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治療慢性腸炎的中藥肚臍藥貼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73100閱讀:3445來源:國知局
一種治療慢性腸炎的中藥肚臍藥貼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慢性腸炎的中藥肚臍藥貼,屬中藥領域。它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其有效成分:白術20、丁香20、香附20、白芍15、厚樸15、沉香15、肉桂15、烏藥10、薄荷6、冰片6。本發明的配方組方合理,療效較突出,患者通過臍部給藥,快速調節腸胃蠕動功能,排出淤毒、改善胃腸道血液循環,促進胃腸道黏膜和神經的修復,消除腹瀉、腹脹、疼痛等病癥。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慢性腸炎的中藥肚臍藥貼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制劑,具體為一種治療慢性腸炎的中藥肚臍藥貼。
【背景技術】
[0002]慢性腸炎是指由己知原因或未知原因,造成的以炎性改變及功能紊亂為主的結腸疾病。慢性腸炎的臨床表現為長期慢性、或反復發作的腹瀉、腹痛、便秘、也會出現腹脹、消瘦、乏力、腸鳴等其他癥狀。嚴重者常并發腸道大出血、腸穿孔、甚至癌變。
[0003]慢性腸炎普遍病程長、反復發作,治療目前以西醫治療為主,西醫對慢性結腸炎主要運用抗生素進行消炎止痛、抗感染治療,用西藥治療,雖有一定效果,但副作用大,并且容易復發。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種治療慢性腸炎的中藥肚臍藥貼,該藥物能夠迅速、有效地緩解腹痛、腹瀉,改善本病對患者帶來的不利影響。
[0005]本發明解決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0006]一種治療慢性腸炎的中藥肚臍藥貼,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其有效成分:白術20、丁香20、香附20、白芍15、厚樸15、沉香15、肉桂15、烏藥10、薄荷6、冰片6。
[0007]配制及使用方法:將上原料藥研成細末。每次用藥3 — 5克,取10克用生姜汁及酒調成糊狀,炒熱后貼于臍部,臍部貼之前先用75%酒精消毒,然后將藥填敷臍中,外蓋膠紙固定。一天兩次,三天為一療程。
[0008]藥理作用:
[0009]白術:苦甘,溫。入脾、胃經。補脾,益胃,燥濕,和中,安胎。治脾胃氣弱,不思飲食,倦怠少氣,虛脹,泄灣,痰飲,水腫,黃疸,濕痹,小便不利,頭暈,自汗,胎氣不安。
[0010]丁香:辛,溫。入胃、脾、腎經。溫中,暖腎,降逆。治呃逆,嘔吐,反胃,瀉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氣,癬疾。
[0011]香附:辛微苦甘,平。入肝、三焦經。理氣解郁,止痛調經。治肝胃不和,氣郁不舒,胸腹脅肋脹痛,痰飲痞滿,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0012]白芍:苦酸,涼。入肝、脾經。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治胸腹脅肋疼痛,自汗盜汗,陰虛發熱。
[0013]厚樸:苦辛,溫。入脾、胃、大腸經。有化濕導滯、行氣平喘、驅風鎮痛的功效。
[0014]木香:氣芳香,味甜、苦,稍刺舌。性溫,味辛、苦。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用于胸脘脹痛、瀉痢后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
[0015]肉桂: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治命門火衰,肢冷脈微,亡陽虛脫,腹痛泄瀉,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經閉癥瘕,陰疽,流注,及虛陽浮越,上熱下寒。
[0016]烏藥:味辛,溫,無毒。入脾、肺、腎、膀胱經。順氣,開郁,散寒,止痛。治氣逆胸腹脹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寒疝,腳氣,小便頻數。
[0017]薄荷:辛,涼。入肺、肝經。疏風,散熱,辟穢,解毒。治外感風熱,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食滯氣脹,口瘡,牙痛,瘡疥,癮疹。
[0018]冰片:辛苦,涼。入心、肺經。通諸竅,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腫止痛。治中風口噤,熱病神昏,驚癇痰迷,氣閉耳聾,喉痹,口瘡,中耳炎,癰腫,痔瘡,目亦翳膜,蟯蟲病。
[0019]中醫認為慢性腸炎屬于“腸風”、“泄瀉”范疇。慢性泄瀉的初起多因情志不調、飲食不節、寒冷刺激或勞累造成脾胃肝腸多臟器受損,使臟腑失和,氣機升降失常,從而形成脾胃虛弱、寒凝氣滯等虛實夾雜之證。
[0020]中醫臍療又稱“敷臍療法”、“貼臍療法”,屬中醫外治法的范疇。是遵循“有諸內必形諸外”的經絡學說和藥物歸經等理論而形成的內病外治法,具有簡便、有效的特點。藥物入臍,先作用于胃與小腸,再散布于五臟六腑乃至全身,以達到健脾燥濕、溫中和胃、行氣止痛、活血通經的作用。
[0021]本發明方中白術補氣健脾燥濕。肉桂、丁香、烏藥溫中和胃;木香、白芍、香附、厚樸行氣止痛;薄荷、冰片行氣開竅。以上諸藥外敷于臍部,補腎健脾,疏肝和胃,散寒除濕而獲標本兼治、泄瀉即止之良效。本方法簡便,安全無副作用。
[0022]1、選擇輕、中度UC (全結腸及直腸型)患者40例,按病情進行分層隨機,將受試對象隨機分配至治療組(肚臍中藥貼組)和對照組(西藥組)。治療組20例,年齡20~72歲,平均38.8 ±4.3歲;病程5~48個月,平均12.7月;對照組20例,年齡20~72歲,平均39.1 ±3.2歲;病程4~51個月,平均12.3月。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病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具有可 比性。
[0023]2、治療方法
[0024]治療組:采用肚臍中藥貼外敷于臍部,臍部貼之前先用75%酒精消毒,然后將藥填敷臍中,外蓋膠紙固定。一天兩次,三天為一療程。
[0025]對照組:口服復方磺胺甲基異唑、吡哌酸、慶大霉素治療。每日3次,5天為一療程。
[0026]3、療效觀察
[0027]療效評定標準:參照2000年成都“全國炎性腸病學術研討會”標準。
[0028]a、顯效(或完全緩解):臨床癥狀消失,腸鏡復查粘膜大致正常。停藥或僅用維持量藥物觀察6個月不復發。
[0029]b、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腸鏡復查粘膜輕度炎癥。
[0030]C、無效:臨床癥狀、內鏡及病理檢查均無改善。
[0031]4、結果
[0032]兩組治療3個療程后進行療效對比分析,結果如下。
[0033]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對照表。治療組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5%,對照組為85%,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提示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0034]表1兩組臨床療效對照表
[0035]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慢性腸炎的中藥肚臍藥貼,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其有效成分:白術20、丁香20、香附20、白芍15、厚樸15、沉香15、肉桂15、烏藥10、薄荷6、冰片6。`
【文檔編號】A61K36/8905GK103816333SQ201310671619
【公開日】2014年5月28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1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1日
【發明者】張晨 申請人:張晨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