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結節性紅斑的中成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皮膚疾病的治療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治療結節性紅斑的中成藥。
背景技術:
結節性紅斑是一種常見的由于血管炎所引起的結節性皮膚病,是一種真皮脈管和脂膜炎癥所引起的急性炎癥性疾病,多見于中青年女性。一般認為該病與鏈球菌感染和藥物反應有關。主要病理改變發生于皮下脂肪層和真皮下脂肪小葉間隔。在早期急性炎癥反應階段,主要為中性粒細胞浸潤,伴有少量淋巴細胞、嗜酸粒細胞和少量紅細胞外滲。在脂肪小葉間隔中,可出現巨細胞并伴有明顯的纖維蛋白滲出。血管壁增厚,內皮細胞增生和管腔閉塞,無膿腫及干酪樣壞死,表皮一般正常。這種病癥常見于小腿伸側的紅色或紫紅色疼痛性炎性結節,病程有局限性,易于復發。早期皮色淡紅,表面光滑,輕微隆起,幾天后,皮色轉暗紅或青紅,表面變平。3 4周后結節逐漸消退,留暫時色素沉著,結節始終不發生潰瘍。常見于大腿、上臂伸側及頸部,少見于面部。根據結節性紅斑的發病原因、病理變化,經多方科學驗證得知,造成結節性紅斑的原因主要是病毒、真菌等感染,溴化物、碘化物、磺胺等藥物也可誘發該病。肌體代謝的有害產物,滲雜在血液細胞間質中,導致肌體內環境污染,血液純質的改變。形成結節性紅斑。長年發作,傷神失眠,摧殘身體。而目前治療結節性紅斑的藥物有中藥、西藥,但療效均不令患者滿意;而且有些藥物毒性較大,治療過程傷及身體,給患者帶來了許多的痛苦。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以消除患者的疾患,促進身心健康,同時具有患者服藥方便、療效快、無副作用的治療結節性紅斑的中成藥。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的一種治療結節性紅斑的中成藥,其特殊之處是由下列重量份的藥物制備而成當歸10 — 15份,丹參10 — 15份,土貝母10 — 15份,板藍根20 — 30份,白芍9 一 15份,赤芍9 一 15份,夏枯草9 一 16份,元參 12 — 20份,紫草9 一 16份,白術9 一 16份,生地12 — 20份,黃柏9 一 16份,牛膝9 一 16 份,茜草9 一 16份,苦參10 — 15份,浮萍10 — 20份。上述藥物重量份的優選方案是當歸11 一 14份,丹參11 一 14份,土貝母11 一 14 份,板藍根22 —觀份,白芍11 一 14份,赤芍10 — 14份,夏枯草10 — 15份,元參14 一 18 份,紫草11 一 14份,白術11 一 14份,生地14 一 18份,黃柏11 一 14份,牛膝11 一 14份, 茜草11 一 14份,苦參11 一 14份,浮萍12 — 18份。上述藥物重量份的最佳方案是當歸12份,丹參12份,土貝母12份,板藍根25份, 白芍13份,赤芍13份,夏枯草13份,元參16份,紫草12份,白術13份,生地16份,黃柏12 份,牛膝12份,茜草12份,苦參12份,浮萍15份。
上述所述的中成藥按照中藥常規制備技術制成丸劑、丹劑、散劑、片劑、膏劑、湯劑及膠囊裝粉劑不同的內服藥劑型。上述所述的中成藥還含有藥物賦形劑。中醫藥學理論認為結節性紅斑中醫稱之為“瓜藤纏”、“濕毒留注”,從中醫辯證來講其病機病因為脾虛運化產濕。濕邪粘膩停滯,郁久化熱,濕熱蘊結于肌腠脈絡,濕熱下注, 氣滯血瘀,經絡阻塞,頑濕聚結而發病;或飲食不節,脾虛濕盛,氣血運行不暢,再加外感風寒濕邪,寒凝血脈形成氣滯血瘀,經絡阻塞而發病。脾喜燥惡濕,主運化水谷精微統攝血液, 為氣、血、精、津液生化之源被稱為后天之本。脾失健運,運化失職,水液留滯彌漫體內生濕邪,脾虛則不能統攝血液,血溢于脈外出現紅斑,濕邪郁久成熱毒,循經上攻侵犯口腔、喉嚨,則出現口舌生瘡、喉嚨疼痛或頭痛及發熱現象,濕熱下注則出現紅斑。