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慢性腸炎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藥技術領域,具體是指一種治療慢性腸炎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腸炎是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等引起的胃腸炎、小腸炎和結腸炎。臨床表現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稀水便或粘液膿血便。部分病人可有發熱及里急后重感覺,故亦稱感染性腹瀉。腸炎按病程長短不同,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腸炎多以細菌性痢疾常見, 發作時,一般可選用復方磺胺甲基異唑(復方新諾明)、吡哌酸、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即可治愈。慢性腸炎慢性腸炎泛指腸道的慢性炎癥性疾病,臨床表現為長期慢性、或反復發作的腹痛、腹瀉及消化不良等癥,重者可有粘液便或水樣便。臨床治療上多采用與急性腸炎同樣的藥物注射治療,短期內效果較為顯著,但是不能從根本上治愈,容易反復發作。
發明內容
為克服目前臨床上治療慢性腸炎的技術缺陷,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效果明顯、治療徹底的中藥組合物。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治療慢性腸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中藥組合物是采用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中藥組合而成防風5-15、白術15-25、陳皮5-15、白芍 10-20、白及10-20、枳殼5-15、黃連6-12、干姜5-15、蒲公英9-15、五靈脂9-15、黃芪25-35、 秦皮15-25、芡實15-25、白頭翁15-25、甘草5-15。本發明所提供的中藥組合物的服用方法為將上述重量配比的原料中藥混合后, 按照傳統煎制中藥的方法取其藥汁,每副取藥汁200-300ml,分早晚兩次服用,每日一副,7
日為一療程。上述中藥組合物中的原料中藥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肝、脾經。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定搐功效。白術,苦、甘,溫,歸脾、胃經。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陳皮,性溫,味辛、味苦,入脾經、胃經、肺經。具有理氣健脾,調中,燥濕,化痰之功。白芍,苦酸,涼,入肝、脾經。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之功。白及,苦、甘、濯,微寒,歸肺、肝、胃經。具有補肺,止血,消腫,生肌,斂瘡之效。枳殼,性味苦、酸,性微寒,歸肺、脾、肝、胃、大腸經。主治胸隔痞滿、脅肋脹痛、食積不化、脘腹脹滿、下痢后重等癥。黃連,苦,寒,無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能夠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干姜,味辛,性熱,歸脾、胃、心、肺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之效。
蒲公英,甘,微苦,寒。能夠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五靈脂,甘,溫。能夠活血散瘀,炒炭止血。黃苗,性味甘,微溫,歸肺、脾、肝、腎經。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托瘡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秦皮,味苦,寒,歸肝經、膽經、大腸經。有清熱燥濕,清肝明目,收澀止痢,止帶之功。芡實,甘澀,平,入脾、腎經。有固腎澀精,補脾止泄之效。白頭翁,味苦,性寒,歸胃、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燥濕殺蟲的功效。甘草,能清熱解毒,潤肺止咳,調和諸藥性,補脾益氣。中醫認為慢性腸炎發病緩慢,病程較長,遷延日久,每因飲食不當,勞倦過度而復發,常以脾虛癥為主,治療應遵循健脾的原則。根據上述認識機理,本發明中藥組合物中取白術、陳皮、枳殼、黃芪、芡實、甘草的健脾益氣之功達到補脾止瀉之效;由于腸炎發作時常伴有腸痙攣、較為劇烈疼痛、大汗淋漓的特點,因此方中加入防風、白芍,利用其止痛,止痙的功效,取白芍、黃連、蒲公英、白頭翁的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功緩解腸炎發作時的癥狀。 該中藥組合物組方嚴謹科學,用料簡單,對慢性腸炎一癥具有良好的療效。下面結合具體病例對本發明提供的中藥組合物的療效做進一步驗證。病例1
男,25歲,形體消瘦,大便稀薄,每遇夏季稍飲食不當則瀉下無度,發病時,腹部絞痛,伴有大汗。服用本發明提供的中藥組合物3個療程后,癥狀消失,繼續服用4個療程,至今2 年無再復發。病例2
女38歲,腹痛不甚,腹痛喜按,小便利,不渴,糞質清稀如水,腹痛喜溫,畏寒脹冷,病程 1年余。服用本發明提供的中藥組合物5個療程痊愈,1年來無再此癥出現。病例3
男,18歲,瀉而兼有惡寒自汗、發熱頭痛,在家堅持服用PPA等止瀉藥1周無效,轉至醫院采用注射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1周痊愈,但一月后復發,再次注射治療,反反復復病程達8個月。服用本發明提供的中藥組合物3個療程后痊愈,至今半年無再復發。病例4
男二6歲,泄瀉而兼脘腹痞悶,身熱煩渴、頭重自汗、脈濡數,采用西藥注射只能達到癥狀減輕,無法痊愈。服用本發明提供的中藥組合物2個療程后,癥狀消失,恢復健康。本發明提供的中藥組合物經50余例慢性腸炎患者服用,經統計,其有效率達90以上,治愈率可達88%。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一種治療腸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中藥組合物是采用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中藥組合而成防風10g、白術20g、陳皮10g、白芍15g、白及15g、枳殼10g、黃連Sg、干姜 10g、蒲公英12g、五靈脂12g、黃芪30g、秦皮20g、芡實20g、白頭翁20g、甘草IOgo實施例2
一種治療腸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中藥組合物是采用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中藥組合而成防風5g、白術25g、陳皮5g、白芍20g、白及10g、枳殼15g、黃連6g、干姜15g、 蒲公英9g、五靈脂15g、黃芪25g、秦皮25g、芡實15g、白頭翁25g、甘草5g。實施例3
一種治療腸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中藥組合物是采用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中藥組合而成防風15g、白術15g、陳皮15g、白芍10g、白及20g、枳殼5g、黃連12g、干姜5g、 蒲公英15g、五靈脂9g、黃芪35g、秦皮15g、芡實25g、白頭翁15g、甘草15g。
權利要求
1. 一種治療慢性腸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中藥組合物是采用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中藥組合而成防風5-15、白術15-25、陳皮5-15、白芍10-20、白及10-20、枳殼 5-15、黃連6-12、干姜5-15、蒲公英9-15、五靈脂9-15、黃芪25-35、秦皮15-25、芡實15-25、 白頭翁15-25、甘草5-15。
全文摘要
為克服目前臨床上治療慢性腸炎的技術缺陷,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效果明顯、治療徹底的中藥組合物,該中藥組合物是采用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中藥組合而成防風5-15、白術15-25、陳皮5-15、白芍10-20、白及10-20、枳殼5-15、黃連6-12、干姜5-15、蒲公英9-15、五靈脂9-15、黃芪25-35、秦皮15-25、芡實15-25、白頭翁15-25、甘草5-15。該中藥組合物組方嚴謹科學,用料簡單,對慢性腸炎一癥具有良好的療效。
文檔編號A61P1/00GK102302750SQ20111023257
公開日2012年1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5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15日
發明者康潔雪, 李蕾蕾 申請人:榮成市商貿城衛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