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小兒風寒泄瀉的拔火罐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屬于祖國醫學領域,涉及一種小兒泄瀉外治法,特別是一種治療小兒風寒泄瀉特定穴位上拔火罐法。撥火罐具有促進氣血流暢,營衛運行,祛風散寒,止痛等作用。現代研究認為撥火罐療法具有機械性刺激和溫熱效應等作用。取雙側天樞穴和中脘穴,選用1~3號玻璃罐,用棉枝蘸上酒精,將其點燃,在罐內繞一圈再抽出,迅速將罐子吸附在應撥部位上。拔罐時間:每次1~10min。本發明操作簡單,價格低廉、經濟便宜、療效滿意。
【專利說明】治療小兒風寒泄瀉的拔火罐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祖國醫學領域,涉及一種小兒泄瀉外治法,特別是一種治療小兒風寒泄瀉特定穴位上拔火罐法。
【背景技術】
[0002]泄瀉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是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甚如水樣為特征的一種兒童常見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其中冬春季節是小兒風寒泄瀉的高發時段。往往病程長,易反復,遷延難愈,導致患兒體質漸差,易引起營養不良、佝僂病、貧血、免疫力低下及生長發育障礙等,嚴重影響著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發育。目前,西醫對于小兒腹瀉的治療多采用抗生素、腸黏膜保護劑、腸道微生態療法等。其中,對于小兒泄瀉抗生素治療一般無效,濫用抗生素還易致菌群失調,腸黏臘保護劑及腸道微生態療法,對小兒泄瀉的癥狀雖有一定改善,但療程較長, 總體療效不如中藥理想。對于風寒易感兒,中醫多主張積極治療其本,即健脾補氣固本,以減少或杜絕再感染的發生。隨著生活條件的變遷,常用的方藥,如參苓白術散的健脾止瀉、丁桂兒臍貼的散寒止瀉,其治療效果逐漸減弱。本發明對小兒風寒泄瀉有明顯的治療作用,起效快、療效高、小兒易于接受,無毒副作用。
【發明內容】
[0003]技術問題
為了克服以上不足,本發明的目的是采取一種易于被小兒接受的外用治療法,探討治療小兒腹瀉的有效方法和給藥途徑,以便速效、高效地治療小兒風寒泄瀉,亦解決了小兒輸液、口服藥物等諸多困難的問題。
[0004]解決方案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取雙側天樞穴和中脘穴,選用I~3號玻璃罐,用棉枝蘸上酒精,將其點燃,在罐內繞一圈再抽出,迅速將罐子吸附在應撥部位上。拔罐時間:每次I~10 min,視患兒年齡大小而定。取罐時以食指壓罐邊皮膚,同時將罐向另一側傾斜,使空氣進入罐內。
[0005]風寒泄瀉多發于春末夏初,或夏末秋初交令之時,時值晝熱夜涼,冷熱失常,入寐時衣被未加,胸腹課露,卒感風寒,風寒之邪襲傷脾胃,或過食生冷,中陽受挫,水谷停滯,氣機受阻,升降悖逆,清濁不分,大腸失固,水谷合污而下,則瀉下作,大便色淡,帶有泡沫,無明顯臭氣,腹痛腸鳴。或伴鼻塞,流涕,身熱。舌苔白膩,脈滑有力;臨床特點:(1)病史:受風寒時邪的明顯病史;(2)主要癥狀:大便次數增多,每日3-5次,多達10次以上,呈淡黃色,如蛋花樣,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惡心,嘔吐,腹痛,發熱,口渴等癥;(3)主要體征:腹瀉及嘔吐較嚴重者,可見小便短少,體溫升高,煩渴萎靡,皮膚干癟,因門凹陷,目珠下陷,啼哭無淚,口唇櫻紅,呼吸深長;(4)輔助檢查:大便鏡檢可有脂肪球,少量紅、白細胞;大便病原體檢查可有致病性大腸桿菌等生長,或分離出輪狀病毒等;重癥腹瀉伴有脫水、酸堿平衡失調及電解質紊亂。[0006]病因病機:中醫學認為,泄瀉病位在脾胃,主要的病理變化為脾的運化功能失常。正如《幼幼集成?泄瀉證治》說:“夫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脾胃升降失司,精華糟柏不分,清濁合污下流,是形成泄瀉的基本原理[汪受傳.中醫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682696.]。泄瀉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病,其病因可由感受外邪,內傷飲食,脾胃虛弱及脾胃虛寒等因素引起,其主要病位在脾胃。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肌膚薄弱,脾常不足,冷暖不知自調,易受風寒之邪侵襲,與濕相搏,困于脾胃,導致運化失司,升降失常,清濁不分,合污而下,形成常見的風寒瀉證型。主要以大便清稀夾有泡沫,臭氣不甚,腸鳴腹痛為特征。
[0007]筆者近十年來, 遂研證機,方悟久瀉之機,脾虛為本,兼有外感為標為實,感受風寒時邪為因,非純正虛,病邪久戀亦多,對此必用祛邪之法,始療效穩固,病程縮短。拔罐療法是利用燃燒火焰的熱力,排去空氣,使罐內形成負壓,使之吸附于腧穴或應拔部位的體表,而產生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瘀血,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孫國杰.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80184.],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可用于咳嗽、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等疾病的治療。