本發明所述的中成藥的組方原則是以調節血流循環,清心火、祛風利濕、益腎解毒、鎮疼止癢、涼血化斑、增進毛細血管擴張,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結節性紅斑疾病的目的。本發明具有藥物配伍得當、組方合理,其所述各味藥物的功效為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功能與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丹參味苦、微辛,性微寒;入心、脾、肝、腎徑;功效具有活血祛瘀,養血安神,涼血消腫的功效;主治瘀血頭、胸、脅、腹疼痛,積聚,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后瘀滯腹痛,關節痹痛,跌打瘀腫,溫病心煩,血虛心悸,瘡瘍腫毒,丹疹疥癬。土貝母性微寒味苦歸肺、脾經。功能散結,消腫,解毒。主治用于乳癰,瘰疬; 乳腺炎,頸淋巴結結核,慢性淋巴結炎,肥厚性鼻炎。板藍根味苦,性寒,無毒。歸肝,胃經。功效清熱,解毒,涼血,利咽。主治溫毒發斑,高熱頭痛,大頭瘟疫,舌絳紫暗,爛喉丹痧,丹毒,痄腮,喉痹,瘡腫、癰腫,水痘,麻疹, 肝炎,流行性感冒,流腦,乙腦,肺炎,神昏吐衄,咽腫,火眼,瘡疹,可防治流行性乙型腦炎、 急慢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骨髓炎。白芍味苦,酸,性微寒。主冶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赤芍味酸、苦,性涼。入肝、脾經。功效行瘀,止痛,涼血,消腫。主治治瘀滯經閉,疝瘕積聚,腹痛,脅痛,衄血,血痢,腸風下血,目赤,癰腫。夏枯草味苦辛,性寒。無毒。入肝、膽經。功用主治清肝,散結。治瘰疬,癭瘤, 乳癰,乳癌,目珠夜痛,羞明流淚,頭目眩暈,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結核,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血崩,帶下。元參甘、咸、微苦,寒。入肺、胃、腎經。功效應用涼血滋陰,瀉火解毒,發燒煩渴, 自汗盜汗,便秘,吐血鼻血,咽喉炎,肺結核。用于熱病傷陰、舌絳煩渴、溫毒發斑、津傷便秘、 骨蒸勞嗽、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癰腫瘡毒。紫草味甘、咸。性寒。功能主治涼血,活血,解毒透疹。用于血熱毒盛、斑疹紫黑、 麻疹不透、瘡瘍、濕疹、水火燙傷。清熱涼血,用于麻疹,熱病癍疹,濕疹,尿血,血淋,血痢,瘡瘍,丹毒,燒傷,熱結便秘
4
白術味苦甘,性溫。入脾、胃經。功能主治補脾,益胃,燥濕,和中。治脾胃氣弱, 不思飲食,倦怠少氣,虛脹,泄灣,痰飲,水腫,黃疸,濕搏,小便不利,頭暈,自汗,胎氣不安。生地別名地黃、地髓、陽精、芐根,為玄參科植物。性平、味苦,中醫學上以莖藤入藥,功能清熱解毒、活血通經,主治關節疼痛等癥。黃柏味苦,性寒。歸腎、膀胱、大腸經。功能與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除骨蒸清虛熱。用于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腳氣,痿辟,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瘙癢。鹽黃柏滋陰降火。用于陰虛火旺,盜汗骨蒸。牛膝味苦、酸,,性平。入肝、腎經。功效主治腰膝酸痛,下肢痿軟,血滯經閉,痛經,產后血瘀腹痛,徵瘕,胞衣不下,熱淋,血淋,跌打損傷癰腫惡瘡,咽喉腫痛。茜草味苦,性寒。歸肝經。功能主治涼血,止血,祛瘀,通經。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經閉瘀阻,關節痹痛,跌撲腫痛。苦參味苦;性寒歸肝,腎,大腸,小腸,膀胱,心經。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祛風殺蟲。