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用于皮膚護理和治療皮炎的藥膏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皮膚護理和治療皮炎的藥膏。
背景技術: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工作的疲勞以及精神上的負擔,使一部分人群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即氣血衰弱、易疲勞,從而也易患皮膚方面的炎癥,或者皮膚易衰老、失去彈性。由于導致皮膚出現炎癥的原因多種多樣,炎癥的表現形式也各不相同,據現代醫學研究,大致有特應性皮炎、接觸性皮炎、神經性皮炎、日光性皮炎和脂溢性皮炎。
特應性皮炎是一種難治性、慢性、炎癥性皮膚病,部位遍及臉、頸、手肘、膝窩、四肢背側等,患部會出現紅疹、皮膚變厚、粗糙情形。特應性皮炎會反復發作且患者常因為難耐瘙癢而抓得身上傷痕累累,不但影響外觀,甚至情緒和睡眠都會受到影響,大大影響個人及家庭的生活品質。特應性皮炎病因不明,影響因素眾多,涉及人群、地區、種族等諸多因素,目前特應性皮炎以外用類固醇軟膏及抗組織胺口服藥為主,長期使用可能產生皮膚萎縮、微細管擴張、腎上腺抑制、新陳代謝異常、繼發性感染及免疫力下降等后遺癥,涂抹在眼睛周圍甚至可能導致青光眼。接觸性皮炎是指人體接觸某種物質后,在皮膚或粘膜上因過敏或強烈刺激而發生的一種皮膚炎癥。中醫學根據接觸物的不同而分別命名,如“馬桶癬”、“漆瘡”、“膏藥風”、“粉花瘡”等。其發生原因可分為原發性刺激和變態反應兩種,多表現為紅斑、水皰、大皰甚至壞死等。因為刺激物的不確定,從而使其治療不易且療效不確定。神經性皮炎又稱慢性苔蘚,一般認為是皮質抑制和興奮功能紊亂所致,情緒局部刺激和辛辣酒類可加重和誘發本病,常年不愈,愈后易復發,臨床多表現為劇烈瘙癢或皮膚苔蘚樣病變。日光性皮炎是由日光誘發的一種遲發性光變態反應性皮膚病。有人認為主要由中波紫外線引起,也有人認為主要由長波紫外線引起。臨床表現為多形性皮疹,可有紅斑、丘疹、水皰、糜爛、鱗屑、苔蘚樣變,常以某種皮疹為主。脂溢性皮炎,中醫稱之為“白屑風”,系發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種炎癥性皮膚病,好發于皮脂腺分布較多的地方,如頭皮、面部、胸部及皺褶部。脂溢性皮炎一般認為與體質有關,屬慢性發病,易反復發作,常伴有毛囊炎、瞼緣炎,面部常與痤瘡、酒渣鼻螨蟲皮炎并發。目前市場上有售的用于皮膚炎癥的口服藥物或外用藥膏,一般為類固醇或抗組織胺藥物,對病因各類的不同皮膚炎癥缺乏治療針對性,尤其是多種皮炎與神經系統刺激、患者體質有關,療效更是不能讓人滿意。此外,即使施藥對癥,也往往僅僅是抑制了炎癥的發生,對發病導致的皮膚損傷,缺乏修補護理功能。因此,市場需要兼具治療皮膚炎癥與皮膚護理雙重功能的皮膚炎癥用藥。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皮膚護理和治療皮炎的藥膏,具有疏風養血,除濕止癢,涼血解毒之功效,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實施如下一種用于皮膚護理和治療皮炎的藥膏,制成所述藥膏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丹皮20 30份川槿皮20 30份防風15 25份海桐皮15 25份馬齒筧15 25份紫荊皮12 22份法半夏8 15份輕粉8 12份雞血藤8 12份百部7 12份班蝥6 12份刺五加8 12份蒼術6 12份細辛6 10份水蛭3 8份冰片4 8份·制成所述藥膏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丹皮22 28份川槿皮22 28份防風18 22份海桐皮20 23份馬齒筧18 22份紫荊皮14 18份法半夏10 12份輕粉8 12份雞血藤8 12份百部8 10份班蝥8 10份刺五加9 12份蒼術8 11份細辛7 10份水蛭4 6份冰片5 6份制成所述藥膏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丹皮24份川槿皮25份防風20份海桐皮21份馬齒筧20份紫荊皮16份法半夏11份輕粉10份雞血藤10份百部9份班蝥9份刺五加11份蒼術10份細辛9份水蛭5份冰片5份一種用于皮膚護理和治療皮炎的藥膏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工藝步驟(I)將百部放入容器中,加入4倍量的乙醇,浸泡2 3小時后取藥液,濃縮成60°C下相對密度I. 