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光源裝置、電子圖像取得裝置、電子圖像觀察裝置、內窺鏡裝置、膠囊型內窺鏡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基于多種照射方式發出光譜不同的光的光源裝置、具備該光源裝置的電子圖像取得裝置、電子圖像觀察裝置、內窺鏡裝置、膠囊型內窺鏡裝置。
背景技術:
在被攝體之中,在某個特定的光譜頻帶(以下酌情將“光譜頻帶”簡稱為“頻帶”) 中進行具有光學特性的舉動的情況。其中,具有光學特征的舉動指的是在特定頻帶顯現出與其他頻帶不同的光學性質的情況。作為具體例子,可舉出吸收光譜的峰值、谷底(底部)、 反射光譜的峰值和谷底、熒光發光中的激勵光譜的峰值和谷底等。而若以特定頻帶所包含的波長的光照射這種被攝體,則能夠將作為目的的被攝體與此外的被攝體區分開來明確進行觀察。這種觀察以往已知的是NBI (Narrow Band Imaging)觀察。在進行具有光學特征的舉動的被攝體之中還有存在2個以上特定頻帶的被攝體, 作為一例可舉出血紅蛋白。即,如本發明實施方式涉及的圖5所示,關于血紅蛋白,無論是血紅蛋白Hb還是氧血紅蛋白HbO2,都具有2個吸收光譜的峰值。其中,第1吸收光譜峰值 Pl存在于415nm附近,第2吸收光譜峰值P2存在于540nm附近。血紅蛋白包含于作為血液主要構成成分之一的紅血球中,因而主要分布于血管內,而基本不分布于體細胞中,因而若進行NBI觀察,血管部分被拍攝為低亮度,血管部分之外被拍攝為高亮度,能夠獲得相對于血管之外的部分強調了血管部分的圖像。如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涉及的圖3所示,上述血紅蛋白的特定頻帶內的415nm附近的頻帶的光會在體組織100的表層(粘膜層等)以較高反射率反射或散射,向體組織100 的內部的滲透度較低,因而適合于觀察處于體組織100的表層的血管101的分布。另一方面,如本發明實施方式涉及的圖4所示,540nm附近的頻帶的光比415nm附近的頻帶的光更深地浸透入體組織100的內部,在比體組織100的表層更靠內部的位置進行反射或散射,因而適合于觀察處于比體組織100的表層更靠深處的位置的血管101的分布。因此,通過使用415nm附近頻帶的光和MOnm附近的頻帶的光這雙方,從而能夠獲得同時對處于體組織 100表層的血管101與處于表層的深處的血管101進行了對比度強調的圖像(血管強調圖像)來進行觀察。并且,此時若除了特定頻帶的415nm附近的頻帶的光與MOnm附近的頻帶的光以外還存在其他波長的光,則血管101與血管以外的體組織100的對比度會變弱,因而在進行 NBI觀察的情況下,優選不混合存在特定頻帶以外的光。作為使用血紅蛋白的吸收光譜中特定頻帶的例子,可舉出在醫療領域用于發現癌組織的臨床例子。即,癌組織與正常部位在血管的配置結構方面不同,因而通過使用NBI明確觀察血管的結構,就能易于發現癌組織。而且在這種檢查中,除了基于NBI的觀察之外, 例如優選還能夠進行基于白色光的通常觀察。
如上,為了能夠實現作為NBI觀察時的照射的NBI照射涉及的第1照射方式和使用白色光等進行照射的第2照射方式,以往需要與各照射方式對應的多個光源裝置,還有在1個照射方式下也需要多個光源裝置的情況(例如為了獲得白色光而分別需要RGB各種顏色的光源裝置時或者在NBI觀察中需要與特定頻帶數量對應的光學裝置時)。然而若需要多個光源裝置,則使用光源裝置構成的觀察裝置和圖像取得裝置需要配置空間而使得裝置整體的大小會變大,或者成本會變高。于是,例如在日本特開2007-36042號公報中記載了能夠發出光譜不同的多種光的發光裝置。該公報所述的發光裝置例如在構成有底筒狀的框體的底面配置第1光源,以使得第1光源的光能到達任一側的方式在框體中央部配置隔板。進而,在由隔板隔出的一側使用填充材料配置許多第1熒光體,在另一側使用填充材料配置許多第2熒光體。其中, 第1熒光體和第2熒光體都在激勵頻帶包含第1光源的發光頻帶。進而,第1熒光體和第2 熒光體在相對于第1光源的發光頻帶的長波長側具有主要的熒光發光頻帶,并且互為彼此不同的頻帶。假設第1熒光體為綠色熒光體,第2熒光體為紅色熒光體,若紅色熒光體的激勵頻帶中包含綠色光,則在不設置隔板的情況下,從綠色熒光體進行熒光發光的綠色光有時會用于紅色熒光體的激勵,導致發光效率降低。于是如上所述設置隔板,以防止發光效率的降低。因此,根據該公報所述的技術,同時發出第1光源的光、由第1熒光體進行熒光發光而發出的光、由第2熒光體進行熒光發光而發出的光這3種光。并且在該公報的技術中, 第1熒光體與第2熒光體隔著隔板配置于在空間上彼此不同的位置上,因而在將它們分別視作點光源時它們是光學分離的(被視作2個點光源)。在將具備這種分離為2個的結構的發光裝置用作1個點光源的情況下,認為另外需要用于將光充分混合的光學元件等。另外,日本特開2007-36041號公報描述的構成中,使用填充材料將第1光源和熒光體配置于以隔板隔開的框體內的一方中,使用填充材料將第2光源配置于另一方中。根據公報所述的技術,能夠發出第1光源的光、由熒光體進行熒光發光而發出的光、第2光源的光這3種光。而且在結構上能同時發出3種光,還能實現第1光源以及熒光體的光與第2 光源的光的時分發光。并且該公報的技術為隔著隔板配置第1光源與第2光源的結構,因而光學意義上還是分離的,在欲用作1個點光源時還需要另外設置用于將光充分混合的光學元件等。然而在上述日本特開2007-36042號公報所述的技術中,第1熒光體和第2熒光體共同將由第1光源發出的光用作激勵光,因而無法切換第1熒光體的發光強度與第2熒光體的發光強度的大小關系。尤其無法實現在某時刻使第1熒光體以高于第2熒光體的發光強度發光,在另一時刻使第2熒光體以高于第1熒光體的發光強度發光這樣的時分切換。另外,在上述日本特開2007-36041號公報所述技術中,熒光體的種類為1個,因此不用考慮無法切換多個熒光體的發光強度的大小關系的問題。本發明就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切換多個熒光體的發光強度的大小關系,能夠對于第1照射方式的光與光譜不同于該第1照射方式的光的第2 照射方式的光進行時分發光的光源裝置、電子圖像取得裝置、電子圖像觀察裝置、內窺鏡裝置、膠囊型內窺鏡裝置
發明內容
