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痰濕型乳腺增生的中藥及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醫藥工程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治療痰濕型乳腺增生的中藥及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 45歲的育齡女性乳腺增生發病率高達50%,全世界的乳腺增生患者超過10億,由于目前缺乏統一的治療標準和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乳腺增生的癌變率日益增長,每年死于乳腺增生的女性近2億人。國際乳腺病學會(SIS)專家早就呼吁各國政府組織專門的研究機構,并加大對乳腺增生治療方法和藥物研究的投入,早日解決乳腺增生治愈難題。乳腺增生是女性最常見的乳房疾病,其發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近些年來該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年齡也越來越低齡化。在青春期或青年女性中,經前有乳房脹痛、有時疼痛會波及肩背部,經后乳房疼痛逐漸自行緩解,僅能觸到乳腺有些增厚,無明顯結節,這些是生理性改變,不是病,也不需要治療,屬于生理性的增生。乳腺增生癥是正常乳腺小葉生理性增生與復舊不全,乳腺正常結構出現紊亂,屬于病理性增生,它是既非炎癥又非腫瘤的一類病。多發于30-50歲女性,發病高峰為35-40歲。目前,多認為乳腺增生與內分泌失調及精神、環境因素等有關。I、內分泌失調。黃體素分泌減少,雌激素相對增多是乳腺增生發病的重要原因。如卵巢發育不健全、月經不調、甲狀腺疾病及肝功能障礙等。2.情緒等精神因素的影響。精神緊張、情緒激動等不良精神因素容易形成乳腺增生,經常熬夜、睡眠不足等也會造成乳腺增生,而且這些不良因素還會加重已有的乳腺增生癥狀。3.人為因素或不良生活習慣女性高齡不育、性生活失調、人工流產、夫妻不和、不哺乳等原因,造成乳腺不能有正常的、周期性的生理活動。佩戴過緊的胸罩或穿過緊的內
4X.寸寸o4.飲食結構不合理,如高脂、高能量飲食導致脂肪攝入過多,飲酒和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會誘發乳腺病。此外,現在人們的飲食好了,有高血壓、高血糖病的人也很多,這些也容易使女性出現內分泌失調,導致乳腺增生。5.長期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避孕藥。人體長期過量攝入雌激素,將導致內分泌平衡失調,現在一些速生食品、人工飼養的水產及家禽使用的飼料中也多含有激素成分,長期食用也會導致乳腺疾病的發生。目前,西醫對本病還沒有一個較完善的治療方法和藥物,主要是采用激素來對抗治療及手術摘除,常用的藥物有5%碘化鉀和三苯氧胺等,疼痛嚴重者可試用甲基睪丸素或他莫昔芬,一般需要在月經前一周內開始口服,以免進一步擾亂人體激素間的細微平衡,因本病是個慢性病,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只能起到止痛效果,而且副作用大,如果做手術、損傷面大,治標不治本,又容易復發、病人難以接受;臨床上常用的藥物多數是中成藥,具有活血化瘀、疏肝理氣、軟堅散結、調補氣血等作用,治療效果也較為理想,比如逍遙丸、小金片、乳癖丸、犀黃丸、六味地黃丸、二至丸、小金丹、散結靈、乳塊消膠囊、乳增寧片、乳塊消片、散結乳癖膏等,但由于中成藥藥方及含量固定,無法適當調整配方中的成分或含量,無法實現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對癥下藥。乳腺增生在中醫上又可以細分為痰濕型、肝郁型、血虛型和腎虛型痰濕型患者形體多肥胖,或多疾,或倦怠嗜睡,有的患者皮膚油垢較多,體味明顯,或白帶多且略偏黃,大便粘稠而不暢順,或常咯痰,舌質紅,舌苔略黃厚,月經來潮時乳房隱隱作痛。治療當以化痰濕、散乳結為主。肝郁型癥見月經將來潮時,乳房脹痛,增生小葉疼痛尤明顯,怒時則乳房脹痛更甚,平素易郁怒,舌質偏晦暗,或睡眠欠佳。治療當用解郁散結為主。血虛型面色蒼白無光澤或萎黃,體倦乏力,口唇、指甲淡白,月經色淡紅,行經時 乳腺增生區隱隱作痛,脈搏細而無力。治療當以補血散結為主。腎虛型癥見腰膝酸軟,下肢乏力,或耳鳴、夜多小便、性欲減退、健忘,或白帶清稀,月經來潮時,乳房隱隱作痛,舌質淡,脈搏沉細(即用手指略重按始能摸到)。治療當以補腎散結為主。所以,用傳統的西醫治療方法及單一的中成藥的治療方法及藥物,進行治療,早期只能臨時起到止痛及緩解癥狀的作用,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而導致疾病的反復發作,乳腺增生的確是一個易診難治的慢性疾病,但是,只要能夠尋求一個好的方法及好的藥效,是完全可以治愈的。疾病雖一、治法有別,雖然同是乳腺增生,但每位患者所表現的臨床癥狀也有所不同,個休差異不同,不能千人一方,萬人一藥,不管張三,李四單純固定用藥,這樣效果比較差,不但治不好病,反而容易復發,在治療本病時一定要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原理,結合患者發病的不同特點,采用系統性、個性化、具體病情具體用藥,掌握最佳治療時機,科學診斷,這樣才能準確有效的找出疾病根源,有針對性治療,使患者少走彎路,少花錢,治好病。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利用我國傳統的中醫理論,提供一種新型的治療痰濕型乳腺增生的中藥組合物,依照以化痰濕、散乳結為主的治療原則,以舒肝解郁,行氣化痰,活血通絡,軟堅散結的藥物很好的治療痰濕型乳腺增生,打破傳統手術、抗生素等傳統西醫療法只單純性消除腫塊的桎梏,消除易復發的缺陷和克服中成藥不能實現對癥下藥的缺點。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治療痰濕型乳腺增生的中藥,所述中藥中包括以下原料藥材姜半夏、蒼術、陳皮、黃連、黃芩、昆布、硫磺、浙貝母、橘核、柴胡、延胡索、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生牡蠣、玄參、莪術、鱉甲、大棗、郁金、木香、瓜萎、夏枯草和金銀花。所述中藥中的各種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比可以為姜半夏10 20重量份、蒼術25 35重量份、陳皮20 35重量份、黃連15 20重量份、黃芩30 40重量份、昆布35 50重量份、硫磺5 8重量份、浙貝母20 35重量份、橘核15 30重量份、柴胡25 40重量份、延胡索16 28重量份、當歸23 48重量份、川芎30 40重量份、桃仁45 60重量份、紅花35 40重量份、生牡蠣20 30重量份、玄參25 45重量份、莪術15 30重量份、鳘甲10 25重量份、大率55 70重量份、郁金25 35重量份、木香15 40重量份、瓜萎30 50重量份、夏枯草15 30重量份和金銀花60 75重量份。所述中藥中的各種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比還可以為姜半夏15 20重量份、蒼術30 35重量份、陳皮25 30重量份、黃連18 20重量份、黃芩30 35重量份、昆布35 40重量份、硫磺5 6重量份、浙貝母25 30重量份、橘核15 20重量份、柴胡25 35重量份、延胡索16 20重量份、當歸25 40重量份、川芎35 40重量份、桃仁45 50重量份、紅花35 40重量份、生牡蠣25 30重量份、玄參25 35重量份、莪術15 25重量份、鳘甲10 20重量份、大率55 60重量份、郁金30 35重量份、木香25 35重量份、瓜萎35 45重量份、夏枯草15 25重量份和金銀花65 70重量份。