺鐵性貧血時,則為陰性;正常骨髓幼紅細胞內含有鐵顆粒,稱鐵粒幼紅細胞。缺鐵時,由于過多的鐵質被利用,故極少找到鐵粒幼紅細胞。四、血清鐵:缺鐵性貧血時常低于50微克%;血清總鐵結合力高達400~450微克%;轉運鐵蛋白飽和度顯著減少(<15%)。當血紅蛋白降低不明顯時,血清鐵減低為早期缺鐵性貧血診斷的依據。它的技術方案為取阿膠12重量份、制首烏12重量份、當歸15重量份、白芍15重量份、熟地12重量份、桂園肉15重量份、桑椹子12重量份、皂礬9重量份、黨參12重量份、黃芪15重量份、太子參9重量份、狼把草9重量份、棉花根9重量份、白扁豆12重量份、大棗15重量份、黃精12重量份、川芎9重量份、丹參12重量份和甘草9重量份,將阿膠碾為細末烊化沖服,再將后18味藥放入11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鐘,然后文火煎制,煎出的藥液用紗布過濾去渣,最后制成治療缺鐵性貧血的中藥。該發明的優點是制作簡單,制成的中藥副作用小,用該藥口服后,療效持久穩定,不易反彈,藥物在消化道吸收好,避免了應用硫酸亞鐵、10%枸櫞酸鐵銨等西藥引起的胃腸道不適,惡心、嘔吐、腹瀉或便秘、舌、牙染黑、舌炎、唇炎等不良反應。服用該中藥可使缺鐵性貧血治愈。阿膠、制首烏、當歸、白芍、熟地、桂園肉、桑椹子、皂礬,這8味藥能入肝、腎、心、脾經,均能補血,并可滋陰潤燥,益精、活血止痛。在治療缺鐵性貧血病的過程中,起主要作用,故為君藥。其中阿膠甘平,質粘,為血肉有情之品,能補肝血滋腎水,而潤肺燥。阿膠的主要成分含明膠元、骨膠元、水解后產生軟氨酸、精氨酸,組氨酸及胱氨酸,并含鈣、硫等。阿膠對增加血液的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有一定幫助。其原理可能為通過氨基酸等物質的營養作用,改善全身功能,包括造血功能。何首烏苦澀微溫,味甘兼補,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強筋骨,并有收斂精氣作用。實驗研究何首烏的成分含卵磷酯,甲氧基蒽醌衍生物等,其所含卵磷脂為構成神經組織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血細胞和細胞膜所必須的原料。當歸甘補辛散,苦泄溫通,既能補血,又可活血,且可行氣止痛。入心、肝、脾三經。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故能主治一切血癥,為血病之要品,由于當歸辛香善走,又有"血中氣藥"之稱。黨參、黃芪、太子參、狼把草、棉花根、白扁豆、大棗、黃精,這8味藥多味甘,能補氣,又能升陽、養血生津、固表止汗、安神,在治療缺鐵性貧血中起輔助作用,故為臣藥。古人云"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能載血,所以這8味藥在治療缺鐵性貧血過程中具有良好的輔助作用。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心包經。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其性辛溫香竄、走而不守。丹參能活血祛瘀。川芎、丹參二藥因能行氣活血,能防止補氣、補血太過,故為佐藥。甘草甘、平。入十二經。補脾潤肺、益氣復脈、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藥性。能糾正藥物的偏性,緩解藥物之毒性,故為使藥。以上這19味藥合用,共同起到補益氣血、益精升陽,滋陰生津之功,是治療缺鐵性貧血的最佳配方。阿膠甘,平。入肝、肺、腎經。補血止血,滋陰潤燥。制首烏苦、甘、澀,微溫。入肝、腎經。補肝腎,益精血。通便治瘡,截瘧。當歸甘、辛、苦,溫。入肝、心、脾經。補血調精,活血止痛、潤腸通便。白芍苦、酸,微寒,入肝、脾經。補血斂陰,柔肝止痛,養陰平肝。熟地苦,微溫。入心、肝、腎經。補血調經,滋腎育陰。桂園肉甘,平。入心、脾經。