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治療膽囊結石和慢性膽囊炎的中藥方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藥方劑領域,尤其是涉及治療膽囊結石和慢性膽嚢炎的中藥方劑。
背景技術:
膽石癥是指膽道系統內有結石而言,人群中罹患者較為常見。膽結石可發生于膽囊或膽管,而且與膽嚢炎密切相關,兩者常互為因果,亦可同時發生。膽嚢炎可引起結石形成,而膽石癥又常并發膽嚢炎或膽管炎(包括阻塞性化膿性膽管炎和壞疽性膽嚢炎)。膽結石的病因病機,中西醫的認識各不相同。現代醫學認為系膽固醇代謝失調、膽道細菌及寄生蟲感染所致。而中醫則認為是肝膽郁滯、脾運失健、濕熱熏蒸、最終膽汁凝結而為石。然而,這兩方面的觀點皆有失偏頗,不夠全面。膽石的化與排迄今為止仍為醫學界的兩大難題它之所以難化,是因為藥物既要能化而又不損害正常器官及組織;它之所以難排,是因為結石先從下向上再由上向下排出。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有必要提供治療效果較佳的治療膽囊結石和慢性膽嚢炎的中藥方劑。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治療膽囊結石和慢性膽嚢炎的中藥方劑,其處方組成成分如下白芍6 —12克、柴胡3— 6克、枳殼6 —10克、香附6 —12克、金錢草10 — 30克、玉金6—10克、虎杖6 —12克、雞內金10 —15克、生山楂6 —12克、威靈仙10 — 30克、生大黃6—15克、烏梅10 — 30克、滑石6 —12克、甘草3— 5克。作為上述方案的進ー步改進,所述中藥方劑應用為片劑、或丸劑、或沖劑、或膠囊顆粒。作為上述方案的進ー步改進,所述中藥方劑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所述中藥方劑為一天所用之劑量,隔水煎服日3次;10天為ー療程,服藥I一 2個療程。作為上述方案的進ー步改進,所述中藥方劑為一天所用之劑量,所述中藥方劑應 用加工成片劑或丸劑或沖劑或膠囊顆粒時,在同一天分3次服用。因此,同一天分3次服用的片劑或丸劑或沖劑或膠囊顆粒的藥效等效為所述中藥方劑的藥效。所述治療膽囊結石和慢性膽嚢炎的中藥方劑,其用于治療膽囊結石和慢性膽囊炎,臨床應用療效顯著,標本兼治,安全可靠,充分發揮藥物的作用又不損害肝腎及脾胃功能,治療總有效率達98% ;其綜合中醫和現代醫學兩者之見解,有效治療膽囊結石和慢性膽囊炎,治療效果較佳。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歩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干限定本發明。本發明提供的治療膽囊結石和慢性膽囊炎的中藥方劑,其處方組成成分如下白芍6 —12克、柴胡3—6克、枳殼6 —10克、香附6 —12克、金錢草10 — 30克、玉金6 —10克、虎杖6 —12克、雞內金10 —15克、生山楂6 —12克、威靈仙10 — 30克、生大黃6 —15克、烏梅10 — 30克、滑石6 —12克、甘草3— 5克。所述中藥方劑為一天所用之劑量,隔水煎服日3次,服藥天數為15—20天,每天如此。為了方便服用,也可以將所述中藥方劑加工成片劑或丸劑或沖劑或膠囊顆粒,一天3次服用,也就是說一天所用之劑量加工成片劑或丸劑或沖劑或膠囊顆粒時,在同一天分3次服用。接下去對治療膽囊結石和慢性膽嚢炎的中藥方劑做詳細的分析說明。(一)辨證施治膽石癥是指膽道系統內有結石而言,人群中罹患者較為常見。膽結石可發生于膽囊或膽管,而且與膽嚢炎密切相關,兩者常互為因果,亦可同時發生。膽嚢炎可引起結石形成,而膽石癥又常并發膽嚢炎或膽管炎(包括阻塞性化膿性膽管炎和壞疽性膽嚢炎)。 膽結石的病因病機,中西醫的認識各不相同。現代醫學認為系膽固醇代謝失調、膽道細菌及寄生蟲感染所致。而中醫則認為是肝膽郁滯、脾運失健、濕熱熏蒸、最終膽汁凝結而為石。然而,這兩方面的觀點皆有失偏頗,不夠全面。如果能把兩者見解綜合起來,合而為ー去看的話,其理論則可能比較完善。(ニ)治療法則膽石阻塞膽囊膽管,不通而則痛,針對其病理和病機,治宜疏肝利膽、化石排石。一切用藥皆在此規則指導下。(三)藥物成分白芍6 —12克、柴胡3— 6克、枳殼6 —10克、香附6 —12克、金錢草10 — 30克、玉金6 —10克、虎杖6 —12克、雞內金10 —15克、生山楂6 —12克、威靈仙10 — 30克、生大黃6—15克、烏梅10 — 30克、滑石6 —12克、甘草3— 5克。附注(I)本處方為一天所用之劑量,隔水蒸服日3次;(2)金錢草最好采用大葉金錢草,比采用小葉金錢草(俗稱,凝金草)效果來得好。(四)方意解析本方證為肝膽氣滯郁結、膽道細菌及寄生蟲感染所致。方中之柴胡、香附、玉金、枳殼等,可疏肝利膽,破氣化滯。