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咯血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中藥領域,特別涉及ー種治療咯血的中藥。
(ニ)
背景技術:
咯血是指喉頭以下包括氣管、支氣管和肺部的呼吸道出血,經口腔咯出。引起咯血的原因比較復雜,一般認為跟呼吸系統疾病有夫。咯血的一般癥狀是表現為先喉頭發癢,然后咳嗽,或血與痰液混合而出,帶泡沫。目前,國內外治療咯血的藥物較多,既有西藥也有中藥,但是普遍存在著藥物價格高,治療效果不能令人滿意的缺點,而且長期服用西藥的毒副作用較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ー種配制簡單、療效顯著的治療咯血的中藥。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ー種治療咯血的中藥,由以下重量份數的活性原料制成三七3 9份、蒲黃4 10份、荷葉3 9份、墨旱蓮6 12份、石耳9 15份、款冬花3 9份、百合6 12份、金櫻根9 15份、側柏葉6 12份、白茅根9 15份、白及3 9份、茜草6 12份、烏梅3 9份、薄荷2 6份、桑葉4 10份、碧桃干4 8份。其優選的各活性原料的重量配比為三七6份、蒲黃7份、荷葉6份、墨旱蓮9份、石耳12份、款冬花6份、百合9份、金櫻根12份、側柏葉9份、白茅根12份、白及6份、茜草9份、烏梅6份、薄荷4份、桑葉7份、碧桃干6份。本發明所述中藥為粉劑或丸剤。將各種原料清洗干凈后,打粉混合,制成粉劑或丸
齊U,定量服用。各活性原料的藥用性能為三七止血散瘀,消腫定痛。主治吐血,咳血,尿血,便血,血痢,崩漏,產后出血,夕卜傷出血,跌撲損傷,胸痹心痛;蒲黃止血,祛瘀,利尿。主治吐血,咯血,衄血,血痢,便血,崩漏,外傷出血,心腹冷痛,經閉腹痛,產后瘀痛,痛經;荷葉清熱解暑,升陽,止血。主治暑熱煩渴,頭痛眩暈,脾虛腹脹,大便泄瀉,吐血下血,產后惡露不浄,赤游火丹;墨旱蓮補益肝腎,涼血止血。主治肝腎不足,頭暈目眩,須發早白,吐血,咯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外傷出血;石耳養陰潤肺,涼血止血,美容延年。主治肺虛勞咳,吐血,衄血,崩漏,腸風下血,痔漏,脫肛;
款冬花潤肺下氣,化痰止咳。主治新久咳嗽,氣喘,勞嗽咳血;百合養陰潤肺,清心安神。主治陰虛久咳,痰中帶血,熱病后期,余熱未清,或情志不遂所致的虛煩驚悸、失眠多夢;金櫻根固精,澀腸,止血,活血。主治遺精,遺尿,久瀉,久痢,吐血,便血,崩漏,帶下,白濁,脫肛,子宮下垂,跌打損傷;側柏葉涼血止血,祛痰止咳,祛風解毒。主治吐血、衄血、尿血、血痢、腸風,崩漏,咳嗽痰多,風濕痹痛,脫發,丹毒;白茅根清熱生津,涼血止血,利尿通淋。主治熱病煩渴,肺熱喘咳,胃熱嘔逆,血熱出血,小便淋浙澀痛,水腫,黃疸;白及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外傷出血,癰瘡腫毒,燙灼傷,手足皸裂,肛裂;
茜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主治血熱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經閉、產后瘀阻腹痛、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烏梅斂肺止咳,澀腸止瀉,止血,生津,安蛔。主治久咳不止,久瀉久痢,尿血便血,崩漏,虛熱煩渴,蛔厥腹痛,瘡癰裔肉;薄荷宣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主治風熱表征,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風疹瘙癢,肝郁脅痛;桑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主治風熱感冒,風溫初起,發熱頭痛,汗出惡風,咳嗽胸痛;或肺燥干咳無痰,咽干ロ渴;碧桃干斂汗澀精,活血止血,止痛。主治盜汗,遺精,心腹痛,吐血,妊娠下血。