濕熱瀉痢,腸風便血,黃疸,小便不利,水腫,帶下,陰癢,疥癬,麻風,皮膚瘙癢,濕毒瘡瘍。浮萍味辛,性寒。無毒。入肺、肝、脾經。功效發汗,祛風,行水,清熱,解毒。主治治時行熱癰,斑疹不透,風熱痛疹,皮膚瘙癢,水腫,經閉,瘡癬,丹毒,燙傷。本發明遵循中醫“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全部成分來自于中國《藥典》第五版收載的藥物,諸藥相和共具有溫補肝脾,散風除濕,調和氣血,通經活絡、活血化瘀、扶正驅邪, 調節免疫功能,改善皮膚微循環,達到治療和預防結節性紅斑病癥、療效確切,無毒副作用, 各種中藥制劑服用方便。本發明中成藥臨床使用結果表明,具有如下優點1、本發明選用的中藥各組份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之規定,利用各味中藥的綜合作用治療和預防結節性紅斑疾病,對人體無毒無害。經小白鼠和大白鼠的急性毒性試驗和蓄積性毒性試驗表明被試驗的動物未見任何毒性反應,經解剖觀察血象、肝功能、 各臟器組織形態學所見與對照組比較無差異,證明其藥物安全可靠。2、本發明所述的中成藥制劑無須煎煮、無苦澀感,藥品中富含蛋白質、葡萄糖、葡萄糖醛酸、揮發油、果膠、果糖、有機酸、卵磷脂、維生素、氨基酸,還含皂甙、植物留醇、鈣等多種微量元素,有利于人體吸收,增強體質,且服用方便。3、本發明所述的中成藥制劑不僅可有效的治療結節性紅斑疾病,而且對該疾病的預防作用也非常明顯,特別是通過藥物之間的相互協同,增強藥物各自治療特性,通過通經活絡和調節免疫功能,提高了患者身體內在的正氣和身心健康及生存質量,較好的達到治愈康復效果。下面通過臨床應用進一步說明本發明中成藥對治療結節性紅斑疾病的效果。一.臨床診斷標準外部癥狀(1)風熱類濕癥杏核大的紅斑高起,色紅疼痛,伴有發熱惡寒、頭痛肢節酸痛,舌淡紅,苔薄白略膩,脈浮數或浮滑。( 濕熱下注癥結節大如紅棗,繞脛而發,時有疼痛,伴有神疲乏力、困倦嗜臥,關節沉重酸痛,下肢浮腫,舌紅,苔厚膩,脈滑數。(3)血熱內蘊癥結節顏色鮮紅,灼熱疼痛伴有發熱,口渴煩躁,關節腫痛,大便干,小便短少色黃,舌紅少苔,脈弦數。(4)寒濕阻絡癥結節色淡紅或紫暗,遇寒加重.常反復發作,伴面蒼白、手足冷,舌淡,脈沉細無力。檢查依據1、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一般正常或輕度升高,但在初期,伴有高熱、扁桃體炎或咽炎時,白細胞計數及嗜中性粒細胞計數可明顯增高。2、X線檢查。原發病為肺結核時,常可發現肺門淋巴結腫大。文獻報道發生在16 30歲的青年女性,有結節性紅斑,X線顯示有雙肺門淋巴結腫大者,稱為Bimer綜合征,并認為該類患者肺門淋巴結腫大,實際上是全身性結節性紅斑的一種表現。典型病例滕佩甜,女,沈歲,家住萊洲市平里店鎮,待業學生。癥狀杏核大的紅斑高起,色紅疼痛,伴有發熱惡寒、頭痛肢節酸痛,舌淡紅,苔薄白略膩,脈浮數或浮滑。多次到醫院就診,均無效果,造成精神壓力和肢體痛苦。張玉娥,女,35歲,篷萊市大辛店鎮,農民。癥狀結節色淡紅或紫暗,遇寒加重.常反復發作,伴面蒼白、手足冷,舌淡,脈沉細無力。多方治療,均無明顯效果,給家庭生活帶來不便,造成患者的精神壓力和肢體痛苦。二.病例的選擇結節性紅斑疾病的發病率隨地區、人種膚色而異,我國人群中患病率較多,據有關資料記載發病年齡在20-40歲內的女性患者居多,約占總數的80%,為此,病例的選擇以門疹就診患者為全部病例共46例,按照《臨床診斷標準》診斷均為結節性紅斑疾病。三.療效判定標準1.治愈癥狀體征消失,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能正常工作及活動,無后遺癥;2.顯效癥狀體征消失或顯著改善,實驗室檢查顯著改善或恢復正常,能參加工作,恢復一般活動。3.好轉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查有所改善。4.無效臨床及實驗室檢查改善不明顯。