所述中藥中的各種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比也可以為姜半夏18重量份、蒼術30重量份、陳皮26重量份、黃連18重量份、黃芩30重量份、昆布35重量份、硫磺5重量份、浙貝母30重量份、橘核20重量份、柴胡30重量份、延胡索20重量份、當歸30重量份、川芎35重 量份、桃仁45重量份、紅花38重量份、生牡蠣26重量份、玄參28重量份、莪術20重量份、鳘甲16重量份、大率55重量份、郁金30重量份、木香35重量份、瓜萎40重量份、夏枯草20重量份和金銀花65重量份。當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顆粒劑時,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將所述原料藥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4 8倍的醇濃度為85% 95%的乙醇,加熱至沸騰回流3 5小時,過濾,采用滲漉法以每分鐘I 2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滲漉液,隨后在真空度0. 06 0. 09Mpa下減壓濃縮至50 60°C時相對密度為I. 04 I. 10的膏體,噴霧干燥,噴霧干燥機的進風溫度160 175°C、出風溫度80 85°C,隨后粉碎成粉末,制成干膏粉;步驟二 在獲得的干膏粉中加入相對于干膏粉質量0. 2 0. 4倍的蔗糖粉和0. I 0. 2倍的糊精,制成顆粒,于40 50°C干燥,獲得顆粒劑。當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擦劑,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先將所述原料藥材粉碎成粗粉,再進一步粉碎,過100目篩,使能通過100目篩的細粉量在達到40%,收集通過100目篩的細粉得細粉a ;步驟二 將不能通過100目篩的粗粉投入多功能提取罐提取兩次,第一次加重量份8-10倍量水煎煮1-3小時,第二次加重量份6-10倍量水煎煮1-3小時,合并兩次煎液,過濾得濾液;將所得濾液加熱濃縮至糊狀,放入烘箱80°C烘干后,室溫冷卻,研磨成細粉b ;步驟三將細粉a與細粉b混合后調入甘油制成擦劑。當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湯劑,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將所述原料藥材混合放入紫砂鍋中,加入清水,至清水浸過藥材上表面2-5cm,浸泡3-10小時;步驟二 將紫砂鍋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30-50分鐘至藥液的劑量為100-300ml,過濾,得濾液a,備用;步驟三將剩余藥渣再次加入清水,至清水浸過藥材上表面2-3cm,浸泡3_10小時;步驟四將紫砂鍋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25-35分鐘至藥液的劑量為100-300ml,過濾,得濾液b,備用。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上述治療痰濕型乳腺增生的中藥的制備方法,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顆粒劑,其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將所述原料藥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4 8倍的醇濃度為85% 95%的乙醇,加熱至沸騰回流3 5小時,過濾,采用滲漉法以每分鐘I 2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滲漉液,隨后在真空度0. 06 0. 09Mpa下減壓濃縮至50 60°C時相對密度為I. 04 I. 10的膏體,噴霧干燥,噴霧干燥機的進風溫度160 175°C、出風溫度80 85°C,隨后粉碎成粉末,制成干膏粉;步驟二 在獲得的干膏粉中加入相對于干膏粉質量0. 2 0. 4倍的蔗糖粉和0. I 0. 2倍的糊精,制成顆粒,于40 50°C干燥,獲得顆粒劑。本發明又提供了一種上述治療痰濕型乳腺增生的中藥的制備方法,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擦劑,其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先將所述原料藥材粉碎成粗粉,再進一步粉碎,過100目篩,使能通過100目篩的細粉量在達到40%,收集通過100目篩的細粉得細粉a ;步驟二 將不能通過100目篩的粗粉投入多功能提取罐提取兩次,第一次加重量份8-10倍量水煎煮1-3小時,第二次加重量份6-10倍量水煎煮1-3小時,合并兩次煎液,過濾得濾液;將所得濾液加熱濃縮至糊狀,放入烘箱80°C烘干后,室溫冷卻,研磨成細粉b ;步驟三將細粉a與細粉b混合后調入甘油制成擦劑。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提供的中藥,依照以化痰濕、散乳結為主的治療原則,以舒肝解郁,行氣化痰,活血通絡,軟堅散結的藥物很好的治療痰濕型乳腺增生,打破傳統手術、抗生素等傳統西醫療法只單純性消除腫塊的桎梏,易復發的缺陷和克服了中成藥不能實現對癥下藥的缺點,具有針對性強、療程短、見效快和不易復發的優勢。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治療痰濕型乳腺增生的中藥,其包括姜半夏、蒼術、陳皮、黃連、黃芩、昆布、硫磺、浙貝母、橘核、柴胡、延胡索、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生牡蠣、玄參、莪術、鱉甲、大棗、郁金、木香、瓜萎、夏枯草和金銀花。其中,姜半夏、陳皮、浙貝母、瓜萎清熱化痰,調中理氣;蒼術、陳皮、黃連、黃芩、玄參燥濕健脾,瀉火解毒,滋陰潤燥;昆布、橘核、柴胡、川芎、生牡蠣、莪術、鱉甲、夏枯草疏肝解郁,行氣破血,軟堅散結,消積止痛;硫磺補火助陽;桃仁、紅花、當歸、大棗、郁金、木香、金銀花補血養血、行氣、活血、化瘀;諸藥合用,實現清熱化痰、調中理氣、燥濕健脾、疏肝解郁、軟堅散結和消積止痛的功能。姜半夏半夏與生姜、白礬水共煮得姜半夏,味辛、性溫;歸脾、胃、肺經。溫中化痰,降逆止嘔。用于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蒼術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用于濕阻中焦,風寒挾濕表證,風濕痹癥,脘腹脹滿,泄瀉水腫,腳氣痿甓,風濕痹痛,風寒感冒,夜盲。主濕困脾胃;倦怠嗜臥;胞痞腹脹;食欲不振;哎吐泄瀉;痰飲;濕腫;表證夾濕;頭身重痛;痹證溫性;肢節酸痛重著;痿襞。陳皮別名橘皮、貴老、紅皮、黃橘皮、廣橘皮、新會皮、柑皮、廣陳皮。性溫,味辛、味苦。入脾經、胃經、肺經。理氣健脾,調中,燥濕,化痰。主治脾胃氣滯之脘腹脹滿或疼痛、消化不良。濕濁阻中之胸悶腹脹、納呆便溏。痰濕壅肺之咳嗽氣喘。溫能行氣,辛能發散,苦而泄水。