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型無菌采便培養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用器材,特別涉及一種新型無菌采便培養裝置。
背景技術:
傳統的醫院采便方式是使用容器,或用棉棒蘸取,這種方式取樣不方便,不利于攜帶使用,且反復使用會造成交叉感染,不利于保存,通常保存時間只有幾天,對細菌的培養需要另換容器。在中國專利號為200620001471.5的專利中提出了一中便于使用的采便裝置,其采用可隨時插拔使用的具有蓋帽連接塞的采便培養裝置,但是所述的蓋帽連接塞與采便培養裝置的增菌管之間采用的是間隙配合,在使用時,特別當需要移動采便培養裝置時,容易發生培養液溢出甚至蓋帽連接塞脫落的問題。因此,需要提出一種密封性更好,使用更可靠的采便培養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問題,提出一種新型無菌采便培養裝置,其具有更好的密封性和使用上的可靠性。為達到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新型無菌采便培養裝置包括增菌管、采便管、蓋帽連接塞,所述蓋帽連接塞套接在所述增菌管上,采便管置于增菌管中,采便管和增菌管的開口端插入蓋帽連接塞中由其密封,在采便管上設有采便孔,所述蓋帽連接塞里面設有塞合槽,所述塞合槽上設有螺紋,其與所述增菌管上的螺紋形成螺紋連接,所述采便管與蓋帽連接塞之間通過插接的方式密封。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的一種新型無菌采便培養裝置,在其蓋帽連接塞與增菌管之間采用螺紋緊固 連接,所述采便管與蓋帽連接塞之間通過插接的方式密封,密封性好,使用時可靠性高,在移動時不會發生培養液的溢出甚至蓋帽連接塞的脫落。
通過
以下結合附圖的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前述的和其他的目的、特征和優點將變得顯而易見。其中: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新型無菌采便培養裝置的組成結構示意圖;圖2所示為圖1的一種新型無菌采便培養裝置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新型無菌采便培養裝置包括增菌管1、采便管2和蓋帽連接塞3,蓋帽連接塞3套在增菌管I上,采便管2置于增菌管I中,采便管2與增菌管I的開口端插入蓋帽連接塞3中由其密封,所述蓋帽連接塞3與增菌管I之間采用螺紋連接。在采便管2的伸入肛門的一端設有長槽形采便孔4,采便管2為一次性的頭部圓滑的細棒,采便孔4和采便管2外表面的相接處平滑不外凸,蓋帽連接塞3里面設有與增菌管I之間的塞合槽6,塞合槽6上設有螺紋,其與增菌管3上的螺紋形成螺紋連接。本實用新型的無菌采便培養裝置為兩層密封結構,蓋帽連接塞3和增菌管I之間采用螺紋連接,而采便管2與蓋帽連接塞3之間也通過插接的方式密封;如此達到更好的密封效果。本實用新型的無菌采便培養裝置采用醫用級塑料制成,具有無毒、無菌、安全可靠的特點。本實用新型的無菌采便培養裝置在臨用前,現在增菌管中注入適量的蒸餾水,并投入一粒增菌片,待溶后即可使用,只需直接拔出采便管插入受檢者的肛門即可;取樣后,可以直接在增菌管中進行細菌培養,不會受環境影響。本實用新型的無菌采便培養裝置體積小,密封性好,便于攜帶,不污染,一次性使用衛生且采便時不會對受檢者產生傷害。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述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即公開范圍內,仍可作一些修正或改變,故本實用新型的權利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書限定的范圍 為準。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無菌采便培養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增菌管、采便管、蓋帽連接塞,所述蓋帽連接塞套接在所述增菌管上,采便管置于增菌管中,采便管和增菌管的開口端插入蓋帽連接塞中由其密封,在采便管上設有采便孔,所述蓋帽連接塞里面設有塞合槽,所述塞合槽上設有螺紋,其與所述增菌管上的螺紋形成螺紋連接,所述采便管與蓋帽連接塞之間通過插接的方式 密封。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新型無菌采便培養裝置,包括增菌管、采便管、蓋帽連接塞,采便管塞入蓋帽連接塞,蓋帽連接塞緊密塞在采便管和增菌管的開口,在采便管上設有采便孔,所述蓋帽連接塞里面設有塞合槽,所述塞合槽上設有螺紋,其與所述增菌管上的螺紋形成螺紋連接,所述采便管與蓋帽連接塞之間通過插接的方式密封。本設計使用方便,密封性好,不會發生培養液泄露的問題,且可以直接在增菌管中進行細菌培養。
文檔編號A61B10/00GK203107161SQ20122054267
公開日2013年8月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23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23日
發明者張春貴 申請人:張春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