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具有生理功能的透析膜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生物材料技術,具體涉及一種具有生理功能的透析膜材料,是一種具有優良的生物相容性、高的孔隙率及兩端通透的TiO2納米管陣列膜。
背景技術:
腎臟疾病已成為又一個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國際腎臟病學會公告指出,目前世界上有超過5億的人口罹患不同形式的腎臟疾病,每年有超過100萬人死于與其相關的心腦血管疾病。粗略估計,我國的慢性腎臟疾病累計人口有1億左右。誠然,如何防治慢性腎臟病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但是患者進入尿毒癥后如何提高腎臟替代治療的技術水平更是我們所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腎臟移植因供體器官太少而極大受限。事實上,當腎臟失去功能發展為終末期腎病,應用血透或血濾進行的腎替代治療至今仍是一種成功的維持性替代治療方式。據國際人工器官協會(INFA)的德國教授H. J.Gurland估計,全世界每年有7000萬人進行透析,全世界每天約有10. 6萬個新病人進入常規血透治療,血透療法已占治療手段的92.2%。目前常規的血透醫療系統價格昂貴,體積較大,僅僅一些專門的血透中心才擁有。病人需要頻繁進入專門的醫院接受費用高昂的治療,既冗長又痛苦的過程已使患者不堪重負,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另一方面,近年來的研究已證實相對于傳統的每周三次間歇性血透,每日連續性的透析能極大地改善病患者的營養狀況和骨骼礦物質的新陳代謝,并能控制血壓、降低相關的心腦血管疾病,能極大地延長腎衰患者的存活期。因此,發展微型化、可攜帶或移植的生物人工腎不僅能減輕病人的負擔,且能更好地滿足每日連續性的透析治療需求。這種可便攜式的透析產品可放在茄克衫內穿在身上,或置于腹膜內,工作、出差、旅游均不受限制。由此可見,發展便攜式透析產品具有廣泛的市場應用前景。而便攜式透析產品的技術關鍵在于高性能透析膜材料。在生物醫學領域,膜材料的性能對于血液透析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用于血液透析膜的膜材料除了具有良好的成膜特性及機械強度外,由于在透析過程中,透析膜與人體血液直接接觸,因而要求透析膜的膜材料具有較好的血液相容性。另一方面,親水性也是影響透析膜材料的主要因素。現用的膜材料有用化學方法從棉花中提取的再生纖維素和改良纖維素,以及一些高分子聚合物如聚砜膜、聚丙烯腈、聚酰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纖維素是最早使用的血液透析膜材料,其濕態強度和尿素的透過率能滿足臨床的基本要求,然而其血液相容性較差;聚砜類等高分子材料由于其膜孔徑和孔徑分布可以通過改變鑄模液的組成而很容易的得到控制,且對血液中中分子量有毒物質能夠有效去除,因而是目前血液透析器中應用最廣的材料。但這類材料屬強疏水性材料,在用作透析膜前,需要對其進行親水化處理,同時,這些膜材料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對殺菌消毒技術較為敏感,目前的殺菌消毒技術易使膜的質量發生改變;薄膜孔徑尺寸范圍分布較寬且微觀不均勻,因而在濾去血液中毒素的同時也使有用的蛋白質分子濾過;易導致各種蛋白質分子和生物分子吸附在薄膜上從而引起生物淤塞;由聚合物而引入的污染。這些膜的孔密度較低(< 109/Cm2), 導致流通量下降。而在正常情況下,適合攜帶或移植條件的人工腎應依靠毛細血管壓作為超濾的驅動力,此時,若要滿足臨床的超濾系數,即在30mmHg壓力下達到30ml/min,可粗略計算出孔的密度大約在5X 101°左右。顯然,現用的膜材料很難滿足微型化和體內移植的要求。二氧化鈦具有優越的生物相容性、很強的光催化活性和自潔凈性能,在生物醫學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其形式多種多樣,有二氧化鈦薄膜、納米顆粒、納米線及納米管等。 