黃連味苦,性寒,無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于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酒黃連善清上焦火熱。用于目赤,口瘡。姜黃連清胃和胃止嘔。用于寒熱互結,濕熱中阻,痞滿嘔吐。萸黃連舒肝和胃止嘔。用于肝胃不和,嘔吐吞酸。用于濕熱內蘊、腸胃濕熱、嘔吐、瀉痢等癥。配黃芩、大黃等,能治濕熱內蘊之證。對濕熱留戀腸胃,常配合半夏、竹茹;配木香、黃芩、葛根等以治瀉痢。黃芩別名山茶根、黃芩茶、土金茶根、黃花黃芩、大黃芩、下巴子、川黃芩、空腸、經芩、黃金條根、黃文、虹勝,妒婦、燉尾芩、印頭、內虛、元苓、子芩、宿芩、腐腸。為唇形科植物黃岑(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以根入藥。味苦,性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壓。用于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 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昆布英文名Kelp ;拉丁名ThallusLaminariae ;性寒,味咸。歸肝、腎經。功能主治軟堅散結,消痰,利水。用于癭瘤、瘰疬、睪丸腫痛、痰飲水腫等。《本草經疏》載“昆布,咸能軟堅,其性潤下,寒能去熱散結,故主治十二水腫、癭瘤結氣、瘺瘡”。《藥性論》載“利水道,去面腫,去惡瘡鼠瘺”。硫磺別名硫黃、石硫黃、黃牙、西丁、西土、將軍、昆侖黃。味酸、性溫。有毒。歸腎、大腸經。內服補火助陽通便;外用殺蟲止癢,解毒療瘡。主治疥癬,濕疹,惡瘡,陽虛寒喘,陽痿,便秘等癥。浙貝母異名土貝母(《本草正》),象貝(《經驗廣集》),浙貝、象貝母(《百草鏡》),大貝母(《本草正義》)。味苦,性寒。歸肺、心經。入手太陰、少陽,足陽明、厥陰。清熱化痰,開郁散結。用于風熱燥熱,痰熱咳嗽,癰瘍瘡毒,肺癰等。①《本草正》大治肺癰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氣,善開郁結,止疼痛,消脹滿,清肝火,明耳目,除時氣煩熱,黃疸淋閉,便血溺血;解熱毒,殺諸蟲及療喉痹,瘰疬,乳癰發背,一切癰瘍腫毒,濕熱惡瘡,痔漏,金瘡出血,火瘡疼痛,較之川貝母,清降之功,不啻數倍。②《本草從新》:去時感風痰。③《綱目拾遺》解毒利痰,開宣肺氣,凡肺家夾風火有痰者宜此。④《山東中草藥手冊》清肺化痰,制酸,解毒。橘核別名橘子仁、橘子核、橘米、橘仁。味辛、苦,性平。歸肝、腎經。行氣散結,止痛。用于寒疝作痛,腎虛腰痛,乳房腫塊,乳癰初起等。①《日華子本草》:治腰痛,膀胱氣,腎疼。炒去殼,酒服良。②《綱目》治小腸疝氣及陰核腫痛。③《本草備要》行肝氣,消腫散毒。④《醫林纂要》潤腎、堅腎。柴胡別名茈胡、地薰《神農本草經》、山菜、茹草《吳普本草》,柴草《品匯精要》。性微寒、味苦、辛;歸心包、肝、膽、三焦經。疏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用于外感發熱,氣虛下陷之臟器脫垂等癥。主治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郁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落,月經不調。延胡索別名延胡、玄胡索、元胡索、元胡。味辛、苦,性溫。歸脾、心經。活血、行氣、止痛。用于氣血瘀滯諸痛癥,麻醉,鎮靜,止痙咳等。主治心腹腰膝諸痛;月經不調;癥瘕;崩中;產后血暈;惡露不盡;跌打損傷。有鎮痛、鎮靜、催眠作用。《開寶本草》:主破血,產后諸病,因血所為者。婦人月經不調,腹中結塊,崩中淋露,產后血運,暴血沖上,因損下血,或酒摩及煮服。《醫學啟源》治脾胃氣結滯不散,主虛勞冷瀉,心腹痛,下氣消食。《綱目》活血,利氣,止痛,通小便。延胡索,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海藥本草》:延胡索,主腎氣,破產后惡露及兒枕,與三棱、鱉甲、大黃為散,能散氣,通經絡。蛀舯成末者,使之惟良,偏生產后病也。《本草經疏》:延胡索,溫則能和暢,和暢則氣行;辛則能潤而走散,走散則血活。血活氣行,故能主破血及產后諸病因血所為者。婦人月經之所以不調者,無他,氣血不和,因而凝滯,則不能以時至,而多后期之證也。腹中結塊,產后血暈,暴血沖上,因損下血等證,皆須氣血和而后愈,故悉主之也。崩中淋露,利守不利走,此則非與補氣血藥同用,未見其可。《本草匯言》:玄胡索,凡用之行血,酒制則行;用之上血,醋制則止;用之破血,非生用不可;用之調血,非炒用不神。隨病制宜,應用無窮者也。《本草求真》:延胡索,不論是血是氣,積而不散者,服此力能通達,以其性溫,則于氣血能行能暢,味辛則于氣血能潤能散,所以理一身上下諸痛,往往獨行功多。然此既無益氣之情, 復少養營之義,徒仗辛溫攻凝逐滯,虛人當兼補藥同用,否則徒損無益。《本草正義》延胡,雖為破滯行血之品,然性情尚屬和緩,不甚猛烈,古人必以酒為導引,助其運行,其本性之不同于峻厲,亦可想見。而又兼能行氣,不專于破瘀見長,故能治內外上下氣血不宣之病,通滯散結,主一切肝胃胸腹諸痛,蓋攻破通導中之沖和品也。當歸別名秦歸、云歸、西當歸、岷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功能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當歸其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誠血中之氣藥,亦血中之圣藥。大約佐之以補則補,故能養營養血,補氣生精,安五臟,強形體,益神志,凡有形虛損之病,無所不宜。佐之以攻則通,故能祛痛通便,利筋骨,治拘攣、癱瘓、燥、澀等證。營虛而表不解者,佐以柴、葛、麻、桂等劑,大能散表衛熱,而表不斂者,佐以大黃之類,又能固表。惟其氣辛而動,故欲其靜者當避之,性滑善行,大便不固者當避之。凡陰中火盛者,當歸能動血,亦非所宜,陰中陽虛者,當歸能養血,乃不可少。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能增加外周血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及骨髓核粒細胞數,能降低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當歸煎劑對大腸桿菌、溶血性鏈球菌均有抗菌作用,能降低組織炎性反應。川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具有活血祛瘀,行氣開郁,祛風止痛的功效,主治頭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后瘀滯腥痛,癥瘕腫塊,胸脅疼痛,頭痛眩暈,風寒濕痹,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證,《本草正》川芎,其性善散,又走肝經,氣中之血藥也。反藜蘆,畏硝石、滑石、黃連者,以其沉寒而制其升散之性也。芍歸俱屬血藥,而芎之散動尤甚于歸,故能散風寒,治頭痛,破瘀蓄,通血脈,解結氣,逐疼痛,排膿消腫,逐血通經。同細辛煎服,治金瘡作痛;以其氣升,故兼理崩漏眩運,以其甘少,故散則有余,補則不足,惟風寒之頭痛,極宜用之。若三陽火壅于上而痛者,得升反甚,今人不明升降,而但知川芎治頭痛,謬亦甚矣。桃仁別名毛桃仁、扁桃仁、大桃仁。味苦、甘,性平。歸心、肝、大腸經。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用于經閉,痛經,癥瘕痞塊,跌撲損傷,腸燥便秘,瘀血證,肺癰,腸癰等。為血瘀血閉之專藥。苦以泄滯血,甘以生新血。