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骨科手術臺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一種骨科手術臺。
背景技術:
目前,骨科醫生在對肢體進行骨骼手術時,首先要為手術切口在閉合前應去除切口中的各種異物(如微粒物質和細菌等),沖洗能明顯減少切口上沾染的細菌數量,是預防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時,在關閉開放性傷口前更應進行正確的清創術,其中沖洗尤為重要,特別是對于交通事故、高空墜落、礦井下砸、軋所致的創傷性骨折病人,急診手術時,在不危及生命的情況下,做好傷肢的清洗工作,蓋好創面,用消毒的毛巾及肥皂液,從污染的傷口周圍向外刷洗,然后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再用敷料擦干,目的是為了減少床面異物,預防感染,促進骨折部位的愈合,不足:一是創面及切口沖洗是護理工作中經常接觸到的治療內容,進行沖洗需要醫生和護士的緊密配合;二是沖洗液容易流到手術室的地下,造成二次污染。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技術任務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設計合理、使用效果好的骨科手術臺。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骨科手術臺,包括臺面和臺架,臺面安裝在臺架上方,在臺面的四個側邊的外部分別設置有接水道并首 尾依次連接起來,接水道外側壁相連接處分別設置有漏水孔;漏水孔與接水道相連通,漏水孔下端設置有出水管并與其一端相連接;前述臺面上表面的高度大于接水道底面高度。一種骨科手術臺,其臺面下表面與接水道底部下表面設置在同一平面上。—種骨科手術臺,其接水道外側壁的高度大于臺面上表面的高度。本實用新型的骨科手術臺與現有技術相比,所產生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具有設計合理、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性能優良、實用等特點,以利于廢液經接水道上的通孔流出,再經出水管流到接水器具或下水道內,達到收集方便、安全衛生的作用。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附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正視結構示意圖。圖中,1、臺面,2、接水道,3、漏水孔,4、臺架,5、出水管。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以下詳細說明。[0014]如附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骨科手術臺,其結構包括臺面I和臺架4,臺面I安裝在臺架4上方,在臺面I的四個側邊的外部分別設置有接水道2并首尾依次連接起來,接水道2外側壁相連接處分別設置有漏水孔3 ;漏水孔3與接水道2相連通,漏水孔3下端設置有出水管5并與其一端相連接;前述臺面I上表面的高度大于接水道2底面高度,臺面I下表面與接水道2底部下表面設置在同一平面上;接水道2外側壁的高度大于臺面I上表面的高度。在為病人沖洗創面時,沖洗完地廢液流到臺面I周邊的接水道2內,并且在沖洗過程中,由于無法避免沖洗液的噴濺,經臺面I周邊的接水道2外壁抵擋,使沖洗廢液避免流到手術室的地面,避免了二次污染,沖洗廢液再經漏水孔3,再經出水管5流到接水器具或下水道內。本實用新型的骨科手術臺其加工制作簡單方便,按說明書附圖所示加工制作即可。除說明書所述 的技術特征外,均為本專業人員的已知技術。
權利要求1.一種骨科手術臺,包括臺面和臺架,臺面安裝在臺架上方,其特征在于在臺面的四個側邊的外部分別設置有接水道并首尾依次連接起來,接水道外側壁相連接處分別設置有漏水孔;漏水孔與接水道相連通,漏水孔下端設置有出水管并與其一端相連接;前述臺面上表面的高度大于接水道底面高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骨科手術臺,其特征在于臺面下表面與接水道底部下表面設置在同一平面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骨科手術臺,其特征在于接水道外側壁的高度大于臺面上表面的高度 。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骨科手術臺,屬于醫療器械領域,其結構包括臺面和臺架,臺面安裝在臺架上方,在臺面的四個側邊的外部分別設置有接水道并首尾依次連接起來,接水道外側壁相連接處分別設置有漏水孔;漏水孔與接水道相連通,漏水孔下端設置有出水管并與其一端相連接;前述臺面上表面的高度大于接水道底面高度。本實用新型和現有技術相比,具有設計合理、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等特點,達到收集方便、安全衛生的作用。
文檔編號A61G13/00GK203107563SQ201320123638
公開日2013年8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9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9日
發明者徐瑞亮 申請人:徐瑞亮