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寰樞椎側塊關節微型內固定融合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特別是一種寰樞椎側塊關節微型內固定融合裝置。
背景技術:
頸椎外傷常常會導致樞椎齒狀突骨折或寰椎橫韌帶斷裂,從而引起寰樞椎脫位。寰樞椎脫位后,相應平面頸椎的椎管狹窄,壓迫脊髓,引起肢體麻木無力甚至癱瘓等臨床癥狀。所以寰樞椎脫位是一種嚴重危害患者健康的疾病。一般而言,新鮮齒突骨折引起的寰樞椎脫可以實施齒突螺釘固定手術,待骨折愈合后可以重新獲得寰齒關節的穩定。而寰椎橫韌帶斷裂引起的寰樞椎脫位,手術無法修補斷裂的橫韌帶,只能實施寰樞椎融合手術來重建寰樞椎的穩定。常用的寰樞椎融合技術有很多種,主要包括以前路技術及后路內固定技術為基礎的寰樞椎植骨術。常用的寰樞椎植骨方法包括寰樞椎后路板間植骨,寰椎前弓與樞椎齒突及椎體前方的表面植骨及寰樞椎側塊關節間的支撐植骨等幾種。其中前兩種植骨方法較簡便,但植骨床是寰樞椎淺面結構,存在植骨不融合率高、植骨缺乏對寰樞椎側塊關節的支撐作用和手術后如果植骨不融合,出現寰樞椎脫位復位的丟失的缺點。為了改善寰樞椎植骨的融合效率,增強其植骨支撐功能,理論上最理想的植骨方式是經寰樞椎側塊關節間支撐植骨。臨床上,常常采用經口咽入路實施寰樞側塊關節松解復位的同時,取自體髂骨塊,并修整為適合寰樞椎側塊關節形狀,易于置入的支撐體方式進行手術,獲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該手術常常需要結合寰樞椎前路鋼板實施固定。而目前常用的寰樞椎前路鋼板體積較大且為整體結構,人體咽后 壁的軟組織和肌肉較薄,厚而大的鋼板容易影響傷口愈合。因此醫術界急需一種既達到寰樞椎側塊間支撐植骨,又利于傷口愈合的寰樞椎側塊關節微型內固定融合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克服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輕便小巧、利于傷口愈合的寰樞椎側塊關節微型內固定融合裝置。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種寰樞椎側塊關節微型內固定融合裝置,包括植入寰樞椎側塊關節間隙的融合器、將所述融合器固定的微型鋼板,所述融合器的中部設有貫通其上下表面的骨窗,所述融合器的前端為楔形的插入部,所述微型鋼板包括通過定位螺釘與寰樞椎連接的定位螺孔和抵接融合器后端的支撐面。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融合器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設有若干鋸齒。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融合器由醫用鈦合金或可降解醫用鎂合金或可降解左旋聚乳酸或異體骨或異種骨制成。[0010]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融合器由可降解左旋聚乳酸材料制成。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微型鋼板呈“Y”型,所述定位螺孔分別設置在“Y”型的三個末端。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每個定位螺孔均設有萬向鎖定環。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微型鋼板由醫用鈦合金或可降解醫用鎂合金或可降解左旋聚乳酸制成。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將原來整塊的融合裝置分為融合器和微型鋼板,融合器前端的楔形插入部方便其植入至寰樞椎側塊關節間隙,微型鋼板從后端將寰樞椎側塊和融合器相互固定,既可以達到寰樞椎側塊間支撐植骨的目的,又小巧輕便,利于傷口愈合。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融合器的上視圖;圖2是融合器的前視圖;圖3是植入融合器的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一種寰樞椎側塊關節微型內固定融合裝置,包括植入寰樞椎側塊關節間隙的融合器I和將融合器I固定的微型鋼板2。如