20 I. 22的稠膏。(2)將馬齒筧燒灰研末,過120目細粉,備用。(3)將丹皮、川槿皮、防風、海桐皮、紫荊皮、法半夏、輕粉、雞血藤、班蝥、刺五加、蒼術、細辛、水蛭和冰片粉碎研末,過120目細粉,備用。(4)將步驟(I)中制得稠膏與步驟(2)、步驟(3)所得細粉混合均勻,加入適量山楂油和凡士林,攪拌成軟膏。本發明所用中藥的藥性如下丹皮性寒,味苦;涼;微寒。歸心;肝;腎經。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發斑;吐衄;癰腫瘡毒。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其提取物具有抑菌抗凝,提高血液通透性,促進單核巨噬細胞發揮作用,抵制腎上腺素所致的脂細胞的分解,促進脂細胞中葡萄糖生成脂肪,增加胰島素所致的葡萄糖生成脂肪的多種作用,對治療急性濕疹有顯著效用。川槿皮性甘苦、氣平;溫,無毒。入心、肺、脾、胃四經。清熱、利濕、解毒、止癢,補肺滲濕,去熱,安心神,通利關節,活血理氣,祛風活絡止痛。防風性微溫,辛,氣和,無毒。入膀胱、肺、脾經。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止癢。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防風榨出液對綠膿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海桐皮性苦辛,平,入肝、脾經。祛風濕,通經絡,殺蟲,治疥癬。《綱目》載“能行經絡,達病所,又入血分及去風殺蟲”及《嶺南采藥錄》載“生肌,止痛,涼皮膚,消腫,散瘀,敷跌打”。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海桐皮水浸劑對藍色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鐵銹色小芽胞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馬齒筧性酸,寒,味辛,無毒。入大腸、肝、脾經。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散血消腫,主治瘡瘍癰癤、瘰疬、溫癬。《唐本草》載“主諸腫瘺疣目”。馬齒筧常用方為燒灰研末,尤其適用于炎癥皮膚,能有效增加皮膚細胞的抗氧化能力,減輕炎癥。紫荊皮性苦,平,溫,有微毒。入肝、脾二經。活血通經,消腫解毒,治風寒濕痹,血氣疼痛,喉痹,淋疾,癰腫,癬疥,跌打損傷,蛇蟲咬傷。《分類草藥性》載“治一切癰疽、發痛、流注、諸腫毒冷熱不明者”。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紫荊皮對京科PR-I病毒有抑制作用,對孤兒病毒能延緩其病變。法半夏性辛、溫,微寒,熟溫。入脾、胃經。燥濕化痰,降逆止哎,消痞散結,外消癰腫。《別錄》載“消癰腫,療萎黃,悅澤面目”。輕粉性辛,寒,辛冷而燥,有毒。入肝、腎經。殺蟲,攻毒,利水,通便。《綱目》及 《本草正》載“治水腫膨脹,毒瘡;治瘰疬諸毒瘡,去腐肉,生新肉”。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輕粉能有效殺滅真菌,對堇色毛癬菌、許蘭黃癬菌、奧杜盎小芽胞癬菌、紅色表皮癬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雞血藤苦、甘,性溫。入心、脾二經。活血舒筋,養血調經,通絡散氣。《飲片新參》載“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經脈。治暑痧,風血痹癥”。