四、臨床用藥方法和治療結果1、臨床用藥方法在對患者進行觀察病狀體征和化驗檢查的基礎上,進行確診。當確診為結節性紅斑疾病后,通常采用口服本發明實施例的中成藥,達到溫補肝脾、養陰補血,疏風散熱,除濕通絡;清熱利濕,活血通絡;涼血解毒,化瘀通絡。對于特殊患者也可采用內服加外用相結合治療方法。其中內服服用實施例5的丸劑,每次5-9克,每日3-4次,溫開水送服,飯前半小時服用。一個月為一個療程,連續服用三個療程觀察療效。外用將實施例2的藥物,放入容器內進行加熱至沸30分鐘,將患部置容器上方熏蒸或浸洗患部,每日一次,每次30分鐘。2.臨床治療效果本發明人從近四年內共收治結節性紅斑疾病患者46例,男性16例,女性30例,年齡為16-55歲。46例患者中治愈沈例占56. 5%,顯效12例占沈.1%,有效7例占15.2%, 無效1例占2. 2%,總有效率達97. 8%。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功能大部恢復,且病人無任何不良反應,三大常規化驗及肝腎功能及臟腑損害癥狀檢測未發現任何異常。經患者痊愈回訪統計,至今未見一例復發,也未發現有任何的后遺癥。典型病倒介紹1、張紅梅,女,29歲,家住煙臺市福山區高疃鎮,個體業主,后背及腰部皮膚杏核大的紅斑高起,色紅疼痛,伴有發熱惡寒、頭痛肢節酸痛,舌淡紅,苔薄白略膩,脈浮數或浮滑。 多次利用偏方或到醫院就診,均無效果,使用本藥物配方(內服、外用)一個療程后,皮膚皮膚苞珍、紅腫、疼痛、肢節酸痛減輕,兩個療程后,后背及腰部皮膚杏核大的紅斑、疼痛,發熱肢節酸痛癥狀消失,九三個療程后,患部皮膚恢復正常。2、李惠蓮,女,22歲,家住招遠市蛋莊鎮,學生,皮膚結節顏色鮮紅,灼熱疼痛伴有發熱,口渴煩躁,關節腫痛,舌紅少苔,脈弦數。多次到醫院就診,均無顯著效果,使用本藥物配方(內服、外用)一療程后,皮膚結節,灼熱疼痛、發熱減輕,三個療程后,結節、灼熱疼痛、 發熱,口渴煩躁、關節腫痛消失,五個療程后,患部皮膚恢復正常。3張敏,女,40歲,家住海陽市留格鎮,銀行職員,結節色淡紅或紫暗,遇寒加重.常反復發作,伴面蒼白、手足冷,舌淡,脈沉細無力,多次治療均無明顯效果,給肌體帶來痛苦和生活不便,使用本藥物配方(內服、外用)一療程后,皮膚紅腫、手足發冷癥狀減輕,三個療程后,皮膚結節面部蒼白、手足冷,舌淡,脈沉細無力癥狀消失,六個療程后,患部皮膚恢復正常。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按下列重量份稱取各中藥材當歸10份,丹參10份,土貝母10份,板藍根20份, 白芍9份,赤芍9份,夏枯草9份,元參12份,紫草9份,白術9份,生地12份,黃柏9份,牛膝9份,茜草9份,苦參10份,浮萍10份。本實施例的制備工藝為將上述各藥材原料按照常規制備丹劑的制藥方法制成丹劑。實施例2按下列重量份稱取各藥材當歸15份,丹參15份,土貝母15份,板藍根30份,白芍15份,赤芍15份,夏枯草16份,元參20份,紫草16份,白術16份,生地20份,黃柏16 份,牛膝16份,茜草16份,苦參15份,浮萍20份。本實施例的制備工藝為將上述各藥材原料按照常規制備散劑的制藥方法制成袋裝散劑。實施例3按下列重量份稱取各藥材當歸11份,丹參11份,土貝母11份,板藍根22份,白芍11份,赤芍10份,夏枯草10份,元參14份,紫草11份,白術11份,生地14份,黃柏11 份,牛膝11份,茜草11份,苦參11份,浮萍12份。本實施例的制備工藝為將上述各藥材原料按照常規制備膠囊劑的制藥方法制成膠囊劑。實施例4按下列重量份稱取各藥材當歸14份,丹參14份,土貝母14份,板藍根28份,白芍14份,赤芍14份,夏枯草15份,元參18份,紫草14份,白術14份,生地14份,黃柏11份,牛膝11份,茜草11份,苦參11份,浮萍12份。本實施例的制備工藝為將上述各藥材原料按照常規制備片劑的制藥方法制成片劑,(如普通片劑、糖衣片劑、薄膜衣片劑等),并賦予常規的藥物賦形劑(如淀粉、蔗糖、乳糖、硬脂酸鈣、硬脂酸鎂等)。實施例5按下列重量份稱取各藥材當歸12份,丹參12份,土貝母12份,板藍根25份,白芍13份,赤芍13份,夏枯草13份,元參16份,紫草12份,白術13份,生地16份,黃柏12 份,牛膝12份,茜草12份,苦參12份,浮萍15份。