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慢性附件炎的中藥灌腸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組合物,尤其涉及一種治療慢性附件炎的中藥灌腸劑。技術領域慢性附件炎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慢性附件炎有程度不同的腹痛,慢性炎癥反復發作,遷延日久,使盆腔充血,結締組織纖維化,盆腔器官相互粘連。患者出現下腹部墜脹、疼痛及腰骶酸痛等癥狀,時輕時重,并伴有白帶增多、腰疼、月經失調等,且往往在經期或勞累后加重。婦科檢查時雙側或單側附件區壓痛,增厚感,或出現壓痛性的包塊,白細胞數目升高或正常。多年的臨床經驗證明,西藥治療效果不佳,臨床較難治愈。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慢性附件炎的中藥灌腸劑。中醫認為附件炎,病因多為產后或經期經脈空虛,如不注意衛生,濕熱內侵,余邪淤積,就會影響氣血運行,氣滯血淤而發病。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該治療慢性附件炎的中藥灌腸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制成小葉金花草15-20份、敗醬草15-20份、川烏10-15份、茯苓10-12份、薏苡仁12-15份、山海棠12-15份、荔枝核12-15份、烏藥10-12份、野丁香根10-12份、乳香9-11份、川彎12-15份、莪術15-20份、甘草5-7份。優選的,該治療慢性附件炎的中藥灌腸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制成小葉金花草18份、敗醬草18份、川烏12份、茯苓11份、薏苡仁14份、山海棠13份、荔枝核13份、烏藥11份、野丁香根11份、乳香10份、川芎14份、莪術18份、甘草6份。制備方法將上藥用水煎,煎液濃縮至IOOml保留灌腸。方中小葉金花草歸胃,腸;清熱利濕,活血止血,解毒消腫。敗醬草歸胃、大腸、肝經;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川烏入心經、肝經、腎經、脾經;祛風除濕,溫經止痛。茯苓歸心、脾、腎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薏苡仁歸脾、胃、肺經;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祛濕除痹,清熱排膿。山海棠歸肝、脾、腎經;祛風濕,祛瘀通絡。荔枝核歸肝、胃經;行氣止痛,祛寒散滯。烏藥歸肺、脾、腎、膀胱經;行氣止痛,溫腎散寒。野丁香根入肝、腎經;活血調經,消炎止痛。乳香歸心、肝、脾經;活血止痛,消腫生肌。川芎歸肝、膽、心包經;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莪術歸肝、脾經;破血祛瘀,行氣止痛。甘草歸心、脾、肺、胃經;補脾益氣,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緩解止痛,緩和藥性。臨床資料I、一般資料我院2009年8月到2010年10月收治慢性附件炎患者20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70例,年齡在20 56歲(平均35. I ± 12. 5歲),病程在0. 5 9年(平均2. 5± I. 3年)。對照組70例,年齡21 54歲,平均36. 2± 11. 5歲,病程0. 9 10年(平均2.4±1.4)年。兩組資料差異無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2、治療方法治療組給予以上所述的中藥灌腸劑50ml/次灌腸,I次/日。對照組采用青霉素800萬U土生理鹽水250ml日I次靜點,甲硝唑注射液250ml日2次靜點。兩 組均10天為一個療程。3、療效標準瘡愈癥狀基本消失,白帶明顯減少,內診檢查雙側附件無增厚,超聲波檢查附件片狀陰影消失;好轉癥狀減輕,下腹稍有墜脹及疼痛,超聲波檢查附件稍有增厚;無效癥狀無明顯好轉,內診檢查及超聲波提示附件有炎。4、治療結果治療兩個療程后統計療效。治療組70例,其中痊愈44例(62.9%),好轉24例(34. 3%),無效2例(2. 9% ),總有效率達到97. I %;對照組70例,其痊愈28例(40. 1% ),好轉30例(42.9% ),無效12例(17. I % ),總有效率82. 9%。兩組痊愈率、總有效率有顯著性差異(P < 0. 05)。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一稱取小葉金花草18g、敗醬草18g、川烏12g、茯苓llg、薏苡仁14g、山海棠13g、蒸枝核13g、烏藥llg、野丁香根Hg、乳香10g、川彎14g、莪術18g、甘草6g。灌腸時,藥溫以37-39°C為宜,注入一次性輸液瓶中,將針頭拔下,將輸液器下端插入一次性肛管,灌腸前要排空大、小便,用石蠟油潤滑肛門及肛管后,將肛管緩慢插入15 20cm,將中藥濃煎液緩慢灌入,臀部左側臥位30min實施例二 稱取小葉金花草15g、敗醬草15g、川烏10g、茯苓10g、薏苡仁12g、山海棠12g、蒸枝核12g、烏藥10g、野丁香根10g、乳香9g、川彎12g、莪術15g、甘草5g。方法同上。實施例三稱取小葉金花草20g、敗醬草20g、川烏15g、茯苓12g、薏苡仁15g、山海棠15g、蒸枝核15g、烏藥12g、野丁香根12g、乳香llg、川彎12g、莪術20g、甘草7g。方法同上。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慢性附件炎的中藥灌腸劑,其特征在于該中藥灌腸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制成小葉金花草15-20份、敗醬草15-20份、川烏10-15份、茯苓10-12份、薏苡仁12-15份、山海棠12-15份、荔枝核12-15份、烏藥10-12份、野丁香根10-12份、乳香9_11份、川彎12-15份、莪術15-20份、甘草5-7份。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治療慢性附件炎的中藥灌腸劑,其特征在于該中藥灌腸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制成小葉金花草18份、敗醬草18份、川烏12份、茯苓11份、薏苡仁14份、山海棠13份、荔枝核13份、烏藥11份、野丁香根11份、乳香10份、川芎14份、莪術18份、甘草6份。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慢性附件炎的中藥灌腸劑。中醫認為附件炎,病因多為產后或經期經脈空虛,如不注意衛生,濕熱內侵,余邪淤積,就會影響氣血運行,氣滯血淤而發病。為此,本發明選擇中藥小葉金花草、敗醬草、川烏、茯苓、薏苡仁、山海棠、荔枝核、烏藥、野丁香根、乳香、川芎、莪術、甘草制成灌腸劑,經我院臨床試驗,在治療慢性附件炎方面有較好的療效。治愈率、總有效率分別達到62.9%、97.1%,且無不良反應的發生,其治療效果明顯優于文獻所報道的西藥治療,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文檔編號A61P15/00GK102671145SQ20121018252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8日
發明者蘇慶偵 申請人:蘇慶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