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脛骨平臺后外側解剖型鎖定接骨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醫療器械的技術領域,涉及一種醫用解剖型鎖定接骨板,尤其是一種脛骨平臺后外側解剖型鎖定接骨板。
背景技術:
脛骨平臺骨折一直是創傷骨科治療的難點,特別是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有較高的并發癥及致殘率。脛骨平臺骨折屬于關節內骨折,要求達到解剖復位,堅強固定。尤其伴有后柱骨塊劈裂或塌陷時,傳統的膝前側入路切開復位、由前向后的內固定法往往不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容易出現二期的復位丟失及固定失效。目前臨床實踐中,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支持通過膝關節后側入路復位脛骨平臺后柱骨折,并采用后側支撐接骨板固定的方法。在從膝關節后側入路固定后柱骨折時,各種各樣的非解剖型內固定植入物已被廣泛使用,而且都起到了一定的支撐的作用。每位醫生使用的內固定植入物各不相同。已有多位學者分別采用了 3.5mm有限接觸動力加壓接骨板(LC-DCP)、重建接骨板、3.5mm或
4.5mm-T形及三葉草形接骨板等多種固定系統。這些內固定植入物都是一般通用內固定物,與脛骨平臺后側的解剖形態無法完好貼合,故手術效果不盡相同,結果無法統一評判。正是因為治療上的需要,我們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針對脛骨平臺后柱這一特殊類型的骨折,無論國際上還是國內都缺乏專屬的解剖型內固定植入物。此外,鎖定固定接骨板遵循外固定的生物學原理,不依賴接骨板與骨骼間的摩擦力。因此對骨面及骨折端血運的影響勢必降低。通過螺釘釘尾螺紋與釘孔螺紋的吻合交鎖,在螺釘和接骨板間存在成角穩定性,允許放置鎖定接骨板時完全不接觸骨骼,因此是符合生物學的內固定系統。針對干骺端骨折、骨質疏松性骨折,鎖定系統在生物力學上存在巨大優勢。從本質上講,鎖定接骨板仍可以被看作是皮下的外固定器,只是它與骨骼間的距離更短才更穩固。以脛骨平臺后外側骨骼表面形態學數據為基礎設計的解剖性接骨板能提高由創傷引起的單純脛骨平臺后外側骨折或累及后外側的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固定效果。在中國發明專利CN201010230592.8中,公開了一種無需預彎的脛骨外后側彎曲的解剖型支撐鎖定接骨板。但該發明在設計上存在諸多嚴重缺陷。首先,由于脛骨平臺后外側存在腓骨小頭這一非常重要的解剖結構,這一結構的存在使得一般內固定植入物在植入時必須以一定角度傾斜放置,而無法達到與脛骨縱軸平行的縱性放置。而且脛骨近段后外側重要的血管神經結構也不允許內固定植入接骨板縱性放置。其次,脛骨后外側平臺高度有限,無法實現該發明中描述的在其接骨板頭部設置兩排釘孔的目標,如果設置兩排接骨板,則釘孔直徑非常有限,勢必將植入螺釘的直徑減小,因而固定效果將大大折扣。。因而該發明(CN201010230592.8)并沒有完全的符合脛骨平臺后外側實際的解剖特點,因此并不能提供有效的固定。因此,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致力于開發一種更符合脛骨近段后側解剖特點、更貼合脛骨平臺后外側骨骼表面形態、更加穩固的脛骨平臺后外側解剖型鎖定接骨板。
發明內容
鑒于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更符合脛骨近段后側解剖特點、更貼合脛骨平臺后外側骨骼表面形態、更加穩固的脛骨平臺后外側解剖型鎖定接骨板。本發明的一種脛骨平臺后外側解剖型鎖定接骨板,包括水平部、連接部和縱行部,所述水平部、連接部和縱行部依次相互連接,所述水平部、連接部和縱行部上均設有貫穿孔,所述水平部彎曲呈圓弧形,所述縱行部所在平面與水平部圓弧形橫截面垂直,所述縱行部的中心線與所述水平部圓弧形橫截面之間呈55°飛2°的夾角。在本發明的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水平部圓弧形橫截面的半徑為18 23mm,圓心角為105。 112。。在本發明的另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水平部上與圓弧形橫截面垂直的平面、連接部所在平面和縱行部所在平面之間呈Z字形,所述水平部上與圓弧形橫截面垂直的平面與連接部所在平面之間呈128° 135°第一夾角;所述連接部所在平面與縱行部所在平面之間呈135° 142°第二夾角。在本發明的另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水平部上貫穿孔的數量為兩至四個。在本發明的另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水平部上的貫穿孔的孔軸排列在一個圓弧形面上,呈放射狀排列。在本發明的另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水平部上貫穿孔為圓形帶螺紋鎖定孔。在本發明的另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連接部上貫穿孔的數量為I個,孔軸方向相對于連接部傾斜。在本發明的另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縱行部上貫穿孔的數量為兩至四個,所述縱行部上貫穿孔沿縱行部延伸方向排列,所述縱行部上貫穿孔的孔軸與縱行部垂直。在本發明的另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連接部和縱行部上貫穿孔為結合孔,所述結合孔為無螺紋孔與螺紋孔融和一起的孔。在本發明的另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縱行部中心線與水平部圓弧形橫截面之間呈60°的夾角。本發明的脛骨平臺后外側解剖型鎖定接骨板更符合脛骨近段后側解剖特點、更貼合脛骨平臺后外側骨骼表面形態、并利用螺釘鎖定固定,使用方便,達到了最大的支撐固定強度,保證了手術質量。
