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寒痰阻肺證型肺病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寒痰阻肺證型肺病的中藥,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藥材制成的中藥制劑:桂皮12-15份,韭子15-20份,巴豆3-5份,獨角蓮25-30份,干姜25-30份,羌活12-15份,細辛20-25份,蘇子10-15份,蓯蓉12-15份,扁豆25-30份,款冬25-30份,茯苓15-20份。本發明將以上各種原料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各成份之間相互協調,相互作用,對寒痰阻肺證型肺病能夠標本兼治,且對身體有良好的調理作用。多年來,通過對100例此類患者的跟蹤調查統計,表明此藥方有效率達到100%,顯效率達到94%,治愈率達到90%。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寒痰阻肺證型肺病的中藥
[0001]【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特別是一種治療寒痰阻肺證型肺病的中藥。
[0002]【背景技術】肺居胸中,上連氣道、喉嚨,開竅于鼻,合稱肺系,其主要功能是主氣,司呼吸以行清濁之氣的交換,參與宗氣的生成,貫注心脈以運行全身,并主宣降,通調水道。肺病主要反映在肺系,呼吸功能活動減退,水液代謝輸布失常,以及衛外機能失職等方面,其癥狀表現以咳嗽、喘促、咯痰、胸痛、喉疼、聲音變異、鼻塞流涕、水腫等為常見。肺病的證候包括肺氣虛證、肺陰虛證、風寒犯肺證、風熱犯肺證、燥邪犯肺證、肺熱熾盛證、痰熱壅肺證、寒痰阻肺證、飲停胸脅證等多種類型。本發明主要研究的是臨床常見的寒痰阻肺證型肺病,該證型系因寒邪與痰濁交并,壅阻于肺,肺失宣降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有咳嗽痰多,痰質粘稠,或清稀色白,量多,易咯,胸悶,或見喘哮痰鳴,形寒肢冷,舌質淡,苔白膩或白滑,脈濡緩或滑等癥狀。中醫理論認為,本證多因素有痰疾,罹感寒邪,內客于肺,或因寒濕外邪侵襲于肺,或因中陽不足,寒從內生,聚集成痰,上干于肺所致。目前,西醫治療該病治標不治本,副作用極大,且容易形成依賴性。
[0003]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按照“疏風散寒、宣肺化痰、溫陽利水”治療原則,提供一種能治療寒痰阻肺證型肺病的中藥,采用該中藥不僅治愈速度快,愈后不再復發,而且無任何副作用,對身體健康還有良好的調理作用。
[0004]為實現本發明的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寒痰阻肺證型肺病的中藥,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藥材制成的中藥制劑:桂皮12 —15份,韭子15—20份,巴? 3一5份,獨角蓮25—30份,干姜25—30份,蕪;活12—15份,細羊20一25份,蘇子10—15份,蓯蓉12—15份,扁豆25—30份,款冬25—30份,茯苓15—20份。本發明的加工工藝為:將各種藥材粉磨成末,然后用常規方法“全成分”提取制成速溶中藥顆粒,按照每小袋10克進行分裝,密閉,于陰涼、干燥處保存。飯后用開水溶化服用,有部分不溶物為正常現象,混勻后全部服下,一日兩次(早晚各一次),每次一袋,7天為一個療程。服藥期間,忌煙酒、腥、冷、辣、油膩食物,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學會合理減壓,積極參加戶外運動,放松心情,盡量避免熬夜。
[0005]本發明所采用的桂皮具有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的功效;采用的韭子具有補腎助陽、健脾暖胃的功效;采用的巴豆具有瀉寒積、通關竅、逐痰、行水的功效;采用的獨角蓮具有祛風痰、逐寒濕的功效;采用的干姜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的功效;采用的羌活具有解表散寒、祛風勝濕的功效;采用的細辛具有祛風、散寒、溫肺、行水、開竅的作用;采用的蘇子具有降氣消痰、止咳平喘的功效;采用的蓯蓉具有補腎、升陽的功效;采用的扁豆具有健脾、和中、益氣、化濕的功效;采用的款冬具有潤肺下氣、化痰止嗽的功效;采用的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化痰、寧心安神的功效。本發明將以上各種原料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各成份之間相互協調,相互作用,對寒痰阻肺證型肺病能夠標本兼治,且對身體有良好的調理作用。多年來,通過對100例此類患者的跟蹤調查統計,表明此藥方有效率達到100%,顯效率達到94%,治愈率達到90%。下面通過對有關數據的基本情況分析,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效果。
[0006]表一:患者人員結構情況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寒痰阻肺證型肺病的中藥,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藥材制成的中藥制劑:桂皮12—15份,韭子15—20份,巴豆3—5份,獨角蓮25—30份,干姜25—30份,羌活12—15份,細辛20— 25份,蘇子10 —15份,蓯蓉12 —15份,扁豆25— 30份,款冬25 — 30份,茯苓15 — 20份。
【文檔編號】A61P11/00GK103656598SQ201310705981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20日
【發明者】孫麗 申請人:孫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