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肝炎的臍貼膏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中藥外用臍貼膏領域,具體為一種治療肝炎的臍貼膏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肝炎,通常是指由多種致病因素一如病毒、細菌、寄生蟲、化學毒物、藥物和毒物、酒精等,侵害肝臟,使得肝臟的細胞受到破壞,肝臟的功能受到損害,它可以引起身體一系列不適癥狀,以及肝功能指標的異常。肝炎可以分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等。中醫認為肝炎患病的原因主要是正氣不足。由于飲食不節、失節,損傷了脾胃而不能化濕,濕熱內生,困脾傷肝,造成肝膽脾胃不和,從而加遽了對正氣的損傷,導致了肝炎的 發生。中醫治療肝炎的主要治法有1、疏肝理氣法,是治療肝炎的常用方法,尤常與其他治法配合,綜合調整肝臟功能,促進氣血暢通,脾胃健運,代表方劑為逍遙散、小柴胡湯。2、清熱利濕法,濕熱內蘊,阻滯肝膽是肝炎的常見病證特點,清熱利濕消除致病因素,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復,代表方劑有茵陳蒿湯、黃連解毒湯。3、益氣健脾法,肝炎病人免疫功能低下時,健脾益氣有助于提高免疫功能,并且有利于清除肝炎病毒和恢復肝功能,代表方劑有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4、活血化瘀法,肝炎日久不愈多見有瘀血表現,活血化瘀法能改善肝臟血液循環,抑制肝臟纖維組織的增生,尤其在慢性肝炎后期常用,代表方劑有大黃蜇蟲丸、人參鱉甲煎。5、滋養肝腎法,慢性肝炎病久不愈,正氣損傷,肝腎不足,滋養肝腎法,可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也有助于肝炎病毒的清除,代表方劑有一貫煎、六味地黃丸。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療效確切、無副作用、工藝簡單的治療肝炎的臍貼膏及其制備方法。本發明治療肝炎的臍貼膏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藥柴胡120 180份、當歸120 180份、茵陳120 180份、半枝蓮250 350份、大黃120 180份、白芍120 180份、牡丹皮250 350份、敗醬草250 350份、五味子250 350份、白術250 350份、沙參80 120份;配以輔料凡士林915 1385份、蜂蠟915 1385份制成。該臍貼膏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將柴胡、當歸、茵陳、半枝蓮、大黃、白芍、牡丹皮、敗醬草、五味子、白術、沙參按照所述重量份數混合,粉碎成100目以上的藥粉;
b、將所述重量份數的凡士林在38°C 60°C下熔化,加入所述重量份數的蜂蠟,加溫至62°C 67°C完全熔化后,加入所述重量份數的藥粉,快速攪拌均勻,冷卻即得。優選地,本發明的臍貼膏可以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藥柴胡150份、當歸150份、茵陳150份、半枝蓮300份、大黃150份、白芍150份、牡丹皮300份、敗醬草300份、五味子300份、白術300份、沙參100份;配以輔料凡士林1175份、蜂蠟1175份制成。柴胡透表泄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利濕,退黃,用于黃疸、小便不利、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等;半枝蓮清熱解毒、散瘀止血、利尿消腫,用于熱毒癰腫,咽喉疼痛,肺癰,腸癰,瘰疬,毒蛇咬傷,跌打損傷,吐血,衄血,血淋,水腫,腹水及癌癥;大黃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白芍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熱,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牡丹皮清熱,涼血,和血,消瘀,治熱入血分,發斑,驚癇,吐、衄、便血,骨蒸勞熱,經閉,癥瘕,癰瘍,撲損;敗醬草清熱解毒,涼血,消癰排膿,祛瘀止痛,用于腸癰,肺癰高熱,咳吐膿血,熱毒瘡疔,瘡癤痛腫,胸腹疼痛,闌尾炎,腸炎、痢疾,產后腹痛,痛經;五味子斂肺,滋腎,生津,收汗,澀精,治肺虛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盜汗,勞傷羸瘦,夢遺滑精,久瀉久痢;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沙參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熱燥咳、勞嗽痰血、熱病津傷口渴。諸藥配伍,疏肝利膽、解毒保肝、修復肝臟受損細胞再生功能;治療肝炎效果顯著。本發明將上述藥物制成臍貼膏使用,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蜂蠟有收澀、生肌、止痛、解毒的功效,凡士林極具防水性,是一種非常好的保濕用品,用于配制醫藥的藥膏及皮膚保護油膏用的原料。其作為臍貼膏采用的基質(輔料),化學性穩定,且該臍貼膏有主藥揮發性強的特點,制備工藝簡便、有利于臍部皮膚穿透和吸收,特別對臍皮膚處無過敏反應,更無毒副作用。此外可避免有些口服藥物對患者肝臟腎臟等產生帶來的不良毒副作用。有關臨床資料如下