《藥品化義》桃仁,味苦能瀉血熱,體潤能滋腸燥。若連皮研碎多用,走肝經,主破蓄血,逐月水,及遍身疼痛,四肢木痹,左半身不遂,左足痛甚者,以其舒經活血行血,有去瘀生新之功,若去皮搗爛少用,入大腸,治血枯便閉,血燥便難,以其濡潤涼血和血,有開結通滯之力。紅花又稱草紅花、刺紅花、杜紅花、金紅花。性溫,味辛。用于活血通經,散瘀止痛。主治血滯經閉,痛經,惡露不行,癥瘕痞塊,跌打損傷,熱腫血瘀之斑疹,產后血暈,瘀滯腹痛,胸痹心痛,血積,跌打瘀腫,關節疼痛,中風癱瘓,斑疹紫暗。《本草匯言》紅花,破血、行血、和血、調血之藥也。主胎產百病因血為患,或血煩血暈,神昏不語;或惡露搶心,臍腹絞痛;或浙衆難生;或胞衣不落,子死腹中,是皆臨產諸證,非紅花不能治。若產后血暈、口噤指搦;或邪入血室,譫語發狂;或血悶內脹,僵仆如死,是皆產后諸證,非紅花不能定。凡如經閉不通而寒熱交作,或過期腹痛而紫黑淋漓,或跌撲損傷而氣血瘀積,或瘡瘍痛癢而腫潰不安,是皆氣血不和之證,非紅花不能調,紅花活血通經、消腫止痛,有抑制血栓形成、抗炎、止痛作用,具有消除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的收縮血管作用,有“通利經脈”作用。《藥品化義》:紅花,善通利經脈,為血中氣藥,能瀉而又能補,各有妙義。若多用三、四錢,則過于辛溫,使血走散。同蘇木逐瘀血,合肉桂通經閉,佐歸、芍治遍身或胸腹血氣刺痛,此其行導而活血也。若少用七、八分,以疏肝氣,以助血海,大補血虛,此其調暢而和血也;若止用二、三分,入心以配心血,解散心經邪火,令血調和,此其滋養而生血也;分量多寡之義,豈淺鮮哉。 生牡蠣味咸,性微寒。歸肝、膽、腎經。重鎮安神,潛陽補陰,軟堅散結,收斂固澀。用于驚悸失眠,眩暈耳鳴,瘰疬痰核,徵瘕痞塊,自汗盜汗,遺精崩帶,胃痛泛酸。煅牡蠣收斂固澀。用于自汗盜汗,遺精崩帶,胃痛吞酸。玄參別名元參、浙玄參、黑參、烏元參重臺,鬼藏,正馬,鹿腸,玄臺,逐馬,馥草,黑參,野芝麻。味甘、苦、咸;性微寒。歸肺,胃,腎經。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滋陰潤燥。主治溫邪入營,內陷心包,溫毒發斑,熱病傷陰、舌絳煩渴、津傷便秘、骨蒸勞嗽、目赤、咽痛、白喉、癰腫瘡毒、營血、身熱、虛煩不寤、目澀昏花、瘰疬痰核。莪術莪術原名蓬莪茂。始載《藥性論》,馬志謂“蓬莪茂生西戎及廣南諸州。葉似襄荷,子似干椹,茂在根下并生,一好一惡,惡者有毒”。蘇頌謂“根如生姜,而茂在根下,似雞鴨卵,大小不常。九月采,削去粗皮,蒸熟暴干用”。據考證,《證類本草》有“端州蓬莪術”、“溫州蓬莪術”二圖,后者為今之溫莪術。古代本草收載之莪術非為一種植物。又名篷莪茂、篷莪、蓬術、羌七、廣術、黑心姜、文術、山姜黃、綠姜。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行氣破血,消積止痛。用于嬋瘕痞塊,瘀血經閉,食積脹痛;早期宮頸癌。主治I)破血行氣止痛本品功效與三棱相似,但溫通力較大,可治療血滯經閉腹痛、腹部包塊、積聚。2)積散結本品能行氣消積止痛,用于飲食積滯、胸腹滿悶作痛。3)破血祛瘀,婦女閉經,或痰濕淤血凝結而成的癥瘕癖塊。4)行氣止痛適于飲食失調,脘腹漲滿疼痛之證。適當配伍,虛癥、實癥均可。鱉甲鱉之背甲。別名團魚甲(江蘇)、水魚殼(湖南)、團魚殼(江西)、鱉蓋(陜西、河南)、腳魚殼(湖北)、上甲(湖北、甘肅、河北)、甲魚(江蘇、浙江)、鱉殼、鱉蓋子(山西)、王八蓋子(河北)、團魚甲(湖北)。味咸,性微寒。歸肝、腎經。滋陰潛陽,軟堅散結,退熱除蒸。用于肝腎陰虛證,陰虛發熱,勞熱骨蒸,虛風內動,經閉,癥瘕,久瘧瘧母。《別錄》:療溫瘧,血瘕,腰痛,小兒脅下堅。《藥性論》:主宿食、癥塊、痃癖氣、冷瘕、勞瘦,下氣,除骨熱,骨節間勞熱,結實壅塞。治婦人漏下五色贏瘦者。《日華子本草》去血氣,破感結、惡血,墮胎,消瘡腫并撲損疚血,瘧疾,腸癰。《本草衍義補遺》:補陰補氣。《醫學入門》:主勞瘧、老瘧、女子經閉,小兒癇疾。《綱目》除老瘧瘧母,陰毒腹痛,勞復,食復,斑痘煩喘,婦人難產,產后陰脫,丈夫陰瘡,石淋;斂潰癰。《江西中藥》治軟骨病。大棗又名紅棗、干棗、棗子、美棗,良棗,起源于中國,在中國已有八千多年的種植歷史,自古以來就被列為“五果”(桃、李、梅、杏、棗)之一。紅棗富含蛋白質、脂肪、糖類、胡蘿卜素、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P以及鈣、磷、鐵和環磷酸腺苷等營養成分。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在果品中名列前茅,有維生素王之美稱。味甘,性溫。歸脾、胃經。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補脾和胃,益氣生津,調營衛,解藥毒。用于脾虛證,失眠,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懸飲心悸,氣血津液不足, 營衛不和,心悸怔忡《本經》"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別錄》"補中益氣,強力,除煩悶,療心下懸,腸僻擗。"《日華子本草》"潤心肺,止嗽。補五臟,治虛勞損,除腸胃癬氣。"《珍珠囊》"溫胃。"李杲"溫以補脾經不足,甘以緩陰血,和陰陽,調營衛,生津液。"《藥品化義》"養血補肝。"《本草再新》"補中益氣,滋腎暖胃,治陰虛。"《中國藥植圖鑒》"治過敏性紫斑病、貧血及高血壓。"《本草新編》“通九竅,和百藥,養肺胃,益氣,潤心肺,生津,助諸經,補五臟。惟中滿及熱疾忌食,齒疼并風疾禁嘗。乃調和之品,非補益之味。《本經》曰其補者,亦因其調和之故也。”郁金別名玉金,黃郁,味辛、苦,性寒。歸肝、心、肺經。功能主治行氣化瘀,清心解郁,利膽退黃。用于經閉痛經,胸腹脹痛、刺痛,熱病神昏,癲癇發狂,黃疸尿赤。行氣解郁,涼血破瘀。治胸腹脅肋諸痛,失心癲狂,熱病神昏,吐血,衄血,尿血,血淋,婦女倒經,黃疸。《藥性論》載其治女人宿血氣心痛,冷氣結聚,溫醋摩服之。《唐本草》載其主血積,下氣,生肌,止血,破惡血,血淋,尿血,金瘡。木香味辛,苦,性溫,歸脾,胃,大腸,肝,肺,三焦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主治脾胃氣滯證,瀉痢里急后重,胸痹、玩腹脹痛、食積不消,不思飲食等證。瓜萎別名藥瓜、栝樓、栝樓蛋、果裸、王菩、地樓、澤巨、澤冶、王白、天瓜、澤姑、黃瓜、天圓子、柿瓜、狗苦瓜、野苦瓜、杜瓜、大肚瓜、鴨屎瓜、山金匏、大圓瓜、吊瓜。苦瓜(樂清)、吊瓜(溫州文成)、老鴉瓜(溫州)。味甘、微苦,性寒。歸肺、胃、大腸經。清熱化痰,寬胸散結,潤腸通便。用于痰熱咳喘,胸痹,結胸,肺癰,腸癰,乳癰,肺痿咳血,消渴,黃疸,便秘,癰腫初起。《別錄》主胸痹。”.《本草圖經》主消渴。”成無己“通胸中郁熱。”《傷寒類要》治脾癉溺赤出少,惕惕若恐。”《品匯精要》消結痰,散癰毒。”《綱目》潤肺燥,降火。治咳嗽,滌痰結,利咽喉,消癰腫瘡毒。”《江蘇植藥志》“治水腫。”《山西中藥志》“瓜瓤洗手,治凍裂。”夏枯草出處《神農本草經》。又名夏枯花,夏枯頭,夏枯球,夕句、乃東(《本經》),燕面(《別錄》),麥穗夏枯草、麥夏枯、鐵線夏枯(《滇南本草》),鐵色草(《綱目》),棒柱頭花(《中國藥植志》),大頭花(《浙江中藥手冊》),燈籠頭、羊腸菜、榔頭草(《江蘇植藥志》),白花草(《河北藥材》),脹飽草(《山東中藥》),棒槌草(《中藥志》),干葉葉(《陜西中藥志》),鑼錘草、東風、牛枯草、地枯牛、廣谷草(《湖南藥物志》),六月干、棒頭柱(《閩東本草》),矮子馱傘等。味苦、辛,性寒。入肝、膽經。清肝火,散郁結,降血壓。用于目赤腫痛,頭痛眩暈,乳癰腫痛,原發性高血壓等。