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止血器具用連接器、流體供給設備及止血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916813閱讀:314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止血器具用連接器、流體供給設備及止血器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止血器具、適用于該止血器具的止血器具用連接器及流體供給設備。
技術背景
以往,作為將導管向血管內導入的方法,已知有首先將導引套插入到血管內,然后通過導引套的內腔來導入導管的方法。所述導引套通過刺入血管而插入到血管內。因此, 在將導引套從血管拔出時,通常使用止血器具對刺入導引套的部位(刺入部位)進行止血。
作為這種止血器具,例如已知有下述器具,其具備纏繞在作為止血對象的上述刺入部位上的帶體;安裝在該帶體上的氣囊(balloon);用于對氣囊供給空氣(流體)的供氣泵(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根據上述止血器具,通過對氣囊供給空氣而使氣囊膨脹,從而能夠利用該膨脹的氣囊壓迫止血對象部位而進行止血。
在所述止血器具中,相對于氣囊連接有供氣配管的一端部,且在供氣配管的另一端部連接有能夠與供氣泵連接的連接器。在此,對連接器和供氣泵的連接結構進行說明,在連接器中內置有用于防止氣囊內的空氣逆流的止回閥。止回閥例如通過硅橡膠等具有彈性的原材料而形成為板狀,且具有沿厚度方向貫通的可開閉的狹縫。另一方面,供氣泵包括在前端部具有噴嘴的注射器和配設在注射器內的活塞。在此,在通過將供氣泵的注射器的噴嘴穿過止回閥的狹縫而將供氣泵與連接器連接時,注射器與供氣配管連通。這種情況下,通過將活塞壓入注射器內的操作而將注射器內部的空氣經由供氣配管向氣囊供給。相對于此,在通過從止回閥的狹縫拔出注射器的噴嘴而從連接器取下供氣泵時,止回閥的狹縫關閉而注射器和供
氣配管成為非連通的狀態。這種情況下,由于防止了氣囊內的空氣經由供氣配管從連接器向外部泄漏,所以氣囊的膨脹狀態得以維持。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I日本專利第4398747號公報
其中,在上述的止血器具中,為了能夠根據成為止血對象的部位而改變對該部位的壓迫程度,準備了內部容量不同的各種氣囊。例如,在用于上臂部的止血的止血器具中使用比較大尺寸的氣囊。對于這種大尺寸的氣囊而言,在通過供氣泵向氣囊供給空氣時,存在僅通過進行一次該供氣操作即活塞的壓入操作而無法將空氣填充到氣囊中的情況。因此, 通過進行多次供氣操作而向氣囊填充空氣。
這種情況下,在通過供氣泵進行一次向氣囊的供氣操作后,需要向注射器內再次填充空氣。此時,如果在使注射器的噴嘴穿過止回閥的狀態下拉拽活塞,則氣囊的空氣會逆流,因此暫時將注射器(噴嘴)從連接器取下并拉拽活塞,從而向注射器內再次填充空氣。 然后,將注射器與連接器再次連接并對氣囊供給(補充)空氣。然而,這樣將注射器從連接器取下或將注射器與連接器再次連接的作業很可能在要求快速處置的止血時也成為使處置延遲的主要原因。
另外,在上述的止血器具中,在對氣囊填充空氣后,通過將注射器從連接器取下來維持氣囊的膨脹狀態。因此,在通過氣囊來調整對止血對象部位的壓迫程度的情況下,例如在提高壓迫程度時,需要將注射器與連接器再次連接而向氣囊供給(補充)空氣,然后再次將注射器從連接器取下。即,在進行壓迫程度的調整時,也產生注射器相對于連接器的再次連接及取下這樣繁瑣的作業。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作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容易地進行對氣囊補充流體的作業的止血器具用連接器、流體供給設備及止血器具。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第一方面的止血器具用連接器適用于止血器具,所述止血器具具備通過收容在注射器內的活塞的移動來排出注射器內的流體的流體供給泵, 利用流體供給泵將流體經由導管向通過流體的注入而膨脹的氣囊供給,通過將處于膨脹狀態的所述氣囊壓抵于止血對象部位從而進行止血,所述止血器具用連接器設置在將所述導管和所述流體供給泵的注射器連接的連接部分,其特征在于,具備第一機體,其與所述導管連接;第二機體,其與所述流體供給泵的注射器連接,且相對于所述第一機體以能夠裝拆的方式組裝,在所述第一機體上形成有與所述導管連通的第一通路,在所述第二機體上形成有與所述注射器連通的第二通路,在所述兩機體的組裝狀態下,所述第二機體相對于所述第一機體的相對位置能夠在所述第一通路與所述第二通路連通的連通位置和所述第一通路與所述第二通路不連通的非連通位置之間切換,在所述相對位置處于所述非連通位置時,在所述第二機體中,所述流體能夠相對于所述第二通路流入。
根據本發明,在第二機體相對于第一機體的相對位置切換成連通位置時,第一通路與第二通路連通,進而與氣囊相通的導管與流體供給泵的注射器連通。此時,能夠通過流體供給泵將注射器內的流體經由導管向氣囊供給。另外,在第二機體相對于第一機體的相對位置切換成非連通位置時,第一通路與第二通路不連通,進而導管與注射器不連通。在該非連通狀態下,流體能夠通過第二通路向注射器內流入。由此,在向氣囊補充流體時即對氣囊進行第二次以后的流體注入時,能夠在保持兩機體組裝的狀態下將第二機體相對于第一機體的相對位置切換成非連通位置并向注射器內填充流體,然 后將上述相對位置切換成連通位置并向氣囊供給(補充)注射器內的流體。因此,在進行向氣囊的流體補充時,無需進行將注射器從連接器取下或再次連接這樣繁瑣的作業,能夠容易地進行對氣囊補充流體的作業。
在第一方面的基礎上,本發明的第二方面的止血器具用連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備組裝解除限制機構,該組裝解除限制機構在所述相對位置處于所述非連通位置時限制所述兩機體的組裝的解除。
根據本發明,在第二機體相對于第一機體的相對位置處于非連通位置時,由于所述兩機體的組裝的解除被限制,因此能夠將上述相對位置保持在非連通位置。由此,在向氣囊填充空氣后,由于能夠在連接器(第二機體)與注射器連接的狀態下將注射器和氣囊保持成非連通的狀態,因此可以說是在從向氣囊填充空氣開始經過規定時間后向氣囊補充空氣時優選的結構。
