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治療臉皮膚炎的中草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來源于中草藥配制品,更具體涉及一種治療臉皮膚炎的中草藥。
背景技術:
中醫稱稱本病名風赤瘡痍,其臨床特征是眼臉皮膚紅赤,起皰及潰爛,其形似瘡痍,該病多因脾經風熱毒邪,內挾心火,上攻于眼所致,或因誤用眼藥引起過敏。傳統中醫將該病辨證分風熱不甚(輕癥)風熱熾盛,分別治之,雖有效,但唯痊愈。 本發明經過在長期的臨床中已經實踐,現已總結提升一種治療該病的中草藥,為治療臉皮膚炎提供經過實踐檢驗證明效果顯著的中草藥組合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提供一種治療臉皮膚炎的中草藥組合物。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一種治療臉皮膚炎的中草藥,是由以下重量份的藥物制成 當歸25 35份;川芎25 35份;生地25 35份;苦參25 35份;薄荷15 25
份;大力子25 30份;連翹15 25份;防風25 35份;赤芍25 35份;荊芥25 30 份;黃蓮20 30份;木通20 30份;火旺15 20份;節節花10 20份;烏蛇根10 20份;天葛菜20 30份;
加水1800份,燒開后,文火煎煮20 30分鐘,過濾下收取上清液,熬煮3次,將3次熬取的上清液混合均勻后,分裝瓶內,高溫滅菌,備用。服用時,將藥液250 350毫升放入容器中,微熱后服用,每日服3次。優選的,所述治療臉皮膚炎的中草藥,由以下重量份的藥物制成
當歸30份;川彎30份;生地30份;苦參30份;薄荷20份;大力子30份;連翹20份; 防風30份;赤芍30份;荊芥30份;黃蓮25份;木通25份;火旺15份;節節花15份;烏蛇根15份;天葛菜25份;
加水1800份,燒開后,文火煎煮20 30分鐘,過濾下收取上清液,熬煮3次,將3 次熬取的上清液混合均勻后,分裝瓶內,高溫滅菌,備用。本發明的配伍思想本方以當歸、川芎為君;以生地、苦參為臣。以薄荷、大力子、 連翹、防風、火旺為佐。以赤芍、節節花、荊芥、烏蛇根、黃蓮、天葛菜、木通為使。配方中各原料的作用
當歸為多年生草本傘形科植物當歸的根。性味與歸經,甘、辛,溫。歸肝、心、脾經。功能與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 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川彎為傘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莖;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肝、膽、心包經;功能與主治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用于安撫神經、正頭風頭痛、癥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 頭痛、風濕痹痛。生地生地黃,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的新鮮或干燥的塊根。性味與歸經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肺經。功能與主治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于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斑發疹。苦參為雙子葉植物玄參科玄參的干燥根;性味與歸經甘、苦、咸,微寒。歸肺, 胃,腎經;功能與主治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滋陰。用于溫邪入營、內陷心包、溫毒發斑、熱病傷陰、舌絳煩渴、津傷便秘、骨蒸勞嗽、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癰腫瘡毒。薄荷為唇形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薄荷屬的地上部分。性味與歸經辛,涼。 入肺、肝經。功能與主治疏風,散熱,辟穢,解毒。治外感風熱,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食滯氣脹,口瘡,牙痛,瘡疥,癮疹。大力子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實。性味與歸經辛、苦、寒。歸肺、胃經。功能與主治疏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散結、解毒消腫。用于風熱咳嗽;咽喉腫痛;斑疹不透;風疹瘙癢;瘡瘍腫毒。連翹為木犀科連翹屬植物連翹的干燥果實;性味與歸經味苦,微寒。歸肺、心、 小腸經;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用于癰疽,瘰疬,乳癰,丹毒,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溫熱入營,高熱煩渴,神昏發斑,熱淋尿閉。防風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風的根。性味與歸經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肝、脾經;功能與主治外感表證,風疹瘙癢,風濕痹痛,破傷風。用于治外感風寒,頭痛, 目眩,項強、風寒濕痹,骨節酸痛,四肢攣急,破傷風。赤芍為毛茛科植物芍藥或川赤芍的干燥根;性味與歸經苦,微寒。歸肝經;功能與主治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于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郁脅痛、經閉痛經、癥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荊芥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以葉及莖入藥,性味與歸經,性苦、辛,味大寒。