其中兩端通透的二氧化鈦納米管陣列由于其特殊的管狀結構,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積及更強的吸附能力。采用電化學陽極氧化法制備,工藝簡單,成本低,且能通過調節陽極氧化的參數準確控制納米管陣列的幾何特性,如納米管陣列的長度、管徑及壁厚等。我們專門考察了 TiO2納米管陣列的血液相容性,結果表明,這種納米管材料增加了牛血清蛋白的吸附、血小板的黏附及活性、全血液的凝固能力,而且,血液相容性還能隨著納米管陣列幾何參數(如管徑、厚度)的改變而改變。如前所述,要滿足可攜帶或移植條件的人工透析膜的孔密度應在IOltVcm2這個量級,而這種特殊的納米管狀材料具有較高的孔密度(> IOuVcm2),還能模仿細胞外基質的微環境,并能用特異的信號來精確定位分子,顯然有利于人工濾器的微型化。加之T^2還具有很高的超親水性及自潔凈性能,是用作生物透析膜較為理想的材料。另一方面,傳統的血液透析僅僅取代了人體腎小球的過濾功能,而體外對腎小管功能的替代仍是空白。事實上,相對于腎小球的濾過功能,腎小管的功能更為豐富。在生理情況下,腎小管除了重吸收和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外,還包括對重要代謝物質如必需氨基酸和糖的重吸收;并具有產生和調節活性VitD、分泌內皮素及針對炎性反應和免疫調節的多種細胞因子的內分泌功能;另外,腎小管還具有合成谷胱苷肽、自由基清除酶、糖異生及產氨等代謝功能。已有報道認為目前透析病人并發癥的出現及高死亡率與血液凈化腎替代療法可能忽視了腎小管功能的替代相關。近年來出現了在體外用細胞生物學,即組織工程的方法進行生物人工臟器替代的研究。該方法已成為體外臟器替代治療的新的里程碑。基于此,1999年美國Humes首先提出了構建生物人工腎小管輔助裝置(bioarficial renal tubule assist device, RAD)的概念并進行了體外實驗,他將兔腎近曲小管上皮細胞作原代培養后植入血濾器的空心纖維內腔,使其在內部融合成單層上皮,體外初步測定其具有腎小管的選擇性重吸收功能。在其后幾年中又陸續出現了有關RAD功能鑒定及構建方法方面的報道。在此基礎上,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已于目前批準RAD進入I/II期臨床實驗,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盡管RAD研究已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目前血液透析和RAD 只是分別模擬了腎小球、腎小管部分的功能,仍存在關鍵問題有待解決。首先,整個過程需要將血液濾過裝置和RAD組成復雜的串聯回路,因而結構較復雜,不利于生物人工腎的“微縮化”和體內移植。其次,現今的RAD回路需要多個蠕動泵提供體外驅動壓力,以彌補流通量的不足,這種體外蠕動泵嚴重限制了該裝置的微縮化和可便攜式及可體內移植目標的實現。最后,現今的RAD不具備抗凝功能,血液進入RAD前需持續給予肝素進行抗凝。因此, 探索研究結構小巧、能實現人體腎臟完整功能替代、且高效穩定的新型生物人工腎仍將是今后的研究熱點和主要任務。針對目前生物人工腎小管輔助裝置(RAD)與血液濾過裝置功能分立的缺陷,如把生物人工腎小球與生物人工腎小管進行“組合”,即同時賦予我們研發的新型T^2納米管透析膜雙重功能,使之既具有腎小球的濾過功能又具有腎小管的重吸收生理功能,顯然有利于生物人工濾器功能的復合化。但生物人工濾器功能的復合化則需要不同的細胞來執行其功能。而將血管內皮細胞與腎小管上皮細胞等比例混合后種植在具有生物相容性的高通量微型化的透析膜中,讓構建的生物人工濾器同時兼備生物人工腎小球與生物人工腎小管的功能,形成一個類似生理意義上的“腎單元”,從而為利用組織工程方法制備功能兼備、體積較小、便于攜帶或移植的生物人工腎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研究發現細胞混合種植在實現功能復合、提高細胞的附著力等方面均有其明顯的優勢和特點。