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礎上,本發明的第三方面的止血器具用連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備連通位置側限制部和非連通位置側限制部,在所述兩機體的組裝狀態下,所述連通位置側限制部在所述相對位置從所述非連通位置向所述連通位置變位時限制越過該連通位置的變位,所述非連通位置側限制部在所述相對位置從所述連通位置向所述非連通位置變位時限制越過該非連通位置的變位。
根據本發明,在將第二機體相對于第一機體的相對位置在連通位置與非連通位置之間切換時,能夠適當地進行該切換作業。
在第三方面的基礎上,本發明的第四方面的止血器具用連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兩機體中的一方的機體上設置有引導通路,在另一方的機體上設置有被所述引導通路引導的被引導部,所述引導通路是使所述相對位置在所述連通位置與所述非連通位置之間變位的通路,在所述一方的機體上,規定所述引導通路的一方的通路端部的通路端面作為所述連通位置側限制部而形成,規定另一方的通路端部的通路端面作為所述非連通位置側限制部而形成。
根據本發明,通過對引導通路的兩側的通路端部進行規定的各通路端面來分別限制第二機體相對于第一機體的相對位置越過連通位置的變位及越過非連通位置的變位。此時,能夠在實現結構的簡化的同時得到上述第三方面的效果。
在第四方面的基礎上,本發明的第五方面的止血器具用連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兩機體中的一方的機體上設置有筒狀部,在所述兩機體的組裝狀態下,在所述筒狀部的內側收容有另一方的機體,在構成所述筒狀部的周壁部上設置有沿其厚度方向貫通的狹縫狀的所述引導通路,在所述另一方的機體的外周部上設置有作為所述被引導部的突起部, 在所述相對位置成為所述非連通位置時,所述第二通路與所述筒狀部內的內部空間連通。
根據本發明,由于在筒狀部的周壁部上設置有沿其厚度方向貫通的引導通路,因此筒狀部內的內部空間經由引導通路與連接器外側區域(例如大氣)連通。并且,在所述結構中,在第二機體相對于第一機體的相對位置成為非連通位置時,由于第二通路與筒狀部內的內部空間連通,因此流體在第二機體中相對于第二通路的流入即流體向注射器的流入能夠進行。這種情況下,引導通路兼用作用于將流體向第二通路引導的導入口,能夠實現引導通路的多功能化。
在第一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礎上,本發明的第六方面的止血器具用連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機體上設置有封閉所述第一通路的封閉構件,在所述第二機體上設置有形成有所述第二通路且朝向所述封閉構件延伸的噴嘴部,所述止血器具用連接器構成為, 在所述相對位置成為所述非連通位置時,所述噴嘴部不穿過所述封閉構件,在所述相對位置成為所述連通位置時,所述噴嘴部穿過所述封閉構件。
根據本發明,在第二機體相對于第一機體的相對位置切換成連通位置時,噴嘴部穿過封閉構件,第一通路與第二通路連通,進而注射器與導管連通。這種情況下,能夠將注射器內的流體經由導管向氣囊供給。另一方面,在上述相對位置切換成非連通位置時,成為噴嘴部未穿過封閉構件的狀態,第一通路被封閉構件封閉。這種情況下,能夠防止流體從處于膨脹狀態的氣囊逆流。因此,基于以上情況,上述的結構可以說是在能夠向氣囊進行流體供給的狀態和防止來自氣囊的逆流的狀態之間切換時實用方面優選的結構。
本發明的第七方面的流體供給設備的特征在于,具備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止血器具用連接器;具有與所述止血器具用連接器的所述第二機體連接的所述注射器和所述活塞的所述流體供給泵。
根據本發明,能夠實現發揮與第一至第六方面同樣效果的流體供給設備。
本發明的第八方面的止血器具的特征在于,具備用于纏繞在肢體上的帶體;安裝在所述帶體上的所述氣囊;經由所述導管與所述氣囊連接的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止血器具用連接器;具有與所述止血器具用連接器的所述第二機體連接的所述注射器和所述活塞的所述流體供給泵。
根據本發明,能夠實現發揮與第一至第六方面同樣效果的止血器具。


圖1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止血器具的結構的結構圖。
圖2是表示連接器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3表示第一機體的結構,(a)是表示該結構的主視圖,(b)是從軸向的一側觀察到的側視圖,(C)是分解主視圖。
圖4表示第二機體的結構,(a)是表示該結構的主視圖,(b)是縱向剖視圖。
圖5 (a-Ι)是表示第二機體相對于第一機體的相對位置處于非連通位置時的連接器的結構的主視圖,(a-2)是表示該結構的縱向剖視圖,(b-Ι)是表示上述相對位置處于連通位置時的連接器的結構的主視圖,(b-2)是表示該結構的縱向剖視圖。
圖6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中的連接器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7 (a-Ι)是表示第二機體相對于第一機體的相對位置處于非連通位置時的連接器的結構的主視圖,(a-2)是表示該結構的縱向剖視圖,(b-Ι)是表示上述相對位置處于連通位置時的連接器的結構的主視圖,(b-2)是表示該結構的縱向剖視圖。
圖8是表示在連結部用通路中引導連結部的情況的圖。
圖9是表示其他實施方式中的連接器的簡圖。
圖10是表示其他實施方式中的連接器的簡圖。
圖11是表示其他實施方式中的連接器的簡圖。
符號說明
10. 止血器具
13. 氣囊
16. 供氣配管
20. 連接器
21. 第一機體
22. 第二機體
24. 空氣供給泵
25. 注射器
26. 活塞
30. 閥構件
37. 突起部
40. 第一通路
50. 第二通路
53. 引導通路
51…周壁部
56a、56b…通路端面
70…連接器
71…第一機體
72…第二機體具體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將本發明具體化得到的一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 對用于上臂部的止血的止血器具進行了具體化。圖1(a)及(b)是表示止血器具10的結構的結構圖。
如圖1(a)及(b)所示,止血器具10具備帶體11、彎曲板12和氣囊13。帶體11 是具有撓性的帶狀的片材,用于纏繞在肢體上成為止血對象的部位。在帶體11的兩端部分別設置有面扣14。各面扣14a、14b中的一方的面扣14a (陽側)設置在帶體11的表面,另一方的面扣14b (陰側)設置在背面。通過將所述面扣14a、14b彼此相互接合,從而能夠將帶體11以纏繞在止血對象部位上的狀態保持。