共135例,男81例,女54例;年齡28 57歲,平均(45.39±16.85)歲;病程3 17年,平均(3.42±2. 19)年。病情分級均為重度,辨證均為濕熱中阻證,隨機分為三組。均排除心、腦、腎、造血系統等重要器官器質性疾病。三組一般臨床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 > O. 05)。西醫診斷標準參考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聯合制定,2005年12月2日發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有明顯或持續的肝炎癥狀,如乏力、納差、腹脹、尿黃、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排除其他原因),且無門靜脈高壓征。實驗室檢查血清ALT和(或)AST反復或持續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異常、丙種球蛋白明顯升高,并且白蛋白小于等于32g/L、膽紅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動度60% 40%、膽堿酯酶小于2500U/L,4項檢測中有I項者即可確診。中醫辨證標準參照1991年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肝病專業委員會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醫辨證標準(試行)》。為濕熱中阻證。臨床表現為脅脹脘悶,惡心厭油,納呆,身目發黃而色澤鮮明,尿黃,口黏口苦,大便黏滯穢臭或先干后溏,或飲而不多,肢體困重,倦怠乏力,舌苔黃膩,脈象弦數或弦滑數。治療方法三組各45例,分別接受實施例I、實施例2、實施例3臍膏貼臨床治療,外用(站姿)貼于臍部48小時更換一次,連貼六天休息一天。30天為療程,一般3 6個療程。注意事項在貼藥期不可食用辛辣及過度油膩食物。療效標準參考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肝病專業委員會1992年發布的《病毒性肝炎中醫療效判定標準(試行)》。治愈主要癥狀、體征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病毒復制指標陰性。好轉主要癥狀、體征減輕(中醫癥狀定量記分下降50%)或消失,肝功能好轉。無效未達到“好轉”標準。三組病例治療后療效比較統計結果如下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肝炎的臍貼膏,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藥柴胡120 180份、當歸120 180份、茵陳120 180份、半枝蓮250 350份、大黃120 180份、白芍120 180份、牡丹皮250 350份、敗醬草250 350份、五味子250 350份、白術250 350份、沙參80 120份;配以輔料凡士林915 1385份、蜂蠟915 1385份制成。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臍貼膏,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藥柴胡150份、當歸150份、茵陳150份、半枝蓮300份、大黃150份、白芍150份、牡丹皮300份、敗醬草300份、五味子300份、白術300份、沙參100份;配以輔料凡士林1175份、蜂蠟1175份制成。
3.一種制備權利要求I所述臍貼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a、將柴胡、當歸、茵陳、半枝蓮、大黃、白芍、牡丹皮、敗醬草、五味子、白術、沙參按照所述重量份數混合,粉碎成100目以上的藥粉; b、將所述重量份數的凡士林在38°C 60°C下熔化,加入所述重量份數的蜂蠟,加溫至 62°C 67°C完全熔化后,加入所述重量份數的藥粉,快速攪拌均勻,冷卻即得。
全文摘要
本發明治療肝炎的臍貼膏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藥柴胡120~180份、當歸120~180份、茵陳120~180份、半枝蓮250~350份、大黃120~180份、白芍120~180份、牡丹皮250~350份、敗醬草250~350份、五味子250~350份、白術250~350份、沙參80~120份;配以輔料凡士林915~1385份、蜂蠟915~1385份制成。制備包括以下步驟a、將原料藥按照所述重量份數混合,粉碎成100目以上的藥粉;b、將所述重量份數的凡士林在38℃~60℃下熔化,加入所述重量份數的蜂蠟,加溫至62℃~67℃完全熔化后,加入所述重量份數的藥粉,快速攪拌均勻,冷卻即得。
文檔編號A61K9/70GK102846739SQ201210307540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8日
發明者趙愛良 申請人:趙愛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