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咬合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咬合器。
背景技術:
以往,在牙科領域,在制作義齒或牙科補綴物等情況下,使用再現人體的頜運動的咬合器。該咬合器包括上頜支持部,其固定上頜模型;下頜支持部,其固定下頜模型;以及關節部,其連結該上頜支持部和下頜支持部,使它們可轉動。此外,為了能夠更精確地再現人體的頜運動,還提出了如下咬合器,它包含下述部分來構成關節部突出部,其被設在上頜支持部上;u字形的溝形切除部,其被設在下頜支 持部上,與突出部嚙合;以及彈性體,其與突出部連結,將該突出部牽引到溝形切除部的底部側(例如參見專利文獻I)。根據專利文獻I中提出的咬合器,下頜支持部和上頜支持部按照可以以突出部為支點來相互轉動方式連結。此外,上頜支持部按照如下方式連結可通過突出部被引導至溝形切除部,而相對于下頜支持部滑動。再者,突出部由橡皮圈或彈簧等彈性體牽引到溝形切除部的底部側而被保持在規定的位置上。由此,專利文獻I中公開的咬合器按照上頜支持部和下頜支持部可上下運動及側向運動的方式構成,并且下頜支持部和上頜支持部的嚙合位置、即突出部與溝形切除部的嚙合位置被保持在規定的位置(例如,中央(★ >卜U夂夕)位置)上。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9-125086號公報然而,專利文獻I中提出的咬合器有下述問題由于用彈性體連結下頜支持部和上頜支持部,使其在規定的位置上嚙合,所以關節部的連結機構變得復雜。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咬合器,其能夠更簡易地構成關節部的下頜支持部和上頜支持部的連結機構。本發明涉及一種咬合器,包括第I支持部,其在前側固定第I牙合模型來支持該第I牙合模型;第2支持部,其在前側固定第2牙合模型來支持該第2牙合模型;以及關節部,其連結上述第I支持部的后側和上述第2支持部的后側;該咬合器的特征在于,上述關節部包括一對突出部,其被設在上述第I支持部的后側,向左右突出;和嚙合支持部,其被設在上述第2支持部的后側,與上述一對突出部嚙合來支持該第2支持部,使其可以以上述一對突出部為轉動軸來轉動;上述突出部和上述嚙合支持按照可通過磁力相互吸附的方式構成。此外,最好包含磁鐵來構成上述突出部及上述嚙合支持部中的一者,包含磁性體來構成另一者。此外,最好上述嚙合支持部包括 第I保持部,其位于該嚙合支持部的基端側,通過磁力來保持上述突出部;和第I引導部,其按照與該第I保持部接連的方式形成,沿第I方向延伸;上述第2支持部按照可相對于上述第I支持部沿上述第I方向滑動的方式連結。此外,最好上述第I支持部和上述第2支持部閉合的閉狀態下的上述突出部和上述第I保持部之間的吸附力強于上述第I支持部和上述第2支持部打開的開狀態下的上述突出部和上述第I保持部之間的吸附力。此外,最好咬合器包括保持部側磁鐵,其被配置在上述第I保持部上;吸附部件,其在上述閉狀態下,被配置在與上述突出部上的上述第I保持部對置的位置上,可吸附在上述保持部側磁鐵上;以及突出部側磁鐵,其在上述開狀態下,被配置在與上述突出部上的上述第I保持部對置的位置上,排斥上述保持部側磁鐵。此外,最好上述突出部包括軸部,其沿該突出部突出的方向延伸;和球狀的髁頭部,其被設在該軸部上;上述嚙合支持部與上述髁頭部嚙合。此外,最好上述第I引導部的頂端側被開放,該頂端側的上述第I引導部的寬度被構成得小于上述髁頭部的直徑。此外,最好上述嚙合支持部還包括第2引導部,其被設在上述第I引導部的頂端偵U,并與該第I引導部接連,沿第2方向延伸;第3引導部,其被設在上述第I引導部的頂端偵牝并與該第I引導部及上述第2引導部接連,沿第3方向延伸。根據本發明的咬合器,能夠更簡易地構成關節部的下頜支持部和上頜支持部的連結機構。
