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癲癇病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
一種治療癲癇病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中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癲癇病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背景
癲癇病屬于中醫學“風癆臌格”四大難癥之范疇,現代醫學認為是一種神經系統大腦異常放電所致的一種慢性、反復發作性神態失常的病患,俗稱“羊癇風”。中醫學認為, 此病的發生,往往由于先天因素,后天七情失調,造成臟腑功能失調,痰濁阻滯,氣機逆亂, 風陽內動所致。《丹溪心法 癇篇》指出本病之發生“非無痰涎壅塞,迷悶孔竅”。本病往往是虛實夾雜,本虛標實。虛者,多為氣虛、陰虛;實者,多為痰火上擾,痰氣郁結等。《景岳全書·癲狂癡呆篇》論癇之治法指出“治此這,當察痰察氣,因其甚者而先之”。《靈柩 五亂》則指出“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于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這些文獻概括了癲癇病的病因病理及治療大法。發明內容
本發明根據上述癲癇病的發病機制,提供一種治療效果好的治療癲癇病的藥物。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該治療癲癇病藥物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實現上述目的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治療癲癇病的藥物,按重量份數計含有以下原料的有效成分甘草95 105份、 半夏95 105份、白芍140 160份、甘遂30 40份、琥珀25 35份、朱砂4 6份、 天竺黃25 35份、牛黃25 35份、羚羊角25 35份。
一種治療癲癇病的藥物,按重量份數計含有以下原料的有效成分甘草100份、 半夏100份、白芍150份、甘遂35份、琥珀30份、朱砂5份、天竺黃30份、牛黃30份、羚羊角30份。
進一步,所述治療癲癇病的藥物為煎膏劑。
上述治療癲癇病藥物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稱取甘草、半夏、白芍,加入適量水,文火煎30 40分鐘,濾取,得到藥液;(2)再向得到的藥液中加入適量的煉蜜,混勻,冷卻;(3)再加入規定量的甘遂、琥珀、朱砂、天竺黃、牛黃和羚羊角的細粉,混勻。
本發明所述的煉蜜是指經過熬煉后的蜂蜜,該熬煉工藝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是公知的,也可參考《中成藥》1992年05期的《煉蜜經驗一得》。
上述制得的煎膏劑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關于“煎膏劑” 項的規定。
進一步,以體積計,加入煉蜜的量為藥液量的1 3倍,優選為1. 5倍。
所制得的煎膏劑裝入耐高溫瓶中,采用105°C水蒸汽滅菌30分鐘。
本發明治療癲癇病的藥物以豁痰開竅為治療法則,吐瀉為治療手段,痰淤兼治。因為痰淤之病理產物互為因果,“積”為百病之禍首,“積”是因“淤”所致,故“淤”與“痰”密切相關。淤痰相交,導致微循環障礙,是多種疑難雜癥的共同病理。中醫所謂“痰生百病”“頑痰怪病” “痰瘀同源”為病理機制總概括。“大積當破,小積當摩”,“上有病下取之”為治療總則。就癲癇而言,豁痰瀉下,開竅醒神速也。蓋因腦為元神之府,屬神臟。痰淤之邪瀉去, 則脈道疏通,道路通則腦竅開,神明復。采用瀉下法控制大腦異常放電,符合“治療這道首通出路,次增動力,其病自愈”、“用藥這道,在于動,動則移,移則變”之病理藥理的唯物辯證法,在相應藥物的作用下,使生理性內環境得以凈化,達到生態平衡穩態,將大腦異常放電的惡性循環移化為大腦行使正常功能的良性循環,使“邪去正自安”,癲癇病將獲得治愈。
本發明的治療癲癇病藥物組方中所用各味藥材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中均有相關的描述。其各自作用如下,甘遂瀉水逐飲,用于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喘咳,二便不利; 琥珀安魂定魄,破淤通塞,用于驚風、癲癇; 朱砂清心鎮驚,安神解毒,用于心悸易驚,癲癇發作;天竺黃清熱豁痰,涼心定驚,用于熱病神昏,中風痰迷,小兒痰熱驚癇、抽搐、夜啼; 牛黃清心,豁痰,開窮,涼肝,息風,解毒,用于熱病神昏,中風痰迷,驚癇抽搐,癲癇發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癇腫疔瘡;羚羊角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散血解毒,用于高熱驚癇,神昏痙厥,子癇抽搐,癲癇發狂,頭痛眩暈,目赤翳障,溫毒發斑,癇腫瘡毒;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 白芍平肝止痛,養血調經,斂陰止汗;蜂蜜《神農本草經》云“味甘、平、主心腹邪氣,諸驚癇痙,安五臟諸不足,益氣補中, 止痛解毒,除眾病和百藥,久服強志輕身。”有清熱、滋補、解毒、潤滑胃腸等功能,其含有以單糖為主的多種營養素、酶、有機酸、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等,是食藥兼優的天然產物。
本發明的治療癲癇病藥物具有豁痰開竅、化淤通絡、醒神鎮靜的功能,其用法是每 10天早晨空腹用1劑(成人量),頓服,1劑250ml,兒童酌減,3劑一療程。禁忌癥心臟病人、 糖尿病人禁用。