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雞血藤可促進腎臟及子宮的總磷代謝,對水及氯化物的排泄。百部性甘、苦,微溫。入肺經。潤肺下氣止咳,可有效殺滅頭虱、體虱,功能主治蟯蟲病、陰部瘙癢。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百部水浸液對某些皮膚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班蝥性辛,寒。入大腸、小腸、肝、腎經。《本經》載“主寒熱,鼠瘺,惡瘡疽,蝕死肌,破石癃。攻毒蝕瘡,逐瘀散結,主癰疽;瘰疬;頑癬;癥瘕;用于積年頑癬,贅疣,癰疽不潰,惡瘡死肌”。刺五加性溫,味辛、微苦。舒筋活血、祛風濕,益氣健脾,補腎安神。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其提取物能有效抗菌消炎,有極好的抗衰老效果。蒼術性辛苦,溫。入脾、胃經。燥濕健脾,祛風散寒,用于腳氣痿甓,風濕痹痛。主濕困脾胃,濕腫;表證平濕,與細辛、防風同用。《玉楸藥解》載“燥土利水,泄飲消痰,行瘀,開郁,去漏,化癬,除癥,理吞酸去腐,辟山川瘴病,回筋骨之痿軟,清溲溺之混濁”。細辛味辛,性溫,熱。入肺、腎經。解表散寒;祛風止痛;溫肺化飲;通竅。《別錄》載“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除喉痹,齄鼻,風癇癲疾,下乳結。治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臟,益肝膽,通精氣”。水蛭味咸、苦,性平,微寒。入肝、膀胱二經。主癥破血,逐瘀,通經。治蓄血,癥瘕,積聚,《神農本草經》載“逐惡血瘀血、破血瘕積聚,生池澤。”冰片味辛苦,涼,微寒。入心、肺經。《綱目》載“冰片通諸鸞,散郁火。治時疾發豌豆瘡及赤瘡子,治酒鈹鼻”。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冰片中含有多種萜類成分,除龍腦外,尚含潷草烯、欖香烯、石竹烯等倍半萜,齊墩果酸、麥珠子酸、積雪草酸、龍腦香醇酮、龍腦香二醇酮、古柯二醇等三萜化合物,有抑菌抗炎之功效。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發明各個原料之間具有協同作用,諸藥相合使氣達血行脈通,有標本兼顧,治病求本的優勢。本發明采用中藥,經臨床使用證明,本發明具有疏風養血,除濕止癢,涼血解毒之功效;吸收效果好,療效顯著,安全可靠,無毒副作用,經臨床驗證對皮膚炎癥治療范圍廣,治愈率較高。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闡述。實施例I本發明藥膏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丹皮22g川槿皮22g防風18g海桐皮16g馬齒筧20g紫荊皮16g法半夏9g輕粉8g
雞血藤IOg百部8g班蝥7g刺五加8g蒼術8g細辛9g水蛭4g冰片4g本發明藥物制備方法的工藝步驟為(I)將百部放入容器中,加入4倍量的乙醇,浸泡2 3小時后取藥液,濃縮成60°C下相對密度I. 20 I. 22的稠膏。(2)將馬齒筧燒灰研末,過120目細粉,備用。(3)將丹皮、川槿皮、防風、海桐皮、紫荊皮、法半夏、輕粉、雞血藤、班蝥、刺五加、蒼術、細辛、水蛭和冰片粉碎研末,過120目細粉,備用。(4)將步驟(I)中制得稠膏與步驟(2)、步驟(3)所得細粉混合均勻,加入適量山楂油和凡士林,攪拌成軟膏。用法用量用清水或醫用酒精清潔患處皮膚后,用棉簽挑取適量軟膏均勻涂抹于皮膚患處,厚度以I I. 5mm為宜,自然晾干。每日涂抹2次,每9天為一個療程,通常I 2個療程有效,頑癥需3 4個療程。實施例2本發明藥膏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丹皮25g川槿皮24g防風17g海桐皮21g馬齒筧23g紫荊皮18g法半夏IOg輕粉9g雞血藤IOg百部IOg班蝥9g刺五加9g蒼術8g細辛9g水蛭4g冰片5g本實施例的藥膏制備方法工藝步驟及用法用量與實施例I相同。實施例3本發明藥膏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丹皮25g川槿皮26g防風16g海桐皮20g馬齒筧22g紫荊皮20g法半夏9g輕粉IOg雞血藤IOg百部9g班蝥8g刺五加8g蒼術8g細辛7g水蛭4g冰片5g本實施例的藥膏制備方法工藝步驟及用法用量與實施例I相同。實施例4本發明藥膏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丹皮28g川槿皮28g防風20g海桐皮22g
