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眩暈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治療眩暈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眩暈即指眼花頭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不能站立,伴惡心、嘔吐,甚則昏倒等癥狀。本癥可出現于多種內科疾病中,常見于高血壓、貧血、美尼爾綜合征等病中。 眩暈的病因分為本虛和本虛標實兩類。本虛常由陰虧、氣血虧虛、髓海不足等而致眩暈;本虛標實多為肝陰虧虛,肝火上擾,或脾胃虛弱,痰濁中阻而致眩暈。其病理變化為陰虛則肝陽上亢,肝風內動,上擾清空,發為眩暈;氣虛則清陽不展,血虛則腦失所養,皆能發生眩暈; 腎精虧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上下俱虛,發生眩暈;或嗜食肥甘,饑飽勞倦,傷于脾胃,健運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濕成疾,痰濕中阻,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引發眩暈。市場上現有的治療眩暈的藥物雖然見效快,但容易反復并有副作用,治標而不治本。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眩暈的中藥組合物,其針對眩暈內在病邪,辨癥施治,針對性強,療效快,成本低,且無毒副作用,能達到標本兼治之效果。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治療眩暈的中藥組合物,以重量份計,包含以下組分天麻9-15,鉤藤12-18,石決明觀-32,川牛膝9_15,桑寄生9_15,杜仲9_15,黃岑9_15, 桅子7-11,菊花7-11,龍膽草7-11,牡丹皮9-15。本發明中藥物的機理分析
天麻甘平,歸肝經。息風止痙,平肝潛陽,祛風通絡。主治急慢驚風、抽搐拘攣、眩暈、 頭痛、半身不遂、肢麻、風濕痹痛。《本草匯言》主頭風,頭痛,頭暈虛旋,癲癎強痙,四肢攣急,語言不順,一切中風,風痰。鉤藤甘苦;微寒。歸肝,心經。清熱平肝;熄風止痙。主治小兒驚風;夜啼;熱盛動風;子癇;肝陽眩暈;肝火頭脹痛。《綱目》大人頭旋目眩,平肝風,除心熱,小兒內釣腹痛, 發斑疹。石決明咸、平、無毒。入肝經。質重潛陽,專入肝經,而有平肝陽、清肝熱之功,為涼肝、鎮肝之要藥。用于肝腎陰虛、肝陽眩暈癥。川牛膝苦,酸,性平。歸肝,腎經。主治腰膝酸痛,下肢痿軟,血滯經閉。《本經》 記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逐血氣,傷熱火爛,墮胎。桑寄生苦;甘;性平。歸肝;腎經。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安胎。用于腰膝酸痛,筋骨痿弱,肢體偏枯,風濕痹痛,頭錯目眩,胎動不安,崩漏下血。《本草再新》補氣溫中, 治陰虛,壯陽道,利骨節,通經水,補血和血,安胎定痛。杜仲甘;微辛;性溫。歸肝;腎經。補肝腎;強筋骨;安胎。主治腰脊酸疼;陽痿; 尿頻;小便余浙;風濕痹痛;胎動不安;習慣性流產。《玉楸藥解》益肝腎,養筋骨,去關節濕淫,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攣。黃岑苦,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壓。用于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桅子苦;寒。歸心;肝;肺;胃;三焦經。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藥性論》殺蟲毒。去熱毒風,利五淋,主中惡,通小便,解五種黃病,明目,治時疾,除熱及消渴口乾,目赤種病。菊花辛、甘、苦,微寒。歸肺、肝經。甘寒益陰,清熱解毒,尤善解疔毒,故可用治疔瘡腫毒。龍膽草味苦,性寒。歸肝、膽經。清熱燥濕,瀉肝定驚。《本草正》龍膽草,乃足厥陰、少陽之正藥,大能瀉火,但引以佐使,則諸火皆治。凡肝腎有余之火,皆其所宜。牡丹皮性寒,味苦;涼;微寒。歸心、肝、腎、肺經。苦寒,清熱涼血之中,善于散瘀消癰。治火毒熾盛,癰腫瘡毒。針對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中醫認為肝陽上亢,上冒清空,故頭暈頭痛;勞則傷腎, 怒則傷肝,均可使肝陽更盛,故頭暈、頭痛加甚;陽升則面部潮紅;肝旺則急躁易怒;肝火擾動心神,故少寐多夢;口苦,舌紅苔黃,脈弦,皆是肝陽上亢之征。方中之選者,平肝潛陽,滋養肝腎,以天麻、鉤藤、石決明清熱平肝、質重潛陽,乃為主藥;輔以川牛膝、桑寄生、杜仲補肝腎、去濕淫,相須為用,為臣藥;佐以黃岑、桅子清熱利濕,菊花益陰解毒;龍膽草、牡丹皮增強清肝泄熱之力。全方共奏平肝潛陽,滋養肝腎,平衡機體陰陽。針對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療效確切,防治效果顯著,兼治標本。本發明的中藥劑型可以采用片劑、顆粒劑、丸劑、膠囊劑、溶液劑、口服液、口含片、 顆粒劑、沖劑、散劑、混懸劑、粉劑。優選地,可以采用溶液劑、顆粒劑、丸劑和膠囊劑。使用效果
對50名眩暈患者(年齡30-60)使用本發明的治療眩暈的中藥組合物,持續治療1個療程(2周),其中17例完全治愈,癥狀消失;22例眩暈癥狀明顯緩解;8例癥狀有所緩解,病癥減輕;無效3例,總體有效率達94%,且無復發。實例