虎杖、雞內金、生山楂為一般化石之品,溶解力較弱,然而方用威靈仙與生山楂、烏梅、白芍等含有酸性之藥物相伍時,則能產生較強的溶解力,可使大石化小,小石化了。方中之金錢草、滑石、生大黃等,可化濕、利尿、清谷道,有利于結石的排出。雖然如此,還是缺少舉升之藥力。膽石之所以被醫學界公認難排,是因為膽石從囊中排出之路線,先由下向上推進,再從上向下排出,過程較為曲折,呈“Λ”字形。在此方以烏梅一味可解這個難題,烏梅經過消化吸收后,能促使膽囊產生較強的收縮力,把囊中之石向上向囊膽管推進,再向上向總膽管擠壓,然后經過胃腸道向下排出。方組中之金錢草、虎杖、生大黃、烏梅可清熱解毒消炎,尤其是生大黃一味就對十多種細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故而本方又可用于治療膽嚢炎。方組中之生大黃與烏梅兩味中藥,乃互為制約之藥物。烏梅可克制生大黃的峻猛瀉下力,而生大黃反過來也可克制烏梅的澀腸止瀉力,而有利于結石的排下。方組中以白芍與甘草相伍可緩急止痛,能緩解膽囊與膽管的平滑肌痙攣而引起的膽絞痛。(五)治療范圍
膽囊結石;慢性膽嚢炎(無熱象)。(六)注意事項本藥劑不適用于肝膽管即膽總管泥砂性結石,該砂石能源源不斷地生產而又排之不盡,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七)臨床療效治療膽囊結石患者43例,痊愈42例,另一例在排出約20多ml砂粒狀結石后,仍感右上腹不適,結果摘除膽囊取出兩顆似大棗般結石,總有效率為98%。臨床應用本方20多年,最少服藥10天,最多服藥20天,未見有任何不良反應,一般服藥第二天既有見結石排出。在上述接治的43例膽囊結石患者中,大多曾不同程度地服用過消炎利膽片、金丹片等,但療效較弱。 (八)藥品制作與服法本方組所列之中藥皆為原生藥,需隔水蒸服。為方便患者服用,需在現代生物エ藝下,加工制作成丸劑、片劑、沖劑、膠囊顆粒劑等。為確保療效最好是制成沖劑,將每天所需之劑量分裝為3袋,日服3次,開水沖服,10天為ー療程,一般服藥I一2個療程。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治療膽囊結石和慢性膽囊炎的中藥方劑,其處方組成成分如下白芍6—12克、柴胡3—6克、枳殼6 —10克、香附6 —12克、金錢草10 — 30克、玉金6 —10克、虎杖6 —12克、雞內金10 —15克、生山楂6 —12克、威靈仙10 — 30克、生大黃6 —15克、烏梅10 — 30克、滑石6—12克、甘草3—5克。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治療膽囊結石和慢性膽嚢炎的中藥方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方劑應用為片劑、或丸剤、或沖劑、或膠囊顆粒。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治療膽囊結石和慢性膽嚢炎的中藥方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方劑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所述中藥方劑為一天所用之劑量,隔水蒸服日3次; .10天為ー療程,服藥I一2個療程。
4.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治療膽囊結石和慢性膽嚢炎的中藥方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方劑為一天所用之劑量,所述中藥方劑應用加工成片劑或丸劑或沖劑或膠囊顆粒吋,在同一天分3次服用。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治療膽囊結石和慢性膽囊炎的中藥方劑,其組成成分如下白芍6-12克、柴胡3-6克、枳殼6-10克、香附6-12克、金錢草10-30克、玉金6-10克、虎杖6-12克、雞內金10-15克、生山楂6-12克、威靈仙10-30克、生大黃6-15克、烏梅10-30克、滑石6-12克、甘草3-5克。本發明的中藥方劑用于治療膽囊結石和慢性膽囊炎,臨床應用療效顯著,標本兼治,安全可靠,充分發揮藥物的作用又不損害肝腎及脾胃功能,治療總有效率達98%。
文檔編號A61K35/37GK102727837SQ20121025591
公開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3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23日
發明者魯道宗 申請人:魯道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