馬齒筧24g紫荊皮20g法半夏12g輕粉12g雞血藤IOg百部Ilg班蝥IOg刺五加IOg蒼術Ilg細辛9g水蛭6g冰片6g本實施例的藥膏制備方法工藝步驟及用法用量與實施例I相同。臨床資料I、病例選擇選擇我院中醫門診確診的皮膚炎癥患者150例臨床觀察,病人隨機分成三組,治 療組5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18 55歲,平均年齡31. 6歲,病程最短者6個月,最長者9年,平均4. 5年。對照甲組5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齡14 59歲,平均年齡32. 4歲,病程7個月 12年,平均5. 9年。對照乙組5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齡16 63歲,平均年齡38. 2歲,病程4個月 17年,平均7. 3年。三組資歷基本一致,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2、治療組患者外用本發明藥物,成人每日2次,涂抹于皮膚患處,9天為一個療程,通常I 2個療程有效,頑癥需3 4個療程。對照甲組外用復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每日3次,涂抹于皮膚患處,9天為一個療程。對照乙組外用常見的多種皮膚炎癥外用軟膏,每日隨機確定涂抹2 5次,9天為一個療程。3、療效判定(I)痊愈皮膚瘙癢癥狀消失,肉眼可見的屑狀、蘚狀表皮脫落,皰疹、紅腫現象消失,皮膚色澤正常、有彈性。(2)好轉皮膚瘙癢癥狀明顯減輕,肉眼可見的屑狀、蘚狀表皮減少,皰疹、紅腫現象明顯減輕,皮膚顏色明顯好轉。(3)無效癥狀與治療前診斷癥狀無明顯可見的好轉。4、結果涂抹本發明藥膏的治療組中,治愈42例,好轉6例,無效2例,治愈率84%,總有效率 96%。對照甲組中治愈11例,好轉14例,無效25例,治愈率22 %,總有效率50 %。對照乙組中治愈16例,好轉5例,無效29例,治愈率32 %,總有效率42 %以上結果顯示,治療組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甲組和對照乙組。典型病例舉例I、何XX,女,17歲,中學生。該患者于2011年7月初診。經詢問發病史,是在穿上新買的針織內衣之后,皮膚開始瘙癢,怎么撓都撓不透。患者自行判斷可能是化纖質的內衣引起的過敏性皮炎,遂于藥店購買了類固醇藥膏外用涂抹,數天之后癥狀略有減輕但仍感相當不適。經外用本發明藥膏后不到I療程,瘙癢癥狀全部消退,已愈。2、顧XX,女,26歲,白領。該患者自述自2009年開始,面部及頸部皮膚開始出現紅腫現象,帶有瘙癢感覺,用手撓過之后容易出現細小的痘狀水皰。內服消炎西藥及外用類固醇藥膏后,癥狀緩解,瘙癢感消失,但原本白嫩的患處皮膚留下了難看的暗紅色色斑。經診斷,初步判定為接觸性皮炎,外用本發明藥膏I個療程后,患處皮膚顏色減淡,繼續涂抹2個療程后,患處皮膚已恢復原狀且有彈性。3、李XX,男,32歲,工程師。該患者自述因工作關系,皮膚對日光直射容易過敏。癥狀初起時自行購置涂抹類固醇藥膏,剛開始感覺有效,但后來不但無效,反而越使用藥膏癥狀越重。就診時,患者面部及雙臂裸露部分有大面積皮膚,表面有苔蘚樣病變,且有細小而多的水皰,水皰潰破處有糜爛及結痂現象。初步診斷為日光性皮炎,遂施用本發明藥膏涂抹患處。第一療程,每日輕薄涂抹3次,并用單層醫用紗布遮蓋,第一療程結束時,所有水皰已全部結痂。第二療程稍微加重藥膏用量,每日涂抹3次,撤除醫用紗布,第二療程結束時,苔蘚樣病變消失,只剩余輕微的丘疹狀紅斑。第三和第四療程每日輕薄涂抹2次,治療結束時皮膚顏色已基本恢復正常,暴露于日光下亦未再復發。