首先,血管內皮細胞具有抗凝及合成和分泌多種腎源性物質的功能;而腎小管上皮細胞具有重吸收及自我平衡、調節、代謝和內分泌等多種功能。因此,混合種植既能降低肝素抗凝藥的用量、甚至達到無肝素透析的水平(研究已證實長期的肝素抗凝有導致嚴重的肝素誘發性血小板減少癥及引起脂質代謝異常的可能),又能實現營養物質的重吸收,可延長患者的預后。其次,細胞混合種植時,兩種細胞之間會發生相互作用,從而也有利于提高細胞的附著力。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新型高性能的生物透析膜材料,該材料可以構建微型化、可攜帶或移植的生物人工腎;本發明還提供了生物透析膜材料的制備方法。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具有生理功能的透析膜材料,其特征在于該材料是在兩端通透的TiA納米管陣列薄膜上混合種植腎小管上皮細胞株和臍靜脈內皮細胞獲得,使該透析膜材料具有生物功能。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具有生理功能的透析膜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1)在純鈦片上采用兩步陽極氧化方法制備出頂端開口、底部封閉的Tih納米管陣列薄膜;(2)經濃HF蒸氣處理IOmin 15min獲得的兩端通透的TW2納米管陣列薄膜;(3)對管徑約為45nm 140nm的兩端通透的TW2納米管陣列薄膜進行退火處理, 但不進行光照;(4)分別經兩種不同顏色的細胞核染色劑染腎小管上皮細胞株和臍靜脈內皮細胞的細胞核,再將染色后的兩種細胞混合種植在步驟C3)得到的薄膜上。本發明提供的具有生理功能的TW2納米管陣列透析膜的特征在于先在制備的TiO2納米管陣列生物膜上分別種植腎小管上皮細胞(LLC-PK1)和臍靜脈內皮細胞 (ECV304),采用熒光顯微鏡及MTT的手段檢測該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再在其上混合種植 LLC-PK1及ECV304兩種細胞,使之既具有腎小球的濾過功能又具有腎小管的重吸收生理功能,有利于生物人工濾器功能的復合化。在該材料上混合種植LLC-PK1及ECV304兩種細胞,發現兩種細胞之間有相互促進的作用,比單獨種植時的活性要高,初步功能檢測證明這種透析膜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該材料在蛋白質的分離、生物活性過濾、大分子量物質的擴散、分子過濾、藥物輸送等生物醫療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在血液透析及構建微型化、可便攜或可移植的生物人工腎方面具有寬廣的應用前景。具體而言,本發明相比現有的透析技術具有以下優點1.采用兩端通透的T^2納米管陣列膜作為生物透析膜材料,是本發明的最大創新,該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制備工藝簡單,大大降低了成本,同時結構易控制,可制備出滿足各種應用領域的薄膜尺寸。2. TiO2納米管陣列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光催化性、親水性及自清潔能力,克服了現有聚砜膜表面強疏水性的缺點,從而能很好的滿足血液透析器膜材料的要求。3.這種新型的透析膜材料孔密度較高,能夠滿足與生理器官接近的血流量。由于這種材料兩端通透,混合種植LLC-PK1及ECV304兩種細胞后可以同時檢測濾過、重吸收、內分泌及免疫等功能,簡化了裝置,有利于構建微型化的生物人工腎。4.除了血液透析應用,該透析膜材料還可用于各種藥物超濾、蛋白質的分離、化學分子過濾及生物活性過濾等化學、生物技術應用領域。
