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口臭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一種治療口臭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數的中藥原料配比制成:薏仁40-60份,半夏10-30份,陳皮10-30份,黨參10-30份,云苓20-40份,炒白術20-40份,甘草8-18份,佩蘭10-20份,藿香10-20份,甘松10-20份,菖蒲10-20份。本發明的諸藥配伍,相得益彰,具有溫中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利濕,降逆氣,利水谷,助脾胃正氣,開胃消食等功效,各藥效有協同作用,對于口臭的治療具有療效顯著,標本兼治,無毒副作用等特點,且還具有治愈后復發率的優點。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口臭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0001]【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藥【技術領域】,具體地說就是一種治療口臭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0002]【背景技術】:
口氣是指從口腔或其他充滿空氣的空腔中如鼻、鼻竇、咽,所散發出的臭氣,它嚴重影響人們的社會交往和心理健康,WHO已將口臭作為一種疾病來進行報道。調查顯示,中國口臭患病率為27.5%。而在西方國家,則為50%。全球約有10%~65%的人曾患有口臭。
[0003]我國傳統醫學認為,口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喜食寒涼之物,導致胃部被寒邪所困、陽明燥火亢盛所致。由于寒邪積聚與胃致使,致使胃部溫度下降胃壁中的氣血運行不暢,這時胃部會通過自生燥火以抗寒邪,于是就會產生心煩、口渴、咽干等癥狀。由于部分胃氣下降的功能被抑制,就會造成不同程度上的胃氣上逆,胃中的胃酸和膽汁逆向流入口腔,造成口臭、口苦。
[0004]目前市場上幾乎沒有用于口臭的治療藥物,多是一些芳香性漱口水以及用于牙周病治療的漱口水等都無法有效的對口臭進行治療。而使用現有的中藥制劑往往效果較差,因此也無法被廣大患者接受。
[0005]
【發明內容】
:
本發明就是為克服現有技術中對口臭治療的不足,提供一種對于口臭治療具有,療效顯著、治療費用低廉、治愈后復發率低,且無毒副作用的中藥制劑。
[0006]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另一技術問題為所述中藥制劑的制備問題。
[0007]為了解決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下技術方案:
一種治療口臭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數的中藥原料配比制成:薏仁40-60份,半夏10-30份,陳皮10-30份,黨參10-30份,云苓20-40份,炒白術20-40份,甘草8-18份,佩蘭10-20份,藿香10-20份,甘松10-20份,菖蒲10-20份。
[0008]優選為:
薏仁50份,半夏15份,陳皮15份,黨參15份,云苓30份,炒白術20份,甘草10份,佩蘭15份,藿香15份,甘松15份,菖蒲15份。
[0009]所述的一種治療口臭的中藥制劑的制備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按配方配比取各種中藥原料,將中藥材分別用水洗凈,在100-150°C以及
0.18-0.35Mpa壓力的條件下進行滅菌,而后再將所述原料粉碎成細粉,加入適量沸水,攪拌,溫浸,濾過,對所得濾液進行濃縮,冷卻,靜置48小時后濾去沉淀,滅菌,無菌狀態下180ml裝瓶。
[0010]本發明使用的藥物說明如下:
薏仁:味甘、淡,性微寒;歸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利濕,清熱排膿的功效。研究表明:本品的醇提物具有抗癌、抗菌的功效,其脂肪油還具有降血糖、解熱、鎮靜、鎮痛等作用。
[0011]半夏:本品辛散溫燥有毒,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濕,降逆氣,而善祛脾胃濕痰。水濕去則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氣降則胃和而痞滿嘔吐自止,故為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良藥。