圖I是本發明第I實施方式的咬合器的透視圖。圖2是第I實施方式的咬合器的側視圖,是示出閉合上頜支持部和下頜支持部的狀態的圖。圖3是第I實施方式的咬合器的后視圖。圖4是第I實施方式的咬合器的分解透視圖。圖5是第I實施方式的咬合器的上頜支持部的側視圖。圖6是第I實施方式的咬合器的上頜支持部的后視圖。圖7是第I實施方式的咬合器的下頜支持部的側視圖。圖8是第I實施方式的咬合器的下頜支持部的后視圖。圖9是第I實施方式的咬合器的側視圖,是示出打開上頜支持部和下頜支持部的狀態的圖。圖10是第I實施方式的咬合器的側視圖,是示出使突出部從圖9所示的狀態滑動了的樣子的圖。圖11是第2實施方式的咬合器的側視圖,是示出突出部位于第I引導部的狀態的圖。圖12是第2實施方式的咬合器的側視圖,是示出突出部位于第2引導部的狀態的圖。 圖13是第2實施方式的咬合器的側視圖,是示出突出部位于第3引導部的狀態的圖。
圖14A是第3實施方式的咬合器的側視圖,是示出閉合上頜支持部和下頜支持部的狀態(閉狀態)的圖。圖14B是圖14A的部分放大圖。圖15A是第3實施方式的咬合器的側視圖,是示出將上頜支持部和下頜支持部從閉狀態打開了規定的角度的狀態的圖。圖15B是圖15A的部分放大圖。圖16A是第3實施方式的咬合器的側視圖,是示出從圖15A所示的狀態進一步打開了上頜支持部和下頜支持部的狀態的圖。圖16B是圖16A的部分放大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來說明本發明的咬合器的各優選實施方式。首先,參照圖I 圖10來說明第I實施方式的咬合器I。第I實施方式的咬合器I如圖I 圖4所示,包括第I支持部一上頜支持部10,其支持作為第I牙合模型的上頜模型40 ;第2支持部一下頜支持部20,其支持作為第2牙合模型的下頜模型50 ;以及關節部30,其連結該上頜支持部10和下頜支持部20。 需要說明的是,在以下的說明中,將固定在咬合器I上的上頜模型40及下頜模型50的配置前牙的一側作為前方而規定了前后、左右及上下方向。上頜支持部10由硬質的合成樹脂一體成型,如圖I 圖6所示,包括板狀的上頜固定部11,其固定上頜模型40 ;—對上頜后方延伸部12,其從該上頜固定部11向后方延伸;以及連結部13,其將一對上頜后方延伸部12各自的后端部彼此連結。上頜固定部11被做成橫長的矩形板狀,上頜模型40由螺栓111固定在該上頜固定部11的前面上。—對上頜后方延伸部12從上頜固定部11的后面上的長度方向的一端側及另一端側向后方延伸。如圖2及圖5所示,在使固定于上頜固定部11上的上頜模型40水平放置的狀態下,一對上頜后方延伸部12向斜下后方延伸。連結部13被做成長度方向的中央部被部分切掉了的圓柱狀。在該連結部13的長度方向的一端面及另一端面上,形成了螺紋孔(未圖示)。下頜支持部20由硬質的合成樹脂一體成型,如圖I 圖4、圖7及圖8所示,該下頜支持部20包括板狀的下頜固定部21,其固定下頜模型50 ;和一對下頜后方延伸部22,其從該下頜固定部21向后方延伸。下頜固定部21被做成橫長的矩形板狀,下頜模型50由螺栓211固定在該下頜固定部21的前面。—對下頜后方延伸部22從下頜固定部21的后面上的長度方向的一端側及另一端側向后方延伸。如圖2及圖7所示,在使固定于下頜固定部21上的下頜模型50水平放置的狀態下,一對下頜后方延伸部22向斜上后方延伸。如圖I 圖3所示,關節部30包括一對突出部31,其被設在上頜支持部10的后側;和作為一對嚙合支持部的一對髁道部32,其被設在下頜支持部20的后側。如圖4及圖6所示,一對突出部31從連結部13的一端及另一端向外側突出。更具體地說,一對突出部31中的一個突出部31從上頜支持部10 (連結部13)的左側面向左方突出。而一對突出部31中的另一個突出部31從上頜支持部10 (連結部13)的右側面向右方突出。如圖5及6所示,突出部31包括軸部311、髁頭部312、以及把手部313。軸部311向右或向左大致水平地延伸,一對軸部311被配置在同軸上。在該軸部311的一端側的周面上,形成了螺紋牙(未圖示)。髁頭部312被做成直徑比軸部311的直徑大的球狀,其被配置在軸部311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在第I實施方式中,軸部311及髁頭部312由鐵等磁性體形成。把手部313由硬質的合成樹脂構成,其被安裝在軸部311的長度方向的另一端側。上述的突出部31通過將軸部311的一端側形成的螺紋牙嚙合到連結部13上所設的螺紋孔中而與上頜支持部10連結。