患者1 徐某,女性,36歲,數月來工作緊張,甚疲勞,半年前第一次眩暈發作,發病時視物扭轉,伴有惡心想吐的感受。第二次發作時發生眼球震動,站立不穩。后使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進行治療,半個療程后,眩暈癥狀緩解,繼續使用1周,癥狀完全消失,至今半年無復發。患者2 蔣某,男性,34歲,疲勞過度,晨起無力,突感頭暈,惡心,并且無法站立,出冷汗。醫院檢查,診斷為美尼爾氏綜合征。使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進行治療,1個療程后, 癥狀便基本消失,續用藥1個療程,眩暈癥狀全部消失,至今無復發。患者3:羅某,男性,56歲,陣發性眩暈,發作時感覺頭重腳輕,無法站立,伴有胸悶、惡心,睡眠質量較差。曾服用安神補腦液,但效果不好,無法徹底治愈。后經人介紹使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1個療程后顯現成效,眩暈癥狀減輕,發作時只有不明顯的晃動感,繼續治療1個療程,癥狀全部消失,至今無復發。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更好地理解本發明,下面通過實施例來描述本發明。實施例1
一種治療眩暈的中藥組合物,以重量份計,包含以下組分天麻9,鉤藤12,石決明28, 川牛膝9,桑寄生9,杜仲9,黃岑9,桅子7,菊花7,龍膽草7,牡丹皮9。其制備方法為
以重量份計,取天麻9,鉤藤12,石決明28,川牛膝9,桑寄生9,杜仲9,黃岑9,桅子7, 菊花7,龍膽草7,牡丹皮9 ;將上述中藥洗凈,去雜質,放入容器加水沒過藥材浸泡,30分鐘后,大火煎煮至沸騰,然后文火慢熬1小時;將藥汁濾出,分袋包裝,一袋200ml,早晚各服一袋。實施例2
一種治療眩暈的中藥組合物,以重量份計,包含以下組分天麻15,鉤藤18,石決明32, 川牛膝15,桑寄生15,杜仲15,黃岑15,桅子11,菊花11,龍膽草11,牡丹皮15。其制備方法為
以重量份計,取天麻15,鉤藤18,石決明32,川牛膝15,桑寄生15,杜仲15,黃岑15, 桅子11,菊花11,龍膽草11,牡丹皮15 ;洗凈,干燥,將上述藥材混合,每公斤加入大約IOL 水,文火煎0. 5-1小時,大火煎1-2小時;取煎液過150目篩,后用濃縮器濃縮至相對密度 1. 10-1. 20的清膏,取2/3清膏在120°C下噴霧干燥,得清膏粉末,將粉末與剩余1/3清膏混合,制粒;顆粒分裝機分裝,即得顆粒劑。實施例3
一種治療眩暈的中藥組合物,以重量份計,包含以下組分天麻12,鉤藤15,石決明30, 川牛膝12,桑寄生12,杜仲12,黃岑12,桅子9,菊花9,龍膽草9,牡丹皮12。其制備方法為
以重量份計,取天麻12,鉤藤15,石決明30,川牛膝12,桑寄生12,杜仲12,黃岑12,桅子9,菊花9,龍膽草9,牡丹皮12 ;洗凈,干燥,將上述藥材混合,用粉碎機粉碎為150-180目細粉,加入適當蜂蜜混合,制丸機制丸,低溫干燥,分裝,即得丸劑。實施例4
一種治療眩暈的中藥組合物,以重量份計,包含以下組分天麻12,鉤藤15,石決明30, 川牛膝12,桑寄生12,杜仲12,黃岑12,桅子9,菊花9,龍膽草9,牡丹皮12。其制備方法為
以重量份計,取天麻12,鉤藤15,石決明30,川牛膝12,桑寄生12,杜仲12,黃岑12, 桅子9,菊花9,龍膽草9,牡丹皮12 ;洗凈,干燥,將上述藥材混合,每公斤加入大約IOL 水,文火煎0. 5-1小時,大火煎1-2小時;取煎液過150目篩,后用濃縮器濃縮至相對密度 1. 10-1. 20的清膏,取2/3清膏在120°C下噴霧干燥,得清膏粉末,將粉末與剩余1/3清膏混合,制粒;將顆粒用膠囊填充劑制成0. 4g/粒膠囊。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眩暈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以重量份計,包含以下組分天麻9-15, 鉤藤12-18,石決明觀-32,川牛膝9-15,桑寄生9_15,杜仲9_15,黃岑9_15,桅子7_11,菊花 7-11,龍膽草7-11,牡丹皮9-1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以重量份計,優選包含以下組分 天麻12,鉤藤15,石決明30,川牛膝12,桑寄生12,杜仲12,黃岑12,桅子9,菊花9,龍膽草 9,牡丹皮12。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采用片劑、顆粒劑、丸劑、膠囊劑、溶液劑、口服液、口含片、顆粒劑、沖劑、散劑、混懸劑、粉劑。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優選采用溶液劑、 顆粒劑、丸劑和膠囊劑。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眩暈的中藥組合物,其以重量份計,包含以下組分天麻9-15,鉤藤12-18,石決明28-32,川牛膝9-15,桑寄生9-15,杜仲9-15,黃岑9-15,梔子7-11,菊花7-11,龍膽草7-11,牡丹皮9-15。相比于現有技術,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針對眩暈內在病邪,辨癥施治,療效快,成本低,且無毒副作用,效果顯著,兼治標本。
文檔編號A61P1/08GK102362983SQ201110347779
公開日2012年2月29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7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7日
發明者謝培德 申請人:成都綠迪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