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腹腔內化療用導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對腹腔內腫瘤進行化療時所使用的一種腹腔內化療用導管。
背景技術:
腹腔腫瘤患者在進行化療時,腹腔化療用導管是長期植 入患者腹腔內的,目前,臨床上應用的腹腔化療用導管植入腹腔內的管口端一般呈開放式的,因此在使用過程中,經常會有血液進入管腔內,在管腔內凝結堵塞導管,一般解決的辦法是向導管內注射肝素生理鹽水,而因患者自身的原因,有時會產生副作用;此外,常用的導管只有一個給藥口,使得藥液擴散的不過均勻,不利于病變部位整體康復。
發明內容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腹腔內化療用導管。該導管不會發生管內堵塞,且可以使藥液擴散均勻,利于病變部位的早日康復。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腹腔內化療用導管,包括導管本體,其中,所述導管本體的前端為圓錐體,所述圓錐體及與其連接的導管本體側壁上交錯分布有若干注液孔,在每個注液孔對應的導管本體外壁上都相應的覆蓋有孔帽,限制流體只能從導管本體內流向導管本體外。所述的孔帽為薄片狀,且在靠近導管本體前端的一側與導管本體外壁相粘接;所述注液孔的軸線均傾斜于導管本體的軸線,且出口端均向導管本體的尾端傾斜。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的技術方案,在導管的前端錐形壁上及后端的導管壁上交錯分布有若干注液口,且在注液口上設有孔帽,當注藥時,在藥液壓力的作用下,各孔帽張開,使藥液從交錯的注液口順利流出,藥液的擴散程度會更加均勻,利于病情早日康復;當藥液輸完后,各孔帽在管外液體壓力的作用下自動關閉,從而阻止血液和其它體液進入管腔內,避免發生堵塞現象,因而無需注射肝素生理鹽水,避免因多次注射肝素生理鹽水導致副作用的發生。
[0007]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的左視圖。圖中I-導管本體,2-注液孔,3-孔帽,4-前端。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由圖I及圖2所示,該腹腔內化療用導管,包括導管本體1,其中,所述導管本體I的前端4為圓錐體,所述圓錐體4及與其連接的導管本體I的側壁上交錯分布有若干注液孔2,在每個注液孔2所對應的導管本體I的外壁上都相應的覆蓋有孔帽3,限制流體只能從導管本體I內流向導管本體I外。而所述的孔帽3為薄片狀,且在靠近導管本體前端4的一側與導管本體I的外壁相粘接,導管本體I及孔帽3的材料均為醫用橡膠管;此外,所述注液孔2的軸線均傾斜于導管本體I的軸線,且出口端均向導管本體I的尾端傾斜。采用 上述的技術方案,當注藥時,在藥液壓力的作用下,各孔帽3張開,使藥液從交錯的注液孔2順利流出,藥液的擴散程度會更加均勻,利于病變部位的早日康復;當藥液輸完后,各孔帽3在管外液體壓力的作用下自動關閉,從而阻止血液和其它體液進入導管腔內,避免發生堵塞現象,因此無需注射肝素生理鹽水,避免因多次注射肝素生理鹽水導致的副作用發生。
權利要求1.一種腹腔內化療用導管,包括導管本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管本體(I)的前端(4)為圓錐體,所述圓錐體(4)及與其連接的導管本體(I)的側壁上交錯分布有若干注液孔(2),在每個注液孔(2)對應的導管本體(I)的外壁上都相應的覆蓋有孔帽(3),限制流體只能從導管本體(I)內流向導管本體(I)外。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腹腔內化療用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孔帽(3)為片狀,且在靠近導管本體(I)前端的一側與導管本體(I)外壁相粘接。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腹腔內化療用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孔(2)的軸線均傾斜于導管本體(I)的軸線,且注液孔(2)的出口端均向導管本體(I)的尾端傾斜。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腹腔內化療用導管。主要解決給藥不均勻的問題。該腹腔內化療用導管本體的前端為圓錐體,所述圓錐體及與其連接的導管本體的側壁上交錯分布有若干注液孔,在每個注液孔對應的導管本體的外壁上都相應的覆蓋有孔帽,限制流體只能從導管本體內流向導管本體外。該導管可以使藥液擴散均勻,利于病變部位的早日康復,且不會發生管內堵塞,避免因多次注射肝素生理鹽水導致的副作用發生。
文檔編號A61M25/00GK202437932SQ20122004307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10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10日
發明者任磊 申請人:任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