彎曲板12是由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酯、ABS樹脂等透明樹脂形成的板狀構件,形成為呈圓弧狀彎曲的彎曲形狀。彎曲板12安裝在帶體11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在彎曲板12 上的帶體11長度方向的兩端部分別形成有沿著與帶體11的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狹縫孔12a。通過使帶體11通過所述各狹縫孔12a,從而將彎曲板12安裝到帶體11上。
氣囊13以配置在彎曲板12的背面側的狀態安裝在帶體11或彎曲板12上。氣囊 13通過向內部注入空氣而膨脹,通過將處于膨脹狀態的該氣囊13向止血對象部位壓抵來壓迫該部位。在本實施方式中,將使氣囊13成為規定的膨脹狀態所需要的空氣的容量設定為70cm3,成為比后述的空氣供給泵24的注射器25的容量(35cm3)大的值。
在氣囊13上連接有由樹脂制管構成的供氣配管16的一端部,在供氣配管16的另一端部連接有連接器20。在連接器20上連接有用于對氣囊13供給空氣的空氣供給泵24。 空氣供給泵24具備注射器25和配設在注射器25內的活塞26。空氣供給泵24通過將活塞 26向注射器25內壓入而將注射器25內的空氣排出并將該空氣經由供氣配管16向氣囊13 供給。需要說明的是,注射器25的容量設定為例如35cm3。
連接器20具備與供氣配管16連接的第一機體21和與空氣供給泵24的注射器25 連接的第二機體22。以下,根據圖2至圖4詳細說明所述連接器20的結構。圖2是表示連接器20的結構的立體圖。圖3表示第一機體21的結構,(a)是表示該結構的主視圖,(b) 是從軸向的一側觀察到的側視圖,(c)是分解主視圖。圖4表示第二機體22的結構,(a)是表示該結構的主視圖,(b)是縱向剖視圖。
如圖2所示,連接器20具備第一機體21和第二機體22,且通過將所述各機體21、 22能夠裝拆地連結而構成。如圖3(a) (c)所示,第一機體21具備主體部28、蓋部29和閥構件30。主體部28通過樹脂材料而形成為圓柱狀,具有外徑不同的兩個部分、即大徑部 32和小徑部33。在主體部28中,大徑部32側的端部(小徑部33的相反側的端部)成為插入到后述的蓋部29的擴徑孔部36a中的被插入部38。
在主體部28中形成有沿軸線方向貫通該主體部28的內部通路34。內部通路34 的大徑部32側(被插入部38側)的端部被擴徑,該擴徑的部分成為用于收容閥構件30的收容凹部35。需要說明的是,以加強為目的,在小徑部33的外周面上設置有多個肋45。
蓋部29由與主體部28相同的樹脂材料構成,形成為具有與主體部28的大徑部32 相同直徑的圓板狀。在蓋部29上形成有沿其厚度方向貫通的貫通孔部36。貫通孔部36的一端側被擴徑而成為擴徑孔部36a,且構成為主體部28的上述被插入部38插入到該擴徑孔部36a中ο
在蓋部29的外周面上設置有從該外周面突出的一對突起部37。所述各突起部37 形成為圓柱狀,且分別配置在相對于蓋部29的軸線大致對稱的位置上。需要說明的是,在此,突起部37相當于被引導部。
閥構件30由硅橡膠等具有彈性的材料構成。閥構件30形成為圓板狀,其外徑與主體部28的收容凹部35的內徑大致相同。在閥構件30上形成有沿其厚度方向貫通的閥口 39 (參照圖3(a))。閥口 39由沿一直線延伸的切口構成,在閥構件30的彈性的作用下成為平時閉塞的狀態。需要說明的是,閥口 39的切口形狀并非必須為一直線狀,也可以為十字狀等其他的形狀。
閥構件30以閥口 39的貫通方向朝向主體部28的軸線方向的狀態收容在該主體部28的收容凹部35中。并且,在所述收容狀態下,蓋部29以在其擴徑孔部36a中插入有主體部28的被插入部38的狀態通過粘接、熔敷或嵌合與該被插入部38接合。這種情況下,閥構件30成為一部分進入到蓋部29的擴徑孔部36a中的狀態,且被主體部28和蓋部 29以沿軸線方向壓縮的狀態夾入。需要說明的是,在蓋部29(擴徑孔部36a)與被插入部 38的接合部分,實施了用于防止空氣通過該部分進出的密封處理。
在主體部28和蓋部29的接合狀態下,主體部28的內部通路34和蓋部29的貫通孔部36連通。由此,在第一機體21上形成由內部通路34和貫通孔部36構成的第一通路 40。并且,在該第一通路40的中途配設有閥構件30,通過該閥構件30使第一通路40成為平時閉塞的狀態。
如圖4(a)及(b)所示,第二機體22由與第一機體21的主體部28 (及蓋部29)相同的樹脂材料構成,整體形成為 圓柱狀。第二機體22具有外徑不同的兩個部分、即大徑部 42和小徑部43。在大徑部42上形成有向軸線方向上與小徑部43相反的一側開口的圓柱凹部44。圓柱凹部44的內徑形成為比第一機體21的主體部28的大徑部32 (及蓋部29) 的外徑稍小的尺寸。另外,在大徑部42中,包圍圓柱凹部44的壁部成為周壁部51,通過該周壁部51構成筒狀部。
在大徑部42上以從圓柱凹部44的底面突出的方式設置有噴嘴部48。噴嘴部48 形成為沿著大徑部42的軸線方向延伸的圓柱狀,其前端部形成為越往頭越細。由此,能夠如后述那樣使噴嘴部48穿過閥構件30的閥口 39。噴嘴部48的全長比大徑部42的軸線方向上的周壁部51的長度短,由此,噴嘴部48的整體收容在圓柱凹部44中。
在第二機體22上以沿著其軸線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第二通路50。第二通路50 的一部分形成在噴嘴部48的內部,且第二通路50的一端在噴嘴部48的前端開口。另外, 第二通路50的另一端在小徑部43中的與大徑部42相反的一側(后述的連接部49側)的端部開口。
小徑部43中的與大徑部42側相反的一側的端部成為用于連接空氣供給泵24的注射器25的口部25a的連接部49。在連接部49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紋部49a,能夠將形成在口部25a的內周面上的內螺紋部(省略圖示)與該外螺紋部49a螺合。需要說明的是,連接部49 (外螺紋部49a)和口部25a(內螺紋部)具有預先規格化的形態。另外,在小徑部43的外周面上,在比連接部49靠大徑部42的部分以從該部分突出的方式設置有一對操作部47。
在大徑部42的周壁部51形成有分別對第一機體21的各突起部37進行引導的一對突起部用通路52 (也參照圖5)。各突起部用通路52沿著周壁部51的外周面而形成為狹縫狀,且沿厚度方向貫通周壁部51。所述通路52均具有同樣的結構,在繞大徑部42的軸線的方向上以180°的間隔配置。