主治目赤腫痛、頭痛、高血壓病、高血脂、高血粘和高血糖、瘰疬、癭瘤、乳癰腫痛、瘟病、乳癰、目痛、黃疸、淋病、、淋巴結核、甲狀腺腫大、乳癌、目珠夜痛、羞明流淚、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結核、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血崩、帶下等。《本經》:主寒熱、瘰疬、鼠瘺、頭瘡,破癥,散癭結氣,腳腫濕痹。《本草衍義補遺》:補養血脈。《滇南本草》祛肝風,行經絡,治口眼歪斜。行肝氣,開肝郁,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竊、周身結核。《生草藥性備要》去痰消膿,治瘰疬,清上補下,去眼膜,止痛。《本草從新》治瘰疬、鼠瘺、癭瘤、癥堅、乳癰、乳巖。《科學的民間藥草》:有利尿殺菌作用。煎劑可洗創口,治化膿性外癥,洗滌陰道,治陰戶及子宮粘膜炎。《現代實用中藥》:為利尿藥,對淋病、子宮病有效;并能治高血壓,能使血壓下降。金銀花又名忍冬,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綠纏繞木質藤本植物。“金銀花”一名出自《本草綱目》,由于忍冬花初開為白色,后轉為黃色,因此得名金銀花。別名忍冬,忍冬花,金花,銀花,二花,密二花,雙花,雙苞花,二寶花,金藤花,蘇花,鷺鷥花,努間努碾,吊坡膠姿,膠都顛(侗族名),羔熱馬耨(布依族名),阿拉塔蒙根其其格(蒙族名),拋捏,嬋人防,勤人墻,美親曬,琴嚴扁,善然效(瑤族名)。味甘,性寒。歸肺、心、胃經。清熱解毒消癰,宣散
透邪,涼血止痢。用于癰腫疔瘡,外感風熱,熱毒血痢,下痢膿血等。金銀花自古被譽為清熱解毒的良藥。它性甘寒氣芳香,甘寒清熱而不傷胃,芳香透達又可祛邪。金銀花既能宣散風熱,還善清解血毒,用于各種熱性病,如身熱、發疹、發斑、熱毒瘡癰、咽喉腫痛等證,均效果顯著。其中,所述中藥中的各種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比可以為姜半夏10 20重量份、蒼術25 35重量份、陳皮20 35重量份、黃連15 20重量份、黃芩30 40重量份、昆布35 50重量份、硫磺5 8重量份、浙貝母20 35重量份、橘核15 30重量份、柴胡25 40重量份、延胡索16 28重量份、當歸23 48重量份、川芎30 40重量份、桃仁45 60重量份、紅花35 40重量份、生牡蠣20 30重量份、玄參25 45重量份、莪術15 30重量份、鱉甲10 25重量份、大棗55 70重量份、郁金25 35重量份、木香15 40重量份、瓜萎30 50重量份、夏枯草15 30重量份和金銀花60 75重量份。所述中藥中的各種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比還可以為姜半夏15 20重量份、蒼術30 35重量份、陳皮25 30重量份、黃連18 20重量份、黃芩30 35重量份、昆布35 40重量份、硫磺5 6重量份、浙貝母25 30重量份、橘核15 20重量份、柴胡25 35重量份、延胡索16 20重量份、當歸25 40重量份、川芎35 40重量份、桃仁45 50重量份、紅花35 40重量份、生牡蠣25 30重量份、玄參25 35重量份、莪術15 25重量份、鳘甲10 20重量份、大率55 60重量份、郁金30 35重量份、木香25 35重量份、瓜萎35 45重量份、夏枯草15 25重量份和金銀花65 70重量份。所述中藥中的各種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比也可以為姜半夏18重量份、蒼術30重量份、陳皮26重量份、黃連18重量份、黃芩30重量份、昆布35重量份、硫磺5重量份、浙貝母30重量份、橘核20重量份、柴胡30重量份、延胡索20重量份、當歸30重量份、川芎35重量份、桃仁45重量份、紅花38重量份、生牡蠣26重量份、玄參28重量份、莪術20重量份、鳘甲16重量份、大率55重量份、郁金30重量份、木香35重量份、瓜萎40重量份、夏枯草20重量份和金銀花65重量份。當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顆粒劑時,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將所述原料藥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4 8倍的醇濃度為85% 95%的乙醇,加熱至沸騰回流3 5小時,過濾,采用滲漉法以每分鐘I 2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滲漉液,隨后在真空度0. 06 0. 09Mpa下減壓濃縮至50 60°C時相對密度為I. 04 I. 10的膏體,噴霧干燥,噴霧干燥機的進風溫度160 175°C、出風溫度80 85°C,隨后粉碎成粉末,制成干膏粉;步驟二 在獲得的干膏粉中加入相對于干膏粉質量0. 2 0. 4倍的蔗糖粉和0. I 0. 2倍的糊精,制成顆粒,于40 50°C干燥,獲得顆粒劑。當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擦劑,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先將所述原料藥材粉碎成粗粉,再進一步粉碎,過100目篩,使能通過100目篩的細粉量在達到40%,收集通過100目篩的細粉得細粉a ; 步驟二 將不能通過100目篩的粗粉投入多功能提取罐提取兩次,第一次加重量份8-10倍量水煎煮1-3小時,第二次加重量份6-10倍量水煎煮1-3小時,合并兩次煎液,過濾得濾液;將所得濾液加熱濃縮至糊狀,放入烘箱80°C烘干后,室溫冷卻,研磨成細粉b ;步驟三將細粉a與細粉b混合后調入甘油制成擦劑。當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湯劑,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將所述原料藥材混合放入紫砂鍋中,加入清水,至清水浸過藥材上表面2-5cm,浸泡3-10小時;步驟二 將紫砂鍋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30-50分鐘至藥液的劑量為100-300ml,過濾,得濾液a,備用;步驟三將剩余藥渣再次加入清水,至清水浸過藥材上表面2-3cm,浸泡3_10小時;步驟四將紫砂鍋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25-35分鐘至藥液的劑量為100-300ml,過濾,得濾液b,備用。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上述治療痰濕型乳腺增生的中藥的制備方法,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顆粒劑,其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將所述原料藥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4 8倍的醇濃度為85% 95%的乙醇,加熱至沸騰回流3 5小時,過濾,采用滲漉法以每分鐘I 2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滲漉液,隨后在真空度0. 06 0. 09Mpa下減壓濃縮至50 60°C時相對密度為I. 04 I. 10的膏體,噴霧干燥,噴霧干燥機的進風溫度160 175°C、出風溫度80 85°C,隨后粉碎成粉末,制成干膏粉;步驟二 在獲得的干膏粉中加入相對于干膏粉質量0. 2 0. 4倍的蔗糖粉和0. I 0. 2倍的糊精,制成顆粒,于40 50°C干燥,獲得顆粒劑。本發明又提供了一種上述治療痰濕型乳腺增生的中藥的制備方法,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擦劑,其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先將所述原料藥材粉碎成粗粉,再進一步粉碎,過100目篩,使能通過100目篩的細粉量在達到40%,收集通過100目篩的細粉得細粉a ;步驟二 將不能通過100目篩的粗粉投入多功能提取罐提取兩次,第一次加重量份8-10倍量水煎煮1-3小時,第二次加重量份6-10倍量水煎煮1-3小時,合并兩次煎液,過濾得濾液;將所得濾液加熱濃縮至糊狀,放入烘箱80°C烘干后,室溫冷卻,研磨成細粉b ;步驟三將細粉a與細粉b混合后調入甘油制成擦劑。以下采用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借此對本發明如何應用技術手段來解決技術問題,并達成技術效果的實現過程能充分理解并據以實施。