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光源裝置在第1照射方式中發出第1特定光譜頻帶 (以下將“光譜頻帶”簡稱為“頻帶”)的光和波長大于該第1特定頻帶的第2特定頻帶的光,在第2照射方式中發出光譜與該第1照射方式的光不同的第2照射頻帶的光,其特征在于,該光源裝置具有框體,其朝光的照射方向開口 ;第1發光元件,其設置于上述框體,在上述第1照射方式中發光而在上述第2照射方式中不發光,發光頻帶具有與上述第1特定頻帶重合的部分;第1熒光體,其以使得上述第1發光元件發出的光能夠到達的方式設置于上述框體,且其激勵頻帶中包含上述第1特定頻帶而其熒光發光頻帶中包含上述第2特定頻帶;第2熒光體,其以使得上述第1發光元件發出的光能夠到達的方式設置于上述框體, 其激勵強度與上述第1熒光體相比在上述第1特定頻帶中低而在上述第2照射頻帶內的短波長側的第2熒光激勵頻帶高,并且其熒光發光頻帶包含上述第2熒光激勵頻帶之外的上述第2照射頻帶;以及第2發光元件,其以使得所發出的光能夠到達上述第1熒光體和上述第2熒光體的方式設置于上述框體,在上述第2照射方式中發光而在上述第1照射方式中不發光,其發光頻帶包含于上述第2熒光激勵頻帶中。另外,本發明的電子圖像取得裝置具有所述光源裝置;以及攝像裝置,其使用光學系統將由上述光源裝置照射并由被攝體反射的光成像并攝像。進而,本發明的電子圖像觀察裝置具有所述電子圖像取得裝置;以及顯示裝置, 其顯示由上述攝像裝置攝像得到的圖像。而且本發明的內窺鏡裝置具有所述電子圖像取得裝置;以及插入部,其在前端側配置有用于向被攝體照射來自上述光源裝置的光的照射用光學元件以及構成上述攝像裝置的光學系統的至少一部分的觀察用光學元件。此外,本發明的膠囊型內窺鏡裝置具有所述電子圖像取得裝置;以及膠囊型框體,其收納上述電子圖像取得裝置。
圖1是表示本發明第1實施方式中按照作為照明對象的被攝體確定第1、第2發光元件和第1、第2熒光體的步驟的流程圖。圖2是表示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將被攝體設定為包含血管(血紅蛋白)的體組織時,確定第1、第2發光元件和第1、第2熒光體的步驟的流程圖。圖3是表示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415nm附近頻帶的光在包含血管的體組織中進行反射的情形的圖。圖4是表示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540nm附近頻帶的光在包含深部血管的體組織中進行反射的情形的圖。圖5是表示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血紅蛋白Hb和氧血紅蛋白HM)2的吸收光譜的線圖。圖6是表示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包含反射光譜未重合的2個區域的被攝體的例子的圖。圖7是表示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向圖6的被攝體照射與各反射光譜分別重合的2頻帶的光時的光譜的例子的線圖。
圖8是表示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光源裝置的結構的俯視圖。圖9是表示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光源裝置的結構的圖8的A-A’剖面圖。圖10是表示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使第2發光元件發光時的光源裝置的情形的圖。圖11是表示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由第2發光元件發出的光的散射的情形的圖。圖12是表示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使第2發光元件發光時的發光光譜和熒光光譜的分布的線圖。圖13是表示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使第1發光元件發光時的光源裝置的情形的圖。圖14是表示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由第1發光元件發出的光的散射的情形的圖。圖15是表示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使第1發光元件發光時的發光光譜和熒光光譜的分布的線圖。圖16是表示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第1和第2發光元件的發光光譜與第1和第 2熒光體的激勵光譜和熒光光譜的線圖。圖17是表示具備上述第1實施方式的光源裝置的電子圖像取得裝置的構成的框圖。圖18是表示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處于佩戴狀態的頭部佩戴型電子圖像觀察裝置的構成的側視圖。圖19是表示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處于佩戴狀態的頭部佩戴型電子圖像觀察裝置的構成的主視圖。圖20是表示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具備內窺鏡裝置的內窺鏡系統的構成的圖。圖21是表示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內窺鏡裝置的插入部前端部的構成的剖面圖。圖22是表示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膠囊型內窺鏡裝置的構成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第1實施方式圖1至圖22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光源裝置1中,作為第1照射方式構成為發出第1特定光譜頻帶(以下將“光譜頻帶”簡稱為“頻帶”)的光和波長大于第1特定頻帶的第2特定光譜頻帶的光, 作為第2照射方式構成為發出不依賴于第1照射方式中的各特定光譜頻帶的光。