養血安神。桑椹子甘、酸,寒。入心、肝、腎經。滋陰補血。皂磯酸,涼。入肝、脾經。補血,消腫除脹,消癥退黃,燥濕化痰,殺蟲療瘡,消食化積。黨參甘,平。入脾、肺經。補中益氣,養血生津。黃芪甘,溫。入脾,肺經。補氣升陽,固表止汗,托瘡生肌,利尿消腫。太子參甘,微苦、微溫。入脾、肺經。益氣升津。狼把草苦,平。入脾、肺、大腸經。補氣,清熱消滯。棉花根甘,溫。入脾、肝、肺經。補氣活血。白扁豆甘,微溫。入脾、胃經。健脾化濕,補脾止瀉,除濕止帶。大麥苦,溫。入脾、胃經。補脾和胃,益氣安神。黃精甘,平。入脾、肺、腎經。補中益氣,養陰潤肺。川芎:辛,溫。入肝、膽、心包經。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丹參苦,微寒。入心、肝經。活血祛瘀,除煩安神,消腫止痛。生甘草甘,平。入十二經。補脾潤肺,益氣復脈,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藥性。具體實施方式阿膠12g烊化沖服,一日一次,制首烏12g、當歸15g、白芍15g、熟地12g、桂園肉15g、桑椹子12g、皂礬9g、黨參12g、黃芪15g、太子參9g、狼把草9g、棉花根9g、白扁豆12g、大棗15g、黃精12g、川芎9g、丹參lig、甘草9g,將以上18味藥放入11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鐘,然后文火煎制,煎出的藥液用紗布過濾后為300毫升,分早、晚二次口服。按此配方,一日一劑,3周為一療程,若癥狀仍存,再服第2療程,直至痊愈。當病人血象、骨髓象、鐵染色檢查、血清鐵檢査均為正常時,即為痊愈。表一、215例缺鐵性貧血病人年齡范圍<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表二、215例缺鐵性貧血病人療效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表三、215例缺鐵性貧血病人療程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權利要求1.一種治療缺鐵性貧血的中藥制備方法,其特征是取阿膠12重量份、制首烏12重量份、當歸15重量份、白芍15重量份、熟地12重量份、桂園肉15重量份、桑椹子12重量份、皂礬9重量份、黨參12重量份、黃芪15重量份、太子參9重量份、狼把草9重量份、棉花根9重量份、白扁豆12重量份、大棗15重量份、黃精12重量份、川芎9重量份、丹參12重量份和甘草9重量份,將阿膠碾為細末烊化沖服,再將后18味藥放入11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鐘,然后文火煎制,煎出的藥液用紗布過濾去渣,最后制成治療缺鐵性貧血的中藥。全文摘要一種治療缺鐵性貧血的中藥制備方法,屬于中藥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目前治療缺鐵性貧血,一般采用口服鐵劑如硫酸亞鐵,應用硫酸亞鐵,容易引起胃腸不適,胃灼熱感,便秘或腹瀉。該發明的技術方案為取阿膠、制首烏、當歸、白芍、熟地、桂園肉、桑椹子、皂礬、黨參、黃芪、太子參、狼把草、棉花根、白扁豆、大棗、黃精、川芎、丹參和甘草,將阿膠碾為細末烊化沖服,再將后18味藥放入11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鐘,然后文火煎制,煎出的藥液用紗布過濾去渣,最后制成治療缺鐵性貧血的中藥。它的優點是制作簡單,制成的中藥副作用小,用該藥口服后,療效持久穩定,不易反彈,藥物在消化道吸收好。文檔編號A61K36/88GK101264238SQ200810015009公開日2008年9月17日申請日期2008年4月1日優先權日2008年4月1日發明者周福生,杜四云,梁美蘭,牟煥臣,茹義松申請人:茹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