實施例I :本發明制備的顆粒劑I姜半夏18g、蒼術30g、陳皮26g、黃連18g、黃岑30g、昆布35g、硫磺5g、浙貝母30g、橘核20g、柴胡30g、延胡索20g、當歸30g、川芎35g、桃仁45g、紅花38g、生牡蠣26g、玄參28g、莪術20g、鳘甲16g、大率55g、郁金30g、木香35g、瓜萎40g、夏枯草20g和金銀花65g。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將上述原料藥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6倍的醇濃度為90 %的乙醇,加熱至沸騰回流5小時,過濾,采用滲漉法以每分鐘2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滲漉液,隨后在真空度0. 08Mpa下減壓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I. 10的膏體,噴霧干燥,噴霧干燥機的進風溫度160°C、出風溫度85°C,隨后粉碎成粉末,制成干膏粉;步驟二 在獲得的干膏粉中加入相對于干膏粉質量0. 4倍的蔗糖粉和0. 2倍的糊 精,制成顆粒,于50°C干燥,獲得顆粒劑。實施例2 :本發明制備的顆粒劑2姜半夏20g、蒼術32g、陳皮30g、黃連19g、黃岑34g、昆布36g、硫磺5g、浙貝母27g、橘核17g、柴胡33g、延胡索19g、當歸35g、川芎38g、桃仁47g、紅花40g、生牡蠣25g、玄參26g、莪術22g、鳘甲12g、大率58g、郁金33g、木香30g、瓜萎35g、夏枯草25g和金銀花66g。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將所述原料藥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8倍的醇濃度為85%的乙醇,加熱至沸騰回流4小時,過濾,采用滲漉法以每分鐘I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滲漉液,隨后在真空度0. 06Mpa下減壓濃縮至50°C時相對密度為I. 04的膏體,噴霧干燥,噴霧干燥機的進風溫度170°C、出風溫度80°C,隨后粉碎成粉末,制成干膏粉;步驟二 在獲得的干膏粉中加入相對于干膏粉質量0. 3倍的蔗糖粉和0. I倍的糊精,制成顆粒,于45 °C干燥,獲得顆粒劑。實施例3 :本發明制備的擦劑I姜半夏20g、蒼術35g、陳皮28g、黃連18g、黃岑30g、昆布40g、硫磺6g、浙貝母28g、橘核15g、柴胡30g、延胡索16g、當歸25g、川芎40g、桃仁45g、紅花35g、生牡蠣30g、玄參25g、莪術18g、鳘甲10g、大率60g、郁金30g、木香25g、瓜萎40g、夏枯草15g和金銀花65g。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先將上述原料藥材粉碎成粗粉,再進一步粉碎,過100目篩,使能通過100目篩的細粉量在達到40%,收集通過100目篩的細粉得細粉a ;步驟二 將不能通過100目篩的粗粉投入多功能提取罐提取兩次,第一次加重量份8倍量水煎煮3小時,第二次加重量份10倍量水煎煮3小時,合并兩次煎液,過濾得濾液;將所得濾液加熱濃縮至糊狀,放入烘箱80°C烘干后,室溫冷卻,研磨成細粉b ;步驟三將細粉a與細粉b混合后調入甘油制成擦劑。實施例4 :本發明制備的擦劑2姜半夏15g、蒼術32g、陳皮26g、黃連20g、黃岑33g、昆布38g、硫磺6g、浙貝母30g、橘核17g、柴胡32g、延胡索17g、當歸35g、川芎38g、桃仁49g、紅花37g、生牡蠣28g、玄參30g、莪術22g、鳘甲14g、大率58g、郁金30 35g、木香34g、瓜萎42g、夏枯草20g和金銀花68g0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先將上述原料藥材粉碎成粗粉,再進一步粉碎,過100目篩,使能通過100目篩的細粉量在達到40%,收集通過100目篩的細粉得細粉a ;步驟二 將不能通過100目篩的粗粉投入多功能提取罐提取兩次,第一次加重量份10倍量水煎煮2小時,第二次加重量份8倍量水煎煮2小時,合并兩次煎液,過濾得濾液;將所得濾液加熱濃縮至糊狀,放入烘箱80°C烘干后,室溫冷卻,研磨成細粉b ;步驟三將細粉a與細粉b混合后調入甘油制成擦劑。實施例5 :本發明制備的湯劑姜半夏20g、蒼術35g、陳皮25g、黃連18g、黃岑30g、昆布35g、硫磺5g、浙貝母26g、橘核20g、柴胡35g、延胡索16g、當歸40g、川芎35g、桃仁49g、紅花38g、生牡蠣26g、玄參28g、莪術23g、鳘甲12g、大率56g、郁金31g、木香29g、瓜萎38g、夏枯草19g和金銀花70g。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將所述原料藥材混合放入紫砂鍋中,加入清水,至清水浸過藥材上表面2-5cm,浸泡3-10小時;步驟二 將紫砂鍋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30-50分鐘至藥液的劑量為100-300ml,過濾,得濾液a,備用;步驟三將剩余藥渣再次加入清水,至清水浸過藥材上表面2-3cm,浸泡3-10小時;步驟四將紫砂鍋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25-35分鐘至藥液的劑量為100-300ml,過濾,得濾液b,備用。上述湯劑的飲用方法于每日上午制備濾液a,冷卻至30 50°C飲用,或者于每日上午加熱備用的濾液a至30 50°C飲用;于每日下午制備濾液b,冷卻至30 50°C飲用,或者于每日下午加熱備用的濾液b至30 50°C飲用。急性毒性試驗以本發明實施例I制備的顆粒劑I、實施例2制備的顆粒劑2、實施例3制備的擦劑I和實施例4制備的擦劑2,顆粒劑I和顆粒劑2分別溶解在蒸餾水中,以臨床日用量的140倍、200倍、160倍和220倍分別給4組小白鼠投食投藥或擦拭,觀察7日;以及實施例5制備的湯劑,以臨床日用量的180倍給第5組小白鼠投食投藥,每日上午和下午分別投藥濾液a和濾液b,觀察7日。結果所有小白鼠健存,其活動、飲食、毛發、排泄物未發現異常,未見毒性反應。對白鼠口腔和破損皮膚進行刺激性試驗,未見有刺激性反應和其它不良反應。長期毒性實驗將本發明實施例I制備的顆粒劑I對小鼠按7. 81、18. 34和40. Ilg生藥/kg溶解在水中,將本發明實施例3制備的擦劑I對小鼠按8. 15,19. 25和40. 34g生藥/kg,將本發明實施例5制備的湯劑對小鼠按8. 02、18. 73和41. Olg生藥/kg,利用上述藥液對不同組別的小鼠分別連續用藥12周,每天2次,12周后進行檢查,以及停藥4周后復查,結果表明本發明中藥對組試驗小鼠的毛發、行為、大小便、體重、臟器重量、血象、肝腎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標均無明顯影響,臟器肉眼沒有發現異樣變化和組織學檢查結果表明,用藥12周及停藥4周后,小鼠各臟器均無明顯改變。說明本發明中藥對小鼠長期用藥后毒性小,停藥后也沒有異樣反應,應用安全。臨床資料