突起部用通路52包括引導通路53和從該引導通路53連續延伸的裝拆用通路54。 引導通路53在周壁部51上以沿著大徑部42的軸線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引導通路53在大徑部42的軸線方向上設置在周壁部51的中間部。這種情況下,引導·通路53的兩端部分別由在周壁部51上夾著引導通路53且在軸線方向上對置的一對通路端面56來規定。所述各通路端面56中,小徑部43側(換言之第一機體21的相反側)的通路端面56a相當于連通位置側限制部,小徑部43側的相反側(換言之第一機體21側)的通路端面56b相當于非連通位置側限制部。
裝拆用通路54從引導通路53中的通路端面56b側的端部沿著大徑部42的徑向延伸,且從該延伸到的端部沿著軸線方向向小徑部43側的相反側延伸而在該側的端部開放。 另外,在周壁部51上,在面向裝拆用通路54的通路面部54a中的與引導通路53的交界部設置有從該通路面部54a突出的通路突出部58。
接下來,使用圖5說明連接器20中的第一機體21和第二機體22的連結結構。對于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20而言,在其連結狀態下,第二機體22相對于第一機體21的相對位置可以在第一通路40和第二通路50連通的連通位置與第一通路40和第二通路50未連通的非連通位置之間切換。在圖5中,(a)表示第二機體22相對于第一機體21的相對位置處于非連通位置時的連接器20 (以下,也稱為非連通狀態的連接器20)的結構,(a-Ι)是表示該結構的主視圖,(a-2)是縱向剖視圖。另一方面,在圖5中,(b)表示上述的相對位置處于連通位置時的連接器20 (以下,也稱為連通狀態的連接器20)的結構,(b-Ι)是表示該結構的主視圖,(b-2)是縱向剖視圖。
如圖5所示,第二機體22以在大徑部42的圓柱凹部44中插入有第一機體21的一部分、具體而言第一機體21中的蓋部29側的一部分的狀態與該第一機體21連結。在所述連結狀態下,第一機體21的蓋部29的突起部37進入第二機體22的引導通路53中,能夠沿著該引導通路53被引導。另外,此時,第二機體22的噴嘴部48以朝向第一機體21的閥構件30延伸的方式配置。
在上述結構的連接器20中,通過使第二機體22相對于第一機體21沿軸線方向進行相對移動,從而能夠使第二機體22相對于第一機體21的相對位置在連通位置(參照圖 5(b))與非連通位置(參照圖5(a))之間切換。在進行所述相對移動時,突起部37沿著引導通路53移動,在上述相對位置處于非連通位置的情況下,成為突起部37位于引導通路53 中的與小徑部43側相反的一側(第一機體21側)的端部且與通路端面56b抵接的狀態。另外,這種情況下,在通路突出部58的作用下,突起部37從引導通路53向裝拆用通路54 進入的情況被抑制。另一方面,在上述相對位置處于連通位置的情況下,成為突起部37位于引導通路53中的小徑部43側(第一機體21的相反側)的端部且與通路端面56a抵接的狀態。
接下來,對連接器20的非連通狀態及連通狀態分別進行說明。
首先,如圖5(a)所示,在連接器20處于非連通狀態時,噴嘴部48相對于閥構件30 分離配置,在噴嘴部48的前端部與閥構件30之間形成有規定的間隙。此時,噴嘴部48處于未穿過閥構件30的閥口 39的狀態,閥口 39處于閉塞的狀態。S卩,第一機體21的第一通路40被閥構件30閉塞,該通路40和第二機體22的第二通路50成為非連通的狀態。另外, 在所述非連通的狀態下,第二通路50與圓柱凹部44連通,進而經由引導通路53與連接器 20外部連通。
另一方面,如圖5(b)所示,在連接器20處于連通狀態時,噴嘴部48穿過閥構件30 的閥口 39,由此成為第一通路40與第二通路50相互連通的狀態。在所述噴嘴部48的插通狀態下,閥構件30的閥口 39在噴嘴部48的作用下抵抗閥構件30的彈力而被壓開。此時, 閥構件30的閥口 39的內周面與噴嘴部48的外周面相互密接,所述兩面間的氣密性得以確保。
如上所述,在上述的連接器20中,在第一機體21上連接有供氣配管16,在第二機體22上連接有空氣供給泵24的注射器25。在第一機體21的第一通路40中,在第二機體 22的相反側的端部插入有供氣配管16 (參照圖3)。在所述插入狀態下,供氣配管16通過粘接而固定在第一機體21的第一通路40的內周面上。由此,在第一機體21上連接供氣配管16,第一通路40與供氣配管16連通。
另外,在第二機體22的連接部49上連接有注射器25的口部25a(參照圖4)。在連接部49的外螺紋部49a緊固注射器25的口部25a的內螺紋部,在該緊固狀態下,連接部 49與口部25a通過粘接而固定。由此,在第二機體22上連接注射器25,第二通路50與注射器25連通。
接下來,對止血器具10的使用方法進行說明。在此,假設在將導引套扎入上臂部的動脈的狀態下以該扎入部位 作為止血對象而進行止血的情況。另外,在此特別以對氣囊 13供給空氣而使氣囊13膨脹時的作業為中心來進行說明。
在進行止血作業時,首先,在將氣囊13與作為止血對象部位的扎入部位相抵的狀態下將帶體11纏繞在上臂部,并通過面扣14將帶體11固定。
接下來,進行使用空氣供給泵24向氣囊13供給空氣而向氣囊13填充空氣的作業。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氣囊13的內容量比空氣供給泵24的注射器25的內容量大,因此通過進行多次(在此為兩次)對氣囊13的空氣供給來進行向氣囊13的空氣填充。
具體而言,首先,作為第一次供氣作業,在將連接器20中的第二機體22相對于第一機體21的相對位置設為非連通位置的狀態下,拉拽空氣供給泵24的活塞26而向注射器 25內填充規定量的空氣。例如,向注射器25內填充35cm3的空氣。然后,將第二機體22相對于第一機體21的相對位置從非連通位置切換至連通位置。由此,第二機體22的噴嘴部 48穿過閥構件30的閥口 39,第一機體21的第一通路40與第二機體22的第二通路50連通。并且,在該連通狀態下,通過將活塞26向注射器25內壓入而將該注射器25內的空氣向氣囊13供給。
接下來,作為第二次供氣作業,再次將第二機體22相對于第一機體21的相對位置從連通狀態切換成非連通狀態,并向注射器25內填充規定量的空氣、例如35cm3的空氣。然后,將第二機體22相對于第一機體21的相對位置再次從非連通位置切換至連通位置,通過對活塞26進行壓入操作而將注射器25內的空氣向氣囊13供給(補充)。由此,通過共計兩次的供氣操作向氣囊13中填充規定量(70cm3)的空氣,氣囊13成為規定的膨脹狀態。并且,利用該膨脹的氣囊13壓迫止血對象部位從而進行該部位的止血。
然后,將第二機體22相對于第一機體21的相對位置從連通狀態切換至非連通狀態。由此,閉塞閥構件30的閥口 39來防止來自氣囊13的空氣的逆流。因此,氣囊13的膨脹狀態得以維持,止血對象部位的止血繼續進行。
