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瘀血型臁瘡的中藥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藥制備方法技術領域,更具體的講是一種治療瘀血型臁瘡的中藥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治療瘀血型臁瘡,一般采用抗菌素及磺胺類。I、氨曲南偶有味覺異常、皮疹、輕度胃腸道反應,肌注局部疼痛,靜注可出現靜脈炎。2、哌拉西林肌注后偶有局部疼痛,快速靜脈推注可導致暫時性惡心、胸悶、咳嗽、發熱、口腔異味、眼結膜充血,變態反應(皮疹、癢感、頭暈、麻木、發熱等),用藥前必須注意青霉素有無過敏史,并做青霉素皮試。3、羧芐西林可出現各種類型的變態反應。大劑量給藥后可引起神經毒反應、肺水腫;用藥期間可出現短暫性氨酶升高與粒細胞減少。4、應用卡那霉素對聽神經和腎臟均有毒性,前者表現為耳鳴、聽力減退、甚至永久性耳聾,后者表現為蛋白尿、管型尿等。5、采用磺胺甲惡唑患者有時引起胃腸道反應、結晶尿、血尿、皮疹、藥熱及白細胞減少。6、氨芐西林大量口服常出現胃腸道不適。肌注局部有疼痛。無論口服或注射均可引起變態反應,以皮疹為多見。用藥前必須先做皮試。7、阿莫西林偶見皮疹,口服大量后可有惡心、上腹部不適、腹瀉等;偽膜性結腸炎。8、頭孢哌酮肌注局部可有疼痛;偶見皮疹、藥物熱等變態反應;個別病人可出現全血細胞減少、一過性轉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或出血等。9、采用青霉素用前必須做皮試,陽性者禁用。因為青霉素易發生變態反應,特別是過敏性休克(最危險的過敏性休克,可發生在做皮膚試驗的當時,極少數可發生在連續用藥的過程中,后者稱遲發性過敏性休克),如不及時搶救,可危及生命。
發明內容
為克服以上缺點,本發明的目的是發明一種治療瘀血型臁瘡的中藥制備方法。臁瘡是發生于小腿下三分之一脛骨脊兩旁肌膚之間的慢性潰瘍。《外科啟玄》稱之為褲口瘡(袴口瘡)、褲口毒、裙邊瘡。又因其患病后長年不斂,愈后又每易因碰傷而復發,故俗稱“老爛腳”,即西醫學的“小腿慢性潰瘍”。特點潰瘍瘡口凹陷,邊緣如缸口,膿水淋漓,久不愈合,每易因破傷而復發。歷史沿革《瘍醫大全 臁瘡門》中說“周文采曰,夫臁瘡者,皆由腎臟虛寒,風邪毒氣外攻三里之旁,灌于陰交之側,風熱邪氣流注,兩腳生瘡,腫爛疼痛,臭穢,步履艱難,此瘡生于臁骨為重,以其骨上肉少皮薄,故難得愈也。”《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決·卷七十一 ·臁瘡》中說“臁瘡當分內外廉,外廉易治內難痊,外屬三陽濕熱結,內屬三陰虛熱纏,法宜搜風除濕熱,外貼三香夾紙餞。”病因病機久病多瘀,氣血運行受阻,經脈運行不暢,而致本病。臨床表現刺痛,痛處不移,拒按,小腿下三分之一脛骨兩旁(臁部)肌膚之間潰瘍瘡口凹陷,邊緣如缸口,膿水淋漓,久不愈合,每因氣虛而誘發。舌質暗,脈澀。它的技術方案為取月季花9重量份、丹參6重量份、鳳仙花9重量份、水蛭3重量份、水紅花子6重量份、地錦草6重量份、延胡索6重量份、自然銅9重量份、劉寄奴6重量份、紅花9重量份、杜鵑花6重量份、蘇木3重量份、皂角刺3重量份、沒藥6重量份、雞血藤3重量份、乳香9重量份、澤蘭9重量份、卷柏6重量份、降真香6重量份、草血竭3重量份、茺蔚子9重量份、鬼箭羽6重量份、姜黃6重量份、桃仁9重量份、凌霄花6重量份、青皮9重量份、丁香6重量份、八月札6重量份、八角茴香9重量份、九里香9重量份、九香蟲3重量份、刀豆6重量份、土木香3重量份、川楝子3重量份、云實3重量份、烏藥6重量份、甘松3重量份、龍涎香3重量份、川芎6重量份和甘草9重量份,將以上40味藥放入1800毫升水中,浸泡35分鐘,然后文火煎制30分鐘,過濾去渣共煎出藥液360毫升,煎出的藥液即為治療瘀血型臁瘡的中藥。該發明的優點是該中藥制作簡單 ,制成的中藥毒副作用小,療程短,治愈率高。