選擇痰濕型乳腺增生的門診病人149例,按照隨機表法分為兩個治療組和兩個對照組。治療組一 42例,年齡22 50歲,平均35歲;病程2個月 6年,單側乳房發病17例,雙側乳房發病25例;治療組二 39例,年齡23 48歲,平均34歲;病程4個月 5年,單側乳房發病15例,雙側乳房發病24例;對照組一 32例,年齡19 52歲,平均35歲,病程3個月 9年,單側乳房發病12例,雙側乳房發病20例;對照組二 36例,年齡20 51歲,平均37歲,病程I個月 7年,單側乳房發病14例,雙側乳房發病22例; 四組資料在年齡、病程、病情上分布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外科學》乳腺增生病的診斷標準1)單側或雙側乳腺出現疼痛,多數具有周期性,發作與月經周期有關,月經前幾天疼痛加重,月經來潮后減輕或消失;2)體檢發現一側或雙側乳腺腺體局限性或彌漫性增厚,腫塊呈顆粒狀,大小不一,質韌而不硬,增厚區與周圍正常乳腺組織分界不清;3)本病病程較長,發展緩慢,好發于中年婦女;4)少數患者可合并有乳頭溢液,為漿液性或漿血性,如有上述兩條以上者,可確認為本病。必要時利用鑰靶X線、B超、熱象圖等輔助檢測手段,或行腫塊針吸細胞學檢查及局部活組織病理檢查,以排除乳腺癌、乳腺纖維瘤等其它良、惡性疾病。療效標準按照中醫藥管理局制訂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臨床治愈疼痛及腫塊均消失,乳頭無溢液且維持6個月者;顯效疼痛消失,增厚的腫塊軟化并散開,腫塊縮小大于50%者;有效疼痛明顯緩解,腫塊變軟,腫塊縮小小于50%者;無效疼痛無緩解,腫塊大小、質地無改變。治療方法治療組一口服本發明實施例I的顆粒劑藥物,每日早、晚各服用I次,每次12克,水沖服。一個月為一個療程,服用2個療程。服藥期間禁食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治療組二擦拭本發明實施例3的擦劑藥物,每日在增生部位外側皮膚擦拭3次,每次10ml。一個月為一個療程,擦拭2個療程。擦藥期間禁食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對照組一服用5%碘化鉀,每天3次口服,每次10ml,2個月為I個療程,服用I個療程。對照組二服用中成藥逍遙丸,每天2次口服,每次10粒,I個月為I個療程,服用2個療程。服藥期間禁食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治療結果治療組一 42例,臨床治愈28例(66. 7 % ),顯效6例(14. 3 % ),有效7例(16. 7% ),無效I例(2. 3% ),總有效率97. 7% ;停藥后3_6個月復查,無復發。治療組二 39例,臨床治愈24例(61. 5 % ),顯效7例(17. 9 % ),有效6例(15.4% ),無效2例(5. 1% ),總有效率94. 9% ;停藥后3_6個月復查,無復發。對照組一 32例,臨床治愈11例(34. 4 % ),顯效5例(15. 6 % ),有效9例(28. I % ),無效7例(21. 9 % ),總有效率78. I % ;停藥后3_6個月復查,復發7人,復發率21. 9%。
對照組二 36例,臨床治愈15例(41. 7 % ),顯效8例(22. 2 % ),有效8例(22. 2 % ),無效5例(13. 9% ),總有效率86. I % ;停藥后3_6個月復查,復發2人,復發率5. 6%。經Ridit分析,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 < 0. 05),即采用本發明中藥進行治療,其療效要明顯好于對照組,且不易復發。另外,治療組一中的28例治愈患者中,18例于I個月內治愈,10例于第2個月內治愈;治療組二中的24例治愈患者中,12例于I個月內治愈,12例于第2個月內治愈;。對照組一中的11例治愈患者中,4例于I個月內治愈,7例于第2個月內治愈;對照組二中的15例治愈患者中,7例于I個月內治愈,8例于第2個月內治愈。
通過上述內容可知,采用本發明中藥進行治療,其治療時間要明顯短于對照組的治療時間,即治療療程更短。典型病例李某,女,37歲,2008年初診。患者自述洗澡時觸及雙乳發現腫塊,每于行經及情緒波動時,雙乳隱隱疼痛,伴有噯氣。曾自行服用“乳癖消”、“逍遙丸”等治療,癥狀好轉,未予理會。后因和他人爭吵,雙側乳腺疼痛加重,到醫院診治,雙側乳房可觸及多個大小不等,形態不規則,條索狀,腫塊邊界不明顯的腫塊,小者如粟粒,大者直經可逾3 4cm,質地稍硬韌,有觸痛,可活動,乳頭無溢液,腋下未處及腫大的淋巴結,乳房外觀無明顯異常。多痰,舌質淡紅,舌苔略黃厚,經紅外線掃描診斷為雙側乳腺增生。屬于中醫中的痰濕型乳腺增生,服用本發明實施例I的顆粒劑,每日早、晚各服用I次,每次12克,水沖服,服藥I周后乳房疼痛減輕,噯氣消失,2周后疼痛明顯減輕,痰液明顯減少,舌苔及舌質大有好轉,繼續服用至6周后,雙乳腫塊及疼痛均消失,其余諸癥均消失或明顯好轉,繼續服用I周后,所有癥狀消失,隨訪I年未復發。所有上述的首要實施這一知識產權,并沒有設定限制其他形式的實施這種新產品和/或新方法。本領域技術人員將利用這一重要信息,上述內容修改,以實現類似的執行情況。但是,所有修改或改造基于本發明新產品屬于保留的權利。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是對本發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加以變更或改型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是凡是未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改型,仍屬于本發明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痰濕型乳腺增生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中包括以下原料藥材姜半夏、蒼術、陳皮、黃連、黃岑、昆布、硫磺、浙貝母、橘核、柴胡、延胡索、當歸、川;、桃仁、紅花、生牡蠣、玄參、莪術、鱉甲、大棗、郁金、木香、瓜萎、夏枯草和金銀花。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中的各種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比為姜半夏10 20重量份、蒼術25 35重量份、陳皮20 35重量份、黃連15 20重量份、黃芩30 40重量份、昆布35 50重量份、硫磺5 8重量份、浙貝母20 35重量份、橘核15 30重量份、柴胡25 40重量份、延胡索16 28重量份、當歸23 48重量份、川芎30 40重量份、桃仁45 60重量份、紅花35 40重量份、生牡蠣20 30重量份、玄參25 45重量份、莪術15 30重量份、鱉甲10 25重量份、大棗55 70重量份、郁金25 35重量份、木香15 40重量份、瓜萎30 50重量份、夏枯草15 30重量份和金銀花60 75重量份。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中的各種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比為姜半夏15 20重量份、蒼術30 35重量份、陳皮25 30重量份、黃連18 20重量份、黃芩30 35重量份、昆布35 40重量份、硫磺5 6重量份、浙貝母25 30重量份、橘核15 20重量份、柴胡25 35重量份、延胡索16 20重量份、當歸25 40重量份、川芎35 40重量份、桃仁45 50重量份、紅花35 40重量份、生牡蠣25 30重量份、玄參25 35重量份、莪術15 25重量份、鳘甲10 20重量份、大率55 60重量份、郁金30 35重量份、木香25 35重量份、瓜萎35 45重量份、夏枯草15 25重量份和金銀花65 70重量份。