圖1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 圖2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在水平面的結構示意 圖3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在矢狀面的結構示意 圖4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在冠狀面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對 本發明做出具體闡述。
在本發明中所述的水平面是與地面平行的斷面;矢狀面是指在使用狀態中沿人體前后方向將本發明的接骨板縱切為左右兩部分并與水平面平行的斷面;冠狀面是指在與水平面、矢狀面均垂直的斷面。應當加以說明的是,本發明中所指上下左右,是指將本發明的接骨板按圖1放置時所顯示的方向。本發明是基于完善的脛骨近端解剖輪廓曲線包括平臺關節面后側的骨骼表面形態數據而提出的更加貼合骨骼表面、更加遵循脛骨近段后外側解剖特點,且方便簡易的接骨板技術方案。本發明借助于螺旋CT掃描及三維重建影像及相應的影像測量軟件進行采集并測量計算了較大樣本量的標本數據。通過對較大樣本量的健康中國人正常脛骨近端后側的骨骼表面進行形態學測量和研究,得出了:①脛骨平臺后外側皮質緣在水平面主要呈現為圓弧結構。后外側圓弧所在圓半徑大小約20mm,圓弧圓心角大小約108° ; 在矢狀面,脛骨近端后側皮質形態清晰可辨,具有兩個明顯的成角,走行類似旋轉90°的“Z”字形。從上至下第I轉角大小約47° ;第2轉角大小約40°。并據此數據基礎提出了本發明。本發明所運用數據成果已發表于綜合類專業期刊(孫輝,羅從風.中國人正常脛骨近端后側形態學測量.上海醫學.2008,31 (5): 335-338.〈核心期刊、統計源期刊〉)。如圖1中所示,本發明的實施例的一種脛骨平臺后外側解剖型鎖定接骨板,包括水平部1、連接部2和縱行部3。水平部、連接部和縱行部如圖1中所示依次從上到下連接。水平部1、連接部2和縱行部3上均設有貫穿孔。此外,水平部I彎曲呈圓弧形,縱行部3所在平面與水平部I圓弧形橫截面垂直,并且縱行部3的中心線與水平部I圓弧形橫截面之間呈55° 62°的夾角。 本發明的脛骨平臺后外側解剖型鎖定接骨板更符合脛骨近段后側解剖特點、更貼合脛骨平臺后外側骨骼表面形態。從而結合固定的更加穩定。如圖2和圖3中所示,本發明的接骨板是一種鎖定固定接骨板,其水平部1、連接部2和縱行部3上均設有貫穿孔。其中如圖1中所示,水平部I貫穿孔為單純圓形鎖定螺釘孔(如圖中11、12、13、14所示),而連接部2和縱性部3上為結合孔。可利用螺釘鎖定固定住接骨板。另如如圖2中所示,由于在脛骨平臺的表面形態中,脛骨髁部的后外側皮質緣在水平面主要呈現為圓弧結構,因此,如圖2中所示,本發明的接骨板中的水平部I在水平面上采用了圓弧形狀,以更加貼合脛骨平臺后外側。在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中,水平部圓弧形橫截面的的半徑為18 23mm,圓心角為105° 112°,優選半徑大小為20mm,圓心角為108°,以適應絕大多數患者的骨骼形狀。如圖3中所示,在矢狀面上,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的一種接骨板的水平部1、連接部3和縱行部2之間呈與脛骨后外側吻合的彎曲形狀。在使用過程中,如圖3中所示,水平部I與脛骨平臺關節面α之間呈65°的角。水平部1、連接部3和縱行部2之間呈Z字形,水平部與連接部之間連接為第一夾角,呈128° 135°大小;所述連接部與縱行部之間連接為第二夾角,呈135° 142°大小。優選第一夾角為133°、第二夾角為140°。水平部1、連接部2和縱行部3間呈彎曲的形狀能更好的貼合脛骨,從而使得接骨板更加穩固。如圖1和圖4中所示,在冠狀面上,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的接骨板的縱行部3與水平部之間呈55°飛2°的夾角。優選呈60°的傾斜。縱行部3在冠狀面上呈傾斜狀的原因是由于在冠狀面上脛骨近端后外側有腓骨頭和上脛腓關節的阻擋,因此傾斜的縱行部3能夠更好的貼合脛骨后外側,同時避開重要的血管神經結構。另如圖1和圖2中所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的接骨板在水平部I上設有貫穿孔(11、12、13、14)。貫穿孔(11、12、13、14)可供螺釘等穿過并固定接骨板。如圖2和圖3中所示,本較佳實施例中的貫穿孔(11、12、13、14)的孔軸在同一平面上,方向A與關節面α平行。并優選呈放射狀排列,呈放射狀排列可以避免螺釘在脛骨平臺骨質中部相互碰撞切割,使得接骨板鎖定更加穩固。孔軸位置位于水平部矢狀面中點。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設置呈弧形在不同平面排列的貫穿孔,本實施例對此不作限制。本發明中的較大直徑的關節面下排釘技術能提供較大的螺釘固定把持力量。利于接骨板的穩固。另如圖4中所示,本發 明的較佳實施例的連接部2上設有一個貫穿孔21、縱行部3上設有貫穿孔31、32、33、34。貫穿孔21能使得螺釘固定在脛骨的干骺端移行部,穩定住接骨板。另如圖3中所示,連接部貫穿孔21的孔軸方向B為連接部矢狀面中點與脛骨平臺前緣的連線,貫穿孔位置位于連接部矢狀面中點。如圖3中所示,可與水平部I上的貫穿孔