如圖I 圖3所示,一對髁道部32與一對突出部31 (在第I實施方式中為髁頭部312)嚙合來支持下頜支持部20,使其可以以一對突出部31 (在第I實施方式中為軸部311)為轉動軸來轉動,而且使其可相對于上頜支持部10沿第I方向Dl滑動(參見圖2及圖7)。一對髁道部32被配置在下頜后方延伸部22的后端。該髁道部32由硬質的合成樹脂構成,其與下頜支持部20 —體成型。如圖4及圖7所示,髁道部32被做成在側視時頂端側(后側)向斜后上方開放的大致U字形,其包括第I保持部321、第I引導部322、以及磁鐵323。第I保持部321被設在髁道部32上的基端側(前側)。該第I保持部321的內面構成為包含與髁頭部312的形狀對應的凹曲面部(參見圖4)。第I引導部322與第I保持部321連續來形成,沿第I方向Dl延伸。在第I實施方式中,如圖7所示,在使下頜固定部21上固定的下頜模型50水平放置的狀態下,第I引導部322向斜上后方延伸。該第I引導部322的寬度被構成得在頂端部(后端部)上比髁頭部312的直徑Rl小(參見圖2及圖7所示的寬度Wl),除該頂端部以外的部分按照與髁頭部312的直徑大致相等的方式構成(參見圖2及圖7所示的寬度W2)。磁鐵323被配置在髁道部32的基端側。更具體地說,磁鐵323被安裝在下頜后方延伸部22的后端部附近的底面側,并按照該磁鐵323的頂端側露出到第I保持部321的內面的方式配置(參見圖4)。需要說明的是,磁鐵可以是永久磁鐵、電磁鐵中的任一種,在前者的情況下,從易于充分得到基于磁力的吸附力的方面考慮,優選釹磁鐵。上述的咬合器I按以下的步驟來組裝。首先,將上頜模型40固定到上頜支持部10上,將下頜模型50固定到下頜支持部20上。接著,將一對突出部31分別嚙合到一對髁道部32上。更具體地說,一對突出部31通過從第I引導部322的開放的頂端側插入髁頭部312來嚙合。這里,根據第I實施方式的咬合器1,在第I保持部321的附近配置了磁鐵323,所以通過該磁鐵323的磁力,由磁性體構成的髁頭部312接觸或接近于磁鐵323從而吸附并保持在第I保持部321。由此,在第I保持部321上,能夠支持下頜支持部20,使其可以以軸部311為轉動軸來轉動(參見圖2及圖9)。此外,由于配置有與第I保持部321接連并沿第I方向Dl延伸的第I引導部322,所以能使下頜支持部20相對于上頜支持部10沿第、I方向Dl滑動(參見圖9及圖10)。根據以上說明了的第I實施方式的咬合器1,取得以下效果。(I)包含突出部31、和與該突出部31嚙合的髁道部32來構成關節部30。包含磁性體來構成突出部31,包含磁鐵323來構成髁道部32。由此,使突出部31通過磁力吸附到髁道部32上的規定的位置上,從而能使突出部31保持在突出部31和髁道部32的吸附位置上。由此,能夠用簡易的構造來構成上頜支持部10和下頜支持部20在關節部30上的連結機構。(2)包含第I保持部321和第I引導部322來構成髁道部32,使得下頜支持部20能夠相對于上頜支持部10沿第I方向Dl滑動。由此,在使突出部31從與髁道部32吸附的位置一第I保持部321滑動了的情況下,突出部31和髁道部32之間的吸附力大大減少,所以能夠減少使突出部31從第I保持部321滑動了的情況下的吸附力的影響。由此,能使突出部31牢固地保持在髁道部32的第I保持部321上,并且能夠減少使該突出部31從第I保持部321滑動了的情況下的吸附力的影響,所以能夠提高上頜支持部10和下頜支持部20在關節部30上的嚙合狀態的自由度。(3)包含軸部311和髁頭部312來構成突出部31,使髁道部32與髁頭部312嚙合。由此,能使關節部30的構造接近人體的上頜和下頜的連結構造,所以能夠更精確地再現人體的頜運動。此外,將髁頭部312做成了球狀,因此可以在進行上頜支持部10和下頜支持部20的位置調整的情況下提高調整的自由度。(4)開放第I引導部322的一端部,并且將該一端部上的第I引導部322的寬度Wl做得小于髁頭部312的直徑。由此,通過從第I引導部322的開放的頂端側(后側)插入突出部31 (髁頭部312),能夠容易地連結上頜支持部10和下頜支持部20,并且能防止插入的突出部31從髁道部32脫落。由此,能夠提高上頜支持部10和下頜支持部20的裝卸的自由度。接著,參照圖11 圖13來說明本發明的咬合器的第2實施方式。