4.如權利要求I至3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中的各種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比為姜半夏18重量份、蒼術30重量份、陳皮26重量份、黃連18重量份、黃芩30重量份、昆布35重量份、硫磺5重量份、浙貝母30重量份、橘核20重量份、柴胡30重量份、延胡索20重量份、當歸30重量份、川芎35重量份、桃仁45重量份、紅花38重量份、生牡蠣26重量份、玄參28重量份、莪術20重量份、鳘甲16重量份、大率55重量份、郁金30重量份、木香35重量份、瓜萎40重量份、夏枯草20重量份和金銀花65重量份。
5.如權利要求I至4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當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顆粒劑時,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將所述原料藥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4 8倍的醇濃度為85% 95%的乙醇,加熱至沸騰回流3 5小時,過濾,采用滲漉法以每分鐘I 2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滲漉液,隨后在真空度O. 06 O. 09Mpa下減壓濃縮至50 60°C時相對密度為I. 04 I. 10的膏體,噴霧干燥,噴霧干燥機的進風溫度160 175°C、出風溫度80 85°C,隨后粉碎成粉末,制成干膏粉; 步驟二 在獲得的干膏粉中加入相對于干膏粉質量O. 2 O. 4倍的蔗糖粉和O. I O. 2倍的糊精,制成顆粒,于40 50°C干燥,獲得顆粒劑。
6.如權利要求I至5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當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擦劑,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先將所述原料藥材粉碎成粗粉,再進一步粉碎,過100目篩,使能通過100目篩的細粉量在達到40%,收集通過100目篩的細粉得細粉a ; 步驟二 將不能通過100目篩的粗粉投入多功能提取罐提取兩次,第一次加重量份8-10倍量水煎煮1-3小時,第二次加重量份6-10倍量水煎煮1-3小時,合并兩次煎液,過濾得濾液;將所得濾液加熱濃縮至糊狀,放入烘箱80°C烘干后,室溫冷卻,研磨成細粉b ; 步驟三將細粉a與細粉b混合后調入甘油制成擦劑。
7.如權利要求I至6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當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湯劑,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將所述原料藥材混合放入紫砂鍋中,加入清水,至清水浸過藥材上表面2-5cm,浸泡3-10小時; 步驟二 將紫砂鍋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30-50分鐘至藥液的劑量為100-300ml,過濾,得濾液a,備用; 步驟三將剩余藥渣再次加入清水,至清水浸過藥材上表面2-3cm,浸泡3-10小時; 步驟四將紫砂鍋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25-35分鐘至藥液的劑量為100-300ml,過濾,得濾液b,備用。
8.如權利要求I至7所述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顆粒劑,其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將所述原料藥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4 8倍的醇濃度為85% 95%的乙醇,加熱至沸騰回流3 5小時,過濾,采用滲漉法以每分鐘I 2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滲漉液,隨后在真空度O. 06 O. 09Mpa下減壓濃縮至50 60°C時相對密度為I. 04 I. 10的膏體,噴霧干燥,噴霧干燥機的進風溫度160 175°C、出風溫度80 85°C,隨后粉碎成粉末,制成干膏粉; 步驟二 在獲得的干膏粉中加入相對于干膏粉質量O. 2 O. 4倍的蔗糖粉和O. I O. 2倍的糊精,制成顆粒,于40 50°C干燥,獲得顆粒劑。
9.如權利要求I至8所述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擦劑,其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先將所述原料藥材粉碎成粗粉,再進一步粉碎,過100目篩,使能通過100目篩的細粉量在達到40%,收集通過100目篩的細粉得細粉a ; 步驟二 將不能通過100目篩的粗粉投入多功能提取罐提取兩次,第一次加重量份8-10倍量水煎煮1-3小時,第二次加重量份6-10倍量水煎煮1-3小時,合并兩次煎液,過濾得濾液;將所得濾液加熱濃縮至糊狀,放入烘箱80°C烘干后,室溫冷卻,研磨成細粉b ; 步驟三將細粉a與細粉b混合后調入甘油制成擦劑。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治療痰濕型乳腺增生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中藥中包括以下原料藥材姜半夏、蒼術、陳皮、黃連、黃芩、昆布、硫磺、浙貝母、橘核、柴胡、延胡索、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生牡蠣、玄參、莪術、鱉甲、大棗、郁金、木香、瓜蔞、夏枯草和金銀花。本發明提供的中藥,依照以化痰濕、散乳結為主的治療原則,以舒肝解郁,行氣化痰,活血通絡,軟堅散結的藥物很好的治療痰濕型乳腺增生,打破傳統手術、抗生素等傳統西醫療法只單純性消除腫塊的桎梏,易復發的缺陷和克服了中成藥不能實現對癥下藥的缺點,具有療程短、見效快和不易復發的優勢。
文檔編號A61K9/16GK102755596SQ20121026631
公開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8日
發明者楊潔, 高麗麗 申請人: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