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靜脈炎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中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靜脈炎的中藥。本中藥,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昆布3-10、冰片1-5、菟絲子2-8、藿香3-9、熟地2-6、橘皮4-7、黨參2-6、通天草2-7、枸杞子3-6、干姜2-7、三棱2-7、川穹2-6、首烏3-5、山茱萸4-8、五味子1-6、黨參2-8、地榆1-4、茜草1-3,以上中藥粉碎后混合均勻,過200目篩,加入質量濃度0.9%的生理鹽水,混合成膏體。此種中藥安全、方便、行之有效,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有助于治療的順利進行。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靜脈炎的中藥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中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靜脈炎的中藥。
【背景技術】
[0002]靜脈輸液導致的靜脈炎是臨床常見的輸液治療的并發癥。據報道,靜脈炎的發生率為30%?70%,而對于化療患者約有50%?80%發生不同程度的靜脈炎。西醫治療靜脈炎常采用50%硫酸鎂軟膏外敷,但效果都不甚理想。因此,傳統中醫療法引起了醫學專家們的注意。中醫認為,靜脈炎是反復穿刺以及藥物刺激等多種原因導致局部脈絡血行不暢,血淤滯阻。氣血不暢,淤血內蘊,蘊久化熱,則局部發熱;脈絡損傷,血溢肌膚或血熱內蘊則局部發紅。故治療應以清熱、化淤血、散結、通脈為主。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靜脈炎的中藥,該中藥安全、方便、行之有效,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有助于治療的順利進行。
[0004]本發明為了實現上述目的,采用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0005]一種治療靜脈炎的中藥,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0006]昆布3-10、冰片1-5、菟絲子2-8、藿香3-9、熟地2-6、橘皮4-7、黨參2-6、通天草
2-7、枸杞子3-6、干姜2-7、三棱2-7、川穹2-6、首烏3-5、山茱萸4_8、五味子1_6、黨參2_8、地榆1-4、茜草1-3,以上中藥粉碎后混合均勻,過200目篩,加入質量濃度0.9%的生理鹽水,混合成膏體。
[0007]優選地,昆布5、冰片2、菟絲子4、藿香6、熟地5、橘皮5、黨參4、通天草5、枸杞子
5、干姜4、三棱4、川穹5、首烏4、山茱萸6、五味子3、黨參6、地榆3、茜草2。
[0008]治療靜脈炎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09](I)按照上述重量份配比將昆布、冰片、菟絲子、藿香、熟地、橘皮、黨參、通天草、枸杞子、干姜、三棱、川穹、首烏、山茱萸、五味子、黨參、地榆和茜草稱重,均勻混合成混合物。
[0010](2)將步驟(I)混合物用粉碎機粉碎過200目篩,加入質量濃度0.9%的生理鹽水,混合成膏體。
[0011]本發明的藥理及效果如下:
[0012]本發明選取昆布、冰片、菟絲子、藿香、熟地、橘皮、黨參、通天草、枸杞子、干姜、三棱、川穹、首烏、山茱萸、五味子、黨參、地榆、及茜草等多味中藥,加入質量濃度0.9%的生理鹽水,混合成膏體。
[0013]其中,昆布,消痰軟堅;利水退腫。
[0014]冰片,又名片腦、桔片、龍腦香、梅花冰片、羯布羅香、梅花腦、冰片腦、梅冰等,其可用于閉證神昏、用于目赤腫痛,喉痹口瘡、用于瘡瘍腫痛,潰后不斂等。
[0015]菟絲子,補腎益精,養肝明目。
[0016]藿香,祛暑解表;化濕和胃。主夏令感冒;寒熱頭痛;胸脘痞悶;嘔吐泄瀉;妊娠嘔口土 ;鼻淵;手;足癖。
[0017]熟地,具有補血滋陰功效,可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失眠,月經不調,崩漏等癥,亦可用于腎陰不足的潮熱骨蒸、盜汗、遺精、消渴等癥。
[0018]橘皮,有理氣調中,燥濕化痰功效,可用于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滿,嘔吐,或濕濁中阻所致胸悶、納呆、便溏。
[0019]黨參,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熱消渴。
[0020]通天草,化濕熱,利小便,通淋。
[0021]枸杞子,肝腎虧虛;頭暈目眩;目視不清;腰膝酸軟;陽痿遺精;虛勞咳嗽;消渴引飲。
[0022]干姜,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
[0023]三棱,治癥瘕,積聚,脅肋脹痛,食積脹痛,痛經,閉經,產后瘀血腹痛,跌打損傷。
[0024]川穹,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0025]首烏,養血滋陰;潤腸通便;截瘧;祛風;解毒。
[0026]山茱萸,能補益肝腎,固澀精氣。
[0027]五味子,治肺虛喘咳,口干作渴,自汗。
[0028]黨參,補中益氣、和脾胃、 除煩渴。
[0029]地榆,止血藥;涼血止血藥。