其中,“特定頻帶”指的是在被攝體中產生具有光學特征的舉動的頻帶或適合于強調被攝體的特定顏色進行觀察的照明頻帶。另外,第2特定頻帶的波長比第1特定頻帶長指的是第2特定頻帶所包含的波長中的最短波長比第1特定頻帶所包含的波長中的最長波長還要長。因此第1特定頻帶與第 2特定頻帶能夠在頻帶上分離。如上,第1照射方式指的是在會在被攝體中產生具有光學特征的舉動的頻帶或適合于強調被攝體的特定顏色進行觀察的照明頻帶中進行光的照射的照射方式。而第2照射方式指的是發出光譜與第1照射方式不同的光,進行不依賴于第1照射方式的特定頻帶的光的照射的照射方式。其中,第2照射方式僅是不依賴于上述第1照射方式的第1和第2特定頻帶,可以是發出與這些第1和第2特定頻帶不同的其他特定頻帶的光的照射方式。艮口, 在第2照射方式中,有時也在會在被攝體中產生具有光學特征的舉動的頻帶或適合于強調被攝體的特定顏色進行觀察的照明頻帶中進行光的照射。此時首先參照圖3 圖5說明作為第1照射方式的一例的NBI (Narrow Band Imaging)照射。其中,圖3是表示415nm附近頻帶的光在包含血管的體組織進行反射的情形的圖,圖4是表示540nm附近頻帶的光在包含深部血管的體組織進行反射的情形的圖,圖 5是表示血紅蛋白Hb和氧血紅蛋白HM)2的吸收光譜的線圖。如上所述,血紅蛋白無論是血紅蛋白Hb還是氧血紅蛋白HbO2,都如圖5所示具備 2個吸收光譜的峰值。其中,第1吸收光譜峰值Pl存在于415nm附近,第2吸收光譜峰值 P2存在于MOnm附近。而且在本例之中,可將415nm附近的頻帶視作上述第1特定頻帶,將 540nm附近的頻帶視作上述第2特定頻帶。如圖3所示,這些頻帶中415nm附近的第1特定頻帶的光在體組織100的表層(粘膜層等)以較高的反射率反射或散射,向體組織100的內部的浸透度低。因此,第1特定頻帶的光適合于觀察處于體組織100的表層的血管101的分布。另一方面,如圖4所示,540nm附近的第2特定頻帶的光相比第1特定頻帶的光更深入浸透到體組織100的內部,在比體組織100表層更靠內的內部反射或散射。因此第2 特定頻帶的光適合于觀察處于比體組織100的表層更深的深處的血管101的分布。如上,通過使用第1特定頻帶的光與第2特定頻帶的光雙方,從而能夠同時觀察處于體組織100表層的血管101與處于比表層更深的深處的血管101。其中,此時若存在第1和第2特定頻帶的光之外的波長的光,則血管101與血管以外的體組織100的對比度會變弱。于是,在進行NBI觀察時,盡量僅照射415nm附近的窄帶的光和MOnm附近的窄帶的光。進而,作為進行NBI照射作為第1照射方式時第2照射方式的例子可舉出白色照射。該白色照射是用于通常光觀察的照射的代表例。并且,第1照射方式中的特定頻帶的數量當然不限于2個,也可以是3個以上。即, 在第1照射方式具備3個以上特定頻帶的情況下,只要其中任意2個的組合形成以下說明的構成即可。另外,在此作為特定頻帶的例子,舉例說明的是吸收光譜的2個強度峰值的情況, 然而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是在被攝體中產生2個以上的具有光學特征的舉動的頻帶,即吸收光譜的強度峰值、反射光譜的強度峰值、熒光發光(例如基于被攝體的本身發光的熒光發光或對被攝體導入熒光藥劑使熒光藥劑發光的熒光發光等)的激勵光譜的強度峰值等之中的任意2個以上(可為相同種類)的組合。進而,特定頻帶不限于產生具有光學特征的舉動的頻帶。例如,也可以是為了對于包含反射光譜互不重復的2個以上的區域的被攝體使用強調了各區域的顏色(例如對應于各區域的優選顏色)進行觀察,而用2個以上的特定頻帶進行照射的情況。參見圖6和圖7說明這種情況。其中,圖6是表示包含反射光譜未重合的2個區域的被攝體的例子的圖,圖7是表示向圖6的被攝體照射分別與各反射光譜重合的2個頻帶的光時的光譜的例子的線圖。被攝體102包含反射光譜rl的強度僅存在于470nm附近的藍色頻帶的第1區域 102a、反射光譜r2的強度僅存在于620nm附近的紅色頻帶的第2區域102b,如圖7所示,反射光譜rl的頻帶與反射光譜r2的頻帶彼此不重復。以同一指向特性同時向這種被攝體102照射與反射光譜rl的頻帶重復且與反射光譜r2的頻帶不重復的發光光譜11的光(例如在470nm具有發光強度峰值的窄帶光) 和與反射光譜r2的頻帶重復且與反射光譜rl的頻帶不重復的發光光譜12的光(例如在 620nm具有發光強度峰值的窄帶光),以作為特定頻帶的光。于是,雖然發光光譜11的光被照射到第1區域10 和第2區域102b雙方,然而僅在第1區域10 反射,不會在第2區域102b反射。同樣地,發光光譜12的光雖然被照射到第1區域10 和第2區域102b雙方,然而僅在第2區域102b反射,不會在第1區域10 反射。由此,第1區域10 在反射光譜rl的頻帶之中也尤其被強調了發光光譜11的頻帶的顏色。另外,第2區域102b在反射光譜r2的頻帶之中也尤其被強調了發光光譜12的頻帶的顏色。因此能夠按照各區域對每個區域的顏色加以強調來進行觀察。并且,在現實的被攝體中,可認為較少包含上述反射光譜完全不重復的2個以上的區域,作為近似的例子而言可以舉出在觀察牙齒時,為了使用更接近白色的顏色觀察偏向黃色的牙齒而進行藍色系的頻帶的照射,為了使用更為健康的顏色觀察牙齦部分而進行紅色系的頻帶的照射的例子。這種情況下,例如可以考慮使牙齒的反射光譜與上述反射光譜rl對應起來,使照射到牙齒的藍色系的頻帶的光與上述發光光譜11的光對應起來,使牙齦的反射光譜與上述反射光譜r2對應起來,使照射到牙齦的紅色系的頻帶的光與上述發光光譜12的光對應起來。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發光元件所發的光和被該光所激勵并進行熒光發光的熒光體(即作為進行波長轉換的波長轉換部的熒光體)的光的組合構成了各照射方式的光。即,在第1照射方式中,使用第1發光元件的光進行第1特定頻帶的照射,使用第1熒光體的熒光發光的光進行第2特定頻帶的照射(其原因在于,熒光體的激勵頻帶的波長比熒光發光頻帶的波長短,必然使得第1特定頻帶成為發出激勵光的發光元件的發光頻帶,第2 特定頻帶成為熒光體進行熒光發光的頻帶)。并且發光頻帶指的是具備發光強度峰值的預定比例(例如一半)以上的強度的頻帶。而激勵頻帶指的是具備激勵強度峰值的預定比例(例如一半)以上的強度的頻帶。