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防回血輸液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醫用靜脈輸液器技術,特別是涉及一種防回血輸液器。
背景技術:
在臨床治療過程中,許多病患者都經常需要進行輸液,以通過輸液這一治療手段 醫治疾病。因而,需要大量的使用輸液器。現有技術中,傳統的輸液器,在藥液輸液完畢后,需要馬上拔針。如不及時拔針, 會發生血液倒流現象。特別是如因疏忽或者來不及更換新藥液時,空氣進入輸液器的下導 管,將會發生非預期的回血現象。回血不僅會造成導管由于氣泡栓塞而無法繼續輸液,甚至 造成血液凝固成血塊而對人體造成傷害等嚴重問題,處理這些問題在護理工作上一直是個 棘手的問題。而在現有技術中針對上述問題的處理方法,一般都是集中于通過快速纏繞導管排 氣、拔除輸液針進行排氣等方法來進行處理的。這些操作非常麻煩,需要經驗豐富的醫護人 員進行操作,而且容易出現拉脫意外等意外事件。由此不僅浪費藥液而且容易造成醫源性 感染,而且即使這樣的方法進行處理,也僅僅是解決了可以重新輸液的問題,對于凝血血塊 造成的靜脈栓塞、其他血管栓塞或者的血栓、以及敗血癥等嚴重傷害的風險問題,仍然是無 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因此,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問題,提供一種防回血輸液器以解決現有技術的 不足甚為必要。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避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能在輸液完畢后,輸液器 滴斗上通道自動關閉停止工作,而滴斗仍能緩慢供液,能真正防止回血的防回血輸液器。本發明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措施實現。一種防回血輸液器,包括有三通管、滴斗、導管,在所述三通管與所述滴斗之間設 置有能夠使所述滴斗的輸入端停止輸液的自動止液裝置,所述自動止液裝置的輸入端與所 述三通管的輸出端連接,所述自動止液裝置的輸出端與所述滴斗的輸入端連接。所述自動止液裝置設置有浮球室和浮球,所述浮球設置于所述浮球室的內部,所 述浮球的密度小于輸液液體的密度,所述浮球室的輸入端與所述三通管的輸出端連接,所 述浮球室的輸出端與所述滴斗的輸入端連接。所述浮球的直徑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浮球室的輸出端的直徑。所述浮球設置為圓球狀浮球,對應所述浮球室的輸出端設置為圓形截面的輸出 端。所述浮球設置為倒圓錐體浮球,對應所述浮球室的輸出端設置為圓形截面的輸出端。所述浮球設置為塑膠浮球。
所述浮球設置為密度小于1000KG/M3的浮球。所述浮球也可以設置為具有空腔的金屬浮球。所述浮球具體還可以設置為具有空腔的不銹鋼浮球。所述浮球室設置為漏斗狀的浮球室。所述浮球室設置有第一管殼和第二管殼,所述第一管殼與所述第二管殼固定連 接,所述第二管殼設置為漏斗狀,所述第一管殼的輸入端與所述三通管的輸出端連接,所述 第二管殼的輸出端與所述滴斗的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一管殼與所述第二管殼為一體成型結構。本發明的一種防回血輸液器,包括有三通管、滴斗、導管,在三通管與滴斗之間設 置有能夠使所述滴斗的輸入端停止輸液的自動止液裝置,自動止液裝置的輸入端與三通管 的輸出端連接,所述自動止液裝置的輸出端與所述滴斗的輸入端連接。因此能在輸液完畢 后,可以通過所設置的自動止液裝置,使輸液器滴斗上通道自動關閉停止工作,而滴斗仍能 緩慢供液,能真正防止回血。
利用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但附圖中的內容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任何限制。圖1是本發明的一種防回血輸液器的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A-A”部分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發明的一種防回血輸液器的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的“A-A”部分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在圖1、圖2、圖3和圖4中包括有