配方中,三七、蒲黃、白及、茜草主要用于止血散瘀、消腫定痛、涼血解毒;加配石耳、款冬花、側柏葉、烏梅,主要用于養陰潤肺、化痰止咳、涼血止血;又配荷葉、白茅根、薄荷、桑葉,用于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再配墨旱蓮、百合、金櫻根、碧桃干,用于補益肝腎、清心安神、固精澀腸。本發明以止血散瘀、養陰潤肺為治則,多種藥材組合協同,主要用于消腫定痛、涼血解毒、補益肝腎、清肺潤燥、清心安神,對咯血有顯著的療效。臨床觀察(I)臨床資料本發明人于2005年至今,對138例咯血患者進行臨床觀察治療,其中,男75例,女63例。(2)治療方法溫水內服,一日三次,毎次2 5g,飯后服用。根據患者病情輕重計算治療時間,輕度患者服用30天左右,重病患者連服90天即可痊愈。(3)療效判定標準治愈癥狀全部消失;主要理化檢測指標均為正常。顯效全部癥狀消除或主要癥狀消除;理化檢測指標基本正常。有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主要理化檢測指標有所改善。無效主要理化檢測指標與治療前無變化。(4)臨床結果
臨床治愈117例(84. 78% ),顯效12例(8. 70% ),有效6例(4. 35% ),無效3例(2. 17% ),總有效率為97. 83%。本發明配制簡單,吸收效果好,療效顯著,無副作用,安全性高,有利于病患及時減輕病狀。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I :取三七3g、蒲黃4g、荷葉3g、墨旱蓮6g、石耳9g、款冬花3g、百合6g、金櫻根9g、側柏葉6g、白茅根9g、白及3g、菌草6g、烏梅3g、薄荷2g、桑葉4g、碧桃干4g,將上述原料清洗干凈,打粉混合,制成粉劑或丸剤,定量服用。 用法用量溫水沖服,一日三次,毎次2 5g,飯后服用。實施例2 取三七9g、蒲黃10g、荷葉9g、墨旱蓮12g、石耳15g、款冬花9g、百合12g、金櫻根15g、側柏葉12g、白茅根15g、白及9g、茜草12g、烏梅9g、薄荷6g、桑葉10g、碧桃干8g,將上述原料清洗干凈,打粉混合,制成粉劑或丸剤,定量服用。用法用量溫水沖服,一日三次,毎次2 5g,飯后服用。實施例3 取三七6g、蒲黃7g、荷葉6g、墨旱蓮9g、石耳12g、款冬花6g、百合9g、金櫻根12g、側柏葉9g、白茅根12g、白及6g、菌草9g、烏梅6g、薄荷4g、桑葉7g、碧桃干6g,將上述原料清洗干凈,打粉混合,制成粉劑或丸剤,定量服用。用法用量溫水沖服,一日三次,毎次2 5g,飯后服用。
權利要求
1.ー種治療咯血的中藥,其特征為,由以下重量份數的活性原料制成三七3 9份、蒲黃4 10份、荷葉3 9份、墨旱蓮6 12份、石耳9 15份、款冬花3 9份、百合6 12份、金樓根9 15份、側柏葉6 12份、白茅根9 15份、白及3 9份、菌草6 12份、烏梅3 9份、薄荷2 6份、桑葉4 10份、碧桃干4 8份。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治療咯血的中藥,其特征為,由以下重量份數的活性原料制成三七6份、蒲黃7份、荷葉6份、墨旱蓮9份、石耳12份、款冬花6份、百合9份、金櫻根12份、側柏葉9份、白茅根12份、白及6份、茜草9份、烏梅6份、薄荷4份、桑葉7份、碧桃干6份。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治療咯血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為粉劑或丸剤。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于中藥領域,特別公開了一種治療咯血的中藥。該中藥以三七、蒲黃、荷葉、墨旱蓮、石耳、款冬花、百合、金櫻根、側柏葉、白茅根、白及、茜草、烏梅、薄荷、桑葉和碧桃干為活性成分,按一定的重量份數制成。本發明配制簡單,吸收效果好,療效顯著,無副作用,安全性高,有利于病患及時減輕病狀。
文檔編號A61P7/04GK102657784SQ20121002453
公開日2012年9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6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6日
發明者孟秋生 申請人:孟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