進而,熒光發光頻帶指的是具備熒光發光強度峰值的預定比例(例如一半)以上的強度的頻帶。其中,發光頻帶涉及的預定比例、激勵頻帶涉及的預定比例、熒光發光頻帶涉及的預定比例當然也可以是彼此不同的值。另外,在第2照射方式中,使用第2發光元件的光與第2熒光體的光的組合,進行在第2照射方式中使用的第2照射頻帶的照射。這是由于為了實現小型輕量化而例如使用半導體發光元件作為發光元件的情況下,由于半導體發光元件的發光頻帶較窄,為了校正頻帶而一并使用熒光體。即,例如僅通過單一的發光元件難以實現白色照射,然而通過組合熒光體就能夠大致實現。其中,第2照射方式可以照射與上述第1和第2特定頻帶不同的第3和第4特定頻帶的光的情況如上所述。這種情況下,若第4特定頻帶的波長比第3特定頻帶的波長長,則使用第2發光元件的光進行第3特定頻帶的照射,使用第2熒光體的熒光發光的光進行第4特定頻帶的照射。其中,圖1是表示按照作為照射對象的被攝體確定第1、第2發光元件和第1、第2 熒光體的步驟的流程圖。首先,在設計發光裝置時,設定由發光裝置進行照射的對象的被攝體。然后按照被攝體設定第1照射方式的第1特定頻帶、第2特定頻帶(如上所述,設第1特定頻帶的波長 <第2特定頻帶的波長)(步驟Si)。接著,按照希望對被攝體進行什么樣的觀察,設定發出光的光譜分布與第1照射方式不同的(即尤其不依賴于第1和第2特定頻帶的光)第2照射頻帶的光的第2照射方式(步驟S2)。接著,作為第1發光元件,選定發出包含于第1特定頻帶的波長的光的發光元件 (并且無需為全部覆蓋第1特定頻帶的寬帶,只要包含于第1特定頻帶中即可,可以為亮線光譜)、即具備發光頻帶與第1特定頻帶重合的部分的發光元件(步驟S3)。進而,作為第1熒光體,選定激勵頻帶包含第1特定頻帶且熒光發光頻帶包含第2 特定頻帶的熒光體(步驟S4)。接著選定滿足如下條件(A) (C)的熒光體作為第2熒光體(步驟S5)。(A)激勵強度低于第1特定頻帶中的第1熒光體的激勵強度的熒光體(第2熒光體的激勵強度在第1特定頻帶中,為第1熒光體的激勵強度的小于1的預定比例以下(例如9/10以下、更優選在一半以下))。(B)激勵強度比第2照射頻帶內的短波長側的激勵頻帶(稱作第2熒光激勵頻帶) 中的第1熒光體的激勵強度高的熒光體(第2熒光體的激勵強度在第2熒光激勵頻帶中,為第1熒光體的激勵強度的大于1的預定倍數以上(例如10/9以上、更優選在2倍以上))。(C)熒光發光頻帶包含第2熒光激勵頻帶以外的第2照射頻帶。其中,條件(A)表示即使接受了第1發光元件的光,也不會如第1熒光體那樣進行較強的熒光發光。因此在第1照射方式(一例NBI照射)中獲得的圖像的對比度不會降低很多。條件⑶表示在接受Ie第2發光元件的光時,進行比第1熒光體更強的熒光發光。 因此在第2照射方式(一例白色照射)中第1熒光體不會發揮支配性的作用。條件(C)表示將第2發光元件的光與第2熒光體的熒光發光合并起來時,構成了在第2照射方式中使用的光(一例白色光)。并且,第2照射頻帶不限于由連續的一個頻帶構成,也可以由分離的多個頻帶構成(例1 第2發光元件的發光頻帶與第2熒光體的熒光發光頻帶分離的情況、例2 由在RGB分別具有峰值的3峰值的光構成白色光的情況等)。另外,在選定第2熒光體時,還優選選定(D)第2熒光體的激勵頻帶不與第1熒光體的熒光發光頻帶重合的熒光體。該條件(D)用于盡量防止在第1照射方式中來自第1熒光體的熒光發光激勵第2熒光體而使得第2熒光體進行熒光發光的情況。即,若滿足了該條件(D),則能防止第1照射方式中來自第1熒光體的熒光發光的光損失,而且還能防止由于第2熒光體的熒光發光而使得圖像對比度降低的情況。除此之外,在選定第2熒光體時,還優選選定(E)第2熒光體的熒光發光頻帶與第 1熒光體的激勵頻帶不重合的熒光體。該條件(E)用于盡量防止在第2照射方式中來自第 2熒光體的熒光發光激勵第1熒光體而使得第1熒光體進行熒光發光的情況。即,若滿足了該條件(E),則能防止第2照射方式中來自第2熒光體的熒光發光的光損失。接著選定發光頻帶包含于第2熒光激勵頻帶中的發光元件作為第2發光元件(步驟S6)。如上所述,這表示第2發光元件負責第2照射方式中的短波長頻帶以及使第2熒光體比第1熒光體更強地進行熒光發光。并且,圖1所示流程僅示出了一個例子,并不限于這種順序。例如步驟Sl的處理需要在步驟S3和步驟S4的處理之前進行,然而步驟S2的處理只要在步驟S5和步驟S6的處理之前進行即可。因此也可以在執行了圖1的步驟S4的處理之后進行圖1的步驟S2的處理。接著參見圖2和圖16具體說明進行NBI照射作為第1照射方式,進行白色照射作為第2照射方式時的圖1示出的處理流程。其中,圖2是表示將被攝體設定為包含血管(血紅蛋白)的體組織時,確定第1、第2發光元件和第1、第2熒光體的步驟的流程圖。另外, 圖16是表示第1和第2發光元件的發光光譜與第1和第2熒光體的激勵光譜和熒光光譜的線圖。并且在圖16中,橫軸是共同的,縱軸為每種光譜的相對刻度。當開始了該處理時,首先將照射對象設定為包含血管(血紅蛋白)的體組織,對第 1照射方式采取NBI照射(步驟Sll)。由此,如上所述將第1特定頻帶確定為415nm附近的窄帶,將第2特定頻帶確定為MOnm附近的窄帶。接著,為了能夠對體組織進行通常光觀察,對第2照射方式采取白色光照射(步驟 S12)。接著,選定進行在415nm波長附近具有發光強度峰值的窄帶發光的紫外線LED (半導體發光元件)以使得其發光頻帶具有與第1特定頻帶重合的部分,作為第1發光元件(參見圖16的發光光譜11)(步驟S13)。進而,作為第1熒光體,選定激勵頻帶包含415nm(參見圖16的激勵光譜el)且熒光發光頻帶包含MOnm (更具體而言是在MOnm波長附近具有熒光發光強度的峰值)(參見圖16的熒光發光光譜f 1)的賽隆熒光體(步驟S14)。而且,作為第2熒光體,選定激勵強度在415nm附近頻帶比賽隆熒光體低、在藍色頻帶(第2照射頻帶內的短波長側的頻帶,例如450 485nm頻帶)比賽隆熒光體高(參見圖16的激勵光譜e2)并且熒光發光頻帶包括藍色頻帶以外的白色照射頻帶(例如520 630nm的頻帶(包含綠色光和紅色光的頻帶))(參見圖16的熒光發光光譜的YAG熒光體(步驟S15)。此后,作為第2發光元件,選定發光頻帶包含于上述YAG熒光體的激勵強度比賽隆熒光體的激勵強度高的藍色頻帶中的半導體發光元件即藍色LED(參見圖16的發光光譜 12)(步驟S16)并結束。在這種情況下,藍色LED優選在作為YAG熒光體的激勵光譜的峰值的波長附近具有發光強度的峰值。在本實施方式中,藍色LED的發光強度的峰值被設定為 470nm。其中,由作為第2發光元件的藍色LED發出的光成為由作為第2熒光體的YAG熒光體進行熒光發光而發出的光的補色。并且,為了對第1照射方式采取NBI照射,優選選擇熒光發光頻帶盡可能窄的熒光體(進行窄帶熒光發光的熒光體)作為第1熒光體。于是,選擇熒光發光頻帶比作為第2 熒光體的YAG熒光體更窄的賽隆熒光體作為第1熒光體。由此能盡量防止熒光發光出不包含于第2特定頻帶中的光,使得血管圖像的對比度不會降低。
