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防治痤瘡及后遺色斑、瘢痕形成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防治痤瘡及后遺色斑、瘢痕形成的外用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痤瘡是臨床常見的多發性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發病率高,易反復。在青春9 5 %男孩和8 3 %女孩患過不同程度的座瘡。痤瘡多發于頭面部,頸部、前胸、后背等皮脂腺豐富的部位,可表現為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囊腫及瘢痕等皮損,嚴重的痤瘡易形成瘢痕和色素沉著。因此,患痤瘡后,會嚴重影響人的美貌,有時還會對患者的情緒和行為方式有一定的影響。因此,痤瘡是一種不容忽視的身心疾病,因而研究痤瘡的發病機理及治療仍是臨床及美容界關注的熱點之一。現代醫學認為,痤瘡是一種多因素的疾病,其發病主要與性激素水平、皮脂腺大量分泌、痤瘡丙酸桿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導管的角化異常及炎癥等因素相關。痤瘡在中醫中被稱為“肺風粉刺” 、“嗣面”、“酒刺”或“面疤”。中醫認為座瘡主要是由于先天素體腎陰不足,相火天癸過旺,加之后天飲食生活失調,致使肺胃火熱,蘊積成毒,上蒸頭面,血熱瘀滯而成,而飲食辛辣油膩之品、外用化妝品刺激等均可引起本病。目前,對痤瘡的治療,尚無理想的方法。西醫主要是針對于痤瘡發生的各種因素進行對癥治療。主要可分為以下四類①抗雄激素類藥;②抑制毛囊皮脂腺導管角化異常的藥物;③抗皮脂溢出類藥;④抗微生物類藥等。而中醫大多根據患者證型采用內服中藥或施以針灸等方法。在痤瘡治療過程中和治愈后,普遍存在著一個共同問題,即色素沉著和瘢痕硬節。痤瘡雖然治好了,而痤瘡愈后色素沉著往往要存留很長的時間才能消褪,短則幾個月,長則數年。還有一部分痤瘡存在著治愈后出現較硬的皮下硬節或凹痕。這種“舊病剛好又得新病”的現象,長期、嚴重影響著患者的心理。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基于中醫對痤瘡及痤瘡后色素沉著和瘢痕形成的認識和治則,采用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清熱解毒、托毒祛腐、收斂生肌、涼血止癢止痛等功效的中藥,根據中醫理論組方,為防治痤瘡及后遺色斑、瘢痕形成提供一種療效顯著、成本低廉、制備和使用簡單、副作用小、復發率低的外用中藥組合物。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該外用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本發明的具體配方是沙棘20 40份、煅珍珠母10 30份、爐甘石10 30份、化橘紅6 15份、白芨6 15份、黃柏3 12份、當歸3 12份、鴨跖草3 9份、香附3 9份、木香3 9份、墨旱蓮3 9份、紫草3 6份、冰片O. 5 1. O份。
優選配比為沙棘30份、煅珍珠母20份、爐甘石20份、化橘紅9份、白芨15份、黃柏12份、當歸12份、鴨跖草6份、香附6份、木香6份、墨旱蓮6份、紫草6份、冰片1. O份。所述的組合物的劑型為油劑、膏劑、涂膜劑、酊劑或凝膠劑等外用制劑。制備方法可按劑型的需要通過浸提有效成分后按常規方法制成需要的劑型。其中油劑的具體制備方法如下將上述原料按配比粉碎成細粉過200目篩,將過篩后的細粉置于4倍體積的50°C植物油中浸泡8小時,過濾取油,冷卻,得目標產品。關于植物油建議優選麻油、花生油、豆油、紅花籽油。本發明所用的中藥原料藥均在國家藥典中記載的常用中藥,容易從中醫藥店購買。本發明根據中醫的理法方藥整體性原則組方,各種原料藥相互協調以最大程度發揮藥效,可以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清熱解毒、托毒祛腐、收斂生肌、涼血止癢止痛,有效防治痤瘡及后遺色斑、瘢痕形成,此外,該發明還具有起效快、治愈率高、復發率低、無不良反應、療程短、用藥方便、費用低廉等優點。經90例痤瘡患者臨床觀察,痊愈率為90%,總有效率95. 5%,復發率為6%。所有痊愈的81例,全部未出現瘙癢、箍緊感、瘢痕形成、硬度增大、彈性差、顏色與正常皮膚不同等現象;在顯效和好轉的病例中,已痊愈的皮膚部位也未見皮膚瘙癢、箍緊感增長、瘢痕形成、硬度增大、彈性差、顏色與正常皮膚不同等現象。說明該發明具有顯著的防治痤瘡及后遺色斑、瘢痕形成的作用,且安全性高,復發率低。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說明。實施例1 :外用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按以下重量份稱取各原料藥材沙棘30份、煅珍珠母20份、爐甘石20份、化橘紅9份、白芨15份、黃柏12份、當歸12份、鴨跖草6份、香附6份、木香6份、墨旱蓮6份、紫草6份、冰片1. O份。