圖11 圖13是示出第2實施方式的咬合器IA的側視圖,圖11是示出突出部31位于第I保持部321A的狀態的圖。圖12是示出突出部31位于第2保持部326A的狀態的圖,圖13是示出突出部31位于第3保持部327A的狀態的圖。需要說明的是,在第2實施方式以后的說明中,對同一構件附以同一標號,省略或簡化其說明。第2實施方式的咬合器IA主要在髁道部32A的結構上與第I實施方式不同。具體地說,第2實施方式的咬合器IA上的髁道部32A除了第I保持部321A、第I引導部322A 及磁鐵323A之外,還包括第2引導部324A及第3引導部325A,它們與第I引導部322A接連;第2保持部326A,其位于第2引導部324A的頂端側;第3保持部327A,其位于第3引導部325A的頂端側;磁鐵328A,其被配置在第2保持部326A ;以及磁鐵329A,其被配置在第3保持部327A。如圖11 圖13所示,第2引導部324A沿與第I方向Dl交叉的第2方向D2延伸來形成。在第2實施方式中,如圖11所示,在使下頜固定部21上固定的下頜模型50水平放置的狀態下,第2引導部324A從第I引導部322A的頂端部向鉛直方向上方延伸。第2保持部326A是閉鎖第2引導部324A的頂端部而構成的,磁鐵328A被配置在第2引導部324A閉鎖的頂端部上。
如圖11 圖13所示,第3引導部325A沿與第I方向Dl及第2方向D2交叉的第3方向D3延伸來形成。在第2實施方式中,如圖11所示,在使下頜固定部21上固定的下頜模型50水平放置的狀態下,第3引導部325A從第I引導部322A的頂端部向斜下后方延伸。第3保持部327A是閉鎖第3引導部325A的頂端部而構成的,磁鐵329A被配置在第3引導部325A閉鎖的頂端部上。根據第2實施方式的咬合器1A,除了取得上述(I) (3)的效果之外,還取得以下效果。
(5)包含第I引導部322A、第2引導部324A及第3引導部325A來構成髁道部32A。由此,不僅能使其沿第I方向Dl,也能使其沿第2方向D2及第3方向D3滑動。由此,能夠進一步提高上頜支持部10和下頜支持部20在關節部30A上的嚙合狀態的自由度。(6)在第2引導部324A的頂端側設第2保持部326A,在第3引導部325A的頂端側設第3保持部327K。由此,能通過磁力將突出部31也吸附并保持在第2保持部326A及第3保持部327A上,所以能夠將突出部31保持在髁道部32A上的多個位置上。由此,能夠容易地再現上頜支持部10和下頜支持部20以髁道部32A上的多個位置為轉動軸的開閉動作。接著,參照圖14 圖16來說明本發明的咬合器的第3實施方式。圖14 圖16是示出第3實施方式的咬合器IB的側視圖,圖14A是示出閉合上頜支持部10和下頜支持部20的狀態(閉狀態)的圖,圖14B是圖14A的部分放大圖。此外,圖15A是示出從閉狀態將上頜支持部10和下頜支持部20打開了規定的角度的狀態的圖,圖15B是圖15A的部分放大圖。圖16A是示出從圖15A所示的狀態進一步打開了上頜支持部10和下頜支持部20的狀態的圖,圖16B是圖16A的部分放大圖。第3實施方式的咬合器IB與第I實施方式的咬合器I的不同點在于突出部31和髁道部32之間的吸附力在咬合器IB的閉狀態和開狀態時不同。更具體地說,第3實施方式的咬合器IB按照閉狀態下的突出部31和髁道部32之間的吸附力強于開狀態下的突出部31和髁道部32之間的吸附力的方式構成。在第3實施方式中,如圖14A及圖14B所示,在第I保持部321上,與第I實施方式同樣配置有磁鐵一保持部側磁鐵323B。該保持部側磁鐵323B按照N極或S極中的某一個極(例如N極)露出到第I保持部321的內面的方式配置。此外,髁頭部312B包括球狀的主體部314、和嵌入到該主體部314中的吸附部件315及突出部側磁鐵316。主體部314由合成樹脂等非磁性部件構成。在該主體部314上,形成了嵌入吸附部件315及突出部側磁鐵316的凹部(未圖示)。吸附部件315由可吸附到保持部側磁鐵323B上的部件構成。在第3實施方式中,吸附部件315由磁鐵構成。如圖14A及圖14B所示,在咬合器IB的閉狀態下,吸附部件315被配置在與髁頭部312B上的第I保持部321上所配置的保持部側磁鐵323B對置的位置上。該吸附部件315 (磁鐵)被嵌入到主體部314上形成的凹部中,使得與露出到保持部側磁鐵323B上的第I保持部321的內面的極不同的極(例如S極)位于主體部314的表面上。