瓶塞穿刺器100、瓶塞穿刺器保護套200、空氣過濾器300、進氣管400、 上導管500、三通管600、 滴斗700、導管800、 流量調節器900、 藥液過濾器1000、輸液針細管1100、靜脈輸液針1200、 自動止液裝置10、 浮球室110、 浮球120、 第一管殼111、 第二管殼112。
具體實施例方式結合以下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實施例1。本發明的一種防回血輸液器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所示,包括有瓶塞穿刺 器100、瓶塞穿刺器保護套200、空氣過濾器300、進氣管400、上導管500、三通管600、滴斗 700、導管800、流量調節器900、藥液過濾器1000、輸液針細管1100及靜脈輸液針1200,在 三通管600與滴斗700之間設置的能夠使滴斗700的輸入端停止輸液的自動止液裝置10。 三通管600設置有輸入端、輸出端和加藥管。滴斗700設置有輸入端和輸出端,自動止液裝 置10的輸入端與三通管600的輸出端連接,自動止液裝置10的輸出端與滴斗700的輸入 端連接。當藥袋或者藥瓶輸液完畢后,自動止液裝置10能夠自動關閉輸液器滴斗700上通 道,此時,滴斗700內仍然有一定量的藥液,滴斗700仍能緩慢供液,防止由于疏忽而造成的 回血現象。
自動止液裝置10設置有浮球室110和浮球120,浮球120設置于浮球室110的內 部,浮球120的密度小于輸液液體的密度,浮球室110設置有輸入端和輸出端,浮球室110 的輸入端與三通管600的輸出端連接,浮球室110的輸出端與滴斗700的輸入端連接。浮球120的直徑一般設置為大于或者等于浮球室110的輸出端的直徑,以便當藥 液袋或者藥瓶輸液完畢后,浮球120能夠在壓力的作用下吸入浮球室110的輸出端將浮球 室110的輸出端堵塞封閉,以避免空氣的繼續進入。浮球120可以設置為圓球狀的塑膠浮球120,對應浮球室110的輸出端設置為圓形 截面的輸出端,使之不僅成本便宜而且加工方便,且不會污染藥液,以保護病患者的安全。浮球120設置也可以為倒圓錐體浮球,對應浮球室110的輸出端設置為圓形截面 的輸出端。浮球120的密度應當滿足小于輸液液體的密度,這樣可以在正常輸液時,浮球120 浮于浮球室Iio內的液體上部,而當藥袋或者藥瓶的液體輸完后,浮球120才將浮球室110 的輸出端堵住。一般的,浮球120設置為密度小于1000KG/M3即可滿足要求。浮球室110可以設置為漏斗狀的浮球室,這樣,當藥袋或者藥瓶內的液體輸完時, 浮球室110內的浮球120會隨著浮球室110內液體的減少而逐漸接近浮球室110的輸出端, 進而將浮球室Iio的輸出端堵塞封閉,漏斗形的結構,使得浮球120能夠將浮球室110的輸 出端緊緊堵住。從而延長滴斗700內剩余液體輸入至人體的時間,使得醫護人員有足夠的 時間處理,從而避免出現回血現象。本發明的防回血輸液器,是在傳統輸液器的基礎上設置自動止液裝置10,即在滴 斗700上面加多一個浮球室110,浮球室110設置為漏斗形,內置一大小適中、密度小于水的 塑膠小圓球狀浮球120。在為病人正常輸液時,浮球室110內浮球120上浮于液面。當藥 袋或者藥瓶藥液輸液完畢時,浮球室110的浮球120隨液面下落,將堵住浮球室110的初液 口,從而將下通道給封閉,阻隔空氣再進入下面的滴斗700。此時,滴斗700下面的液體就會 在一定的負壓作用下繼續緩慢進行供給液體,而不會是立即停止供液,滴斗700在相應長 的一段時間供液后,滴斗700會凹陷。由于負壓的作用,當再次換液時,將插瓶針插入藥液 后,上浮球室110內有藥液進入,藥液浮力會將浮球120從下通道打開,藥液補給滴斗700, 滴斗700會立即緩慢回復圓柱狀,進行正常輸液,而不需再任何人工操作,從而提高護士工 作效率,減輕護士勞動強度。由于設置有自動止液裝置10,因此,能有效阻止空氣進入輸液 導管800,使得醫務人員對結束輸液或者更換藥液的時間安排更加靈活,提高了醫務人員的 工作效率,操作也更加快捷。根據實驗,使用本發明的防回血輸液器,當藥袋或者藥瓶內的液體輸完后,該防回 血輸液器的滴斗700部分的液體還會緩慢輸液約三十分鐘。因此,醫護人員能夠在較長的 時間內進行處理,從而從本質上解決了回血現象的發生。實施例2。