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無毒的地蟞卵夾外皮和內部的卵的分離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地螫卵夾外皮和內部的卵分離的方法,屬藥品和食品加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地螫咸寒、入心、肝、脾經。其功能主治為逐瘀,破積,通絡,理傷。治包塊、腫塊和腫瘤積聚,血滯經閉,產后瘀血腹痛,跌打損傷。在《本經》、《藥性論》、《綱目》、《本草再新》、 《本草衍義》、《本草通云》等均有記載。近年來,人們對地螫蟲的藥用價值又有了新的認識。 它對黑色素瘤、胃癌、原發性肝癌都有一定療效。實驗證明地螫蟲有抑制白血病患者的白細胞作用,能抑制胃癌,肝癌細胞的呼吸,也可用來治療肝脾腫大,早期肝硬化,急慢性肝炎, 肝區悶痛等肝病,地螫蟲的藥用范圍漸趨寬廣。地螫蟲含有目前世界上認為抗疲勞效果最好的二十八烷醇。具有益于心血管系統的Se、谷留醇,不飽和脂肪酸(如油酸、亞油酸、棕櫚酸,其中油酸含量占油脂中75 86%) 等。具有調節血壓,促進新陳代謝,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有抗凝血作用,實驗顯示良好的溶栓作用。有抗缺氧作用,實驗表明地螫蟲可提高心肌和腦對缺血的耐受力。有抗自由基作用60例冠心病血瘀癥患者服用地螫粉4周,血中過氧化脂質明顯下降,還原型谷胱甘肽明顯上升。另外,地螫蟲還有抗突變作用,為抗腫瘤作用提供了實驗依據。在臨床上用地螫配伍組成的中藥有人參螫甲丸、追風丸、除傷消、跌打丸、消腫膏、傷科七厘散、治傷丸、大黃螗蟲丸、中華地螫膠囊等。除此之外,地螫主要作為傳統中藥材。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地螫蟲因國內外需求量愈來愈大,在人工飼養技術難題突破以后,人工大棚地窖式飼養地螫蟲是一項成本低,收效快,飼料來源廣,消耗少,飼養方法簡便的家庭副業,一個輔助勞動力年收入在幾萬元不等。隨著科學技術和市場需求的發展,我國廣大農戶養殖和工廠化利用相結合,開始走向飼養生產、 應用研究、加工、銷售一條龍。而國外對地螫的需求量更大,反過來促進了地螫養殖的大發展。地螫的銷售市場拉動地螫養殖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大量地螫卵夾的處理,一個卵夾有十幾個左右的卵。一個年產300噸干地螫的普通養殖場,除了正常繁殖利用的地螫卵外,剩余的地螫卵達15 20噸,且年年積累,地螫卵加工已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當地人則將其洗凈后搗成泥,加上面粉做成食品,或加上其他藥品配成偏方藥給家中癱患、脈管炎和血栓病人食用,對患者確有療效。這表明地螫卵作為藥品和保健食品原料是加工開發的良好途徑。地螫卵夾夾重和內部的卵重的比例各自約為50%,外夾黑棕色,內部卵淡黃色, 如將卵夾搗成泥后為黑棕色,自然放置一天后,黑色更深。而且卵夾外皮上有許多溝紋隆起,附著藏匿著許多塵土和微生物,地螫卵夾外皮的分離去除是地螫卵加工的首要步驟,也是提聞廣品衛生質量的關鍵。地螫卵夾在破碎過程中總有一些卵被碎開,放在紙上就知道有很多的油,卵的含油量很高,正因為此,地螫卵夾破碎后皮和卵總粘在一起,難以采用過篩和風選的方法分離。可采用乙酸乙酯(或其類似物)與NaCl (或其他溶于水的中性鹽)溶液分離,可使地螫卵夾外皮和內部的卵完全分離。但是,乙酸乙酯是一種有毒、易燃、易爆的有機溶劑,對眼、鼻、咽喉有刺激作用,高濃度吸入有進行性麻醉作用,急性肺水腫,肝、腎損害。持續大量吸入,可致呼吸麻痹。誤服者可產生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有致癌作用,因血管神經障礙而致牙齦出血;可致濕疹樣皮炎。長期接觸本品有時可致角膜渾濁,繼發性貧血,白細胞增多等。使用乙酸乙酯分離地螫卵夾外皮和內部的卵時,有可能會有少量的乙酸乙酯進入卵內。其蒸氣與空氣混合,還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生產過程中乙酸乙酯揮發入大氣,也污染了環境。使用乙酸乙酯分離地螫卵夾外皮和內部的卵,操作中要有防火防靜電措施,禁止使用易產生火花的機械設備和工具,避免接觸堿和強氧化劑,工人要帶防毒面具,儲藏區要備有防泄漏應急處理設備。廢棄處理和運輸均要用特殊的措施和車輛工具。要有防火、防爆、防毒的一系列設備,使投資加大。分離地螫卵夾的外皮和內部的卵采用NaCl溶液,用的時間長了總要排放,雖不太多,但也污染環境。而且乙酸乙酯類微溶于水,NaCl溶液排放時帶走的乙酸乙酯順溝而下仍可污染環境,且有火災危險。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旨在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安全、無毒、無污染的分離地螫卵夾外皮和內部的卵的方法。本發明的目的可通過如下技術措施來實現
將經低溫冷凍的地螫卵夾進行破碎,然后加入到食用油和水的浮選液中,攪拌至地螫卵夾的碎外皮和內部的卵脫離,靜放分離,然后將分離出的卵用乙醇清洗,晾干,得卵產品。本發明的目的還可通過如下技術措施來實現
所述的冷凍的卵夾在破碎時的溫度為-20 -40°C ;所述的破碎是使地螫卵夾外皮碎成至少4片;所述的浮選液中的食用油水=1:5 20體積份,油、水比高于1:5,攪拌時, 油在水中占的比例多,分離效果較差;所述的食用油是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葵花籽油、橄欖油、葡萄籽油等,該食用油應是不含磷脂或其他表面活性劑、無色或淡黃色、無毒、低粘度,生熟均可,而不能使用醫藥和保健食品加工使用(如滴丸用的二甲基硅油和生產軟膠囊用的石蠟油等)的工業油,更不能使用工業用油。油、水以及破碎的地螫卵共攪拌,攪拌至地螫卵夾外皮和內部的卵完全脫離,一般控制攪拌時間為5 10分鐘;所述的靜放的時間為5 10分鐘。采用以上提到的食用油和油水比例,油不掛壁。實驗證明,采用其他油和油水比例,油常常掛壁。因為當油掛壁時,地螫卵夾外皮和內部的卵不能完全分開。經靜放,地螫卵夾外皮沉在水的底層,淡黃色的地螫卵在食用油層(與水的界面處),卵夾外皮和內部的卵可達到100%分離。所述的乙醇是體積濃度為30-50%的食用乙醇液;所述的清洗時間為O. 5-1分鐘。本發明卵夾外皮和內部的卵可達到100%分離,工藝簡單、投資少,浮選液采用食用油和水,安全、無毒、無污染。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I :