[0030]茜草,主治血熱咯血、產后瘀阻腹痛、跌打損傷、風濕痹痛。
[0031]將上述多味中藥原料制成膏體,每次在病變部位貼敷2小時,每日早晚各貼敷一次,連續貼敷6天,可以有效治愈靜脈炎。
[0032]臨床資料:
[0033]為表明本發明藥物的治療效果,本發明經過100例靜脈炎患者進行系統的臨床研究,100例病例均來源黃島區中醫院內科。
[0034]治療組:按隨機方法選取50例,在原治療基礎上,停用所有治療藥物,使用本發明藥物,每次在病變部位貼敷2小時,每日早晚各貼敷一次,連續貼敷6天。
[0035]對照組:按隨機方法選取50例,利用硫酸鎂外敷病變部位,每次2小時,每日早晚各貼敷一次,連續貼敷6天。
[0036]兩組在病情、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
[0037]觀察指標和方法
[0038]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標準。
[0039]治療組,顯效45例,進步4例,無效I例,總有效率98%。對照組,顯效20例,進步18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76%。兩組之間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具體實施方式】
[0040]實施例1
[0041]一種治療靜脈炎的中藥,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0042]昆布3、冰片1、菟絲子2、藿香3、熟地2、橘皮4、黨參2、通天草2、枸杞子3、干姜
2、三棱2、川穹2、首烏3、山茱萸4、五味子1、黨參2、地榆1、茜草1,以上中藥粉碎后混合均勻,過200目篩,加入質量濃度0.9%的生理鹽水,混合成膏體。
[0043]治療靜脈炎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44](I)按照上述重量份配比將昆布、冰片、菟絲子、藿香、熟地、橘皮、黨參、通天草、枸杞子、干姜、三棱、川穹、首烏、山茱萸、五味子、黨參、地榆和茜草稱重,均勻混合成混合物。
[0045](2)將步驟(I)混合物用粉碎機粉碎過200目篩,加入質量濃度0.9%的生理鹽水,混合成膏體。
[0046]實施例2
[0047]一種治療靜脈炎的中藥,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0048]昆布10、冰片5、英絲子8、藿香9、熟地6、橘皮7、黨參6、通天草7、枸杞子6、干姜
7、三棱7、川穹6、首烏5、山茱萸8、五味子6、黨參8、地榆4、茜草3,以上中藥粉碎后混合均勻,過200目篩,加入質量濃度0.9%的生理鹽水,混合成膏體。
[0049]治療靜脈炎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50](I)按照上述重量份配比將昆布、冰片、菟絲子、藿香、熟地、橘皮、黨參、通天草、枸杞子、干姜、三棱、川穹、首烏、山茱萸、五味子、黨參、地榆和茜草稱重,均勻混合成混合物。
[0051](2)將步驟(I)混合物用粉碎機粉碎過200目篩,加入質量濃度0.9%的生理鹽水,混合成膏體。
[0052]實施例3
[0053]一種治療靜脈炎的中藥,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0054]昆布5、冰片2、英絲子4、藿香6、熟地5、橘皮5、黨參4、通天草5、枸杞子5、干姜
4、三棱4、川穹5、首烏4、山茱萸6、五味子3、黨參6、地榆3、茜草2。
[0055]治療靜脈炎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56](I)按照上述重量份配比將昆布、冰片、菟絲子、藿香、熟地、橘皮、黨參、通天草、枸杞子、干姜、三棱、川穹、首烏、山茱萸、五味子、黨參、地榆和茜草稱重,均勻混合成混合物。
[0057](2)將步驟(I)混合物用粉碎機粉碎過200目篩,加入質量濃度0.9%的生理鹽水,混合成膏體。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靜脈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昆布3-10、冰片1-5、菟絲子2-8、藿香3-9、熟地2-6、橘皮4-7、黨參2-6、通天草2-7、枸杞子3-6、干姜2-7、三棱2-7、川穹2-6、首烏3-5、山茱萸4_8、五味子1_6、黨參2_8、地榆1-4、茜草1-3,以上中藥粉碎后混合均勻,過200目篩,加入質量濃度0.9%的生理鹽水,混合成膏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靜脈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昆布5、冰片2、菟絲子4、藿香6、熟地5、橘皮5、黨參4、通天草5、枸杞子5、干姜4、三棱4、川穹5、首烏4、山茱萸6、五味子3、黨參6 、地偷3、菌草2。
【文檔編號】A61K36/9068GK103432561SQ201310410745
【公開日】2013年1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11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11日
【發明者】劉春紅, 薛衛強, 薛靈敏, 李艷, 王芳, 陳勛, 崔艷香, 殷秀麗, 劉淑珍, 崔秀民, 張曉燕, 許梅華 申請人:劉春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