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寰樞椎椎間關節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是一種寰樞推推間關節融合器。
背景技術:
寰樞關節是連接頭顱和脊柱的特殊結構,是脊柱運動最靈活的區域。 寰樞推脫位或不穩常由寰樞推骨與關節的先天性畸形、創傷、腫瘤、結核、 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病變造成。寰樞推脫位可以造成患者嚴重的脊髓損傷, 出現四肢癱瘓,甚至累及延髓、推動靜脈、頸內動靜脈等重要結構,所以 寰樞推脫位或不穩的外科治療一直是脊柱外科的難題。后路寰樞推融合術 是解決寰樞推不穩的主要手段,其是用內固定方法將松動的寰推與相鄰的 樞推固定,并在寰樞推后弓及樞推棘突間植骨以促進寰樞推融合并最終達 到寰樞推的穩定。傳統后路寰樞推融合內固定器包括寰樞推后路鋼絲或鈦纜捆扎固定器(Gallie技術和Brooks技術)、推板夾內固定器、經寰樞關節 間隙螺釘內固定器(Magerl技術)、寰樞推推弓根螺釘內固定器等。許多基 礎研究和臨床實踐表明,目前的每種單一內固定器都有其不足和缺陷。鋼 絲或鈦纜捆扎固定器(Gallie和brook技術)存在鈦纜切割推板損傷脊髓的 可能;推板夾內固定器采用推板掛鉤固定技術,雖然避免了推板下穿鋼絲 或鈦纜的技術環節,但是推板鉤可能進入推管產生脊髓壓迫;經寰樞關節 間隙螺釘內固定器(Magerl技術)釆用經寰樞關節間隙螺釘固定的方法, 需要與鋼絲或鈦纜捆扎固定器(Gallie和brook技術)相結合來完成寰樞推 后結構的固定;寰推側塊螺釘和樞推推弓根螺釘內固定器具有較強的生物力學穩定性,但由于寰樞推解剖學上的特殊性,手術操作難度較大。上述 各種內固定方式,因釆用后路植骨融合術,植骨需求量大,植骨塊要承受 來自后方張力,生物力學上有不合理之處,影響融合率。融合不論采用何 種內固定器,其目的均是為植骨融合創造條件,在有限的固定期內使植骨 盡快融合,從而達到寰樞推的融合,使寰樞推的側塊關節之間獲得穩定。 既往研究表明,生理狀態下,寰樞推間的縱向壓縮負荷主要是通過寰樞推 兩側側塊向下頸推傳遞,而一定的應力刺激將促進植骨的融合。因此合理 的融合應在側塊關節面上,從而解除寰樞推后路融合時植骨塊所要承受的 張力,更符合生物力學的要求。近年來,推間融合器在脊柱外科手術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主要用于頸、 腰推推間盤切除術后的推間隙重建,其形態設計與推間隙和相鄰推體面相 吻合,表面采用防滑設計,既可防止融合器的移位,又可使重建的推間隙 獲得即刻穩定,是目前較受推崇的符合脊柱微創外科理念的一種植入物。 但現有的推間融合器均為設計應用于下頸推及腰推,與寰樞關節間隙結構 的解剖特點有很大的差距,至今仍未開發出一種適合寰樞推的推間融合器。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外形符合人體寰樞關節間隙解剖的寰樞 推推間關節融合器。本實用新型為一扁平的空心多面體,分為前支撐段和后支撐段兩部分。 前支撐段形似由四個面組成的錐體或為流線型,邊角圓鈍,表面光滑,其為融合器植入時的前端,以利于融合器植入;后支撐段呈長方體形,其后 端的端面和左右兩側面為長方形,與寰樞關節面接觸的上下兩面為正方形,正方形的上下兩面中間鏤空,以容納較多的植骨塊,利于融合,其兩邊表面全程設有倒齒狀或三角形凸起,以防止融合器的退出;融合器前后兩個 端面中央各有一圓孔,利于融合,其中后支撐段端面的圓孔設有內螺紋, 該螺紋與相應的器械匹配,以方便融合器的把持和植入。后支撐段的左右 兩個長方形側面中間各"i殳有橢圓形孔或圓角矩形孔或其他形狀的孔,可增 加植骨量,利于植骨融合及術后X線觀察植骨融合情況。融合器的周角圓鈍, 以防融合器植入時損傷周圍神經和組織。本實用新型外形符合人體寰樞關節間隙解剖結構。植入兩側的寰樞關 節間隙后,能使周圍松弛的關節嚢產生張力從而達到寰樞關節的即刻穩定, 并在固定期內使植骨融合進而達到寰樞推融合,具有制動、固定及融合作 用,可有效治療寰樞推脫位或不穩。
