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眩暈的中藥制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治療眩暈的中藥制劑。
背景技術:
眩暈即指眼花頭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不能站立,伴惡心、嘔吐,甚則昏倒等癥狀。本癥可出現于多種內科疾病中,常見于高血壓、貧血、美尼爾綜合征等病中。 眩暈的病因分為本虛和本虛標實兩類。本虛常由陰虧、氣血虧虛、髓海不足等而致眩暈;本虛標實多為肝陰虧虛,肝火上擾,或脾胃虛弱,痰濁中阻而致眩暈。其病理變化為陰虛則肝陽上亢,肝風內動,上擾清空,發為眩暈;氣虛則清陽不展,血虛則腦失所養,皆能發生眩暈; 腎精虧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上下俱虛,發生眩暈;或嗜食肥甘,饑飽勞倦,傷于脾胃,健運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濕成疾,痰濕中阻,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引發眩暈。市場上現有的治療眩暈的藥物雖然見效快,但容易反復并有副作用,治標而不治本。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眩暈的中藥制劑,其針對眩暈內在病邪,辨癥施治, 針對性強,療效快,成本低,且無毒副作用,能達到標本兼治之效果。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治療眩暈的中藥制劑,以重量份計,包含以下組分半夏7-11,白術12-18,陳皮5-7,天麻9-15,茯苓9-15,赭石12-18,竹茹7-11,生姜5-7, 甘草5-7。本發明中藥物的機理分析
半夏味辛;性溫;有毒。歸脾;胃;肺經。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主治咳喘痰多、嘔吐反胃、胸脘痞滿、頭痛眩暈、夜臥不安、癭瘤痰核、癰疽腫毒。《藥性論》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下肺氣,主咳結。新生者摩涂癰腫不消,能除瘤癭。氣虛而有痰氣,加而用之。白術苦、甘,溫。歸脾、胃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名醫別錄》味甘,無毒。主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陳皮性溫,味辛、味苦。入脾經、胃經、肺經。理氣健脾,調中,燥濕,化痰。《日用本草》能散能瀉,能溫能補,能消膈氣,化痰涎,和脾止嗽,通五淋。天麻甘平,歸肝經。息風止痙,平肝潛陽,祛風通絡。主治急慢驚風、抽搐拘攣、眩暈、頭痛、半身不遂、肢麻、風濕痹痛。《本草匯言》主頭風,頭痛,頭暈虛旋,癲癎強痙,四肢攣急,語言不順,一切中風,風痰。茯苓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經。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本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t季,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焦舌干,利小便。赭石苦甘;平;寒;無毒。歸肝;胃;心經。平肝潛陽,重鎮降逆,涼血止血。用于頭痛、眩暈、心悸、癲狂、驚癇等。《本草再新》平肝降火,治血分去瘀生新,消腫化痰,治五淋崩帶,安產墮胎。竹茹甘;微寒。歸脾;胃;膽經。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安胎涼血。用于肺熱咳嗽, 煩熱驚悸,胃熱嘔呃,妊娠惡阻,胎動不安等。《本草再新》瀉火除煩,潤肺開郁,化痰涼血, 止吐血,化瘀血,消癰痿腫毒。生姜味辛,性熱。歸脾、胃、心、肺經。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 《本經》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潞下痢。生者尤良。甘草性平,味甘,歸十二經。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針對痰濁中阻所致的眩暈,中醫認為痰濁蒙蔽清陽,清陽不升,則眩暈頭重如蒙; 痰濁中阻,濁陰不降,氣機不利,故胸悶惡心;脾陽不振,則少食多寐;苔白膩,脈濡滑均為痰濁內蘊所致。方中之選者,燥濕祛痰,平肝熄風,半夏、白術、陳皮燥濕化痰,天麻息風平肝,茯苓滲濕利水,赭石平肝潛陽,竹茹清熱化痰,生姜燥濕消痰,甘草清熱祛痰兼調和諸藥。全方共奏補養氣血,健運脾胃,平衡機體陰陽。針對痰濁中阻所致的眩暈療效確切,防治效果顯著, 兼治標本。本發明的中藥劑型可以采用片劑、顆粒劑、丸劑、膠囊劑、溶液劑、口服液、口含片、 顆粒劑、沖劑、散劑、混懸劑、粉劑。優選地,可以采用溶液劑、顆粒劑、丸劑和膠囊劑。使用效果