[0012]白術:具《本草衍義補遺》記載:本品有汗則止,無汗則發,能消虛痰。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本品炒之后則健脾功效更強。研究表明:本品的煎劑有強壯、調節胃腸運動、擴張血管等作用,另外動物實驗表明:白術提取物50mg和200mg/kg灌胃給藥,對動物水浸束縛應激性潰瘍,有顯著抑制效果。
[0013]甘草:甘,平。入脾、胃、肺經。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用于心氣虛,心悸怔忡,脈結代,以及脾胃氣虛,倦怠乏力等。研究表明:甘草制劑能促進胃部粘液形成和分泌,延長上皮細胞壽命,有抗炎活性,常用于慢性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治療;甘草的黃酮具有消炎、解痙和抗酸作用。 [0014]陳皮:性溫,味辛、味苦;入脾經、胃經、肺經。具《神功本草經》記載:本品“主胸中瘕熱,逆氣,利水谷,久服去臭下。”
黨參:性平,味甘、微酸;歸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功效。具《中藥材手冊》記載:“治虛勞內傷,腸胃中冷,滑瀉久痢,氣喘煩渴,發熱自汗,婦女血崩、胎產諸病。”研究表明:本品具有調整胃腸運動的功能,為補中益氣之要藥,能糾正病理狀態的胃腸運動功能紊亂。可以起到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液酸度作用。
[0015]云苓:學名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脾、腎經。最早出自《神農本草經》其中記載:“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最新發現:本品中的主要成分為茯苓聚糖,含量很高。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能降胃酸,對消化道潰瘍有預防效果;對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有抗腫瘤的作用;能多方面對免疫功能進行調節;能使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加速回升;并有鎮靜的作用。
[0016]佩蘭:味辛、性平;歸脾、胃經。具有解暑化濕,辟穢和中的功效。用于感受暑濕;寒熱頭痛;濕潤內蘊;脘痞不饑;惡心嘔吐;口中甜膩;消洵。用于濕濁中阻,脘痞嘔惡,口中甜膩,□臭,多涎,暑濕表癥,頭脹胸悶。
[0017]藿香:味辛、性微溫;歸脾、胃、肺經。具《本草正義》記載:“能祛除陰霾濕邪,而助脾胃正氣,為濕困脾陽,倦怠無力、飲食不好,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藥。”研究表明:本品除具有抗菌、抗病毒了、抗鉤端螺旋體的作用外,其所含揮發油具刺激胃粘膜,促進消化功能,對腸胃有解痙作用。
[0018]甘松:味辛、甘,性溫;歸脾、胃經。具《開寶方》中記載:本品“主心腹卒痛,散滿下氣,皆取溫香行散之意。其氣芳香,入脾胃藥中,大有扶脾順氣、開胃消食之功”。研究表明:寬葉甘松揮發油有微弱的抗菌、驅風及解痙作用,對皮膚、粘膜無局部刺激性。寬葉甘松給兔皮下注射,兔表現對刺激的反應遲鈍、困倦、食欲減退。甘松醇提取物有降壓和抗潰瘍作用。
[0019]菖蒲:味辛、苦,性溫;歸心、胃經。具《神農本草經》記載:“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久服輕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研究表明:本品的煎劑能促進消化,抑制胃腸的異常發酵。
[0020]使用方法:
每日早晚飯后,服用60-40ml藥液,一周為一個療程。服用前將所服藥液含在口中3至5分鐘后咽服,對口腔中的異味也有較好療效。
[0021]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痊愈:臨床癥狀體征全部消失。
[0022]有效:服藥治療2到3個療程后臨床體征明顯好轉。
[0023]無效:服藥治療2到3個療程后患者的各癥候無變化。
[0024]本發明的諸藥配伍,相得益彰,具有溫中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利濕,降逆氣,利水谷,助脾胃正氣,開胃消食等功效,各藥效有協同作用,對于口臭的治療具有療效顯著,標本兼治,無毒副作用等特點,且還具有治愈后復發率等優點。
[0025]【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與病例對本發明對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1:
一種治療口臭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數的中藥原料配比制成:薏仁40份,半夏10份,陳皮10份,黨參10份,云苓20份,炒白術20份,甘草8份,佩蘭10份,藿香10份,甘松10份,菖蒲10份。
[0026]制備步驟如下:
按配方配比取各種中藥原料,將中藥材分別用水洗凈,在100-150°C以及
0.18-0.35Mpa壓力的條件下進行滅菌,而后再將所述原料粉碎成細粉,加入適量沸水,攪拌,溫浸,濾過,對所得濾液進行濃縮,冷卻,靜置48小時后濾去沉淀,滅菌,無菌狀態下180ml裝瓶。
[0027]實施例2:
一種治療口臭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數的中藥原料配比制成:薏仁50份,半夏15份,陳皮15份,黨參15份,云苓30份,炒白術20份,甘草10份,佩蘭15份,藿香15份,甘松15份,菖蒲15份。
[0028]制備步驟如下:
按配方配比取各種中藥原料,將中藥材分別用水洗凈,在100-150°C以及
0.18-0.35Mpa壓力的條件下進行滅菌,而后再將所述原料粉碎成細粉,加入適量沸水,攪拌,溫浸,濾過,對所得濾液進行濃縮,冷卻,靜置48小時后濾去沉淀,滅菌,無菌狀態下180ml裝瓶。
[0029]實施例3:
一種治療口臭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數的中藥原料配比制成:薏仁60份,半夏30份,陳皮30份,黨參30份,云苓40份,炒白術40份,甘草18份,佩蘭20份,藿香20份,甘松20份,菖蒲20份。
[0030]制備步驟如下:
按配方配比取各種中藥原料,將中藥材分別用水洗凈,在100-150°C以及
0.18-0.35Mpa壓力的條件下進行滅菌,而后再將所述原料粉碎成細粉,加入適量沸水,攪拌,溫浸,濾過,對所得濾液進行濃縮,冷卻,靜置48小時后濾去沉淀,滅菌,無菌狀態下180ml裝瓶。
[0031]病例1:柴某某,男,26歲,患者就診時自訴,身體一直健康只是常年口臭,不知原因,問診是發現患者常年喜食寒涼之物,且有時會有溏便發生。患者在治療期間遵醫囑忌食寒涼之物,服用本發明2個療程后各體征有明顯好轉,又繼續服藥治療3個額療程后痊愈。
[0032]病例2:季某某,女,19歲,患者常年熬夜上網,且喜食寒涼之物,造成脾胃虛弱,致使胃腸運化水谷能力不足,同時由于偏食嚴重常患口腔潰瘍,治療期患者遵醫囑改變不良習慣,服用本發明的中藥制劑3個療程后,各癥候有明顯好轉,特別是口腔潰瘍已經痊愈,又繼續服藥治療4個療程后痊愈。后隨訪再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后,近3年來口臭都沒有復發。
[0033]病例3:李某36歲,3年前,因腸胃炎引起口臭。又因職業問題導致患者常年作息時間不規律,飲食不正常,口臭癥狀日重,同時時常伴有腸胃疾病發生。患者服用本發明的中藥制劑3個療程后各癥候都有明顯好轉,有繼續治療3個療程后痊愈。后隨訪,患者治愈后在注意休息與飲食的情況下,近I來`再無腸胃炎癥與無口臭復發的情況。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口臭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數的中藥原料配比制成:薏仁40-60份,半夏10-30份,陳皮10-30份,黨參10-30份,云苓20-40份,炒白術20-40份,甘草8-18份,佩蘭10-20份,藿香10-20份,甘松10-20份,菖蒲10-20份。
2.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種治療口臭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數的中藥原料配比制成:薏仁50份,半夏15份,陳皮15份,黨參15份,云苓30份,炒白術20份,甘草10份,佩蘭15份,藿香15份,甘松15份,菖蒲15份。
3.根據權利要求1、2中所述一種治療口臭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按配方配比取各種中藥原料,將中藥材分別用水洗凈,在100-1500C以及0.18-0.35Mpa壓力的條件下進行滅菌,而后再將所述原料粉碎成細粉,加入適量沸水,攪拌,溫浸,濾過, 對所得濾液進行濃縮,冷卻,靜置48小時后濾去沉淀,滅菌,無菌狀態下180ml裝瓶。
【文檔編號】A61P1/02GK103638387SQ201310685715
【公開日】2014年3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6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6日
【發明者】王純治 申請人:王純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