圖1為本實用新型后側-現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前側一見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現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為一扁平的空心多面體,分為前支撐l殳l和后支撐段2兩部 分。前支撐段形似由四個面組成的錐體,邊角圓鈍,表面光滑,其為融合 器植入時的前端,以利于融合器植入;后支撐段呈長方體形,其后端的端 面和左右兩側面為長方形,與寰樞關節面接觸的上下兩面3為正方形,上下 兩面3的中間鏤空,以容納較多的植骨塊,利于融合,其兩邊表面全程設有 倒齒狀或三角形凸起4,以防止融合器的退出;融合器前后兩個端面中央各有一圓孔5和6,利于融合,其中后支撐段端面的圓孔6設有內螺紋,該螺紋 與相應的器械匹配,以方便融合器的把持和植入。后支撐段的左右兩個長 方形側面7中間各設有橢圓形孔或圓角矩形孔或其他形狀的孔8,可增加柏二 骨量,利于植骨融合及術后X線觀察植骨融合情況。融合器的周角圓鈍,以 防融合器植入時損傷周圍神經和組織。實施例l:本實用新型的前后支撐段的高度為4.5mm;前支撐段錐體長3mm,邊角 圓鈍;后支撐段上下兩面3正方形邊長8mm,中間鏤空,左右兩側及后側邊 寬均為1.5mm;表面的倒齒狀凸起4共8個,齒高0.5mm,齒距lmm;前支撐 段的端面中央圓孔5的直徑1.5mm,后支撐段的端面中央圓孔6的直徑2mm, 圓孔6設有內螺紋,融合器的左右兩個側面7長8mm,寬4.5mm,中間的圓角 矩形孔8長6.5mm,寬2mm;融合器的周角圓鈍。 實施例2:本實用新型的前后支撐段高度為5mm,融合器的左右兩個側面的中間 為橢圓形孔,其長軸為8mm,短軸為2mm,其余同實施例l。 實施例3:本實用新型的前后支撐段高度為5.5mm,其余同實施例1 。 實施例4:本實用新型的前后支撐段高度為6mm,其余同實施例l。 實施例5:本實用新型的前后支撐段高度為6.5mm,其余同實施例l。 本實用新型可根據寰樞關節間隙高度等不同制成不同規格型號。
權利要求1、一種寰樞椎椎間關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為一扁平的空心多面體,分為前支撐段(1)和后支撐段(2)兩部分,前支撐段形似由四個面組成的錐體或為流線型,邊角圓鈍,表面光滑,其為融合器植入時的前端;后支撐段呈長方體形,其后端的端面和左右兩側面為長方形,與寰樞關節面接觸的上下兩面(3)為正方形,上下兩面(3)的中間鏤空,其兩邊表面全程設有倒齒狀或三角形凸起(4);融合器前后兩個端面中央分別有一圓孔(5)和(6),其中后支撐段端面的圓孔(6)設有內螺紋,后支撐段的左右兩個長方形側面(7)中間各設有橢圓形孔或圓角矩形孔或其他形狀的孔(8),融合器的周角圓鈍。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是一種寰樞椎椎間關節融合器。其為一扁平的空心多面體,分為前支撐段(1)和后支撐段(2)兩部分,前支撐段形似由四個面組成的錐體或為流線型,其為融合器植入時的前端;后支撐段呈長方體形,其后端的端面和左右兩側面為長方形,與寰樞關節面接觸的上下兩面(3)為正方形,上下兩面(3)的中間鏤空,其兩邊表面全程設有倒齒狀或三角形凸起(4);融合器前后兩個端面中央分別有一圓孔(5)和(6),其中后支撐段端面的圓孔(6)設有內螺紋,后支撐段的左右兩個長方形側面(7)中間各設有橢圓形孔或圓角矩形孔或其他形狀的孔(8)。本實用新型外形符合人體寰樞關節間隙解剖結構。
文檔編號A61F2/44GK201108492SQ200720075788
公開日2008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20日 優先權日2007年11月20日
發明者斌 倪, 李松凱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