在從開始止血對象部位的止血到經過了規定的時間這一期間,確認止血對象部位的止血狀態,并根據該止血狀態來進行氣囊13的壓迫程度的調整。例如,在對止血對象部位未充分進行止血的情況下,對氣囊13補充空氣來提高氣囊13對止血對象部位的壓迫程度。具體而言,在將第二機體22相對于第一機體21的相對位置設為非連通位置的狀態下, 向注射器25內填充空氣,然后將上述相對位置切換成連通位置并向氣囊13中補充注射器 25內的空氣。另一方面,在對止血對象部位的壓迫過強而使患者疼痛的情況下,通過除去氣囊13內的空氣的一部分來減小對止血對象部位的壓迫程度。具體而言,將第二機體22相對于第一機體21的相對位置切換成連通位置,通過拉拽活塞26而將氣囊13內的空氣的一部分向注射器25內吸引。在壓迫程度的調整結束后,將第二機體22相對于第一機體21的相對位置切換成非連通位置。
在從開始止血起經過規定時間(止血狀態的確認期間)后,將第二機體22從第一機體21取下。在取下時,首先使處于非連通位置的第二機體22以其軸線為中心旋轉,從而使突起部37從引導通路53進入裝拆用通路54(詳細而言為裝拆用通路54的沿徑向延伸的部分 ),然后將第二機體22向軸線方向上與第一機體21相反的一側拉拽而將突起部37 向裝拆用通路54(詳細而言為裝拆用通路54的沿軸線方向延伸的部分)外拉出。需要說明的是,在使第二機體22旋轉時,把持操作部47來使該第二機體22旋轉。由此,從止血器具10取下空氣供給泵24,結束一系列的作業。
根據以上詳細描述的本實施方式的結構,能夠得到以下的優良效果。
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20構成為,具備與供氣配管16連接的第一機體21和與空氣供給泵24的注射器25連接的第二機體22,且將所述各機體21、22以能夠裝拆的方式組裝。 并且,在所述組裝狀態下,能夠將第二機體22相對于第一機體21的相對位置在第一通路40 和第二通路50連通的連通位置與所述各通路40、50不連通的非連通位置之間切換,在上述相對位置處于非連通位置時,空氣能夠相對于第二通路50流入。由此,在對氣囊13補充空氣時即對氣囊13進行第二次以后的空氣注入時,可以在兩機體21、22組裝的狀態下將上述的相對位置切換成非連通位置并向注射器25內填充空氣,然后,將上述相對位置切換成連通位置并將注射器25內的空氣向氣囊13供給(補充)。此時,在進行向氣囊13的空氣補充時,無需進行將注射器25從連接器20取下或再次連接這樣繁瑣的作業,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對氣囊13補充空氣的作業。
另外,由于第一機體21與第二機體22能夠相互裝拆,因此可以在保持第一機體21 與供氣配管16側連接的狀態下、保持第二機體22與注射器25側連接的狀態下實施用于止血的一系列的作業。這對于防止進行止血作業時將注射器25前端部與止血器具以外的醫療器具誤連接這樣的不良情況、即注射器25前端部的誤連接而言可以說是有利的結構。 即,雖然注射器25的口部25a與第二機體22的連接部49如上述那樣為規格上相符的結構, 但只要規格相符則也可以與止血器具以外的醫療器具連結。對于這一點,通過如上所述那樣將注射器25與連接器20 (第二機體22)固接,就能夠可靠地防止所述誤連接。
在將第二機體22相對于第一機體21的相對位置設為非連通位置時,由于限制了兩機體21、22的組裝的解除,因此在將空氣填充到氣囊13中以后,能夠在注射器25與連接器20 (第二機體22)連接著的狀態下將注射器25與氣囊13保持成非連通的狀態。這種情況下,在從對氣囊13填充空氣開始經過規定時間后對氣囊13補充空氣時可以說是優選的結構。
在第二機體22上形成有引導通路53,在第一機體21上設置有被引導通路53引導的突起部37。并且,在第二機體22中,在使第二機體22相對于第一機體21的相對位置從非連通位置向連通位置變位時,通過規定引導通路53的兩側的通路端部的各通路端面 56a、56b中一方的通路端面56a來限制越過該連通位置的變位。并且,在使上述相對位置從連通位置向非連通位置變位時,通過另一方的通路端面56b來限制越過該非連通位置的變位。這種情況下,能夠適當地進行將第二機體22相對于第一機體21的相對位置在連通位置與非連通位置之間切換的作業。另外,通過利用引導通路53的各通路端面56a、56b來進行上述相對位置的變位限制,從而能夠實現結構的簡化并同時得到上述的效果。
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20構成為,在第二機體22的圓柱凹部4 4中收容有第一機體 21的狀態下將兩機體21、22相互組裝,且在包圍圓柱凹部44的周壁部51上設置有沿厚度方向貫通的狹縫狀的引導通路53。并且,在第二機體22相對于第一機體21的相對位置成為非連通位置時,使第二通路50與圓柱凹部44連通。在所述結構中,經由引導通路53使圓柱凹部44與連接器20外部連通。并且,在第二機體22相對于第一機體21的相對位置處于非連通位置時,由于第二通路50與圓柱凹部44連通,因此空氣能夠相對于第二通路50 流入、即空氣能夠向注射器25流入。這種情況下,能夠將引導通路53兼用作用于將空氣向第二通路50引導的導入口(通氣口),從而能夠實現引導通路53的多功能化。
[第二實施方式]
在本實施方式中,連接器70的結構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不同。以下,根據圖6或圖7對所述連接器70的結構進行說明。圖6是表示連接器70的結構的立體圖。在圖7中, (a)表示第二機體72相對于第一機體71的相對位置處于非連通位置時的連接器70的結構,(a-Ι)是表示該結構的主視圖,(a-2)是縱向剖視圖。相對于此,在圖7中,(b)是表示第二機體72相對于第一機體71的相對位置處于連通位置時的連接器70的結構,(b-Ι)是表示該結構的主視圖,(b-2)是縱向剖視圖。
如圖6及圖7所示,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70具備第一機體71和第二機體72,且通過將所述各機體71、72能夠裝拆地連結而構成。第一機體71具備與供氣配管16連接的連接部74和固定在連接部74上的筒狀的筒部75。連接部74整體呈圓柱狀,且該連接部74 的與供氣配管16連接的連接部側朝向該配管16側縮徑。在連接部74上形成有向其軸線方向上與供氣配管16相反的一側開口的圓柱狀的收容凹部77。在收容凹部77中收容有閥構件30。另外,在連接部74上形成有使收容凹部77和供氣配管16連通的第一通路79。