對50名眩暈患者(年齡30-60)使用本發明的治療眩暈的中藥制劑,持續治療1個療程 (2周),其中17例完全治愈,癥狀消失;22例眩暈癥狀明顯緩解;6例癥狀有所緩解,病癥減輕;無效5例,總體有效率達90%,且無復發。實例
患者1 衛某,男性,33歲,公司白領,經常加班,飲食不規律,半個月前出現眩暈,面色蒼白,伴有胸悶、惡心,后陸續兩次,嚴重時站立困難,出冷汗。醫院診斷為美尼爾氏綜合征, 后使用本發明的中藥制劑進行治療,半個療程后,眩暈癥狀緩解,繼續使用1周,癥狀完全消失,至今無復發。患者2 蘇某,男性,42歲,眩暈發作,突感頭暈,惡心、心慌,無法起立,冷汗。近期多次發作,癥狀加劇,醫院檢查,診斷為美尼爾氏綜合征。使用本發明的中藥制劑進行治療, 1個療程后,癥狀基本消失,續用藥1個療程,眩暈癥狀全部消失,至今無復發。患者3 馬某,女性,55歲,陣發性眩暈,發作時天昏地暗,無法站立,惡心,出冷汗, 出現眼震。后經人介紹使用本發明的中藥制劑,1個療程后顯現成效,眩暈癥狀減輕,發作時只有輕微的眩暈感,后繼續治療1個療程,上述癥狀全部消失,至今無復發。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更好地理解本發明,下面通過實施例來描述本發明。實施例1
一種治療眩暈的中藥制劑,以重量份計,包含以下組分半夏7,白術12,陳皮5,天麻9, 茯苓9,赭石12,竹茹7,生姜5,甘草5。其制備方法為以重量份計,取半夏7,白術12,陳皮5,天麻9,茯苓9,赭石12,竹茹7,生姜5,甘草5 ; 將上述中藥洗凈,去雜質,放入容器加水沒過藥材浸泡,30分鐘后,大火煎煮至沸騰,然后文火慢熬1小時;將藥汁濾出,分袋包裝,一袋200ml,早晚各服一袋。實施例2
一種治療眩暈的中藥制劑,以重量份計,包含以下組分半夏11,白術18,陳皮7,天麻 15,茯苓15,赭石18,竹茹11,生姜7,甘草7。其制備方法為
以重量份計,取半夏11,白術18,陳皮7,天麻15,茯苓15,赭石18,竹茹11,生姜7,甘草7 ;洗凈,干燥,將上述藥材混合,每公斤加入大約IOL水,文火煎0. 5-1小時,大火煎1-2 小時;取煎液過150目篩,后用濃縮器濃縮至相對密度1. 10-1. 20的清膏,取2/3清膏在 120°C下噴霧干燥,得清膏粉末,將粉末與剩余1/3清膏混合,制粒;顆粒分裝機分裝,即得顆粒劑。實施例3
一種治療眩暈的中藥制劑,以重量份計,包含以下組分半夏9,白術15,陳皮6,天麻 12,茯苓12,赭石15,竹茹9,生姜6,甘草6。其制備方法為
以重量份計,取半夏9,白術15,陳皮6,天麻12,茯苓12,赭石15,竹茹9,生姜6,甘草 6 ;洗凈,干燥,將上述藥材混合,用粉碎機粉碎為150-180目細粉,加入適當蜂蜜混合,制丸機制丸,低溫干燥,分裝,即得丸劑。實施例4
一種治療眩暈的中藥制劑,以重量份計,包含以下組分半夏9,白術15,陳皮6,天麻 12,茯苓12,赭石15,竹茹9,生姜6,甘草6。其制備方法為
以重量份計,取半夏9,白術15,陳皮6,天麻12,茯苓12,赭石15,竹茹9,生姜6,甘草6 ; 洗凈,干燥,將上述藥材混合,每公斤加入大約IOL水,文火煎0. 5-1小時,大火煎1-2小時; 取煎液過150目篩,后用濃縮器濃縮至相對密度1. 10-1. 20的清膏,取2/3清膏在120°C下噴霧干燥,得清膏粉末,將粉末與剩余1/3清膏混合,制粒;將顆粒用膠囊填充劑制成0. 4g/ 粒膠囊。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眩暈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以重量份計,包含以下組分半夏7-11,白術12-18,陳皮5-7,天麻9-15,茯苓9_15,赭石12-18,竹茹7_11,生姜5_7,甘草5_7。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以重量份計,優選包含以下組分半夏9,白術15,陳皮6,天麻12,茯苓12,赭石15,竹茹9,生姜6,甘草6。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制劑采用片劑、顆粒劑、丸劑、膠囊劑、溶液劑、口服液、口含片、顆粒劑、沖劑、散劑、混懸劑、粉劑。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制劑優選采用溶液劑、顆粒劑、丸劑和膠囊劑。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眩暈的中藥制劑,其以重量份計,包含以下組分半夏7-11,白術12-18,陳皮5-7,天麻9-15,茯苓9-15,赭石12-18,竹茹7-11,生姜5-7,甘草5-7。相比于現有技術,本發明的中藥制劑針對眩暈內在病邪,辨癥施治,療效快,成本低,且無毒副作用,效果顯著,兼治標本。
文檔編號A61P1/08GK102363038SQ201110347768
公開日2012年2月29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7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7日
發明者謝培德 申請人:成都綠迪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