將上述原料按一定重量比例粉碎成細粉過200目篩,將過篩后的細粉末置于4倍體積的50°C麻油中浸泡8小時,過濾取油,冷卻后外涂于患處。外用中藥組合物用于防治痤瘡及后遺色斑、瘢痕形成90例的臨床治療總結1、一般資料治療組90例,男53例,女37例。年齡最小12歲,最大34歲,平均16. 6歲;病程最短15天,最長12個月。2、病例選擇2.1入選標準臨床表現符合尋常性痤瘡診斷標準,近I個月內未服過抗生素或激素類藥物,近2周內未外用過其它治療痤瘡的藥物,能配合治療,密切合作,定期復診者。2. 2排除標準面部合并過敏性皮炎或有嚴重心、肝、腎等內臟系統疾病或腫瘤,孕婦或哺乳期婦女痤瘡的患者,不納入治療觀察對象。3、治療方法于痤瘡患處涂藥,每天3次,7天為I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統計。4、療效判定標準按痤瘡的西醫診療標準,治療前及治療后對患者的癥狀(粉刺、丘疹、膿皰、炎性結節)進行客觀評分以評價療效。療效指數=(治療前總皮損評分-治療后總皮損評分)/(治療前總皮損評分)X 100%。臨床療效評價根據癥狀改善率分為痊愈、顯效、好轉、無效4級。痊愈皮損全部消失;顯效皮損消退療效指數70%以上;好轉皮損消退療效指數30%以上;無效皮損消退療效指數30%以下。總有效率=(痊愈數+顯效數+好轉數)/總病例數X 100%。同時觀察治療后患者面部皮膚的瘙癢、箍緊感、瘢痕范圍、硬度、彈性、顏色等癥狀。以評價該發明對痤瘡后色素沉著和瘢痕形成的防治效果。5、不良反應及預后記錄治療過程中患者出現的臨床不良反應。并在治療后半年復診及電話隨訪以觀察患者預后。6、治療結果90例患者經2個療程結束時,痊愈81例;顯效3 ;好轉2例;無效4例。痊愈率為90%,總有效率95. 5%。所有痊愈的81例,全部未出現瘙癢、箍緊感、瘢痕形成、硬度增大、彈性差、顏色與正常皮膚不同等現象;在顯效和好轉的病例中,已痊愈的皮膚部位也未見皮膚瘙癢、箍緊感增長、瘢痕形成、硬度增大、彈性差、顏色與正常皮膚不同等現象。在治療過程中,有2例出現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用藥局部皮膚輕度的紅斑、灼熱感,發生在治療第2天,減少涂藥次數未作特殊處理,4天后自行消退,繼續治療。2個療程治療后I年,有5例復發,復發率為6%,繼續用藥癥狀可很快緩解或治愈。說明該發明具有顯著的防治痤瘡及后遺 色斑、瘢痕形成的作用,且安全性高,復發率低。
權利要求
1.一種防治痤瘡及后遺色斑、瘢痕形成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份原料制成沙棘20 40份、煅珍珠母10 30份、爐甘石10 30份、化橘紅6 15份、白芨6 15份、黃柏3 12份、當歸3 12份、鴨跖草3 9份、香附3 9份、木香3 9份、墨旱蓮3 9份、紫草3 6份、冰片O. 5 1. O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重量份配比是沙棘30份、煅珍珠母20份、爐甘石20份、化橘紅9份、白芨15份、黃柏12份、當歸12份、鴨跖草6份、香附6份、木香6份、墨旱蓮6份、紫草6份、冰片1. O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組合物的劑型為外用油劑、膏劑、涂膜劑、酊劑或凝膠劑。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將上述原料按配比粉碎成細粉過200目篩,將過篩后的細粉置于4倍體積的50 V植物油中浸泡8小時,過濾取油,冷卻,得目標產品。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油選自麻油、花生油、豆油或紅花籽油。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防治痤瘡及后遺色斑、瘢痕形成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所述組合物由沙棘20~40份、煅珍珠母10~30份、爐甘石10~30份、化橘紅6~15份、白芨6~15份、黃柏3~12份、當歸3~12份、鴨跖草3~9份、香附3~9份、木香3~9份、墨旱蓮3~9份、紫草3~6份、冰片0.5~1.0份;制細粉后用植物油溫浸、取油制得。經90例痤瘡患者2周的臨床治療及觀察,痊愈率為90%,總有效率95.5%,復發率為6%。所有痊愈患者或痊愈的皮膚部位未見皮膚瘙癢、箍緊感增長、瘢痕形成、硬度增大、彈性差、顏色與正常皮膚不同等現象。說明該發明具有顯著的防治痤瘡及后遺色斑、瘢痕形成的作用,且安全性高,復發率低。
文檔編號A61P17/02GK103055148SQ201310034910
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29日
發明者李沛波, 蘇薇薇, 王永剛, 彭維, 吳忠 申請人:中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