筒部75通過樹脂材料而形成為筒狀,其內徑與連接部74的外徑大致相同。筒部 75在其內側配置有連接部74且一部分比連接部74更向軸線方向上與供氣配管16相反的一側延伸出的狀態下,通過粘接而固定在該連接部74上。在構成筒部75的周壁部76的外周面上設置有沿軸線方向延伸的多個肋85。所述肋85在周壁部76的周向上以規定的間隔配置,具有對后述的第二機體72的卡合部98(爪部99)沿筒部75的軸線方向進行引導的引導件的作用。
在周壁部76中的比連接部74進一步延伸出的部分(以下,稱為延出部76a)形成有對后述的第二機體72的各連結部93分別進行引導的一對連結部用通路81。各連結部用通路81形成為沿著周壁部76的外周面的狹縫狀,且沿厚度方向貫通周壁部76。各連結部用通路81均具有相同的結構,在繞筒部75的軸線的方向上以180°的間隔配置。
連結部用通路81具有第一通路部82和從該第一通路部82連續延伸的第二通路部83 (也參照圖8)。第一通路部82在周壁部76上以從軸線方向的中間位置朝向連接部 74的相反側(換言之第二機體72側)延伸的方式形成,且在該側的端部開放。另外,在第一通路部82中,第二機體72側的相反側的端部由通路端面108規定。第二通路部83以從第一通路部82的連接部74側(換言之第二機體72的相反側)的端部沿著周壁部76的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
第二機體72通過樹脂材料形成,其具備呈圓柱狀的主體部91、具有比主體部91的外徑大的內徑的筒部92。主體部91以其軸線方向上的一端部進入筒部92的內側的狀態與該筒部92同軸配置,并在該配置狀態下經由連結部93與筒部92連結。連結部93配設在軸線方向上的主體部91與筒部92的重疊部位,將主體部91的外周面與筒部92的內周面連接(參照圖6)。連結部93形成為具有規定的寬度(與軸線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長度) 尺寸的板狀,且以180°間隔繞主體部91的軸線設置有一對。這種情況下,主體部91的外周面與筒部92的內周面之間的未設置連結部93的區域成為將筒部92的內部空間與內外連通的開口區域87。
在主體部91中的軸線方向上的筒部92側(即第一機體71側)的端部以朝向第一機體71側突出的方式設置有噴嘴部 101。另外,在主體部91上以沿軸線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第二通路102。第二通路102的一部分形成在噴嘴部101的內部,且第二通路102 的一端在噴嘴部101的前端開口。另外,第二通路102的另一端在主體部91中的與第一機體71側相反的一側的端部開口。
在主體部91中的與第一機體71側相反的一側的端部設置有用于連接空氣供給泵 24的注射器25的口部25a的連接部104,在主體部91中的比連接部104靠第一機體71的部分以從主體部91的外周面突出的方式設置有操作部105。
在筒部92上設置有一對卡合部98。各卡合部98在繞筒部92的軸線的方向上以 180°的間隔配置。具體而言,在筒部92的周壁部96上形成有沿著軸線方向延伸且向該軸線方向上與主體部91相反的一側(換言之第一機體71側)開口的狹縫97,且以從該狹縫 97的底部沿筒部92的軸線方向朝向第一機體71側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卡合部98。卡合部 98的一部分比筒部92更向第一機體71側延伸出。此時,卡合部98構成為能夠向筒部92的徑向撓曲。
在卡合部98的前端部以向筒部92的軸線側突出的方式設置有爪部99。該爪部 99能夠與第一機體71的筒部75中的軸線方向上與第二機體72側相反的一側的端部75a 卡合。需要說明的是,在此,該卡合部98相當于組裝解除限制機構。
接下來,對第一機體71和第二機體72的連結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7所示,第二機體72在其筒部92的內側插入有第一機體71的筒部75的狀態下與第一機體71連結。在所述連結狀態下,通過使第二機體72相對于第一機體71沿軸線方向進行相對移動,從而能夠使第二機體72相對于第一機體71的相對位置在非連通位置(參照圖7(a))和連通位置(參照圖7(b))之間切換。
首先,在上述相對位置處于非連通位置的情況下,如圖7 (a)所示,第二機體72的噴嘴部101相對于閥構件30分離配置,成為噴嘴部101未穿過閥構件30的狀態。這種情況下,第一機體71的第一通路79和第二機體72的第二通路102成為非連通狀態。另外, 第二通路102與第二機體72的筒部92的內側空間連通,進而通過開口區域87與連接器70 外部連通。另外,在所述非連通狀態下,第二機體72的卡合部98 (爪部99)與第一機體71 的筒部75的端部75a卡合。相對于此,在上述相對位置處于連通位置時,如圖7(b)所示, 第二機體72的噴嘴部101穿過閥構件30且第一通路79和第二通路102成為連通狀態。
在此,在將上述的相對位置從非連通位置切換成連通位置時,第一機體71的連結部93沿著第二機體72的筒部75的連結部用通路81被引導。該引導的情況在圖8中示出。 在進行所述切換時,首先如圖8 (a)所示,連結部93進入連結部用通路81的第一通路部82, 沿著該通路部82被向通路端面108側引導。然后,如圖8(b)所示,連結部93到達該通路部82的通路端面108側的端部并與通路端面108抵接。在該狀態下,上述相對位置成為連通位置。并且,在該情況下,由于連結部93與通路端面108抵接,因此上述相對位置越過連通位置這一情況被限制。
另外,在該連通位置下,若使第二機體72相對于第一機體71以其軸線為旋轉中心旋轉時,如圖8(c)所示,第一機體71的連結部93從第一通路部82進入第二通路部83。在該狀態下,由于第二機體72相對于第一機體71的向軸線方向的相對移動被限制,因此能夠將上述相 對位置適當地保持在連通位置。
根據以上詳細描述的本實施方式的結構,能夠得到以下的優良效果。
在第二機體72相對于第一機體71的相對位置處于非連通位置時,通過卡合部98 與第一機體71的筒部75的端部75a卡合,從而限制兩機體71、72的組裝解除。另外,在該非連通位置下,空氣能夠相對于第二通路102流入。因此,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在對氣囊13補充空氣時,通過使上述相對位置成為非連通位置,從而進行向注射器25內的空氣填充,然后通過使上述相對位置成為連通位置,由此能夠向氣囊13補充空氣。由此,在向氣囊13補充空氣時,無需進行將注射器25從連接器20取下或再次連接這樣繁瑣的作業, 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對氣囊13補充空氣的作業。