4、沈XX,男,40歲,農民。該患者有異位性皮膚炎病史4年,長期服用西藥治療,癥狀在39歲時有過改善,但一年前又復發,全身劇烈瘙癢,而以四肢、頭面部及胸背部最為 嚴重,患處皮膚紅腫發熱,紅色丘疹密布,增厚脫屑。經皮膚科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或濕疹,但服用多種西藥及外擦類固醇軟膏皆效果不顯著,瘙癢情形嚴重,整日搔抓無法控制,天氣炎熱時更為嚴重。外用本發明藥膏2個療程后,患處皮膚紅腫開始消退,皮屑量減少,瘙癢程度減輕,繼續涂抹I個療程后,皮膚顏色已趨于正常,皮屑消失,瘙癢癥狀消失。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皮膚護理和治療皮炎的藥膏,其特征在于制成所述藥膏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 丹皮20 30份川槿皮20 30份防風15 25份海桐皮15 25份 馬齒筧15 25份紫荊皮12 22份法半夏8 15份輕粉8 12份 雞血藤8 12份百部7 12份班蝥6 12份刺五加8 12份 蒼術6 12份細辛6 10份水蛭3 8份冰片4 8份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用于皮膚護理和治療皮炎的藥膏,其特征在于制成所述藥膏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 丹皮22 28份川槿皮22 28份防風18 22份海桐皮20 23份 馬齒筧18 22份紫荊皮14 18份法半夏10 12份輕粉8 12份 雞血藤8 12份百部8 10份班蝥8 10份刺五加9 12份 蒼術8 11份細辛7 10份水蛭4 6份冰片5 6份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用于皮膚護理和治療皮炎的藥膏,其特征在于制成所述藥膏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 丹皮24份川槿皮25份防風20份海桐皮21份 馬齒筧20份紫荊皮16份法半夏11份輕粉10份 雞血藤10份百部9份班蝥9份刺五加11份 蒼術10份細辛9份水蛭5份冰片5份
4.一種用于皮膚護理和治療皮炎的藥膏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藝步驟 (1)將百部放入容器中,加入4倍量的乙醇,浸泡2 3小時后取藥液,濃縮成60°C下相對密度I. 20 I. 22的稠膏。
(2)將馬齒筧燒灰研末,過120目細粉,備用。
(3)將丹皮、川槿皮、防風、海桐皮、紫荊皮、法半夏、輕粉、雞血藤、班蝥、刺五加、蒼術、細辛、水蛭和冰片粉碎研末,過120目細粉,備用。
(4)將步驟(I)中制得稠膏與步驟(2)、步驟(3)所得細粉混合均勻,加入適量山楂油和凡士林,攪拌成軟膏。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皮膚護理和治療皮炎的藥膏,屬中藥領域。本發明藥膏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丹皮20~30份、川槿皮20~30份、防風15~25份、海桐皮15~25份、馬齒筧15~25份、紫荊皮12~22份、法半夏8~15份、輕粉8~12份、雞血藤8~12份、百部7~12份、班蝥6~12份、刺五加8~12份、蒼術6~12份、細辛6~10份、水蛭3~8份、冰片4~8份。本發明采用中藥,經臨床使用證明,本發明具有疏風養血,除濕止癢,涼血解毒之功效;吸收效果好,療效顯著,安全可靠,無毒副作用,經臨床驗證對皮膚炎癥的治療范圍廣,治愈率較高。
文檔編號A61K33/28GK102949643SQ201210450180
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7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7日
發明者單彩云 申請人:單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