接著,參見圖8和圖9,說明使用如上選定的發光元件和熒光體構成的光源裝置的結構。圖8是表示光源裝置的結構的俯視圖,圖9是表示光源裝置的結構的圖8的A-A’剖面圖。光源裝置1具有朝光的照射方向開口的框體la、設置于框體Ia上并如上述選定的第1發光元件4、第2發光元件5、第1熒光體6和第2熒光體7。并且光源裝置1還可以在框體Ia內部具有散射體8。框體Ia具有印刷基板2、底面側安裝于該印刷基板2上且上表面側成為朝光的照射方向開口的筒狀的反射體3。在印刷基板2的上表面形成有構成第1陰極的導電圖案5a、構成第1陽極的導電圖案2b、構成第2陰極的導電圖案2c、構成第2陽極的導電圖案2d。另一方面,在印刷基板2的下表面形成有電極2i、2jJk、21,導電圖案加與電極 2i電連接,導電圖案2b與電極2j電連接,導電圖案2c與電極業電連接,導電圖案2d與電極21電連接。而且在印刷基板2上的成為反射體3的內部的位置處安裝有如上選定的第1發光元件4和第2發光元件5。即,在導電圖案加上配設有第2發光元件5,經由金絲2e與該導電圖案加連接,經由金絲2f與導電圖案2b連接。另外,在導電圖案2v上配設有第1發光元件4,經由金絲2g與該導電圖案2c連接,經由金絲2h與導電圖案2d連接。進而,第1熒光體6和第2熒光體7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為粉末熒光體。而且使用透明樹脂9將第1熒光體6和第2熒光體7與同樣形成為粉末的散射體8在擴散狀態下密封到由印刷基板2與反射體3構成的凹狀部中。即,第1熒光體6和第2熒光體7配置于空間上重合的位置處。由此,第1發光元件4和第2發光元件5成為被第1熒光體6、第 2熒光體7和散射體8覆蓋的狀態。而且第1發光元件4和第2發光元件5的光都能到達第1熒光體6,第1發光元件4和第2發光元件5的光也都能到達第2熒光體7。更具體而言,第1熒光體6是粉末熒光體,其密度被配設為將第1發光元件4發出的光的一部分用作激勵光,且不將第1發光元件4發出的光的另一部分和第2發光元件5 發出的光的至少一部分用作激勵光而使其散射。同樣地,第2熒光體7是粉末熒光體,其密度被配設為將第2發光元件5發出的光的一部分用作激勵光,且不將第2發光元件5發出的光的另一部分和第1發光元件4發出的光的至少一部分用作激勵光而使其散射。另外,反射體3的內周面3a形成為朝光的照射方向直徑變大的錐狀(例如圓錐面狀),能夠將所發出的光高效地朝被攝體照射。接著,參見圖10 圖12說明在如上構成的光源裝置1中使第2發光元件5發光時的情形。圖10是表示使第2發光元件5發光時的光源裝置1的情形的圖,圖11是表示由第2發光元件5發出的光的散射的情形的圖,圖12是表示使第2發光元件5發光時的發光光譜和熒光光譜的分布的線圖。其中,圖10、圖11和后述的圖13、圖14表示未使用散射體8的情況的例子。其中,不使用散射體8是為了簡化說明和圖示,然而若使用構成為粉末熒光體的第2熒光體7、第1熒光體6能充分進行光的擴散,則不使用散射體8也能滿足必要的性能。如圖10所示,在第2照射方式中,構成為僅第2發光元件5發光。由第2發光元件5發出并射出到外部的光中存在如下的光經由透明樹脂9直接射出到外部的光、由第1
12熒光體6、第2熒光體7、反射體3反射或散射后射出的光、用作第1熒光體6、第2熒光體7 的激勵光并經過波長轉換后直接射出或經過反射或者散射后射出的光。其中,圖11以RAl RA8表示出在第2照射方式中在射出到外部為止的反射次數為0次或1次的光線的情形。(RAl)第2發光元件5發出的光(RA2)由反射體3所反射的第2發光元件5發出的光(RA3)由第2熒光體7反射的第2發光元件5發出的光(RA4)由第1熒光體6反射的第2發光元件5發出的光(RA5)第2熒光體7進行熒光發光而發出的光(RA6)由反射體3反射的第2熒光體7進行熒光發光而發出的光(RA7)由第2熒光體7反射的第2熒光體7進行熒光發光而發出的光(RA8)由第1熒光體6反射的第2熒光體7進行熒光發光而發出的光并且,在接收了由第2發光元件5發出的光的第2熒光體7的激勵概率高的情況下,由于反射光的強度變小,因而圖11所示的各光線內的RA3可被忽略。另外,接收了由第 2發光元件5發出的光的第1熒光體6也會進行若干熒光發光,而在此被忽略。而在實際的產品中,進行更多次的反射、散射,因而由光源裝置1照射的光成為第 2發光元件5發出的光與第2熒光體7進行熒光發光而發出的光充分混合得到的光。另外,圖12示出使第2發光元件5發光時的發光光譜和熒光光譜。表示各光譜的曲線的形狀與上述圖16所示的相同,而其相對強度不同。S卩,如圖 16所示,在第2發光元件5的發光光譜12所示的發光頻帶中,第2熒光體7的激勵強度比第1熒光體6的激勵強度高(例如根據波長會高2倍以上)。因此第2熒光體7的熒光光譜f2的強度比第1熒光體6的熒光光譜fl的強度高(例如高2倍以上)。接著參見圖13 圖15說明在光源裝置1中使第1發光元件4發光時的情形。圖 13是表示使第1發光元件4發光時的光源裝置1的情形的圖,圖14是表示由第1發光元件 4發出的光的散射的情形的圖,圖15是表示使第1發光元件4發光時的發光光譜和熒光光譜的分布的線圖。如圖13所示,在第1照射方式中,構成為僅第1發光元件發光。在第1發光元件 4發出并射出到外部的光中存在如下的光經由透明樹脂9直接射出到外部的光、由第1熒光體6、第2熒光體7、反射體3反射或散射后射出的光、用作第1熒光體6、第2熒光體7的激勵光并經過波長轉換后直接射出或經過反射或者散射后射出的光。其中,圖14以RBl RB8表示出在第1照射方式中在射出到外部為止的反射次數為0次或1次的光線的情形。(RBl)第1發光元件4發出的光(RB2)由反射體3所反射的第1發光元件4發出的光(RB3)由第2熒光體7反射的第1發光元件4發出的光(RB4)由第1熒光體6反射的第1發光元件4發出的光(RB5)第1熒光體6進行熒光發光而發出的光(RB6)由反射體3反射的第1熒光體6進行熒光發光而發出的光(RB7)由第2熒光體7反射的第1熒光體6進行熒光發光而發出的光