[其他實施方式]
(I)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構成為通過規定引導通路53的通路端部的通路端面 56a、56b來限制突起部37的移動范圍,但也可以對此進行變更。其一例在圖9中示出。在圖9所示的連接器110中,在第二機體112上設置有從周壁部114的內周面的前端部突出的卡合部113。卡合部113遍及周壁部114的內周方向整個區域而形成。在由周壁部114 包圍的內側空間116中收容有第一機體21,在該收容狀態下,第一機體21和第二機體112 相互連結。另外,在該狀態下,第一機體21的突起部37在該機體21的軸線方向上比卡合部113靠第二機體112 (內側空間116)側配置。
在上述結構的連接器110中,通過使第二機體112相對于第一機體21沿軸線方向進行相對移動,從而能夠將第二機體112相對于第一機體21的相對位置在非連通位置(參照圖9(a))和連通位置(參照圖9(b))之間切換。并且,在使上述相對位置成為非連通位置時,第一機體21的突起部37與第二機體112的卡合部113卡合。另一方面,在上述相對位置處于連通位置時,第一機體21中的第二機體112側的端面118與該機體112中的規定內側空間116的底部的底面112a抵接。此時,第二機體112相對于第一機體21的相對位置越過連通位置的變位及越過非連通位置的變位被限制,因此可以適當地進行上述相對位置的切換作業。
另外,雖然省略了圖示,在卡合部113上,與各突起部37分別對應地設置有沿第二機體112的軸線方向貫通的一對貫通孔部。在相對于第一機體21裝拆第二機體112時,可以通過分別使第一機體21的各突起部37通過所述各貫通孔部而進行裝拆。需要說明的是, 在上述的示例中,卡合部113相當于非連通位置側限制部,底面112a相當于連通位置側限制部。另外,通過卡合部113及突起部37構成組裝解除限制機構。
(2)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在第一機體21上設置有突起部37,在第二機體22上形成有引導通路53,但也可以對此進行變更,在第二機體22上設置突起部,在第一機體21 上形成引導通路。其一例在圖10中示出。在圖10所示的連接器120中,在第一機體121上設有筒狀部124,在該筒狀部124的內部空間129中收容有第二機體122的被收容部125。 并且,在所述收容狀態下,第一機體121和第二機體122相互連結。在第一機體121的筒狀部124上,以貫通構成該筒狀部124的周壁部128的方式形成有引導通路127,在第二機體 122的被收容部125的外周面上設置有突起部126。突起部126沿著第一機體121的引導通路127被引導。
在所述結構中,如圖10(a)所示,在將第二機體122相對于第一機體121的相對位置切換成連通位
置時,突起部126與規定引導通路127的兩端的各通路端面133a、133b中的一方的通路端面133b抵接。另外,如圖10(b)所示,在將上述的相對位置切換成非連通位置時,突起部126與引導通路127的另一方的通路端面133a抵接。由此,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能夠適當地進行上述相對位置的切換。另外,在上述相對位置成為非連通位置時,第二機體122的第二通路131與第一機體121的筒狀部124的內部空間129連通。由此,能夠使空氣經由引導通路127和內部空間129從連接器120的外部向第二通路131、進而向注射器25流入。
(3)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在第二機體22的周壁部51上將引導通路53形成為狹縫狀,但也可以對此進行變更,將引導通路53在周壁部51的內周面上形成為槽狀。這種情況下,沿著槽狀的引導通路53來引導突起部37。另外,也可以構成為在第二機體22上不設置引導通路53 (及裝拆用通路54)的結構。這種情況下,在第一機體21中也可以不設置突起部37。在采用這種結構的情況下,也能夠使第二機體22相對于第一機體21的相對位置在連通位置和非連通位置之間切換。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的各結構中,需要在連接器20上另行設置將圓柱凹部44的內外連通的通氣通路。對于通氣通路,考慮有例如通過在周壁部51上形成沿其厚度方向貫通的通氣孔或在第一機體21的外周面與第二機體22 (周壁部 51)的內周面之間設置規定的間隙來構成。
(4)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作為封閉構件使用了閥構件30,但也可以使用其他的封閉構件。例如,如圖11所示,作為封閉構件也可以使用鴨嘴式的止回閥141。所述止回閥 141具有狹縫狀的閥口 141a。閥口 141a在止回閥141的彈力的作用下成為平時閉塞的狀態,在止回閥141的前后的壓力差為正時、即止回閥141的上游側的壓力比下游側的壓力大時開口。
在圖11中,在第一機體21 (主體部28)中,在第二通路50的中途設置該止回閥 141,在第二通路50中的比止回閥141靠第二機體22側的端部、詳細而言在第二通路50的第二機體22側的端部設置有由硅橡膠構成的圓環狀的密封構件142。密封構件142以其外周面與第二通路50的內周面密接的狀態設置,其內徑比噴嘴部48的外徑小。需要說明的是,在圖11中,為了方便說明,對于第二機體22僅圖示出噴嘴部48。
在上述的結構中,第二機體22相對于第一機體21的相對位置可以在圖11 (a)所示的第一位置、圖11(b)所示的第二位置、圖11(c)所示的第三位置這三個位置之間切換。 并且,為了能夠進行所述三個位置的切換,引導通路的結構也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結構不同。具體而言,如圖ll(a-2) (c-2)所示,本例的引導通路146在其中途具有沿徑向延伸的中間通路150,經由該中間通路150連接有沿軸線方向延伸的兩個引導通路部148、 149。兩個引導通路部148、149分別從中間通路150的兩端部在軸線方向上向相反側延伸, 具體而言,第一引導通路部148向第一機體21的相反側延伸,第二引導通路部149向第一機體21側延伸。
在上述的結構中,如圖ll(a-l)所示,在上述相對位置處于第一位置時,第二機體 22的噴嘴部48相對于第一機體21在軸線方向上分離,第一通路40和第二通路50成為非連通狀態。此時,第一機體21的突起部37位于第二引導通路部149中的第一機體21側的通路端部 。