圖1、圖2和圖3所示,融合器I是一個由四壁圍成的矩形樣結構,上下表面基本平行,其中部設有貫通其上下表面的骨窗3,用于填充松質骨。融合器I的前端為楔形的插入部4,易于插入狹窄的寰樞椎側塊間隙。微型鋼板2包括通過定位螺釘與寰樞椎連接的定位螺孔5和抵接融合器I后端的支撐面。融合器I前端的楔形插入部4方便其植入至寰樞椎側塊關節間隙,微型鋼板2從后端將寰樞椎側塊和融合器I相互固定,可以達到寰樞椎側塊間支撐植骨的目的。另外將傳統的整塊式的融合裝置分為融合器I和微型鋼板2的組合,使得兩者可以分別植入操作,小巧輕便,利于傷口愈合。作為優選實施例,融合器I的上表面設有若干鋸齒6,融合器I植入后可以依靠鋸齒6增加接觸面的摩擦力,利于融合器I植入后的穩定。作為優選實施例,融合器I的下表面設有若干鋸齒6。作為優選實施例,融合器I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設有若干鋸齒6。作為優選實施例,融合器I由醫用鈦合金或可降解醫用鎂合金或可降解左旋聚乳酸或異體骨或異種骨制成。作為優選實施例,融合器I由可降解左旋聚乳酸材料制成,骨融合完成后可被人體吸收。作為優選實施例,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微型鋼板2呈“Y”型,定位螺孔5分別設置在“Y”型的三個末端。作為優選實施例,每個定位螺孔5均設有萬向鎖定環,用螺釘將定位螺孔5與寰樞椎固定前可以先調整螺釘進入的角度,減少患者的痛苦。其中,“Y”型的上端的定位螺孔5及兩枚寰椎螺釘與寰椎固定并指向側塊;“Y”型下端的定位螺孔5及螺釘作為逆向樞椎椎弓根螺釘緊貼樞椎側塊關節面下方,指向樞椎椎弓根,可實現逆向椎弓根固定方式,以獲得最大的力學強度。作為優選實施例,微型鋼板2由醫用鈦合金或可降解醫用鎂合金或可降解左旋聚乳酸制成。本實施例是這樣實現和操作的:(I) 用專用的撐開器插入寰樞椎側塊關節間隙,對兩側的側塊關節間隙稍做松解和撐開;(2) 如圖3所示,選擇一枚臨時支撐體,置入一側側塊關節,以維持對側側塊關節的張開度,使用軟骨清理器,去除寰樞椎上下側塊關節面的軟骨,選擇合適的融合器I,在骨窗3中填入松質骨或人工骨誘導材料后,植入側塊關節間隙內;(3)如圖4所示,選擇一枚合適的微型鋼板2,上方在寰椎側塊方向鉆孔,擰入兩枚寰椎螺釘,下方在 樞椎椎弓根方向鉆孔,擰入一枚逆向樞椎椎弓根螺釘;(4)用相同的方法實施對側的操作。以上所述只是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方式,其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
權利要求1.一種寰樞椎側塊關節微型內固定融合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植入寰樞椎側塊關節間隙的融合器(I)、將所述融合器(I)固定的微型鋼板(2),所述融合器(I)的中部設有貫通其上下表面的骨窗(3),所述融合器(I)的前端為楔形的插入部(4),所述微型鋼板(2)包括通過定位螺釘與寰樞椎連接的定位螺孔(5)和抵接融合器(I)后端的支撐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寰樞椎側塊關節微型內固定融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器(I)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設有若干鋸齒(6)。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寰樞椎側塊關節微型內固定融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器(I)由醫用鈦合金或可降解醫用鎂合金或可降解左旋聚乳酸或異體骨或異種骨制成。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寰樞椎側塊關節微型內固定融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器(I)由可降解左旋聚乳酸材料制成。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寰樞椎側塊關節微型內固定融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鋼板⑵呈“Y”型,所述定位螺孔(5)分別設置在“Y”型的三個末端。
6.根據權利要求1或5所述的寰樞椎側塊關節微型內固定融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個定位螺孔(5)均設有萬向鎖定環。
7.根據權利要求1或5所述的寰樞椎側塊關節微型內固定融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微型鋼板(2)由醫用鈦合金或可降解醫用鎂合金或可降解左旋聚乳酸制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寰樞椎側塊關節微型內固定融合裝置,包括植入寰樞椎側塊關節間隙的融合器、將所述融合器固定的微型鋼板,所述融合器的中部設有貫通其上下表面的骨窗,所述融合器的前端為楔形的插入部,所述微型鋼板包括通過定位螺釘與寰樞椎連接的定位螺孔和抵接融合器后端的支撐面。本實用新型將原來整塊的融合裝置分為融合器和微型鋼板,融合器前端的楔形插入部方便其植入至寰樞椎側塊關節間隙,微型鋼板從后端將寰樞椎側塊和融合器相互固定,既可以達到寰樞椎側塊間支撐植骨的目的,又小巧輕便,利于傷口愈合。本實用新型可適用于寰樞椎植骨手術。
文檔編號A61L31/02GK203089337SQ20132005411
公開日2013年7月31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30日
發明者王建華, 夏虹, 尹慶水 申請人: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