(RB8)由第1熒光體6反射的第1熒光體6進行熒光發光而發出的光并且,在接收了由第1發光元件4發出的光的第1熒光體6的激勵概率高的情況下,由于反射光的強度變小,因而圖14所示的各光線內的RB4可被忽略。另外,接收了由第 1發光元件4發出的光的第2熒光體7也會進行若干熒光發光,而在此被忽略。而在實際的產品中,進行更多次的反射、散射,因而由光源裝置1照射的光成為第 1發光元件4發出的光與第1熒光體6進行熒光發光而發出的光充分混合得到的光。另外,圖15示出使第1發光元件4發光時的發光光譜和熒光光譜。表示各光譜的曲線的形狀與上述圖16所示的相同,而其相對強度不同。S卩,如圖 16所示,在第1發光元件4的發光光譜11所示的發光頻帶中,第1熒光體6的激勵強度比第2熒光體7的激勵強度高(例如根據波長會高2倍以上)。因此第1熒光體6的熒光光譜Π的強度比第2熒光體7的熒光光譜f2的強度高(例如高2倍以上)。尤其在第1照射方式為NBI照射的情況下,作為使得圖像對比度降低的原因的第2熒光體7的熒光光譜 f2的強度越低越好。而且在該圖15所示的例子中,第2熒光體7的熒光發光強度(參見圖 15的f2)能夠相比第1熒光體6的熒光發光強度(參見圖15的fl)足夠低。如上,在第1照射方式中由光源裝置1發出的光與在第2照射方式中由光源裝置 1發出的光都成為在將各熒光體進行樹脂密封的部分充分散射的光。因此,即使光源裝置1 內的第1發光元件4和第2發光元件5的位置不同,在第1照射方式中由光源裝置1發出的光與在第2照射方式中由光源裝置1發出的光也不會以不同的指向特性射出,而是成為相同指向特性的光。并且以何種程度的密度對熒光體進行樹脂密封是基于光學設計的,有時僅憑熒光體不足以使得光充分散射。這種情況下,如圖8、圖9所示,可以進一步附加散射體8。圖17是表示具備光源裝置1的電子圖像取得裝置的構成的框圖。該電子圖像取得裝置具有具備上述第1發光元件4和第2發光元件5的光源裝置1 ;以及具有使用光學系統對由該光源裝置1照射并由被攝體反射的光進行成像并攝像的攝像器件13a的攝像裝置13。更具體而言,電子圖像取得裝置具有具備上述光源裝置1的照射裝置11、照射控制部12、上述攝像裝置13、攝像控制部14、顯示裝置15、顯示控制部16、信號處理電路17、 用戶操作部18、控制部19。如上,圖17所示的電子圖像取得裝置還具有顯示由攝像裝置13 拍攝得到的圖像的顯示裝置15,因此兼作為電子圖像觀察裝置。照射裝置11具備上述光源裝置1。作為該照射裝置11的一個例子,可以舉出除了光源裝置1之外,還具有照射光學系統的構成等。照射控制部12用于驅動并控制該照射裝置11,控制基于第1照射方式的照射和基于第2照射方式的照射。例如關于基于第1照射方式的照射和基于第2照射方式的照射, 進行時分交替地進行各照射的定時的控制、各照射方式中第1發光元件4和第2發光元件 5的發光強度的控制等。如上所述,攝像裝置13具有攝像器件13a、用于使被攝體的光學像成像在攝像器件13a上的光學系統等。攝像控制部14向該攝像裝置13發送控制信號進行驅動控制,并且從攝像裝置13 接收圖像信號。
顯示裝置15用于顯示由照射裝置11照射并由攝像裝置13拍攝獲得的圖像,具備顯示器件15a。顯示控制部16根據來自信號處理電路17的視頻信號,進行用于使顯示裝置15執行顯示的控制。信號處理電路17從攝像控制部14接收圖像信號,進行圖像信號處理,生成顯示用的視頻信號并輸出給顯示控制部16。用戶操作部18用于對該電子圖像取得裝置進行各種操作輸入。作為可由該用戶操作部18輸入的操作,可以舉出電子圖像取得裝置的電源的開/關操作、使第1發光元件 4發光的第1照射方式與使第2發光元件5發光的第2照射方式的變更操作、攝像裝置13 的攝像操作等幾個例子。控制部19接收來自用戶操作部18的操作輸入,統合控制包含照射控制部12、攝像控制部14、顯示控制部16、信號處理電路17等在內的該電子圖像取得裝置內的各部分。在這種構成中,在用戶通過用戶操作部18選擇了第1照射方式(例如基于NBI照射的特殊觀察)的情況下,根據控制部19的指令,照射控制部12僅使第1發光元件4發光。 由該第1發光元件4發出的光一部分被第1熒光體6進行波長轉換而成為熒光。于是,由第1發光元件4發出的第1特定頻帶的窄帶光與由第1熒光體6進行熒光發光而發出的第 2特定頻帶的窄帶光作為NBI照射光照射到被攝體。另一方面,在用戶使用用戶操作部18選擇了第2照射方式(例如基于白色照射的通常觀察)的情況下,照射控制部12根據控制部19的指令僅使第2發光元件5發光。該第2發光元件5發出的光一部分被第2熒光體7進行波長轉換而成為熒光,混色后作為白色光照射到被攝體。如上,電子圖像取得裝置能夠利用1個光源裝置1而任意切換第1照射方式(例如NBI照射)和第2照射方式(例如白色照射),因而無需具備與照射方式相應的多個光源裝置,能實現小型化、輕量化、低成本化。接著參見圖18和圖19說明頭部佩戴型電子圖像觀察裝置。其中,圖18是表示佩戴狀態下的頭部佩戴型電子圖像觀察裝置的構成的側視圖,圖19是表示佩戴狀態下的頭部佩戴型電子圖像觀察裝置的構成的主視圖。該頭部佩戴型電子圖像觀察裝置構成為用戶能夠將圖17所示的電子圖像觀察裝置(電子圖像取得裝置)佩帶于頭部進行使用的方式(所謂的頭戴式顯示器(HMD))。即,該頭部佩戴型電子圖像觀察裝置具備用于與眼鏡大致相同地佩戴于頭部的框架部21。在該框架部21的在佩戴時位于用戶后腦勺側的位置處安裝有用以防止該框架部 21脫落的固定帶22。進而,框架部21的在佩戴時位于用戶前額側的部分配設有左右一對攝像裝置 13 (左眼用攝像裝置13L、右眼用攝像裝置13R)、具備上述光源裝置1的照射裝置11。其中, 左眼用攝像裝置13L和右眼用攝像裝置13R配設成各自的攝像光軸以預定的輻輳角交叉。 另一方面,光源裝置1例如配設于左眼用攝像裝置13L與右眼用攝像裝置13R之間的稍上側。另外,左右一對顯示裝置15(左眼用顯示裝置15L、右眼用顯示裝置15R)被設置成從框架部21的在佩戴時位于用戶前額側的部分垂下。其中,左眼用顯示裝置15L被配置成在佩戴時位于用戶左眼前方的稍下側處,右眼用顯示裝置15R被配置成在佩戴時位于用戶右眼前方的稍下側處(參見圖18),還可以進行位置調整。而且由左眼用攝像裝置13L拍攝得到的圖像顯示于左眼用顯示裝置15L,由右眼用攝像裝置13R拍攝得到的圖像顯示于右眼用顯示裝置15R。