另外,如圖ll(b-l)所示,在上述相對位置處于第二位置時,成為噴嘴部48穿過密封構件142的內部且從止回閥141分離的狀態。此時,噴嘴部48的外周面與密封構件142 的內周面成為密接狀態,由此,成為在第一通路40中止回閥141與密封構件142之間的空間(以下,稱為閉塞空間153)相對于外部的通氣被隔斷的狀態。并且,第二通路50與該閉塞空間153連通。在該狀態下,在通過空氣供給泵24向閉塞空間153供給空氣時,該空間 153內的壓力升高,止回閥141的閥口 141a打開。由此,能夠進行向氣囊13的空氣供給。 另外,在所述第二位置下,第一機體21的突起部37位于第一引導通路部148中的第一機體 21側的通路端部。
另外,如圖ll(c-l)所示,在上述相對位置處于第三位置時,成為噴嘴部48穿過止回閥141的閥口 141a而第一通路40和第二通路50連通的狀態。在該狀態下,通過拉拽空氣供給泵24的活塞26,從而能夠吸引氣囊13內的空氣。由此,在基于止血器具10進行的止血處理結束的情況下,能夠通過所述吸引而使氣囊13收縮。另外,在所述第三位置下,第一機體21的突起部37位于第一引導通路部148中的與第一機體21側相反的一側的通路端部。
權利要求
1.一種止血器具用連接器,其適用于止血器具,所述止血器具具備通過收容在注射器內的活塞的移動來排出注射器內的流體的流體供給泵,利用流體供給泵將流體經由導管向通過流體的注入而膨脹的氣囊供給,通過將處于膨脹狀態的所述氣囊壓抵于止血對象部位從而進行止血, 所述止血器具用連接器設置在將所述導管和所述流體供給泵的注射器連接的連接部分,其特征在于,具備 第一機體,其與所述導管連接; 第二機體,其與所述流體供給泵的注射器連接,且相對于所述第一機體以能夠裝拆的方式組裝, 在所述第一機體上形成有與所述導管連通的第一通路, 在所述第二機體上形成有與所述注射器連通的第二通路, 在所述兩機體的組裝狀態下,所述第二機體相對于所述第一機體的相對位置能夠在所述第一通路與所述第二通路連通的連通位置和所述第一通路與所述第二通路不連通的非連通位置之間切換, 在所述相對位置處于所述非連通位置時,在所述第二機體中,所述流體能夠相對于所述第二通路流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止血器具用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具備組裝解除限制機構,該組裝解除限制機構在所述相對位置處于所述非連通位置時限制所述兩機體的組裝的解除。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止血器具用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具備連通位置側限制部和非連通位置側限制部,在所述兩機體的組裝狀態下,所述連通位置側限制部在所述相對位置從所述非連通位置向所述連通位置變位時限制越過該連通位置的變位,所述非連通位置側限制部在所述相對位置從所述連通位置向所述非連通位置變位時限制越過該非連通位置的變位。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止血器具用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兩機體中的一方的機體上設置有引導通路,在另一方的機體上設置有被所述引導通路引導的被引導部, 所述引導通路是使所述相對位置在所述連通位置與所述非連通位置之間變位的通路, 在所述一方的機體上,規定所述引導通路的一方的通路端部的通路端面作為所述連通位置側限制部而形成,規定另一方的通路端部的通路端面作為所述非連通位置側限制部而形成。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止血器具用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兩機體中的一方的機體上設置有筒狀部,在所述兩機體的組裝狀態下,在所述筒狀部的內側收容有另一方的機體, 在構成所述筒狀部的周壁部上設置有沿其厚度方向貫通的狹縫狀的所述引導通路,在所述另一方的機體的外周部上設置有作為所述被引導部的突起部, 在所述相對位置成為所述非連通位置時,所述第二通路與所述筒狀部內的內部空間連通。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止血器具用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機體上設置有封閉所述第一通路的封閉構件, 在所述第二機體上設置有形成有所述第二通路且朝向所述封閉構件延伸的噴嘴部, 所述止血器具用連接器構成為,在所述相對位置成為所述非連通位置時,所述噴嘴部不穿過所述封閉構件,在所述相對位置成為所述連通位置時,所述噴嘴部穿過所述封閉構件。
7.一種流體供給設備,其用于所述止血器具,所述流體供給設備的特征在于,具備 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止血器具用連接器; 具有與所述止血器具用連接器的所述第二機體連接的所述注射器和所述活塞的所述流體供給泵。
8.—種止血器具,其特征在于,具備 用于纏繞在肢體上的帶體; 安裝在所述帶體上的所述氣囊; 經由所述導管與所述氣囊連接的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止血器具用連接器;具有與所述止血器具用連接器的所述第二機體連接的所述注射器和所述活塞的所述流體供給泵。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容易地進行對氣囊補充流體的作業的止血器具用連接器、流體供給設備及止血器具。止血器具通過使因空氣供給泵所進行的經由供氣配管的空氣供給而膨脹的氣囊壓抵于止血對象部位來進行止血。將供氣配管和空氣供給泵連接的連接器(20)具備與供氣配管連接的第一機體(21)、與空氣供給泵(24)的注射器連接且以能夠裝拆的方式組裝于第一機體上的第二機體(22)。第二機體相對于第一機體的相對位置能夠在第一機體的第一通路(40)與第二機體的第二通路(50)連通的連通位置和所述兩通路(40、50)不連通的非連通位置之間切換,在相對位置處于非連通位置時,兩機體(21、22)的組裝解除被限制,空氣能夠向第二通路(50)流入。
文檔編號A61B17/12GK103006284SQ20121029268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6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23日
發明者日野賢樹, 內山靖二郎 申請人:株式會社戈德曼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