圖1中a是TiO2納米管陣列的頂部圖,b是TiO2納米管陣列的底部圖,c是TW2 納米管陣列底部經腐蝕后的掃描電鏡圖;圖2是TiO2納米管的XRD圖;圖3是LLC-PK1細胞黏附在四種不同材料上的熒光顯微鏡照片(X400),其中a是未退火未光照,b是未退火光照,c是退火未光照,d是退火光照;圖4是LLC-PK1細胞在四種不同表面特性材料上的活性;圖5是LLC-PK1細胞的增殖活性;圖6是ECV304細胞黏附在四種不同材料上的熒光顯微鏡照片(X400),其中a是未退火未光照,b是未退火光照,c是退火未光照,d是退火光照;圖7是ECV304細胞在四種不同表面特性材料上的活性;圖8是ECV304細胞的增殖活性;圖9是LLC-PK1與ECV304細胞混合種植后的熒光照片(X400);圖10是混合細胞與單獨細胞的黏附活性;圖11中a是未包被膠原蛋白材料上ECV304細胞的熒光照片,b是包被膠原蛋白材料ECV304細胞的熒光照片(X400);圖12是ECV304細胞在包被與未包被膠原蛋白材料上的增殖活性;圖13中a是實驗組及對照組在加入哇巴因前后對鈉離子吸收量的變化,b是實驗組及對照組在加入哇巴因前后對鉀離子吸收量的變化。圖14是LLC-PK1黏附在四種不同管徑材料上的熒光顯微鏡照片(X400),其中a 是140nm管徑,b是120nm管徑,c是70nm管徑,d是45nm管徑;圖15是ECV304細胞黏附在四種不同管徑材料上的熒光顯微鏡照片(X400),其中 a是140nm管徑,b是120nm管徑,c是70nm管徑,d是45nm管徑;圖16中a是LLC-PK1細胞的黏附活性,b是ECV304細胞的黏附活性。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中兩端通透的TW2納米管透析膜材料,是先在純鈦片上采用兩步陽極氧化技術制備出頂端開口、底部封閉的納米管陣列薄膜,再經HF(氫氟酸)蒸氣處理獲得的。采用良好生物相容性、高通透性的TiO2納米管陣列作為生物過濾膜材料,突破現有聚合物膜的局限,并結合細胞混合種植法實現人工腎單元的功能復合,克服生物人工濾器功能單一的問題,從而為生物人工腎系統功能的復合化、小型化、可便攜以至將來的可移植化奠定堅實的基礎。下面通過借助實施例更加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但以下實施例僅是說明性的,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受這些實施例的限制。實施例一首先采用兩步陽極氧化的方法,基底為厚度0. 5mm的鈦箔(純度為99. 8% ),陽極氧化前先經過砂紙打磨。電解液為IOOml乙二醇、2ml水及0. 32g NH4F,第一步先在室溫、 58V電壓下陽極氧化20min,然后700°C快速退火,再在同樣電解液、40V電壓下第二步氧化 30h,可制備出頂部開口底部封閉的納米管陣列,將其從鈦基底上剝落后用濃HF蒸氣處理 IOmin 15min,可將底部的阻擋層腐蝕,從而得到兩端通透的TiO2納米管陣列膜(如圖1), 其管徑約為70nm,管長約為60 μ m。最后將薄膜置于真空燒結爐中400°C退火,保溫池后爐冷,采用XRD檢測發現退火后TW2從無定型轉變為銳鈦礦型(如圖2)。將傳至6代以上的LLC-PK1細胞稀釋至一定密度后種植于4種不同表面特性(未退火未光照、未退火光照、退火未光照、退火光照)的納米管表面ld,經4%多聚甲醛固定后再AO (吖啶橙)染色,采用熒光顯微鏡觀察細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狀況(如圖3);為了定量分析LLC-PK1細胞在材料上的黏附活性,將相同密度的細胞種植在以上四種材料上ld,然后用MTT方法在490nm處檢測吸光度,吸光度值越大反應細胞的活性越高(如圖4)。從圖3中可見,退火未光照組的細胞形態最佳,細胞核圓潤,胞質清晰,黏附的細胞數也最多;退火光照組的細胞黏附最少。圖4的吸光度數據也反映了相同的規律,即退火未光照組的活性最高,退火光照組的活性最低。以退火未光照為例,考察LLC-PK1細胞在納米管陣列薄膜上的增殖活性。我們將相同密度的LLC-PK1細胞在該材料上分別種植1山3(1,5(1,7(1,并以純鈦片作為對照組,在相應的時間點分別取出實驗組及對照組材料,采用MTT方法在490nm處檢測吸光度值(如圖 5)。結果顯示LLC-PK1細胞隨種植時間的延長,活性越來越大,且在任意時間點,納米管上的活性均高于純鈦片。