將冷凍的地螫卵夾取出后立即破碎,破碎時溫度為-20°C,使每個卵夾外皮破至至少 4片;取200體積份的水加入10體積份花生油作浮選液,將經混在一起的破碎好的地螫卵夾的碎外皮和內部的卵加入到浮選液中,攪拌5分鐘,地螫卵夾外皮和內部的卵脫離,靜放分離10分鐘,淡黃色的地螫卵(包括卵的碎塊)在上面的油層(與水的交界面處),黑棕色的地螫卵夾外皮在下面的水層底部,將二者分別取出,然后將卵加入到體積濃度為30%的食用乙醇液內清洗I分鐘,洗去表面油,撈出晾干,得卵產品。實施例2:
將冷凍的地螫卵夾取出后立即破碎,破碎時溫度為-40°C,使每個卵夾外皮破至至少 4片;取50體積份的水加入10體積份花生油作浮選液,將經破碎好的混在一起的地螫卵夾的碎外皮和內部的卵加入到浮選液中,攪拌10分鐘,地螫卵夾外皮和內部的卵脫離,靜放分離5分鐘,淡黃色的地螫卵(包括卵的碎塊)在上面的油層(與水的交界面處),黑棕色的地螫卵夾外皮在下面的水層底部,將二者分別取出,然后將卵加入到體積濃度為50%的食用乙醇液內清洗O. 5分鐘,洗去表面油,撈出晾干,得卵產品。實施例3:
將冷凍的地螫卵夾取出后立即破碎,破碎時溫度為-30°C,使每個卵夾外皮破至至少 4片;取120體積份的水加入10體積份花生油作浮選液,將經破碎好的混在一起的地螫卵夾的碎外皮和內部的卵加入到浮選液中,攪拌7分鐘,地螫卵夾外皮和內部的卵脫離,靜放分離7分鐘,淡黃色的地螫卵(包括卵的碎塊)在上面的油層(與水的交界面處),黑棕色的地螫卵夾外皮在下面的水層底部,將二者分別取出,然后將卵加入到體積濃度為40 %的食用乙醇液內清洗O. 7分鐘,洗去表面油,撈出晾干,得卵產品。實施例4:
用豆油替換花生油,其他分別同實施例I 2。實施例5:
用菜籽油替換花生油,其他分別同實施例I 2。實施例6
用葵花籽油替換花生油,其他分別同實施例I 2。實施例7:
用橄欖油替換花生油,其他分別同實施例I 2。實施例8
用葡萄籽油替換花生油,其他分別同實施例I 2。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其中的較佳實施案例而已,并非用來限定本發明的實施范圍即凡根據本發明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為本發明權利要求的范圍所涵蓋。
權利要求
1.一種分離地螫卵夾外皮和內部的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將經低溫冷凍的地螫卵夾破碎后加入到食用油和水的浮選液中,攪拌至地螫卵夾的碎外皮和內部的卵脫離,靜放分離, 然后將分離出的卵用乙醇清洗,晾干,得卵產品。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分離地螫卵夾外皮和內部的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經液氮冷凍的地鱉卵取出破碎時的冷凍溫度為-20 -40°C。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分離地螫卵夾外皮和內部的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破碎是使地螫卵夾外皮碎成至少4片。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分離地螫卵夾外皮和內部的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選液中的食用油水=1:5 20體積份。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分離地螫卵夾外皮和內部的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食用油是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葵花籽油、橄欖油、葡萄籽油。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分離地螫卵夾外皮和內部的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攪拌的時間為5 10分鐘。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分離地螫卵夾外皮和內部的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靜放的時間為5 10分鐘。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分離地螫卵夾外皮和內部的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乙醇是體積濃度為30 50%的食用乙醇液。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分離地螫卵夾外皮和內部的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清洗時間為O. 5 I分鐘。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無毒的地蟞卵夾外皮和內部的卵的分離方法,將經低溫冷凍的地蟞卵夾破碎后加入到食用油和水的浮選液中,攪拌至地蟞卵夾的碎外皮和內部的卵脫離,靜放分離,然后將分離出的卵用乙醇清洗,晾干,得卵產品。具有工藝簡單、安全、無毒、無污染、投資少和分離效果好的優點。
文檔編號A61P9/00GK102579502SQ20121002378
公開日2012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3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3日
發明者劉代成 申請人:山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