本發明的治療癲癇病藥物服藥次數少,不需要每天服藥,在常規用量下,安全,無毒副作用。無副作用,僅服后有嘔吐、瀉下之不適,一天后自行停止。本發明的治療癲癇病藥物治療癲癇病的有效率99 %,顯效95 %,治愈率90 %以上。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將甘草log、半夏10g、白芍15g加入到150ml的水中,文火煎30分鐘,過濾除去藥渣, 得到IOOml藥液,再加入150ml的煉蜜,混合均勻,待冷卻后,加入3. 5g甘遂、3g琥珀、0. 5g 朱砂、3g天竺黃、3g牛黃、3g羚羊角的細粉,充分混勻,再加入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規定量的防腐劑,如苯甲酸鈉。
本發明的治療癲癇病藥物的療效經數年數百余例驗證、統計,有效率99%,顯效 95%,治愈率90%以上。
病例一王某,男,26歲,河南省駐馬店市人,患癲癇病20余年,曾先后于北京301醫院、天壇醫院,西安、山東等地治療,手術2次,已花費近70萬元。服用本藥一療程,停止發作,又間斷服用2個療程,至今未發作。
病例二劉某,男,觀歲,河南省平頂山市人,患癲癇病20余年,發病最重時,一天數十次,病人已成半癡呆狀。服用本藥1劑,當天吐瀉10余次,停用一切抗癲癇西藥,月余未發作,后為防止再復發,10天用藥1劑,共斷服用藥4劑,至今未發作。
病例三李某,男,20歲,浙江杭州市人。4歲患癲癇病,常規服用抗癲癇西藥,平均數日發作一次。服用本藥1劑,停用抗癲癇西藥,次日發作5次,以后次數逐漸減少,服用第2劑后,次日發作3次,以后次數逐漸減少,服用第3劑后,停止發作,做腦電監測,病灶已很小。為鞏固療效,又間斷服用3劑,至今未發作。
病例四王小榮,女,65歲,河南省平頂山市人。20歲時突發癲癇,發作時神昏、抽搐。每次開始發作時上肢發抖,眼瞼抽動,繼而神志不清,兩手抽動,而且上吊、兩腿伸直、兩足內翻,面色發紫,牙關緊閉,喉中痰鳴,口吐白沫,小便失禁。已服用抗癲癇西藥數十年,也用過中藥治療(用藥不詳)。每年都有不定時發作10余次。2009年8月開始服用本藥,間斷服用8齊IJ, (每10至15天用藥1劑),停用其他一切抗癲癇藥物,隨訪數次,至今未再發作。
病例五楊建盅,男,58歲,河南駐馬店市正陽縣人。15年前因車禍遺留癱瘓、失語,伴有癲癇發作。發作時,雙目上視,口吐白沫,牙關緊閉,四肢抽搐,嚴重時唇面發紫,皮膚發涼,每次10 余分鐘后緩解,醒后如常人。形體肥胖涎多頻吐不已。患病后一直服用抗癲癇西藥卡馬西平,但仍有間斷性發作。2010年3月服用本藥。服用1劑后,吐瀉10余次,吐瀉物為膠著粘痰,月余未再發作,2個月后又犯1次,但癥狀輕微,數秒鐘即恢復常態,后間斷服用6劑,隨訪至今未再發作。
病例六李偉,男,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人。4歲時,因高熱驚風后繼發癲癇。20余年來,雖多處醫治,服用中藥(用藥不詳)100余劑,卡馬西平從未中斷,雖有好轉,但仍阻止不了發作。 有時數天1次,有時月余1次,發無規律。2011年7月份接受使本藥的治療,停用其他藥物,服用首劑后,第3日發作一次,但癥狀輕微,數秒鐘即恢復常態。后又間斷服用本藥6劑 (10-15天1劑),隨訪至今未再發作。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癲癇病的藥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數計含有以下原料的有效成分甘草95 105份、半夏95 105份、白芍140 160份、甘遂30 40份、琥珀25 ;35 份、朱砂4 6份、天竺黃25 35份、牛黃25 35份、羚羊角25 35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癲癇病的藥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數計含有以下原料的有效成分甘草100份、半夏100份、白芍150份、甘遂35份、琥珀30份、朱砂5份、 天竺黃30份、牛黃30份、羚羊角30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療癲癇病的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療癲癇病的藥物為煎膏劑。
4.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癲癇病藥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備方法包括 (1)稱取甘草、半夏、白芍,加入適量水,文火煎30 40分鐘,濾取,得到藥液;(2 )再向得到的藥液中加入適量的煉蜜,混勻,冷卻;(3)再加入規定量的甘遂、琥珀、朱砂、天竺黃、牛黃和羚羊角的細粉,混勻。
5.權利要求4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以體積計,加入煉蜜的量為藥液量的1 3倍。
6.權利要求5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以體積計,加入煉蜜的量為藥液量的1.5倍。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癲癇病的藥物,該藥物按重量份數計含有以下原料的有效成分甘草95~105份、半夏95~105份、白芍140~160份、甘遂30~40份、琥珀25~35份、朱砂4~6份、天竺黃25~35份、牛黃25~35份、羚羊角25~35份。制備該藥物的方法為稱取甘草、半夏、白芍,加入適量水,文火煎30~40分鐘,濾取,得到藥液;再向得到的藥液中加入適量的煉蜜,混勻,冷卻;再加入規定量的甘遂、琥珀、朱砂、天竺黃、牛黃和羚羊角的細粉,混勻。本藥治療癲癇病的有效率99%,顯效95%,治愈率90%以上,服藥次數少,不需要每天服藥,在常規用量下,安全,無毒副作用。
文檔編號A61P25/08GK102526520SQ20121001563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18日
發明者呂士敏 申請人:呂士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