需要說明的是,作為吸附部件315,也可以使用磁性部件來代替磁鐵。如圖16A及圖16B所示,在將咬合器IB從閉狀態打開了規定角度的開狀態下,突出部側磁鐵316被配置在與髁頭部312B上的第I保持部321上所配置的保持部側磁鐵323B對置的位置上。該突出部側磁鐵316被嵌入到主體部314上形成的凹部中,使得與露出到保持部側磁鐵323B上的第I保持部321的內面的極相同的極(例如N極)位于主體部314的表面上。 第3實施方式的咬合器IB如下動作。首先,如圖14A及圖14B所示,在咬合器IB閉狀態下,吸附部件315和保持部側磁鐵323B被配置在對置的位置上。因此,在咬合器IB閉狀態下,在髁頭部312B被吸附在第I保持部321的內面上的狀態下,連結上頜支持部10和下頜支持部20。接著,在從圖14所示的狀態打開咬合器IB時,如圖15A及圖15B所示,髁頭部312B的主體部314被配置在與保持部側磁鐵323B對置的位置上。在此狀態下,在髁頭部312B和第I保持部321之間,不產生基于磁力的吸附力,所以上頜支持部10和下頜支持部20之間的向第I方向Dl方向的相對移動的自由度提高。然后,在從圖15所示的狀態再次打開咬合器IB時,如圖16A及圖16B所示,髁頭部312B上的突出部側磁鐵316和保持部側磁鐵323B被配置在對置的位置上。這里,突出部側磁鐵316和保持部側磁鐵323B的相同的極露出到表面,所以在髁頭部312B和第I保持部321之間產生斥力。由此,在髁頭部312B離開第I保持部321的內面的狀態下,上頜支持部10和下頜支持部20被連結。根據第3實施方式的咬合器1B,除了取得上述⑴ ⑷的效果之外,還取得以下效果。(7)第3實施方式的咬合器IB是按照閉狀態下的髁頭部312B和第I保持部321之間的吸附力強于開狀態下的髁頭部312B和第I保持部321之間的吸附力的方式構成。由此,能夠減少將咬合器IB設為開狀態的情況下的髁頭部312B和第I保持部321之間的吸附力,因此,能夠提高咬合器IB的開狀態下的上頜支持部10和下頜支持部20的嚙合狀態
的自由度。(8)包含配置在第I保持部321上的保持部側磁鐵323B來構成髁道部32,包含吸附部件315和突出部側磁鐵316來構成髁頭部312B,所述吸附部件315在咬合器IB閉狀態下被配置在與第I保持部321對置的位置上,所述突出部側磁鐵316在咬合器IB開狀態下被配置在與第I保持部321對置的位置上并排斥保持部側磁鐵323B。由此,可以在咬合器IB的開狀態下,在使髁頭部312B和第I保持部321沿第I方向Dl離開的狀態下連結上頜支持部10和下頜支持部20。由此,可以在開狀態下容易地再現與閉狀態不同的咬合狀態。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咬合器的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發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可以以各種方式來實施。例如,在第I實施方式 第3實施方式中,由磁性體構成髁頭部312,在髁道部32上配置磁鐵,但是不限于此。即,也可以由磁鐵構成髁頭部,在髁道部上配置磁性體。此外,也可以由電磁鐵構成髁頭部及髁道部。此外,在第I實施方式 第3實施方式中,在上頜支持部10上設有突出部31,在下頜支持部20上設有髁道部32,但是不限于此。即,也可以在上頜支持部上設髁道部,在下頜支持部上設突出部。此外,在第I實施方式 第3實施方式中,將髁頭部312做成球狀,但是不限于此。即,也可以將髁頭部做成直徑比軸部大的圓柱狀。此外,在第I實施方式 第3實施方式中,使第I引導部322的頂端側的開放寬度小于髁頭部312的直徑,但是不限于此。即,也可以使第I引導部322的頂端側等于髁頭部312的直徑,或者大于髁頭部312的直徑。此外,在第I實施方式 第3實施方式中,包含第I保持部321和第I引導部322來構成髁道部32,但是不限于此。即,也可以僅由保持部構成髁道部。此外,在第2實施方式中,包含第I引導部322A、第2引導部324A及第3引導部 325A來構成髁道部32A,突出部31按照可沿第I方向D1、第2方向D2及第3方向D3這三個方向滑動的方式構成,但是不限于此。即,突出部的滑動方向也可以是兩個方向,也可以是四個方向以上。本發明特別適用于教育實習及指導所用的實習用咬合器、及在制作義齒或牙科補綴物的情況下所用的技工用咬合器。