【發明者】采用撥火罐治療小兒風寒泄瀉,收到較好的療效。
[0008]撥火罐具有促進氣血流暢,營衛運行,祛風散寒,止痛等作用。現代研究認為撥火罐療法具有機械性刺激和溫熱效應等作用,罐內形成負壓,使局部毛細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紅細胞破裂,隨即產生一種組胺類物質,刺激有關器官,增強其功能活力,機械性刺激可通過皮膚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徑傳導至中樞神經系統,加強對身體各部分的調節和管理功能,使患部組織代謝旺盛,白細胞吞噬作用增強,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充血狀態;也能加強新陳代謝,改變局部組織營養狀態,增強局部耐受性及機體抵抗力,從而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天樞為大腸之募穴,中脘則是胃的募穴,兩者均為治療泄瀉、腹痛、腹脹、腸鳴的重要穴位。本發明運用拔火罐的祛風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作用患兒的天樞、中脘兩穴,從而起到祛除脾胃之風寒,調理脾胃運化的功能,促進中焦氣血運行通暢,使脾胃升清降濁有度,脾健胃和,最終達到治療小兒風寒瀉的目的。
[0009]發明有益效果
木發明的優點是:1、拔火罐療法,具有機械性刺激和溫熱效應等作用,通過穴位刺激,作用于臟腑,避免了胃酸對藥物的減消作用,療效高,見效快,節省藥物;2、小兒易于接受,不受疼痛,無毒副作用,安全可靠;3、適用各種原因引起的小兒風寒泄瀉,治療范圍寬,同時,對厭食、消化不良、腹痛,腹脹、嘔吐有良好的療效,具有免疫保健作用,能提高肌體免疫力;5、降低有病就輸液的危險與成本;6、操作簡單,價格低廉、經濟便宜、療效滿意。
[0010]在應用拔罐療法治療小兒風寒瀉時應注意:拔罐前要先檢查罐具,口部須光滑平整無破損;皮膚有潰瘍破損處,有過敏,有血腫及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撥罐,高熱抽搐患兒不宜采用撥罐療法;用火罐時應注意勿灼傷或燙傷皮膚,若燙傷或留罐時間太長而皮膚起水泡時,水泡勿需處理,僅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泡液放出,涂龍膽紫藥水或用消毒紗布包敷,以防感染;根據不同部位選擇不同口徑的火罐;注意選擇肌肉豐滿,富有彈性,無凹凸不平處及毛發的部位,以防掉罐。操作時必須迅速,才能使罐撥緊,吸附有力。【具體實施方式】
[0011]實施例一、患兒,男,3月。每次進食過多,煩躁不安,食入即吐,舌質紅,苔黃膩,不顯露風關。腹瀉蛋白樣稀水便,每日拉稀爛便廣8次,無粘液膿血,曾化驗大便常規:脂肪球(+),白細胞少許。有惡臭酸味,肚腹疼痛,痛則欲瀉、瀉后疼減,經附近醫院輸液治療十余天不愈。取雙側天樞穴和中脘穴,選用I號玻璃罐,用棉枝蘸上酒精,將其點燃,在罐內繞一圈再抽出,迅速將罐子吸附在應撥部位上。拔罐時間:每次3 min,兩天后瀉止。
[0012]實施例二、劉姓幼兒I歲,瀉奶花樣稀便,加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日瀉六七次.上午九時取雙側天樞穴和中脘穴,選用2號玻璃罐,用棉枝蘸上酒精,將其點燃,在罐內繞一圈再抽出,迅速將罐子吸附 在應撥部位上。拔罐時間:每次5min,,下午腹瀉即止,及后每日大便一次,成條狀。
[0013]實施例三、患兒,男,二歲半,腹瀉2月余,瀉下清稀,大便4~6次/日,厭食,因泄瀉日久,消瘦蒼白,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沉緩,指紋淡紅。大便檢查,不消化物(++ ),白細胞(+),粘液(+),經中西藥治療無效.取雙側天樞穴和中脘穴,選用3號玻璃罐,用棉枝蘸上酒精,將其點燃,在罐內繞一圈再抽出,迅速將罐子吸附在應撥部位上。拔罐時間:每次10min,治療五天而愈。
【權利要求】
1.一種小兒泄瀉外治法,其特征是一種治療小兒風寒泄瀉特定穴位上拔火罐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小兒風寒泄瀉特定穴位上拔火罐法,其特征是天樞穴和中腺穴。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兒風寒泄瀉特定穴位上拔火罐法,其特征是取雙側天樞穴和中脘穴,選用I~3號玻璃罐,用棉枝蘸上酒精,將其點燃,在罐內繞一圈再抽出,迅速將罐子吸 附在應撥部位上;拔罐時間:每次I~10 min,視患兒年齡大小而定。
【文檔編號】A61M1/00GK103721303SQ201210392080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16日
【發明者】劉黎明 申請人:劉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