發明的一種防回血輸液器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3、圖4所示,包括有瓶塞穿刺器 100、瓶塞穿刺器保護套200、空氣過濾器300、進氣管400、上導管500、三通管600、滴斗 700、導管800、流量調節器900、藥液過濾器1000、輸液針細管1100及靜脈輸液針1200,在 三通管600與滴斗700之間還設置有能夠使滴斗700的輸入端停止輸液的自動止液裝置 10。三通管600設置有輸入端、輸出端和加藥管。滴斗700設置有輸入端和輸出端,自動止液裝置10的輸入端與三通管600的輸出端連接,自動止液裝置10的輸出端與滴斗700的 輸入端連接。當藥袋或者藥瓶輸液完畢后,自動止液裝置10能夠自動關閉輸液器滴斗700 上通道,此時,滴斗700內仍然有一定量的藥液,滴斗700仍能緩慢供液,防止由于疏忽而造 成的回血現象。自動止液裝置10設置有浮球室110和浮球120,浮球120設置于浮球室110的內 部,浮球120的密度小于輸液液體的密度,浮球室110設置有輸入端和輸出端,浮球室110 的輸入端與三通管600的輸出端連接,浮球室110的輸出端與滴斗700的輸入端連接。浮球120的直徑一般設置為大于或者等于浮球室110的輸出端的直徑,以便當藥 袋或者藥瓶輸液完畢后,浮球120能夠在壓力的作用下吸入浮球室110的輸出端將浮球室 110的輸出端堵塞封閉,以避免空氣的繼續進入。浮球120可以設置為圓球狀的塑膠浮球120,對應浮球室110的輸出端設置為圓形 截面的輸出端,使之不僅成本便宜而且加工方便,且不會污染藥液,以保護病患者安全。浮球120設置也可以為倒圓錐體浮球,對應浮球室110的輸出端設置為圓形截面 的輸出端。浮球120的密度應當滿足小于輸液液體的密度,這樣可以在正常輸液時,浮球120 浮于浮球室110內的液體上部,而當藥袋或者藥瓶的液體輸完后,浮球120才將浮球室110 的輸出端堵住。一般的,浮球120設置為密度小于1000KG/M3即可滿足要求。浮球室110設置有第一管殼111和第二管殼112,第一管殼111與第二管殼112固 定連接,通常第一管殼111與第二管殼112為一體成型結構,以便于加工。第二管殼112設 置為漏斗狀,第一管殼111的輸入端與三通管600的輸出端連接,第二管殼112的輸出端與 滴斗的輸入端連接。浮球室110的第二管殼112設置為漏斗狀,這樣,當藥袋或者藥瓶內的液體輸完 時,浮球室110內的浮球120會隨著浮球室110內液體的減少而逐漸接近浮球室110的輸 出端,進而將浮球室110的輸出端堵塞封閉,漏斗狀的結構,使得浮球120能夠將浮球室110 的輸出端緊緊堵住。從而延長滴斗700內剩余液體輸入至人體的時間,使得醫護人員有足 夠的時間處理,從而避免出現回血現象。本發明的防回血輸液器,是在傳統輸液器的基礎上設置自動止液裝置10,即在滴 斗700上面加多一個浮球室110,浮球室110下部設置為漏斗形,內置一大小適中、密度小于 水的塑料膠面小圓球狀浮球120。在為病人正常輸液時,浮球室110內浮球120上浮于液 面。當藥袋或者藥瓶的藥液輸液完畢時,浮球室110的浮球120隨液面下落,將堵住浮球室 110的初液口,從而將下通道給封閉,阻隔空氣再進入下面的滴斗700。此時,滴斗700下面 的液體就會在一定的負壓作用下繼續緩慢進行供給液體,而不會是立即停止供液,滴斗700 在相應長一段時間供液后,滴斗700會凹陷。由于負壓的作用,當再次換液時,將插瓶針插 入藥液后,上浮球室110內有藥液進入,藥液浮力會將浮球120從下通道打開,藥液補給滴 斗700,滴斗700會立即緩慢回復圓柱狀,進行正常輸液,而不需再任何人工操作,從而提高 護士工作效率,減輕護士勞動強度。由于設有自動止液裝置10,因此,能有效阻止空氣進入 輸液導管800,使得醫務人員對結束輸液或者更換藥液的時間安排更加靈活,提高了醫務人 員的工作效率,操作更加快捷。根據實驗,使用本發明的防回血輸液器,當藥袋或者藥瓶內的液體輸完后,該防回血輸液器的滴斗700部分的液體還會緩慢輸液約三十分鐘。因此,醫護人員能夠在較長的 時間內進行處理,從而從本質上解決了回血現象的發生。 