權利要求
1.一種咬合器,包括 第I支持部,其在前側固定第I牙合模型來支持該第I牙合模型; 第2支持部,其在前側固定第2牙合模型來支持該第2牙合模型;以及 關節部,其連結上述第I支持部的后側和上述第2支持部的后側; 其特征在于, 上述關節部包括 一對突出部,其被設在上述第I支持部的后側,向左右突出;和嚙合支持部,其被設在上述第2支持部的后側,與上述一對突出部嚙合來支持該第2支持部,使其可以以上述一對突出部為轉動軸來轉動; 上述突出部和上述嚙合支持部按照可通過磁力相互吸附的方式構成。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包含磁鐵來構成上述突出部及上述嚙合支持部中的一者,包含磁性體來構成另一者。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嚙合支持部包括第I支持部,其位于該嚙合支持部的基端側,通過磁力來保持上述突出部;和第I引導部,其按照與該第I保持部接連的方式形成,沿第I方向延伸;上述第2支持部按照可相對于上述第I支持部沿上述第I方向滑動的方式連結。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I支持部和上述第2支持部閉合的閉狀態下的上述突出部和上述第I保持部之間的吸附力強于上述第I支持部和上述第2支持部打開的開狀態下的上述突出部和上述第I保持部之間的吸附力。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保持部側磁鐵,其被配置在上述第I保持部上; 吸附部件,其在上述閉狀態下,被配置在與上述突出部上的上述第I保持部對置的位置上,可吸附在上述保持部側磁鐵上;以及 突出部側磁鐵,其在上述開狀態下,被配置在與上述突出部上的上述第I保持部對置的位置上,排斥上述保持部側磁鐵。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突出部包括軸部,其沿該突出部突出的方向延伸;和球狀的髁頭部,其被設在該軸部上;上述嚙合支持部與上述髁頭部嚙口 ο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I引導部的頂端側被開放,該頂端側的上述第I引導部的寬度被構成得小于上述髁頭部的直徑。
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嚙合支持部還包括 第2引導部,其被設在上述第I引導部的頂端側,并與該第I引導部接連,沿第2方向延伸; 第3引導部,其被設在上述第I引導部的頂端側,并與該第I引導部及上述第2引導部接連,沿第3方向延伸。
全文摘要
一種咬合器,其能夠更簡易地構成關節部的下頜支持部和上頜支持部的連結機構。咬合器(1)包括第1支持部(10),其固定第1牙合模型(40)來支持第1牙合模型(40);第2支持部(20),其固定第2牙合模型(50)來支持第2牙合模型(50);以及關節部(30),其連結第1支持部(10)和第2支持部(20)。關節部(30)包括一對突出部(31),其被設在第1支持部(10)的后側,向左右突出;和嚙合支持部(32),其被設在第2支持部(20)的后側,與一對突出部(31)嚙合來支持第2支持部(20),使其可以以一對突出部(31)為轉動軸來轉動;突出部(31)和嚙合支持部(32)按照可通過磁力相互吸附的方式構成。
文檔編號A61C11/00GK102631248SQ20121002955
公開日2012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10日 優先權日2011年2月14日
發明者桑村康彥 申請人:株式會社日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