歸肺、 膀胱經,功能與主治,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產后血暈。黃蓮為毛茛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或云連的干燥根莖。性味與歸經苦,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功能與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于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 濕瘡,耳道流膿。酒黃連善清上焦火熱。用于目赤,口瘡。姜黃連清胃和胃止嘔。用于寒熱互結,濕熱中阻,痞滿嘔吐。木通為雙子葉植物藥術if科植物白術if或三葉術if、術if (五葉術if)的木質莖。 性味與歸經苦、微寒。入心經、小腸經、膀胱經。功能與主治清心火、利小便、通經下乳。 用于胸中煩熱、喉痹咽痛、尿赤、五淋、水腫、周身攣痛、經閉乳少。火旺書名量天尺,為仙人掌科量天尺屬植物。性味與歸經甘、淡,微涼。功能與主治
花可治療燥熱咳嗽、咳血、頸淋巴結核。莖治腮腺炎,疝氣,癰瘡腫毒,對治療腦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有明顯療效,它具有清熱潤肺,除痰止咳,滋補養顏之功能,是極佳的清補湯料。廣東人習慣用它煲豬骨,加上蜜棗或少許羅漢果,煲一二個小時即成老火靚湯,既清甜芳香又有益,尤其適合于長期吸煙飲酒之人士。莖舒筋活絡,解毒。外用治骨折,腮腺炎,瘡腫。節節花為莧科植物蓮子草的全草或帶根全草。性味歸經苦,涼。入心、小腸二經。功用主治清熱,利尿,解毒。治咳嗽吐血,痢疾,腸風下血,淋病,癰疽腫毒,濕疹。烏蛇根性味與歸經性溫,味苦,無毒性,功能與主治祛風活血,消腫止痛, 化痰止咳。用于風濕關節炎,腰肌勞損,筋骨酸軟,跌打損傷,支氣管炎,潰瘍出血, 蛇咬傷,骨折,
天葛菜書名綠豆菜,為十字花科揮菜屬揮菜。性味與歸經味甘淡,性涼,無毒。內服清熱涼血、利尿解毒。入胃脾經。功能與主治主治肺熱咳嗽、傷暑腹瀉、喉痛,小便不利、 失音、咳血、口舌生瘡等。本發明的制作方法加水熬煮,過濾回收,取汁,裝瓶高溫滅菌、待用、水劑。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的治療臉皮膚炎的中草藥具有制作使用方便,無副作用,清熱祛邪,治療臉皮膚炎具有顯著效果,經過臨床實踐觀察使用,具有標本兼治的效果。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通過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一種治療臉皮膚炎的中草藥,該中草藥由以下重量g的藥物制成
當歸30克;川芎30克;生地30克;苦參30克;薄荷20克;大力子30克;連翹20克; 防風30克;赤芍30克;荊芥30克;黃蓮25克;木通25克;火旺15克;節節花15克;烏蛇根25克;天葛菜25克;
加水1800克,燒開后,文火煎煮20 30分鐘,過濾下收取上清液,煎煮3次,將3次熬取的上清液混合均勻后,分裝瓶內,高溫滅菌、備用。用法與用量服用時,將藥液取250 350毫升放入容器中,微熱后服用,每日服3次。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臉皮膚炎的中草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物制成當歸25 35份;川芎25 35份;生地25 35份;苦參25 35份;薄荷15 25 份;大力子25 30份;連翹15 25份;防風25 35份;赤芍25 35份;荊芥25 30 份;黃蓮20 30份;木通20 30份;火旺15 20份;節節花10 20份;烏蛇根10 20份;天葛菜20 30份;加水1800份,燒開后,文火煎煮20 30分鐘,過濾下收取上清液,熬煮3次,將3次熬取的上清液混合均勻后,分裝瓶內,高溫滅菌,備用。
2.根據權利要求書1所述的治療臉皮膚炎的中草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物制成當歸30份;川彎30份;生地30份;苦參30份;薄荷20份;大力子30份;連翹20份; 防風30份;赤芍30份;荊芥30份;黃蓮25份;木通25份;火旺15份;節節花15份;烏蛇根15份;天葛菜25份;加水1800份,燒開后,文火煎煮20 30分鐘,過濾下收取上清液, 熬煮3次,將3次熬取的上清液混合均勻后,分裝瓶內,高溫滅菌,備用。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臉皮膚炎的中草藥,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物制成當歸25~35份;川芎25~35份;生地25~35份;苦參25~35份;薄荷15~25份;大力子25~30份;連翹15~25份;防風25~35份;赤芍25~35份;荊芥25~30份;黃蓮20~30份;木通20~30份;火旺15~20份;節節花10~20份;烏蛇根10~20份;天葛菜20~30份;以當歸、川芎為君;以生地、苦參為臣。以薄荷、大力子、連翹、防風、火旺為佐。以赤芍、節節花、荊芥、烏蛇根、黃蓮、天葛菜、木通為使。本發明的中草藥具有制作使用方便,無副作用,清熱祛邪。效果顯著,經過臨床實踐觀察使用,具有標本兼治的效果。
文檔編號A61K36/804GK102327376SQ201110278908
公開日2012年1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0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0日
發明者不公告發明人 申請人:重慶市南川區瑞豐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