因此用戶如果觀看視野的稍下側就能通過顯示裝置15立體地觀察被攝體(進行立體觀察)。另一方面,用戶如果觀看視野的稍上側,則還能從顯示裝置15與框架部21之間進行直視觀察。在這種構成中,包含光源裝置1的照射裝置11在照射時的作用與參見圖17所說明的相同。而且,關于頭部佩戴型電子圖像觀察裝置,為了減輕佩戴時對于用戶的負擔,尤其希望小型輕量且便攜性高,而具備上述構成的光源裝置1就能實現小型化、電路構成的簡化、成本降低。接著,參見圖20和圖21說明內窺鏡裝置。其中,圖20是表示具備內窺鏡裝置的內窺鏡系統的構成的圖,圖21是表示內窺鏡裝置的插入部前端部的構成的剖面圖。首先,如圖20所示,內窺鏡系統具有內窺鏡裝置31、相機控制單元(CXU) 32、顯示裝置15。內窺鏡裝置31具有用于插入到被檢體體腔內的細長的插入部31a、用于在手邊側進行操作且構成上述用戶操作部18的一部分的操作部31b。而且如后所述,在插入部31a 的前端側配設有包含光源裝置1的照射裝置11、攝像裝置13。(XU32與內窺鏡裝置31連接,具有上述顯示控制部16、信號處理電路17、用戶操作部18的另一部分、控制部19。顯示裝置15與(XU32連接,顯示由內窺鏡裝置31拍攝的圖像和其他各種信息。在該內窺鏡裝置31的插入部31a的前端部配置有構成圖17所示的電子圖像取得裝置的照射裝置11 (包括光源裝置1)和攝像裝置13。進而,在內窺鏡裝置31的插入部 31a的前端部的前端面配置有用于將來自光源裝置1的光照射到被攝體的照射用光學元件 11a、構成用于將被攝體的光學像成像于攝像裝置13的攝像器件13a上的光學系統的觀察用光學元件13b。其中,照射控制部12進行與圖17所示的電子圖像取得裝置中的照射控制部12同樣的照射控制。攝像裝置13的攝像器件13a裝配于構成為攝像基板等的攝像控制部14上。 另外,光源裝置1的印刷基板2經由固定螺釘35等固定于構成為照射基板等的照射控制部 12,并且電連接起來。而且,攝像控制部14和照射控制部12固定于插入部31a的前端部的構成前端硬性部的基部33上,被外皮34覆蓋。并且,用于在攝像器件13a上成像被攝體的光學像的光學系統無需全部配設于插入部31a的前端部。例如可采用的構成為,僅將構成光學系統一部分的觀察用光學元件1 配設于插入部31a的前端部,將用于把由觀察用光學元件1 成像的被攝體的光學像傳輸至手邊側的光纖束等配設于插入部31a內,配設對傳輸到內窺鏡裝置31的手邊側的操作部 31b等的光學像進行光電轉換的攝像器件13a。因此,只要在內窺鏡裝置31的插入部31a 的前端部配置構成攝像裝置13的光學系統的至少一部分的觀察用光學元件13b即足以。另外,在上述內容中光源裝置1配置于內窺鏡裝置31的插入部31a的前端部,然而不限于這種構成。例如也可以采用將光源裝置1配設于操作部31b或CCU32內,使用光纖等將光源裝置1發出的光引導至插入部31a的前端部進行照射的構成。這種構成中包含光源裝置1的照射裝置11在照射時的作用與參見圖17說明的相同。而且內窺鏡裝置優選插入部31a為細的直徑,尤其將光源裝置1配置于插入部31a 的前端部的情況下,通過具備上述構成的光源裝置1就能達成插入部31a的細徑化。進而, 如上所述還能實現電路構成的簡化和成本降低。接著圖22是表示膠囊型內窺鏡裝置的構成的側視圖。該膠囊型內窺鏡裝置將具有包含光源裝置1的照射裝置11和攝像裝置13的、圖 17所示的電子圖像取得裝置收納于膠囊框體中。S卩,膠囊型內窺鏡裝置具有整體構成大致圓筒形狀的外形的膠囊框體,形成為該膠囊框體的前端面側和后端面側構成大致半球狀。而且膠囊框體的前端側的半球狀部為透明罩43,膠囊框體以外的部分為框體41。在框體41的前端面設有基板42,在該基板42上的例如大致中央部裝配有攝像器件13a。在該攝像器件13a上經由光學元件殼體部13c安裝有用于將被攝體的光學像成像于攝像器件13a上的光學系統即觀察用光學元件13b。而且在該圖22所示的例子中,攝像裝置13構成為具有攝像器件13a、觀察用光學元件1 和光學元件殼體部13c。進而,在基板42上的夾著攝像裝置13的例如2個部位的位置處分別裝配有1個光源裝置1、即共計裝配有2個光源裝置1。在這些光源裝置1上分別經由光學元件殼體部 lib安裝有照射用光學元件11a。而且在該圖22所示的例子中,照射裝置11構成為具有光源裝置1、照射用光學元件Ila和光學元件殼體部lib。另外,這些攝像裝置13和照射裝置11被上述透明罩43所覆蓋。并且雖然沒有圖示出來,在框體41內配設有上述照射控制部12、攝像控制部14、 信號處理電路17等。進而,雖然沒有圖示出來,在框體41內配設有用于保存由信號處理電路17處理后的視頻信號的存儲器和用于通過無線等發送的發送部中的至少一方。在這種構成中,包含光源裝置1的照射裝置11在照射時的作用與參見圖17說明的大致相同,只是自動以時分方式交替進行基于第1照射方式的照射與基于第2照射方式的照射。而且攝像裝置13與照射方式的變更同步地以時分方式獲得各照射方式的圖像。如上獲得并由信號處理電路17進行了處理的視頻信號在具備存儲器時保存于存儲器中,在具備發送部時被發送,在雙方都具備的情況下執行雙方的處理。并且在上述內容中,為了對稱地照射由攝像裝置13拍攝的被攝體,在夾著攝像裝置13的位置處設置了 2個照射裝置11,而只要足夠拍攝被攝體,則可以僅設置1個照射裝置11。另外,在上述內容中構成為自動以時分方式交替進行第1照射方式和第2照射方式,然而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在框體41內設置未圖示的接收部,用無線等方式接收來自外部的指令。這種情況下,能夠通過來自外部的操作按照期望來切換第1照射方式和第2照射方式。膠囊型內窺鏡裝置優選為小型結構,而通過具備上述構成的光源裝置1就能達成該小型化。進而,如上所述還能實現電路構成的簡化和成本降低。根據該第1實施方式,能夠不進行光學分離,而使用1個光源裝置以時分方式發出第1照射方式的光與光譜不同于該第1照射方式的光的第2照射方式的光。因此能實現光源裝置的小型化、輕量化、低成本化。進而,還能使得使用這種光源裝置構成的電子圖像取得裝置、電子圖像觀察裝置、內窺鏡裝置、膠囊型內窺鏡裝置實現小型化、輕量化、低成本化。并且本發明不僅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實施階段可以在不脫離其主旨的范圍內對構成要素進行變形使其具體化。另外,通過上述實施方式中公開的多個構成要素的適當組合形成各種發明。例如可以從實施方式中所示的所有構成要素中刪除某幾個構成要素。還可以適當組合不同實施方式中的構成要素。當然可以在不脫離發明主旨的范圍內進行各種變形和應用。本申請是以2009年10月21日在日本申請的日本特愿2009-242625號作為優先權基礎提交申請的,上述所公開的內容在本申請說明書、權利要求書、附圖中被引用。