還能避免應用西藥產生的不良反應。月季花、丹參、鳳仙花、水蛭、水紅花子、地錦草、延胡索、自然銅、劉寄奴、紅花、杜鵑花、蘇木、皂角刺、沒藥、雞血藤、乳香、澤蘭、卷柏、降真香、草血竭、茺蔚子、鬼箭羽、姜黃、桃仁、凌霄花以上25味藥具有行氣開郁、活血止痛、去瘀止痛、散血破癥、散瘀止痛、潤燥滑腸之功效,在治療瘀血型臁瘡的過程中,起主要治療作用,能率諸藥直達病灶,故為君藥。青皮、丁香、八月札、八角茴香、九里香、九香蟲、刀豆、土木香、川楝子、云實、烏藥、甘松、龍涎香,以上13味藥具有疏肝破氣、散積化滯、醒神開竅、舒肝和胃、解煩止渴、下氣,益腎補元、行氣止痛功效。在治療瘀血型臁瘡的過程中,能輔助主藥發揮治療作用,故為臣藥。川彎辛、苦,溫。入肝、膽、膀胱、三焦經。行氣開郁,祛風燥濕,活血止痛,消腫排膿。因其能引領諸藥直達病灶發揮治療作用,故為佐藥。甘草甘,平。入十二經。補脾潤肺,益氣復脈,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藥性。既能糾諸藥之偏性,又能緩解諸藥之毒性,故為使藥。月季花、丹參、鳳仙花、水蛭、水紅花子、地錦草、延胡索、自然銅、劉寄奴、紅花、杜鵑花、蘇木、皂角刺、沒藥、雞血藤、乳香、澤蘭、卷柏、降真香、草血竭、茺蔚子、鬼箭羽、姜黃、桃仁、凌霄花、青皮、丁香、八月札、八角茴香、九里香、九香蟲、刀豆、土木香、川楝子、云實、烏藥、甘松、龍涎香、川芎、甘草,以上40味藥具有行氣開郁、活血止痛、去瘀止痛、散血破癥、散瘀止痛、潤燥滑腸、疏肝破氣、散積化滯、醒神開竅、舒肝和胃、解煩止渴、下氣,益腎補元、行氣止痛之功效。月季花甘,溫。入肝經。活血調經、消腫解毒。丹參苦,微寒。入心、肝、腎、脾經。活血調血、祛瘀止痛、涼血消腫、養血安神、補血益氣。鳳仙花甘、微苦,溫。入肝經。活血通經、祛風止痛。水蛭咸、苦,平、有小毒。入肝經。破血逐瘀。水紅花子咸,寒。入肝、胃、脾經。散血破癥、利水消腫、消積止痛。地錦草苦、辛,平,潘。入肺、肝、胃、大腸、膀胱經。活血止血、清熱解毒、利濕退黃、通乳、疳積。延胡索辛、苦,溫。入心、肝、脾經。活血行氣、活血散瘀。自然銅辛、苦,平。入肝、腎經。散瘀止痛、接筋續骨。劉寄奴苦,溫。入心、肝、脾經。破血通經、散瘀止痛、醒脾消食。紅花辛,溫。入心、肝經。活血祛瘀、通經止痛、調血和血。杜鵑花辛、甘、酸,溫。入肝、脾、腎經。活血止血、祛風除濕。蘇木甘、咸,平。入肝、胃、大腸經。行血破瘀、消腫止痛。皂角刺辛,溫。入肝、肺經。消腫排膿、搜風拔毒、行氣理氣。沒藥苦、辛,平。入心、肝、脾、腎經。散血祛瘀、活血止血、生肌治痿、墜胎、療目祛翳。雞血藤苦、甘,溫。入心、脾經。活血化瘀、舒筋通絡、補中暖胃。乳香辛、苦,溫。入心、肝、脾經。活血止痛、解毒消腫、生肌止癢。澤蘭苦、辛,微溫。入肝、脾經。活血祛瘀、行水消腫、消散瘀滯、散癰消腫。卷柏辛,平。入脾、肝經。破血散瘀、活血止血、止咳化痰、通經活絡。降真香辛、溫。入肝、脾經。散瘀止血、散瘀止痛、散瘀消癰、活血祛風、辟穢化濁。草血竭辛、苦,微溫,微澀。入脾、胃、腎經。活血散血、和胃止痛、下氣消食、消痞散結、利尿消腫。茺蔚子辛、苦,微寒。入心包、肝經。活血祛瘀、涼肝明目、利水消腫、清熱解毒消腫。鬼箭羽苦,寒。入肝經。活血通經,化瘀止崩、產后腹疼、胸痹心疼、血瘀癃閉、皮膚風腫。姜黃辛、苦,溫。入肝、脾經。破血行氣、通經止疼、驅風療痹、散三焦火郁、消癰散腫。桃仁苦、甘,平。入肺、心、肝、大腸經。活血祛瘀、潤燥滑腸、行血祛風。凌霄花辛、酸,寒。入肝經。行血祛瘀、涼血祛風、行血通經消腫。青皮苦、辛、溫。入肝、膽經。疏肝破氣,散積化滯。丁香辛,溫。入脾,胃、腎經。溫中降逆,暖腎壯陽,行氣止痛,醒神開竅,辟穢殺蟲。八月札甘,寒。入肝、胃經。舒肝和胃,活血止痛,利尿通淋,解煩止渴。八角茴香辛、甘,溫。入肝、腎、脾、胃經。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溫補腎陽,辟惡除穢。九里香辛、苦,溫。入心、肝、肺經。