將傳至6代以上的ECV304細胞稀釋至一定密度后種植于四種不同表面特性的納米管表面ld,經4%多聚甲醛固定后再H0echst33342染色,采用熒光顯微鏡觀察細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狀況(如圖6);為了定量分析ECV304細胞在材料上的黏附活性,將相同密度的細胞種植在這些材料上ld,然后用MTT方法在490nm處檢測吸光度值(如圖7)。從圖6可見,不同表面特性對內皮細胞黏附的影響較小,四組圖片上黏附的形貌基本沒有差別,只是黏附的數量稍微有些差別。圖7是為圖6補充的定量數據,根據MTT檢測的吸光度值可見這四組材料上的活性差別也不大,退火未光照組的值比其他幾組略高。以退火未光照為例,考察ECV304細胞在納米管陣列薄膜上的增殖活性。我們將相同密度的ECV304細胞在該材料上分別種植ld,3d,5d,7d,并以純鈦片作為對照組,在相應的時間點分別取出實驗組及對照組材料,采用MTT方法在490nm處檢測吸光度值(如圖 8)。結果顯示ECV304細胞隨種植時間的延長,活性越來越大,與上皮細胞不同的是,任意時間點,內皮細胞在納米管上的活性比純鈦片略低。為構建具有復合功能的生物人工腎,需要將以上兩種具有獨立腎臟功能的細胞混合種植在TiO2納米管陣列膜上,使其更接近生理腎臟。我們將LLC-PK1及ECV304兩種細胞等比例混合種植在退火未光照的TW2納米管陣列薄膜上。兩種細胞分別稀釋至相同密度后等體積混合,為了區別兩種細胞,混合前分別用HoeChst33342染ECV304細胞核,用AO染 LLC-PK1細胞核,種植Id后經4%多聚甲醛固定,并采用熒光顯微鏡觀察兩種細胞的黏附狀況(如圖9)。同時,將相同密度的兩種細胞懸液等體積混合,種植在退火未光照的T^2納米管陣列膜上,Id后采用MTT方法檢測其黏附活性,并與前面單種細胞在該材料上Id的黏附活性進行對比(如圖10)。圖9中圓狀的是內皮細胞ECV304,無規則的是上皮細胞LLC-PI^。可見,這兩種細胞混合種植后能在材料表面很好的黏附生長。圖10可見,靜態種植混合細胞及單種細胞時,混合細胞的黏附活性高于兩種單種細胞,說明兩種細胞混合種植時彼此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由前面的結果可見,內皮細胞單獨種植在納米管材料上的黏附情況欠佳,無論是黏附的形貌、數量,還是MTT反應的活性均較上皮細胞的差,為了改善這一狀況,在本發明中我們在材料表面包被一層鼠尾I型膠原蛋白(促細胞生長的一種細胞外基質成分),使細胞先與膠原蛋白相互接觸,從而對比觀察膠原蛋白的包被是否能改善細胞的黏附狀況。因此,我們將內皮細胞的密度調至與前面一致,分別種植在包被與未包被膠原蛋白的納米管材料上,Id后固定染色,用熒光顯微鏡觀察結果如圖11所示。另外,為了定量分析膠原蛋白對內皮細胞活性的影響,我們將相同密度的細胞分別種植在包被與未包被膠原蛋白的納米管材料上ld,3d,5d,7d,在對應的時間點取出采用 MTT方法進行檢測,結果如圖12所示。圖Ila是未包被膠原蛋白材料上的內皮細胞的熒光照片,圖lib是包被膠原蛋白材料的內皮細胞的熒光照片,對比可見,包被膠原蛋白后,內皮細胞的黏附有一定的改善。 圖12表明,膠原蛋白的包被可明顯改善內皮細胞的黏附及增殖情況。由前面的分析,可見單種細胞及混合細胞都能很好的在納米管陣列薄膜上黏附生長,由于本發明的主要內容是具有生理功能的透析膜材料,尤其是腎小管上皮細胞的重吸收、轉運及內分泌等功能,因此,在該實施例中,我們初步檢測了該透析膜材料對鈉、鉀離子的重吸收功能。實驗組分別將單種上皮細胞及混合細胞種植在透析膜材料上,同時設立空白對照組(未種植細胞),各組透析膜在培養箱中培養3d后分別將材料取出并鑲嵌在一塊鋁框中, 然后固定在一個簡易的由有機玻璃制成的濾器中,通過蠕動泵在2. 5ml/min的流速下將代血漿輸送到濾器中,為測定連續濾過Ih該裝置對鈉、鉀離子的吸收特性,我們先于Ih時吸取Iml代血漿,再在代血漿入口處加入370 μ 1哇巴因(0. ImM),隔Ih后取出Iml代血漿。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測量加入哇巴因前后代血漿濃度的變化,從而計算出對鈉、鉀離子的吸收量的變化。圖13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加入哇巴因前后鈉、鉀離子吸收量的變化,且圖13a,b 有類似的規律,即鈉、鉀離子吸收量的變化情況一致,只是鈉離子的吸收量遠大于鉀離子的吸收量。