權利要求
1.一種光源裝置,其在第1照射方式中發出第1特定光譜頻帶(以下將“光譜頻帶”簡稱為“頻帶”)的光和波長大于該第1特定頻帶的第2特定頻帶的光,在第2照射方式中發出光譜與該第1照射方式的光不同的第2照射頻帶的光,其特征在于,該光源裝置具有框體,其朝光的照射方向開口 ;第1發光元件,其設置于上述框體,在上述第1照射方式中發光而在上述第2照射方式中不發光,發光頻帶具有與上述第1特定頻帶重合的部分;第1熒光體,其以使得上述第1發光元件發出的光能夠到達的方式設置于上述框體,且其激勵頻帶中包含上述第1特定頻帶而其熒光發光頻帶中包含上述第2特定頻帶;第2熒光體,其以使得上述第1發光元件發出的光能夠到達的方式設置于上述框體,其激勵強度與上述第1熒光體相比在上述第1特定頻帶中低而在上述第2照射頻帶內的短波長側的第2熒光激勵頻帶中高,并且其熒光發光頻帶包含上述第2熒光激勵頻帶之外的上述第2照射頻帶;以及第2發光元件,其以使得所發出的光能夠到達上述第1熒光體和上述第2熒光體的方式設置于上述框體,在上述第2照射方式中發光而在上述第1照射方式中不發光,其發光頻帶包含于上述第2熒光激勵頻帶中。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熒光體的激勵頻帶與上述第 1熒光體的熒光發光頻帶不重合。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熒光體的熒光發光頻帶與上述第1熒光體的激勵頻帶不重合。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照射方式是進行NBI(窄帶攝像)照射的照射方式,上述第1發光元件是進行窄帶發光的發光元件,上述第1熒光體的熒光發光頻帶比上述第2熒光體的熒光發光頻帶窄。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照射方式是通過發出上述第2照射頻帶的光來進行白色光照射的照射方式,上述第2發光元件是發出包含于上述第2照射頻帶內的短波長側的頻帶即藍色頻帶中的光的發光元件,上述第2熒光體的熒光發光頻帶中包含上述藍色頻帶之外的上述第2照射頻帶,并且其進行熒光發光而發出的光是由上述第2發光元件發出的光的補色。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發光元件和上述第2發光元件是半導體發光元件。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發光元件是在415nm的波長附近具有發光強度的峰值的半導體發光元件,上述第1熒光體是在MOnm的波長附近具有熒光發光強度的峰值的熒光體。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熒光體是粉末熒光體,其密度被配設成將上述第1發光元件發出的光的一部分用作激勵光,且不將該第1發光元件發出的光的另一部分和由上述第2發光元件發出的光的至少一部分用作激勵光而使其散射,上述第2熒光體是粉末熒光體,其密度被配設成將上述第2發光元件發出的光的一部分用作激勵光,且不將該第2發光元件發出的光的另一部分和由上述第1發光元件發出的光的至少一部分用作激勵光而使其散射。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框體具有印刷基板和筒狀的反射體,該反射體的底面側安裝于印刷基板上且上表面側成為朝向光的照射方向的上述開口,上述第1發光元件和上述第2發光元件安裝于上述印刷基板上的成為上述反射體的內部的位置上,作為上述第1熒光體的粉末熒光體和作為上述第2熒光體的粉末熒光體以覆蓋上述第 1發光元件和上述第2發光元件的方式被樹脂密封于由上述印刷基板和上述反射體構成的凹狀部中。
10.一種電子圖像取得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裝置;以及攝像裝置,其使用光學系統將由上述光源裝置照射并由被攝體反射的光成像并攝像。
11.一種電子圖像觀察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權利要求10所述的電子圖像取得裝置;以及顯示裝置,其顯示由上述攝像裝置攝像得到的圖像。
12.一種內窺鏡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權利要求10所述的電子圖像取得裝置;以及插入部,其在前端側配置有用于向被攝體照射來自上述光源裝置的光的照射用光學元件以及構成上述攝像裝置的光學系統的至少一部分的觀察用光學元件。
13.一種膠囊型內窺鏡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權利要求10所述的電子圖像取得裝置;以及膠囊型框體,其收納上述電子圖像取得裝置。
全文摘要
一種光源裝置,在按照被攝體設計光源裝置時,以使得發光頻帶具有與第1特定頻帶重合的部分的方式選定在第1照射方式下發光的第1發光元件(S3),以使得激勵頻帶包含第1特定頻帶且熒光發光頻帶包含第2特定頻帶的方式選定第1熒光體(S4),以使得激勵強度與第1熒光體相比在第1特定頻帶低且在第2照射頻帶內的短波長側的第2熒光激勵頻帶高并且熒光發光頻帶包含第2熒光激勵頻帶之外的第2照射頻帶的方式選定第2熒光體(S5),以使得發光頻帶包含于第2熒光激勵頻帶中的方式選定在第2照射方式下發光的第2發光元件(S6),將它們配置于框體內。
文檔編號A61B1/06GK102576795SQ201080047200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11日 優先權日2009年10月21日
發明者菊池悟 申請人:奧林巴斯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