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發明保護 范圍的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作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 解,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實質和 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防回血輸液器,包括有三通管、滴斗、導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三通管與所述 滴斗之間設置有能夠使所述滴斗的輸入端停止輸液的自動止液裝置,所述自動止液裝置 的輸入端與所述三通管的輸出端連接,所述自動止液裝置的輸出端與所述滴斗的輸入端連 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回血輸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動止液裝置設置有浮球 室和浮球,所述浮球設置于所述浮球室的內部,所述浮球的密度小于輸液液體的密度,所述 浮球室的輸入端與所述三通管的輸出端連接,所述浮球室的輸出端與所述滴斗的輸入端連 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防回血輸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球的直徑大于或者等于 所述浮球室的輸出端的直徑。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防回血輸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球設置為圓球狀浮球, 對應所述浮球室的輸出端設置為圓形截面的輸出端。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防回血輸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球設置為倒圓錐體浮 球,對應所述浮球室的輸出端設置為圓形截面的輸出端。
6.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防回血輸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球設置為塑膠浮球。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防回血輸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球設置為密度小于 1000KG/M3 的浮球。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防回血輸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球室設置為漏斗狀的浮球室。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防回血輸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球室設置有第一管殼和 第二管殼,所述第一管殼與所述第二管殼固定連接,所述第二管殼設置為漏斗狀,所述第一 管殼的輸入端與所述三通管的輸出端連接,所述第二管殼的輸出端與所述滴斗的輸入端連 接。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防回血輸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殼與所述第二管 殼為一體成型結構。
全文摘要
一種防回血輸液器,包括有三通管、滴斗、導管、在三通管與滴斗之間設置有能夠使滴斗的輸入端停止輸液的自動止液裝置,自動止液裝置與三通管的輸出端的輸入端連接、輸出端與滴斗的輸入端連接。具體的自動止液裝置可以設置有浮球室以及設置于浮球室內部浮球,浮球密度小于輸液液體密度,浮球直徑大于或者等于浮球室輸出端直徑,浮球室輸入端與三通管輸出端連接、輸出端與滴斗輸入端連接。由于設置有自動止液裝置,因此能在輸液完畢后,使輸液器滴斗上通道自動關閉停止工作,而滴斗仍能緩慢供液,能真正防止回血。
文檔編號A61M5/14GK102028985SQ201010589458
公開日2011年4月27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15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15日
發明者霍新 申請人:廣東康爾美醫療器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