行氣止痛,活血散瘀,祛風除濕,軟堅散結。九香蟲咸,甘,溫,無毒。入肝、脾、腎經。行氣止痛,溫腎壯陽,溫中止瀉。刀豆甘,平,無毒。入脾、胃、大腸、腎經。溫中下氣,益腎補元,祛痰平喘,行氣止痛。土木香辛、苦,溫。入肺、肝、脾經。健脾和胃,行氣止痛,驅邪治寒瘧,安驅蛔蟲。川楝子苦,寒,有小毒。入肝、胃、小腸、膀胱經。燥濕殺蟲,行氣止痛,清熱泄火。云實辛,溫。入肺、大腸經。行氣止痛,截瘧,止消渴。烏藥辛,溫。入肺、脾、腎、膀胱經。行氣止痛,溫腎 散寒。甘松辛、甘,溫。入脾、胃經。行氣止痛,醒脾健胃,收濕拔毒。龍涎香甘、酸,氣腥,微溫。入心、肺、肝、腎經。行氣活血,利水通淋,止咳平喘,生津盈頰,辟穢解毒。川芎辛、苦,溫。入肝、膽、膀胱、三焦經。行氣開郁,祛風燥濕,活血止痛,消腫排膿。甘草甘,平。入十二經。補脾潤肺,益氣復脈,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藥性。
具體實施例方式取月季花9g、丹參6g、鳳仙花9g、水蛭3g、水紅花子6g、地錦草6g、延胡索6g、自然銅9g、劉寄奴6g、紅花9g、杜醇花6g、蘇木3g、阜角刺3g、沒藥6g、雞血藤3g、乳香9g、澤蘭9g、卷柏6g、降真香6g、草血竭3g、競蔚子9g、鬼箭羽6g、姜黃6g、桃仁9g、凌霄花6g、青皮9g、丁香6g、八月札6g、八角茴香9g、九里香9g、九香蟲3g、刀豆6g、土木香3g、川楝子3g、云實3g、烏藥6g、甘松3g、龍涎香3g、川芎6g和甘草9g,將以上40味藥放入1800毫升水中,浸泡35分鐘,然后文火煎制30分鐘,過濾去渣,共煎出藥液360毫升,煎出的藥液即為治療瘀血型臁瘡的中藥。當瘀血型臁瘡的病人需要治療時,使藥液溫度為35°C,每次120毫升,口服,一日三次,二日為一療程,若癥狀仍存,再服第二療程,以至痊愈。379例瘀血型臁瘡中,男性231例,占60. 9%,女性148例,占39. 1%。表一、379例瘀血型臁瘡病人的年齡范圍
年齡(歲)I~23 30~~31 40~~41 50~~51 60 例數31881817
~百分比 0.8%49.6%47. 75% 1.85%表二、379例瘀血型臁瘡病人的療效表
權利要求
1.ー種治療瘀血型臁瘡的中藥制備方法,其特征是取月季花9克、丹參6克、鳳仙花9克、水蛭3克、水紅花子6克、地錦草6克、延胡索6克、自然銅9克、劉寄奴6克、紅花9克、杜鵑花6克、蘇木3克、皂角刺3克、沒藥6克、雞血藤3克、乳香9克、澤蘭9克、卷柏6克、降真香6克、草血竭3克、茺蔚子9克、鬼箭羽6克、姜黃6克、桃仁9克、凌霄花6克、青皮9克、丁香6克、八月札6克、八角茴香9克、九里香9克、九香蟲3克、刀豆6克、土木香3克、川楝子3克、云實3克、烏藥6克、甘松3克、龍涎香3克、川芎6克和甘草9克,將以上40味藥放入1800毫升水中,浸泡35分鐘,然后文火煎制30分鐘,過濾去渣共煎出藥液360毫升,煎出的藥液即為治療瘀血型臁瘡的中藥。
全文摘要
一種治療瘀血型臁瘡的中藥制備方法,屬于中藥制備方法技術領域。目前治療瘀血型臁瘡,一般采用抗菌素及磺胺類。如采用氨曲南,偶有味覺異常、皮疹、輕度胃腸道反應等。該發明的技術方案為取月季花、丹參、鳳仙花、水蛭、水紅花子、地錦草、延胡索、自然銅、劉寄奴、紅花、杜鵑花、蘇木、皂角刺、沒藥、雞血藤、乳香、澤蘭、卷柏、降真香、草血竭、茺蔚子、鬼箭羽、姜黃、桃仁、凌霄花、青皮、丁香、八月札、八角茴香、九里香、九香蟲、刀豆、土木香、川楝子、云實、烏藥、甘松、龍涎香、川芎和甘草,將以上40味藥放入水中浸泡,然后文火煎制,煎出的藥液即為治療瘀血型臁瘡的中藥。它的優點是制成的中藥毒副作用小,療程短,治愈率高。
文檔編號A61P17/02GK102671112SQ20121005690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27日
發明者李義軍 申請人:李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