11、12、13、14之間形成交叉。如此設計使得穿過貫穿孔21的螺釘與穿過貫穿孔11、12、13、14的螺釘相互配合,更加穩定的固定住接骨板。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使用其他方向,只要能使接骨板固定即可,本實施例對此不作限制。此外,如圖4中所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的縱行部3上設有貫穿孔31、32、33、34,位于第二夾角的下方,沿與縱行部縱向排列。并如圖3中所示,貫穿孔31、32、33、34的孔軸的方向C與接骨板垂直。貫穿孔31、32、33、34使得螺釘穿過脛骨干上部,并與貫穿孔11、
12、13、14和貫穿孔21配合,鎖定固定住接骨板。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接骨板中,接骨板的材料可以選用鈦合金,從而能夠提供足夠的強度。以上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詳細描述,但其只是作為范例,本發明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任何對本發明進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發明的范疇之中。因此,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下所作的均等變換和修改,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脛骨平臺后外側解剖型鎖定接骨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部、連接部和縱行部,所述水平部、連接部和縱行部依次相互連接,所述水平部、連接部和縱行部上均設有貫穿孔,所述水平部彎曲呈圓弧形,所述縱行部所在平面與水平部圓弧形橫截面垂直,所述縱行部的中心線與所述水平部圓弧形橫截面之間呈55°飛2°的夾角。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脛骨平臺后外側解剖型鎖定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部圓弧形橫截面的半徑為18 23mm,圓心角為105° 112°。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脛骨平臺后外側解剖型鎖定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部上與圓弧形橫截面垂直的平面、連接部所在平面和縱行部所在平面之間呈Z字形,所述水平部上與圓弧形橫截面垂直的平面與連接部所在平面之間呈128° 135°第一夾角;所述連接部所在平面與縱行部所在平面之間呈135° 142°第二夾角。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脛骨平臺后外側解剖型鎖定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部上貫穿孔的數量為兩至四個。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脛骨平臺后外側解剖型鎖定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部上的貫穿孔的孔軸排列在一個圓弧形面上,呈放射狀排列。
6.如權利要求1、4或5所述的脛骨平臺后外側解剖型鎖定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部上貫穿孔為圓形帶螺紋鎖定孔。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脛骨平臺后外側解剖型鎖定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上貫穿孔的數量為I個,孔軸方向相對于連接部傾斜。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脛骨平臺后外側解剖型鎖定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縱行部上貫穿孔的數量為兩至四個,所述縱行部上貫穿孔沿縱行部延伸方向排列,所述縱行部上貫穿孔的孔軸與縱行部垂直。
9.如權利要求1、7或8所述的脛骨平臺后外側解剖型鎖定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和縱行部上貫穿孔為結合孔,所述結合孔為無螺紋孔與螺紋孔融和一起的孔。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脛骨平臺后外側解剖型鎖定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縱行部中心線與水平部圓弧形橫截面之間呈60°的夾角。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是一種脛骨平臺后外側解剖型鎖定接骨板,包括水平部、連接部和縱行部。水平部、連接部和縱行部上均設有貫穿的孔。水平部呈圓弧形,縱行部與水平部之間呈一定的夾角向內側傾斜。本發明的脛骨平臺后外側解剖型鎖定接骨板使用了更加貼合骨骼表面的形狀,并利用螺釘鎖定固定,使用方便,達到了最大的支撐固定強度,保證了手術質量。
文檔編號A61B17/80GK103169534SQ20111042929
公開日2013年6月26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20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20日
發明者羅從風, 孫輝 申請人: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