從圖中可以看出在lh(加入哇巴因前),實驗組的鈉、鉀離子的吸收量遠大于空白組,其中單純上皮細胞種植組的吸收量略高于混合細胞種植組;在2h (加入哇巴后Ih)時,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值較接近。這反映了上皮細胞及混合細胞在納米管材料上的存活,并起到了對鈉、鉀離子重吸收的作用,由于混合組中上皮細胞的量只有單獨種植時的一半,故對鈉、鉀離子的吸收略低于上皮細胞組;另外,加入哇巴因后,對實驗組中的鈉、鉀離子都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他實施例主要是所制備的TW2納米管陣列薄膜的管徑及管長有所不同,我們在陽極氧化時,第一步氧化條件均相同,通過改變第二步陽極氧化的電壓,可得到以下四種不同管徑的納米管陣列薄膜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生理功能的透析膜材料,其特征在于該材料是在兩端通透的TiA納米管陣列薄膜上混合種植腎小管上皮細胞株和臍靜脈內皮細胞獲得,使該透析膜材料具有生物功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析膜材料,其特征在于TiO2納米管長度為20μπι 135 μ m,管徑為 45nm 140nm。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析膜材料,其特征在于納米管陣列薄膜上包被有一層膠原蛋白。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析膜材料,其特征在于該材料對鈉、鉀離子具有重吸收功能。
5.一種具有生理功能的透析膜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1)在純鈦片上采用兩步陽極氧化方法制備出頂端開口、底部封閉的TW2納米管陣列薄膜;(2)經濃HF蒸氣處理IOmin 15min獲得的兩端通透的TiO2納米管陣列薄膜;(3)對管徑約為45nm 140nm的兩端通透的TW2納米管陣列薄膜進行退火處理,但不進行光照;(4)分別經兩種不同顏色的細胞核染色劑染腎小管上皮細胞株和臍靜脈內皮細胞的細胞核,再將染色后的兩種細胞混合種植在步驟C3)得到的薄膜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中,所述兩步陽極氧化方法中的第二步陽極氧化的電壓分別為20V,40V,55V,75V時,得到的TW2納米管對應的長度分別約為 20 μ m,60 μ m, 90 μ m, 135 μ m,對應的管徑約為 45nm,70nm, 120nm, 140nm。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具有生理功能的透析膜材料,以及這種材料的制備方法。它以兩端通透的TiO2納米管陣列薄膜作為基底,在其上混合種植腎小管上皮細胞及臍靜脈內皮細胞,賦予其生理功能。TiO2納米管陣列薄膜首次用于透析膜材料,由于其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光催化性、親水性及自清潔能力,克服了現有聚砜膜的不足,能很好的滿足血液透析器膜材料的要求。該方法制得的具有生理功能的透析膜材料能同時滿足腎小管及腎小球的功能,簡化了裝置,有利于構建微型化的生物人工腎。該材料在蛋白質的分離、生物活性過濾、大分子量物質的擴散、分子過濾、藥物輸送等生物醫療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
文檔編號A61L31/16GK102366713SQ201110258210
公開日2012年3月7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日
發明者劉喜, 朱文, 李繼偉, 柳慧瓊 申請人:華中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