本實施例的制備工藝為將上述各藥材原料按照常規制備丸劑的制藥方法制成丸劑,并賦予常規的藥物賦形劑。實施例6按下列重量份稱取各藥材當歸12份,丹參12份,土貝母12份,板藍根25份,白芍13份,赤芍13份,夏枯草13份,元參15份,紫草11份,白術12份,生地15份,黃柏11 份,牛膝11份,茜草11份,苦參11份,浮萍14份。本實施例的制備工藝為將上述各藥材原料按照常規制備顆粒劑的制藥方法制成顆粒劑。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結節性紅斑的中成藥,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份的藥物制備而成當歸10 — 15份,丹參10 — 15份,土貝母10 — 15份,板藍根20 — 30份,白芍9 一 15份,赤勺9 一 15 份,夏枯草9 一 16份,元參12 — 20份,紫草9 一 16份,白術9 一 16份,生地12 — 20份, 黃柏9 一 16份,牛膝9 一 16份,茜草9 一 16份,苦參10 — 15份,浮萍10 — 20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結節性紅斑的中成藥,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份的藥物制備而成當歸11 一 14份,丹參11 一 14份,土貝母11 一 14份,板藍根22 —觀份,白芍11 一 14份,赤芍10 — 14份,夏枯草10 — 15份,元參14 一 18份,紫草11 一 14份,白術11 一 14份,生地14 一 18份,黃柏11 一 14份,牛膝11 一 14份,茜草11 一 14份,苦參11 一 14份,浮萍12 — 18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結節性紅斑的中成藥,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份的藥物制備而成當歸12份,丹參12份,土貝母12份,板藍根25份,白芍13份,赤芍13份,夏枯草 13份,元參16份,紫草12份,白術13份,生地16份,黃柏12份,牛膝12份,茜草12份,苦參12份,浮萍15份。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治療結節性紅斑的中成藥,其特征是所述的中成藥按照中藥常規制備技術制成丸劑、丹劑、散劑、片劑、膏劑、湯劑及膠囊裝粉劑不同的內服藥劑型。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治療結節性紅斑的中成藥,其特征是所述的中成藥還含有藥物賦形劑。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結節性紅斑的中藥,屬皮膚類疾病治療技術領域。本發明所述的中成藥,其特殊之處是由下列重量份的藥物制備而成當歸、丹參、土貝母、板藍根、白芍、赤芍、夏枯草、元參、紫草、白術、生地、黃柏、牛膝、茜草、苦參、浮萍。本發明所述的中成藥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消除患者的疾患,促進身心健康,患者服藥方便、療效快、無副作用的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
文檔編號A61K36/88GK102362934SQ20111016984
公開日2012年2月29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15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15日
發明者吳國敏, 渠淑敏, 王蓮芬, 董娜 申請人:王蓮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